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畅所欲言家赛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2020 年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我于秋日拿到律师执业证书,开始作为一名执业律师,专职从事刑事辩护工作。回想自己一年来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少弯路,也经过了一次次的拨乱反正,赶上年度征文的机会,给自己做一次总结,也希望能为对这条路感兴趣的小伙伴起到职业预警和前路开辟的效果。

实习律师:不遵守劳动法的是法律职业

虽说是想要做一次年度总结,但是考虑到律师行业坑爹的持续性特征,还是从 19 年下半年开始的实习期写起。因为脱离实习律师强迫性一年廉价劳动力经历的其然,就没办法进入到本行业的所以然——夏天聒聒噪噪的蝉,是冬天冻土下静默无声的蛹。

我是 19 年夏天来天津开始律师生涯。作为一名纸上谈兵的高级选手,在深刻的分析了法律专硕的坑爹本质后,选择通过迂回前进的方式,用非全日制硕士+执业律师的双轨制,一边正常开展学习,一边积累工作经验。自认为这样既可以用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规避法律专硕因为没有二级学科划分而无法进入业内高端律所的尴尬,又能够避免手持学术硕士或者专业博士的头衔而进入律所从头开始打杂的落差感。但是理想的丰满永远与现实的骨感相对应,首先在实习律所的选择上,最终的结果证明该选择不算明智。

不要回避选择

我很长时间以来有选择困难症,琳琅满目的招聘信息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困扰。19年6 月底被从家里赶来天津的时候尚未开学,这边也没有地方住,当时在南开区大悦城旁边的公寓里呆了一个周,很快就被磨掉了找房子和找工作的耐心。又是我选择了一个最取巧的方式:找一个有一定联系的老师介绍去了一家提供住宿的律所。

律师事务所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类。诉讼类律所属于传统律所,工作分为庭下和庭上两部分。主要的客户是当事人,包含公司,也包含散户。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打官司”。这也是我的职业选择。非诉讼律所主要的客户为公司,从事文书工作,几乎没有开庭打官司的机会。诉讼律师偏传统印象,有庭上的工作和庭下的工作,跟当事人,法院,检察院打交道。而非诉律师更偏向公司白领,律师分组完成合规、审查等业务。

因为非诉工作要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完成工作,所以必定伴随而来的是长期加班。与之相对的,是非诉律所往往能获得高额报酬,著名的“红圈所”“两万元俱乐部”都是非诉业务的排头兵。我们班的同学,从事律师工作的,比较巧都从事的诉讼业务部门。在实习期满准备执业的时候,同学之间聊起执业选择,想要尝试转到非诉工作的有之,在国浩的非诉团队工作了一周之后却因为不喜欢公司制的重复生活和高额的加班压力而放弃高薪回到有一脚没一脚的提成律师生活。职业选择见仁见智,看工作本身还是财富获取能带给你更多的快乐了。

我去实习的律所是传统诉讼类。平时跟着指导律师和所内几个律师承办几个案子,实习期形形色色的接触了一些案子和人,时常喟叹人间冷暖,在这里也得到了一点经验教训:

实习律师的工资飘忽不定,不要完全相信承诺。律师事务所作为以法律业务为生的职业,却存在着大量的学徒制压榨劳工的情形。该情况一般依城市和工作压力论,大城市非诉律所的的工作压力很大,待遇也根据不同的团队而不同。同样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内容,实习律师可能只能拿到执业律师的半数的薪资,压榨掉你大半的剩余价值;而诉讼律所就五花八门了,在二线以下的城市,还存在实习律师不给工资反而倒给律所桌位费的情况。这种律师事务所建议不要选择,如果没有详细的自我发展规划,你很可能是浪费了一年。要么律师事务所根本不给你派发工作,最后在律协面试考核的时候直接开始学习造假,要么你给人做牛做马还要给别人钱,带来的生活和竞争压力实在太大。

处于中间态的是我实习所在的这种诉讼所。有业务,但不多,大部分时间比较闲,靠自觉和自学——这其实是我平衡工作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一个选择,当时预料到,所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但是对剩余价值的压榨也是很明显的,我的实习工资在美曰其名“提供住宿”(律所地下室)之后,只有 2000 元,比天津市 2019 年最低工资标准低 50 元。相当荒诞。以我恩格尔系数极高的消费习惯,勉强够还每个月的花呗,所以我甫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对于执业后的金钱幻想,就只有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后能够把学费攒出来还给爸妈就行。

在校劳动法课程的时候,老师总是会提一句“劳动法是一门死掉的法律,只在你用他的时候有用”。从互联网到大厂,从国企到私企,中国适用劳动法的场景,就只有在你提起劳动仲裁的时候。于是更滑稽的事情产生了:为你提供劳动仲裁服务的人,首先自己就应该被仲裁。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总在卷来卷去,对于失业的恐惧大于对于劳动权益的保护。所以即便被压榨了,也不愿意冒着失去工作或者破坏人际关系的危险去寻求自己的应得权利。即便人皆如此,不对的也不能是对的,我们总是缺少维权的勇气。就跟大学上课一样,学生是唯一一个付出了对价(学费)但是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不接受应该享受的服务(逃课)的群体。

整理好卷宗是实习第一要务

言归正传,在根据自己的爱好,幸运或者不幸的进入自己的律所之后,有一件事是即便你啥也没干,也必须从头做好的,即便你的指导律师不在意,你也要揪着他在意并且尽量完全自己做好的事情:整理自己的实习卷宗。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规定,天津市的规定是实习律师申请执业的时候必须提供 10 份自己所参与案件的卷宗。这些卷宗需要按照律师协会的规定依顺序制作卷宗目录、编号,一旦你缺少了某物(尤其是发票)并且不幸的被负责面试的律师发现,那就面临打退重来的窘境了。因为这件事对于初次踏入职场的实习生来说,实际上很难考虑到,并且会跟所在律所的整体氛围有关。如果你的律所比较正规,有完整的整卷制度,那么可能不会有太多的问题,最后提交实习面试申请的时候按照律协的要求进行填充整理排序即可。但是如果你如我一般所在的律所制度混乱,案卷完全不合规、指导老师材料乱放逸失,律所很多案源非正常渠道接案,因为避税问题发票不完整(这在大部分城市的大部分小所都是普遍存在的)最后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如果要让实习生为整个律所的混乱和指导老师的失误买单,那对人的打击就太大了。因为卷宗内容的缺漏而被迫回炉重造,耽误了大概 2 个月的执业时间,是我 2020 年所面临的最惨重的打击。

作为一名刑事律师

实习期满之后,我离开原本的实习律所,来到一家专门的刑事律师机构从事刑事专业辩护工作。这个选择出于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很久以前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自己也对刑事业务前期收入的相对贫弱和投入产出有一定心理准备,加上大天津自有收入国情在此,所以虽然现在挣得不多,但是心态平衡,还蛮乐呵。如今工作时间已经积累了一点,成功辩护的案例也有了一些,所以总结一下自己慢慢学到的,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技术问题和自己努力平衡学习和工作的经验。

与家属沟通要保持怀疑和警惕

刑事业务相对于民事业务来说,很明显的区别点在于案件的当事人多半不是什么好人,虽说我们要站在犯罪嫌疑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是法律上的评价永远要比道德上的要求低,有些罪行确实不严重甚至无辜的犯罪嫌疑人,道德上也可能存在着明显的瑕疵。与之朝夕相处的家属,不知情的有之,自身同样有问题的亦有。刑事辩护律师在这一点上要承担比民事律师更严峻的风险。自身亲朋身陷囹圄,家属的态度和心情往往是急躁的,很有可能会在找律师的同时录音,如果律师不能做好自修,同时处理安抚情绪的工作和合法的法律咨询的关系,随意夸下海口,就有把自己坑进去的风险。有一部分的大型律所接案部门与业务部分分开,接案人员会为了招徕客户而进行结果承诺,保证刑期,最后达不到承诺的效果,倒霉的还是主办律师。因此对于刑事律师的考验,不仅仅是在庭上,从第一次你接手这个案件的开始,就需要步步为营,保护自己。不做刑期承诺,不做虚假承诺,不打肿脸充胖子胡说。

阅卷:专业的第一步。

刑事卷宗的阅读是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一个显著区分点。在民事业务中,本案的相关情况是我方律师从我方当事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有什么证据,没有什么证据,辩护律师都是门清。而刑事业务中,在进入审查起诉阶段之前,辩护律师只能数次的通过看守所会见当事人来了解案情,并没有证据搜集能力。因此,当公安的侦查结束后,如何从公安整理的卷宗和证据中找到不能严丝合缝的点,找到证据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就是辩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阅卷是个繁重的工作,根据案情和罪名的简单或复杂,卷宗少则三五本,多则能有数十本往上,如果是黑恶势力的案件,阅卷难度和阅读字数就是一次天元突破,我们曾经拷贝过 100 多本案卷的案件,我的阅卷时间要突破天际啦!

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时代,有一些上一辈的律师,“关系律师”,并不能做好阅读大量卷宗的繁重工作,有的甚至连找助理(倒霉的实习律师)看一眼都不愿意,惫懒的不去阅卷。这样等到开庭的时候很明显的会没有什么话说——你不知道检察官在说啥,又怎么针对性质证呢?庭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好在随着专业法学院培养出来的从业者越来越多,靠关系的江湖派律师,越来越难以混得开。尤其是刑事领域,再想靠饭桌上的推杯换盏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自由,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回到阅卷技能的分享上来。因为从检察院、法院拷贝的案卷都是电子形式,如果不打印出来,在显示器上观看会十分破坏眼睛,所以我们一般会将案卷打印装订,然后进行阅卷处理。在阅卷时不仅要看笔录的内容,讯问笔录制作的时间、地点,都十分重要。讯问的起始点和结束时间要进行计算,是否进行了疲劳审讯和倒签时间;讯问人员要进行比对,是否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另一场讯问中,是否一样的签名笔迹不同,是否应该二人审讯却只有一人签字;讯问人员如果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是否在讯问过程中有监护人陪同等等。这样的程序问题看似细枝末节,却恰能反映出一份笔录的公信力。在人命关天的刑事案件中,但凡公信力有瑕疵的证据材料,都必须认定为非法证据申请排除。只有坚持程序正义,才能保证结果正义,才能保证正义没有瑕疵。

在阅卷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整体思维。首先自然是要带着知识进行阅卷。对于手上的罪名,辩护律师要有完整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体系,把知识点设定成触发词,一旦案卷中涉及触发词,就把他记录下来,当第一轮阅卷结束的时候,精炼过的阅卷笔录,就都是你的灵感点,这样有利于整理你的辩护提纲,日后写辩护词也自然能如丝顺滑。阅卷真的是非常非常累的活动,要占用很多的工作时长,因此也催生了很多专业的阅卷系统、阅卷软件来辅助律师阅卷。这些软件客观上是可以提高阅卷效率的,如果案卷太多无法打印的话,或者阅卷任务紧迫,利用阅卷系统进行阅卷,最大化缩短阅卷时长,就可以成为你的选择。比如法律智能操作系统α,目前他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 OCR 文字提取软件,只需要在你所拍摄的图片上选定提取范围,他就能把照片上的卷宗文字提取出来,基本没有任何错字,只有段落划分的错误,微调即可使用。阿尔法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司法判例检索工具,如果你有钱购买这个系统的话,还是可以一试的。同事也有使用青狮阅卷的,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对快速阅卷是一个帮助,价格相对α便宜许多。只是在使用网络阅卷系统的时候,请注意保护好长期盯着屏幕上色调阴暗的案卷图片的眼睛。

青狮阅卷系统整理好的界面

 

会见:他说不是我说

刑事律师相比于家属来说,在辩护之外,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与自由受限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律师通过会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了解控诉人的需求,最后依当事人的要求进行辩护,不管他说的是不是实话,依要求进行辩护就是我们的职业道德。

《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会见当事人不得被监听,但是这句话我建议不信。尤其是疫情时期,因为防疫政策,律师极少情况才能有现场面对面会见的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是远程会见。远程会见的时候想要监听你的麦克风是十分容易的,甚至在天津某区看守所,当事人在被会见的时候,镜头外直接坐着一个民警跟他面面观。因此,辩护律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说,然后让他说,他说完之后,你就尽量不说。

按照我机构的标准会见流程,当第一次会见当事人的时候,要抢在当事人之前截掉他的话茬,在第一时间就将会谈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沉默,有的活泼。如果活泼的过分,爆豆一样自己长吁短叹,最后会见时间用完了,辩护律师带着一肚子垃圾信息回去,一点辩护效果都没有,十分对不起其亲人所付出的会见费。而当辩护人掌握节奏的时候,可以保证你问的问题,获得的信息是我们后续辩护所需要的,针对抓手,准确出击。

会见之前要带着知识去,在当事人介绍案情之前先对其进行法律咨询,把本类罪名相关的情节,量刑的关键跟当事人讲清楚,让其做到心里有数,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轮针对性的普法教育,让他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认为辩护律师不应该负担所谓“真相”的保密压力,如果你有话不想跟检察官说,那也别跟我们律师说,我是在尽自己的职业能力,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最大限度的司法公正,完全没有任何想要跟你一起站在被告领域的追求。因此,在当事人开始陈述他的凄惨生活之前,一定要打好预防针,做好节奏的带动,让他说自己想听得话,有用的话。至于明显会让律师自己变得很危险的那些,就提前给他憋回去。我们要多说,多问,从第一次会见开始,就要培养当事人科学的合法的为自己辩护的能力。

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最后一步,总会是作为一个桥梁传递家属和在押人员的信息。这里是很容易把自己坑进去的点。一个准则是凡涉及到案件具体情况的,一概不予传达;凡涉及经济账户信息的,全部给他忘掉。我们传递思念,传递感情,但是不传递案情。会见的过程中,总是能看到在押人员在铁窗的背后对着我哭泣,再想想这些人所触犯的罪行和笔录中所记载的言行,反差十分强烈,令人唏嘘不已。

见缝插针的学习

从 2016 年开始修双学位开始,我就成为了一个没有周末的人。总是在周末奔波于去上学的路上。没想到本科毕业之后,兜兜转转我依然走上了周末上课的道路。还行,十分熟悉。南开对于非全日制的培养还是比较公平和认真的,把课程都排的很满,周末过得是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的日子。虽然看起来苦哈哈,但是学习的生活总让人感到美好,对我来说,坐进教室感受阳光,就是真正正正的休息了。尤其是偶尔还有调课空出来半天时间能去图书馆坐会儿,真是社畜难以形容的无上享受。虽然我不可避免的正在变成社畜的形状,但是我依然纯爱美好的学生生活。刑事辩护的工作压力平均比较大,遇到某些案卷特别多的之复杂案件,可能会被临时 push 强度加班。这是很无奈的生活。对此,平日工作中的学习处理,必须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见缝插针的找机会,能看会儿书看会儿书。我们所有固定的内训活动,每周有两个晚上会进行技能学习。有的时候与学术关联比较紧密,也能算是学习,有的就跟研究方向没什么关联,就只能“痛苦的加班”。这样回去经常就在十点以后,留给自己的时间就不多了,所以人都是逼出来的,你必须白天上班的时候偷偷地学习。我大体总结了这么几种偷鸡摸狗的方法:

  1. 利用打印资源。因为打卷的缘故,律所的打印机是常年高负荷开动的,负荷高到佳能的维修人员对我所已经熟门熟路。而且因为要办理具体案件,打印论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把自己目前需要看的论文利用打印资源摆在手边,工作困倦了就拿过来垫一下,这样慢慢拆分,几天也能读完一篇论文。
  2. 实务理论结合。因为自己处于实务领域,实务中的很多问题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佐证,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点,如果你面临的问题在经过自己的检索之后还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那甚至可以将其列入自己的论文写作预备选题中。
  3. 想到就写下。工作中总是要很长时间在打字,打程序文件,打阅卷笔录,打辩护词。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很容易会遇到自己突然地灵感迸发。正所谓下笔如有神,在 word 旁边打开一个 markdown 写作工具,(我本来用的 ulyesses,但是订阅实在买不起,后来特价入了少数派推荐的 markdown)想到什么了就写下去,然后晚上回到自己的小窝,再把碎片化的思维整理一下,不说一定有用,至少会让你感受到“我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满足。

每个晚上微弱的下班时间,我一般会用来抓紧看会儿书,或者太累了,就呆呆地坐着思考一会儿。我的偶像是傅斯年先生,他老人家一句名言:人的一天只有 21 个小时,剩下的 3 个小时(当然实际上是 3h-1s)是用来思考的。我时常怀疑他是在装逼,因为坐着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是非常快速的事情,总是想一会儿,就灵思枯竭了,3 个小时实属人力所不及。所以不排除他也在扯淡这个可能。

就这样磕磕绊绊的,我作为一名还在上学的刑事专门律师,也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虽然经常会面临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疲惫,在深夜感受到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的恐惧和迷茫,但是依然靠着那些让自己感受喜悦的东西,清贫但不放弃希望的活了下来。而且客观来说,我对自己的执业成绩还比较满意。虽然经手的人不多,但是最后都是做到了有效辩护。

当春节来临之际,所有被我辩护的当事人,无一有被羁押的风险,都可以好好的在家过这个牛年。以至于在我所传统的新年来临之前集中会见一次自己的全部当事人,传递新年消息的活动中,我无人可见,一门心思在办公室坐着想着回家过年。

我经常想起我的第一次会见,我想问的问题问完了,还剩五分钟的会见时间,我跟他说也别浪费了,早点回看守所待着也没意思。在这坐会儿吧,有啥想说的么?然后这个 98 年的男生就在我面前哭了。他说自己真的不知道这件事会成为犯罪,害怕自己的父亲再也不能认他。

所以最后能让这个罪行特别轻微的失足青年回家过年,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