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易手

去年 5 月份的某一天,我偶然间得到了那台曾经在老爸手里的 iPhone 6s。

这是一台被 Apple Store 表示拒收过的 iPhone 6s。原因?看看后盖得惨不忍睹,那个就是。

足有年份的见证 都是钥匙害的

iPhone 6s 严格来说算是我的第一台 iOS 设备。而作为一加用户,曾经执着于使用 Pixel Cam 提供的夜景模式,以及傻快而毫无本土优化的 OS。

这台6s电池余量 80% 左右,使用飞行模式,关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日常待机的时间几乎与一台年老的卡片相机续航一致,只要不是保持相机常亮,勉强还能撑个大半天。

为了让退下阵来的东西依然能够发光发热,只要不是进防潮箱也都是一种利用,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和确实稀缺的二号位选手需要,于是我展开了这一年间的「回味」。不装任何的社交、工作 app,也没有游戏,抛开智能手机的承担,去想想还能做点什么。

谁会拒绝一台功能没有任何问题的「新手机」呢?

回味

赢面在 iOS 有苦也有甜

流畅,还能保持着基本功能的好用,是几乎无需多说的话题。

从第一眼看到 App Store 开始,也基本意味着所有好玩的,有趣的东西需要为此多花上一些功夫。所以,我赞同一个说法——「赢面在 iOS」。即便手机的硬件已经有些陈旧的前提下,iOS 似乎也没有因硬件的老旧而显示出明显的疲弱,正常使用还是有保证的。

iOS 14 之后的 iPhone 6s 宛若满足了一切我对照片编辑与查看的渴求。不是每天拿出来用,但它又记得提醒你在某一天拍过什么。即便是随时放在相机旁边的这台手机,似乎也倾尽了自己所能来「争宠」。

「为你推荐」的提示仍然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但实际上似乎正如许多年前调侃奥迪还是谁家的车载导航系统一样——它不能帮助你去哪里,但却记得你曾经去过哪里。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其实十分适合抓外遇,甚至还带自动提醒——这确实是人性化的一面「赢」。

 

还有一些时候,iOS 的一些小特性却也一样令人挠头。比如无法一键设置壁纸,这件太小的事,很难让人不去怀疑这个过程中是否错过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同样的 Cuto、不同的体验,实在是「细节之处又汗颜」。

假设当做相机来用,即便拥有 64G 的内置存储也同样无法避免很快就填满的命运。此后若不想续费 iCloud 则需要面对更多的使用过程中的容量提醒。正如现在手头的一加7T一样,以为买了个 256G 就能够不再需要每隔一两个月关心一下内置照片的存储,但实际上似乎这一困扰仅仅只是从两三个月一次变成了四五个月一次。

——存储空间多多益善的魔咒,似乎未有任何改变。

尽管有了 iCloud 提供的几乎无限的后续空间,短暂的升级空间也不算太贵,只不过提醒邮件这个东西真的实在是十分的闹人。

从未变过的魔咒

在相对严格的应用管理下,使得 iOS 设备的体验也十分一致且强烈,无论是第三方应用的UI还是别的东西的美感,一致性带来的整洁也始终贯穿其中。即便还是这么小的屏幕,体验也不会有降低得太多。

只不过基于 App Store 的一切东西,如果都视作是付费获得直接体验的源泉,但更多的时候,对于手上这台 iPhone 6s 当前的状态,在选择付费体验时还需要考虑「划算与否」的问题。

原生还是拓展 元年之后

6s跟当下时代的手机比,硬实力的差距已经相当大了。古老的屏幕不支持超低角度和背对阳光的操作,长时间开着相机也能够感受到来自电池的热量,白平衡偶会闪烁而有些「抽风」,这样的小问题有许多许多。

但正好是这样的情况使得手机有了些早年卡片相机的意思,也正是这样的状态——让我直接放弃了买台理光 GR 的想法。虽不足以形成完全替代,但又似乎覆盖了这一想法的大部分需要——便携、记录、不编辑。

苹果的「计算摄影」元年,仿佛就是源自于这台没有任何味精的 iPhone 6s,或许。舍弃了先前打磨得无比成熟的方案,为此所做的改变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过渡。

早在得到这台 iPhone 6s 之前拜读过 Derrick Zhang 老师的《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但奈何当时手上没有设备,也很难去「感同身受」。

 

从 Android 过来,想在 iPhone 上完全不依靠「滤镜」和第三方 app 去拍照似乎并不容易——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还在强迫自己接受只使用原生相机来还原其最实际的体验。这个下意识地做法,其实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获。

没有专业模式,没有手动调整的参数虽然看起来不那么专业,相反,这样却带来了纯粹的体验。这种纯粹甚至被许多人形容为是一种不体现在「表面功夫」的简陋。

内置的滤镜,能够让苹果带给你找到一些大片的「灵感」。或者说正是这样的滤镜让苹果仍然保持苹果的样貌——至于如何把「摄影」还给用户,这件事对于更多的苹果使用者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

即使没有像相机那样丰富的实体按键提供物理反馈,6s在操作上的新鲜感其实也没有减少。虽说手机是进行街头拍摄最为便捷且侵略性几乎最低的工具,但在面对明暗未知的多变环境时,还是得多一些谨慎。由音量键触发快门的反馈与不看屏幕的盲拍,并不是一对完美的搭配,乐趣虽在,但经常还是不能按下即拍到……

其中原生滤镜「反差冷」我用得最多,这个滤镜在一些光比较大的场所似乎很容易找到那么一些「官图」的味道。那种「官图是这样我也能拍出来」的感觉,似乎是在不使用更多手动操作的前提下产生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发现这「单调」的体验所带来的信心越足。

这种信心比起任何纸面上的教育,似乎都要来得温暖。

没有景深算法加持也更加依赖使用者的基本功,依靠自己用眼睛判断来判断景深和虚化。这也促使我专门的找了些场合来验证这一个「光学虚化」的发生的条件……被手机勾起这样的探索欲,是真真切切的头一次。

当然,手机在微距上的巨大优势,对于许多路人而言并非是一种「常识」。在多摄统治的当下似乎也无人问津最核心的光学原理。但也因为手头的6s依然是无害的单摄,在逐渐摸清楚这一个摄像头的特性上也确实成本更低。自然,去验证那些距离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的「常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阻碍了。

在摄影和摄像方面做个总结,真的不大容易。设备本身的年岁与可察的限制不会给予更多的宽容,纯粹的操作体验可能是种无形的障碍……但无论如何,在此之后苹果也做出了一些改变,迈开了步子带来了新的变化。

iPod Touch 再就业

6s的整体尺寸,和Touch似乎总有那么一些相像,这个「像」对于使用者而言也绝不是一种错觉。

Apple Music 以及近期下放的无损音频是唯一不需要更新 iOS 就能获得的增值服务,而这一好消息对于这样一台已经久经风霜的6s来说恰好就是重拾光芒的机会。

 

大多数时候我是不会使用手机拿来听歌的,即使在使用无线耳机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这么做。用手机听歌一般也还是基于一个前提——足够的内置空间和无需联网的本地环境。

带有 Lightning 和极为先进的 3.5mm 耳机口。双份的快乐,使得这一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对于老设备的焕新,音乐服务无疑是收益最大的一个。加上 Apple Music 的更新,提供了更加有实际意义的空间音频,即使再用回手机听歌也将会有更佳的体验——虽然目前关于空间音频尚且有些争议,但是如果只是讨论「有与无」,那空间音频的出现毫无疑问「似乎」就成为了压死 iPod 系列的最后一根稻草。

已经习惯了本地化音乐的我对于升频、音源污染一直是介意的。比起国内的一些音乐平台砍了频段的假玩意儿,我还是愿意相信苹果在音频这方面的几乎不作表态的耕耘和积累。在这么多年后终于把高解析音频提上台面,也算是一个好的回应。

iPhone 6s + 水月雨 Aria

但 Apple Music 也完美遗传了来自 iOS 的那些小毛病:艺术家的信息时有时无;专辑名称和实际显示名称存在一些地域差异;偶发的无法加载的歌曲信息、艺术家信息等等——粗看没问题,细看则难免无奈。艺术家页面无法深究的「额外信息」,有时兴致来了却突然被泼冷水……

在建立推荐歌单的铺垫时,我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老织的《炎》,但根据时间一看,原来是这首写作罗马字的 Homura(原来是我的问题)。

翻译跳戏的曲名似乎总能带来一些奇怪的笑点。只不过,美日音乐体系上的极大不同似乎也直接体现在了平台上的「显示结果」,看起来还是有些势不两立的意思呢。

利用 Apple Music 来找歌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案,而对于 iPhone 6s 这样的载体,也来得正合适。在使用一段时间,读取记录了部分「播放列表」后,Apple Music 推荐的曲目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每周更新的精选歌单也为我省下不少麻烦。

回到前文那句"毫无疑问而似乎"的矛盾中,其实至今我也未能得知iPod这一实物载体消逝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因,直到Apple Music与6s共同出现,这一切才似乎有那么一些明朗,仿佛这一切都只是一个看似巧合的美丽时间差。

谢谢你 Apple Music,让我找回了完整的周杰伦。

在掌心之中,另一面生活

至今为止,还有许多的 6s 与 6sP 仍然是许多长辈的爱机,老妈子同期的 iPhone 6s Plus 则一路用到了今年,他们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未曾易手,这是与网上一派欣欣向荣的追新气氛有着很大不同的「现实」。

这也使得我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个已经相处了一年的机器。

仅凭这样的小尺寸,几乎也是当今无二的趁手玩物。虽说在广东夏季配上液态硅胶套并不明智,因为不仅仅是油手会让屏幕和壳变得非常油腻,其他的配件似乎也难以改变这悲哀的现实。

手汗和油腻

Touch ID 识别不灵,掉电与发热,这样的烦恼会一直存在——有时候仅仅只是打开 Apple Music 的瞬间,也会掉 2% 到 5% 的电。但这些似乎又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能够狠下心抛弃它的决定性理由。

打车时师傅所用的手机

纵使消费主义如何张牙舞爪,也无法撼动那些承载着两面意义的事物。已逝的时光中,再坚挺的产品都会有疲惫的一天,这本就是电子产品应当面对的归宿。

只不过,在这分界线的两面中,仍然有许多人使用着这一世代的 iPhone 作为谋生工具,而且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 iPhone6、6s 这代产品似乎就有着「无需过多怀疑」这样的意义,它在任何人的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无需专门去赋予一个什么多么重大的意义。

只要它能做些什么,仍然能。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