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完了 新年大扫除,和好友聚会玩过 剧本杀,补完了 各种经典剧集 之后,在某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不知道你有没有读几本书的想法?在很容易吃得太多、玩得太多和闲得太多的春节,看书就像宿醉后的醒酒餐,在紧绷、疲惫的状态下带来一丝轻松。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少数派的作者和编辑,分享一些适合在七天内读完的书,以及他 / 她的阅读习惯和建议,在居家或返程途中,挑一本你感兴趣的,开始阅读吧。

ElijahLee

推荐几本七天内可以读完的书

想要推荐的书太多了,但既然是给春节假期推荐书单,我就推荐一些读起来轻松简单的书籍。其实说起来只要能静下心,七天能读完一本书完全没有问题。考虑到春节期间本来活动就多,在这里我就以「7×30分钟肯定能读完」作为标准选择一些书籍吧。

首先是虚构类。我推荐全球大名鼎鼎但在国内似乎不太出名的《银河帝国》。这套书一共有 15 本,非常庞大,我推荐《银河帝国:基地》(当然后续的都很不错)。我当初看这本书的契机是,有消息说 HBO 在筹备《银河帝国》电视剧的拍摄,名为《基地》,由乔纳森·诺兰执导(非常期待)。在剧集开始前,通过原著对《银河帝国》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我想看起剧来应该会更加畅快。

《银河帝国》是科幻作品史上神一样的存在,1966 年开始推出的小说,读起来一点不输现代真实的科技发展,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竟然还没远远没有超越 70 多年前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从《星球大战》《机械公敌》《三体》等等著名的科幻电影或小说都能找到《银河帝国》的影子。当然最著名的非「机器人三大法则」莫属,这个定律一经提出便席卷全球,现在的科幻迷应该无人不知吧。

《银河帝国》之所以伟大经典,除了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之外,更在于对人性的洞察。人类之间的帝国斗争、人类解决危机的奇迹、人类心理博弈分析,小说里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展开这些话题,读起来趣味无穷。

虚构类我还推荐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这是中国文学短篇小说集。我读这种题材的书不多,但是《夜晚的潜水艇》给我很大的触动,作者文笔太好太会写了,尤其是《竹峰寺》一篇,读完觉得气象非凡,意犹未尽。书中单篇小说都不长,尤其适合 30 分钟阅读的场景,读起来非常轻松。

非虚构类方面,我觉得春节期间比较适合粗读、带有故事性的书。首先是《仿制药的真相》。如果你看过《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肯定会觉得仿制药如同天使一般的存在:与品牌药相同的药效,售价却只要一个零头。但《仿制药的真相》揭开了仿制药更真实的面孔:远低于生产标准的工艺、不稳定及无效的药效、掺有杂质甚至碎玻璃,以及印度仿制药厂惯于欺诈的公司文化。

更重要的是,不达标药物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更对全球公共卫生提出巨大挑战:有效成分不足的药物可以杀死弱小的病原体,但强大的那些会继续存活繁殖,加速耐药性的建立。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助于对真实世界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这也是我看这本书得到的另一个体会,这本书也拉低了我对印度的印象。

最近 Clubhouse 大火,不过从 Instagram 走过的路看来,我个人预料到它的未来很可能被科技巨头收购。

解密 Instagram》根据非官方整理的访谈,重塑了 Instagram 是如何成长壮大再后来为什么被收购以及后续的发展。看完这本书会对扎克伯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如何成功收购 Instagram 并逐渐获得控制权,可以看出来这位 CEO 对产品战略和竞争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里面还有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 以及 Tiktok 产品战略的对比分析,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非常过瘾。

纸质书 or 电子书?

100% 电子书。其实我非常想买纸质书,整一个大书柜,但是租房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搬家费劲。

在什么平台上阅读电子书?

首先选择微信读书,因为免费,尽管有广告,但是不要钱的情况下还要啥自行车呢?而且在 iPad 上看微信读书体验也还不错。其次是Kindle,如果微信读书没有提供电子书的话,我会在Kindle 平台购买电子版。

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想读的书?

我的渠道有挺多。首先是关注的几个微博,比如 @微博读书、@单向空间、@豆瓣读书。这些账号会发布月度、年度书籍,平时也会发一些书籍推荐,觉得合适我就会添加到清单里。接下来是各种渠道的推荐,比如比尔·盖茨推荐、播客推荐、拾书小记推荐、还有一些个人年度总结,以及朋友推荐。

平时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有一个新习惯是阅读时候专注计时。

2021 年初,iHour 推出了 3.0 版本,我也是被它的设计理念「10000 小时」理论吸引,开始利用专注计时来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目前我每天的目标是保持专注阅读 30 分钟,当然不忙的情况下每天我都能完成 2-3 个 30 分钟阅读目标。(算算看,每天 30 分钟需要 54 年才能达到 10000 小时,太遥远了😱)

iHour 可以设置专注时禁用手机、环境音、在计时结束后提醒,以及中途打断仍能统计完成的那部分时间。我觉得会对专注阅读这项习惯的养成会有帮助。

另外推荐我自己做的 快捷指令,它能把豆瓣读书上的书籍添加到 Things 里,方便制作读书清单。具体的操作是在豆瓣 App的书籍页面,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页面,选择快捷指令,就能自动抓取书名和作者,添加到 Things 里。

会飞的三羊店长

推荐几本七天内可以读完的书

作为一个普通人,春节七天假期并不意味着能把(或会把)七天内的所有时间都拿来读书,我一般会在假期内把每日的阅读时间延长到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当然不包括看得太入神一口气看完的情况。

在这个前提下,一天阅读 70-100 页已经很了不得,七天内能看完的书可以参照出版社纸书的页数——工具书和非虚构文学、专业书籍大概也就是四五百页,换成好读点的虚构作品可以挑战一下八、九百页。

向大家推荐以下几本书:

存在主义咖啡馆》,不同于通常印象中晦涩难懂的哲学书,这是一本故事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介绍存在主义发端的书籍,讲述了战后的历史背景下萨特、波伏娃、加缪的思想和人生轨迹。然而即便语言轻松,这本书仍然是要花不少时间去读的大部头,在假期读完这本书,相信会对「我该怎样生活」有新的思考。

亲密关系》,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学术专著,在有时间思考的春节长假,可以试着从头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这本书会帮助你跳出在一段关系中自己的角度,观察彼此的吸引力、维持关系的信念、怎样让亲密关系进步。除了爱情,这本书还讲到了友情、社会中的关系等等,不管谁去读都会有收获。(现在这本书已经出到了第 6 版,和旧版本中更新了调研数据等,注意阅读最新版本)

地下》,关于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纪实文学,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那一天。在这一天中,乘上那几列地铁的乘客们,在此前、当时、此后度过了怎样的人生?这不是一本单纯控诉沙林毒气事件的书,笔调甚至可以说「平淡」,但在其中能清晰地看到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人的生活状态,而在那个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相近的历史时期中,我也会反复思考,如果我在当时东京的地下,是否也是觉得先去公司上班更要紧的那一个?

斯通纳》,这本小说讲述了斯通纳的一生,从他前往密苏里大学求学、偶遇文学、一直写到他死前的疼痛和意识模糊,读一遍就好像活过一遍。在世俗意义上,斯通纳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并不多么成功、家庭关系也并不圆满,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业、尊敬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和事物,在逝去前的几秒,他仍然认可了自己一生的价值。在假期间读读这本书,会让人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在成为和斯通纳一样笨拙的好人。(长假适合看写了一生的小说,同理还有《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纸质书 or 电子书?

两者都有,大概是 70% 电子书、30% 纸质书的比例。

我当然很迷恋纸质书的质感,但无奈总是在「可能会搬家」的状态,所以在买书这件事上比从前收敛了许多。而我除了 Kindle 还拥有了一台 10.3 寸的电纸书,纯文字和扫描版 PDF 都能读,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读电子书。

另外我还发现,同样一本书,买来或借来的那本总是很难读完,而同样的电子版一下就翻完了,不知道是不是电子阅读器薄薄的机身降低了我的阅读压力……

购买纸质书和阅读电子书的渠道有哪些?

纸质书首选(金融机构)多抓鱼。因为多抓鱼本身是二手流通,又在重复利用包装和可降解材料上很用心,另外我还能用剩余的鱼币数量限制自己的囤书欲望。如果多抓鱼没有出售,我一般会在淘宝挑一个临近发货地的商家购买。

电子书选择 Kindle 和微信读书。使用 Kindle 当然是因为我有一台 Kindle😂,虽然屏幕素质比较落后了,但看一些纯文字内容还是够用。对于 Kindle 上定价离谱、本身价值也不高的书,我会去微信读书看看。但可能因为微信读书始终不是我的阅读首选,我去年唯一在微信读书上读完(还有一半是听 AI 朗读完)的是一本在亚马逊电子版售价高达 32.99 元的小说《虽然很想哭,但更想喝一杯奶茶》(AI 读书功能其实很折损文字的美感,不建议使用)。

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想读的书?

在豆瓣刷到的友邻推荐、逛书店时去冷门角落逛逛陈列、朋友赠书、一本书的作者推荐的另一本书,一般一本书有一句话或一个点打动我,我就会去读读看。

平时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读工具书时跳着读,先读自己认为全书唯一重要的章节,慢慢对书中的理念产生兴趣后,自己会默默地把其他章节补齐,最近的《深度工作》就是这样读完的。

习惯了在电子版上随手批注后,我也不再追求纸质版保持整洁,会用可擦中性笔随手划线批注,安慰自己用热水袋熨一熨就能消去字迹(其实只是降低了心理门槛,并没实际这么做过)。

蛋挞西瓜

推荐几本七天内可以读完的书

吉竹伸介的绘本《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有呀有呀书店》,吉竹伸介的绘本蕴藏着很多道理,譬如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定向的比赛,你考试拿不到第一名,但做鬼脸能拿到,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也譬如通过各自书的表现形式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一件非正经不可的事情,世界上「有点儿神奇的书」多得是,譬如只有在月圆的夜晚才能阅读的「月光书」,或是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看的「双人书」等,激发我们对书的可能性的想象力,从而对书本身更感兴趣。

村上春树的短篇《》,它说的是一个少妇无端原因不明地无法入睡的故事,在绵长的夜晚时刻,她尝试去小酌、外出,做一些她以前的日常生活里不曾做的事情,短短 4 万 5 千字,连续 17 个日夜清醒的状态下,我们跟着主公人的思绪和步伐,寻找捉摸不定的终点。

纸质书 or 电子书?

两者都会看,一般文学理论类的,我会坚持看纸质书,总觉得理论类的看电子书有种没完没了、一直看不完的恐慌感。而小说类的就看价格,如果得到、豆瓣阅读、亚马逊有资源的话,多数看电子书,毕竟买纸质书会比电子书贵,而且还要等物流,而对小说的兴趣,我很快就会被豆友的下一个动态种草另外一本了。绘本的话,就没办法,一般很少电子版,就会到多抓鱼买二手的,看完再卖掉。

其实它们就是关于书的载体不同,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是内容的情况下,像查资料等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话,哪种都行,价格更低、到手更快的电子书会成为我的首选。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触摸纸张,像甲骨文的特装书,或者《平如美棠》这种有情感丰沛的绘画在其中的毛边书,我就会买纸质的。而如果是诗歌、散文类的话,我也会尽可能选择纸质书。

最近入手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非琴俄罗斯文学经典译文集中的《在美好和狂暴的世界上》和《普里什文随笔选》,书的装帧非常漂亮,是我喜欢的精装硬皮,内容也很美,尤其是普里什文的随笔,「当你进入森林,一切都变得那么寂静,最后,阳光射进风吹不到的林间空地,使积雪渐渐松软。四周白桦茂密,枝条呈栗色;透过白桦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清澈如洗…」,简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诗。

购买纸质书和阅读电子书的渠道有哪些?

我购买纸质书的顺序是当当 > 淘宝 > 京东 > 多抓鱼 > 孔夫子旧书网 > 微店。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当当是首选,因为它经常有满 100 - 50 的活动,而且每天坚持双签获取银铃铛的我,还可以使用银铃铛兑换满 99 -10 或者满 59 - 5 的礼券,但要是只需要买一本书,而那本书的价格在 49 元之下(当当满 49 包邮),我就会去淘宝买,像淘宝的当当网旗舰店,有些书是一本包邮的,还有很多譬如博库图书专营店、新华文轩网络书店这些动辄几百万粉丝数的网店,也会有一本包邮,而且不怕会买到假货。

而如果当当、淘宝,那本书都还是不包邮的情况下,就可以去京东,因为我买了京东 Plus,自营图书会自动减去邮费,再不然就是去多抓鱼,多抓鱼一般是二手书为主,但还是有不少自营全新品,这些也一般有折扣,对比一下价格之后就可以选平台下单。而孔夫子和微店,则是在无论如何都买不到非溢价书的情况下,就会去那里瞧瞧,但要好好挑选店铺,不然很容易买到店家自己印刷的翻印本。

电子书的话,我首选的平台是得到。因为我买了得到的电子书会员,而得到里的电子书资源非常丰富,上新速度也是按日算地那么快,且 90% 以上的资源都是会员免费读的,所以得到这张会员卡我是不断续充的。其次是亚马逊,因为我用来看得到、豆瓣阅读的设备是 BOOX Note Pro,10.3 英寸的屏幕在 Kindle 6 英寸的屏幕面前显得不那么便携了,如果是一些我认为有较大阅读难度的作品,即使在得到是免费,而亚马逊要十几块,我也会选到亚马逊买。微信读书、豆瓣阅读和当当云阅读则一般以补充形式存在,譬如一些书亚马逊上卖很贵,得到里面不是要花钱买就是没资源,那么我就会考虑它们。

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想读的书?

我基本每天都会到亚马逊和得到上看新书资讯,在豆瓣上也关注了后浪、浦睿文化、联合低音等民营出版公司的账号,或者是一些豆友(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译者陈英、保罗的口袋书店创始人之一不流、99 读书人的编辑渡边等)的标读,我感兴趣的都会点进去了解,然后从 A 到 B、C、D,一直挖到自己最需要的书籍。

宽治

推荐几本七天内可以读完的书

韩炳哲的《倦怠社会》,打鸡血的人生会让你亢奋,但也会让你疲倦;一个永远不会无聊的社会能给你刺激,但也能让你麻木。韩炳哲为当代人的许多病症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分析视角,让我得以重新认识从压抑社会过渡到功绩社会、从他者过渡到差异、从否定与抵抗过渡到肯定与吸纳的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新的困境。这本书只有 100 页左右,慢慢看两天也就可以看完了。

欧文·费斯的《言论自由的反讽》,以言论自由为例,看看一个审慎的知识分子,如何就某个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当这个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争议与实践的压力的时候。这样的分析,虽然带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但同时却也能够深入到具体的细节之中,回到事件与问题本身来展开论述,这是非常珍贵的能力。(P.S. 这可是早年由刘擎老师联合翻译的哦)

彼得·布鲁克的《时间之线》,如果说《空的空间》是布鲁克戏剧理论的指引的话,那么《时间之线》则让我们看见了这些理论背后的私人思想史,让我们了解到这位戏剧大师的人生经历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思考和实践。此外,张翔的翻译也是非常地流畅,你几乎读不出这是一本翻译的书,因此读起来也是非常畅快的,一口气就可以读完。

纸质书 or 电子书?

两者都有,大概电子书六成,纸质书四成。

我自己的书(如果是新书的话)基本都是电子书,因为搬家次数太多,纸质书搬起来实在费力。但我仍然很喜欢纸质书,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纸质书可以调动我更多的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只是我不喜欢舔手指翻页,不然还能有味觉),另一方面纸质书仍然可以比电子书更快地定位跳转到我需要的片段。另外,我也很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家里人从小跟我说,书非借不能读,如果不是可以续借一次,我可能可以读得更快。

购买纸质书和阅读电子书的渠道有哪些?

我喜欢在书店买书或者在图书馆借书。其实就是想要借助一个实体空间来发现书,通过身体的行走及其所内嵌的随机性,增大与意外的书籍相遇的概率。这种相遇还可以通过现场的翻阅来对内容进行确认,相比于网购其实反而会节省很多时间。

阅读电子书 Kindle 是我的主力,看着实在舒服。有一个老款随身带着,另一个 Paperwhite 在家里用。最近一年也经常用微信读书,因为上面的中文版权实在很丰富。除了刚开始满屏的网文小说让人感觉难受之外,如果有目的地搜索,经常能免费看很多好书。

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想读的书?

刚刚提到了在实体空间里「去遭遇书」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主要通过两个方法来确定想买的书:一个是朋友的推荐,在聊天里提及或是读完让他们特别兴奋的书,我都会去看看。另一个是通过其他的阅读来发现。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会对相关的资料做一个梳理,往往就能发现想要去阅读的书。

平时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最近很喜欢打开广播电台(更准确地说,是 CRI 的轻松调频)当背景声音,会让我感觉身处某种半开放的空间里,反而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心情也会比较放松。

溪柴

推荐几本七天内可以读完的书

如果计划七天内就读完一本书的话,显然它得是一本大部头,我推荐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

把自己作为方法》成为了 2020 年豆瓣年度热门阅读书目,人类学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之前听过一个观点「优秀的人类学家某种程度上会更偏向哲学家一些」,而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书中记载了他青壮年时期造访亚马逊流域,在丛林深处探索原始部落的思考感悟。

书中的文字兼具人类学知识同时有着文学韵味与哲学思考。在探讨波洛洛人的习惯时他提到:波洛洛人某种程度上比涂尔干更具有社会学想法。他们将人的死亡定义成为即是自然的也是反自然的。属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需要有所回报。即每个土著的死亡意味是自然对整个社群的一种伤害,属于欠债,于是作为社群而言需要做的就是讨债。他们往往会举行一次集体狩猎行动,这是对自然的挑战和反馈。最理想的目标是美洲虎,而它的爪子或者毛皮牙齿就是死者向讨来的债。这些观察都是有趣而值得记录的。

如果七天内希望读抱着了解一个人的心情多读几本的话,我推荐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

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国作家,他五岁时就跟随父母移居英国。石黑一雄的小说有着他的国际化视角与第一人称叙述。由于受到英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不同又相近文化的影响(都是岛国,因而有着浓郁地向外探索的欲望和某种潜藏的克制精神),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个人反思。

石黑一雄的第一部作品是在他二十九岁时出版的《远山淡影》,到后来的《长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和《浮世画家》都是极其优秀的小说,篇幅不长,七天内应该能将这几本书读完。

纸质书 or 电子书?

平时以看纸质书为主,偶尔也会看电子书,比例大约是 7:3 左右。

选择纸质书的原因是:

  1. 相对于电子书的便携而言,纸质书的不便携更给予我了一种仪式感,譬如每次出门远行都要带纸质书的状态,让我更容易进入读书的状态,更加专注一些。
  2. 习惯了纸质书后,它作为实体能更好地参与生活:无论是作为送朋友的礼物又或者是放在家里偶然看到能戳起某些回忆的点,都是电子书不太能代替的功能。
  3. 相对而言电子书的好处在于立即可得,选择看某本书的一大理由之一或许是因为某些文章/想法,而在被戳到的当时是最希望能立即开始翻开看的,选购纸质书到真正能拿在手里还需要一段时间,想对来说电子书的立即可得对我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

购买纸质书和阅读电子书的渠道有哪些?

纸质书毫无疑问是多抓鱼。除非实在多抓鱼上的书太难抢到了,才会选择去淘宝或者京东上买。

多抓鱼的书单功能是发现好书的一个绝妙去处。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和人们的工作都可以用「猜你喜欢」来概括的今天,我一直认为人工推荐是一种有效规避信息茧房的方法。何况一些书单的名字还那么有意思:「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我的朋友都死了」「加勒比除了海盗还有什么」。多抓鱼的二手书中偶尔会发现一些别人的笔记,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此外在多抓鱼上售卖自己的旧书,再用得到的钱去多抓鱼上继续购买新的书,很多渔民会称为「以贩养吸」。

读电子书会选择微信读书,一方面是微信读书多个平台都支持。此外,发现微信读书在 2020 年时电脑端的体验也很不错,最近看电子书会选择电脑上看微信读书,上班摸鱼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常会在什么地方寻找自己想读的书?

  1. 书单,当有某个领域特别想了解的时候,首先会去探索这个领域的书单,依靠书单中书建构起自己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基础的认知。譬如《20 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以及《英国文学史》都是可以靠读这本书建立书单 list。
  2. 来自于某篇文章,之前读胡迁的《大裂》和《牛蛙》就是看了豆瓣兔草的一篇文章《明年你就三十岁了》。
  3. 寻着作者接着读下去,看到一本好书时,大致会看看这个作者还有些其他的什么书,又或者这个作者他推崇的作家是谁,这样一层层发现下去就可以牵出一连串的书来。

平时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习惯选择一本相对比较艰深另一本相对轻松一些的书混合读,艰深晦涩的书读累了就读另一本书轻松一下。

在飞机地铁上或者家里的床上是读书效率最高的时刻,相反正襟危坐在书房里读书反而没那么有效率。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