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年度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2020 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家办公。由于省下了平日两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加之也没有其他的外出活动,一瞬间多出了许多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除了将这些时间用在阅读上,我也趁此机会好好审视、并重启了我的「斜杠生活」——自由翻译。虽然断断续续做了十几年的笔译和口译,但直到今年我才把它认真对待,并通过一组利器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曾经的淳朴翻译工作流

在过去十几年中,我的翻译大多数属于「打零工」状态:尽管也有不少专业翻译经历,但是涉及的工作大多是单一文件的。因此,我的工作基本在 Office 三件套内内展开。但当我开始接触大规模的翻译项目后,这样的工作配置就不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主要的痛点包括:

  • 专业术语难以统一:对于专业性强的文件,每个术语都有业界标准的翻译(譬如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文件),并且要求各个语言的版本严格按照标准术语进行翻译。在短篇文件的场景下,逐次手工查询尚能满足要求。但当接触到数十个文件的项目,或是上百页的手册时,每次手动查询显得既不效率、也不合理。此外,对于大型项目,对于某一术语的翻译需要做到前后一致。在只使用 Word 的情况下,我只能手工维护一张术语表,每次遇到重复的术语时在表中进行查询;抑或是在翻译完成进行校审时逐个进行统一。无论哪种方式,都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
专业文件对于术语有着严格的要求
  • 难以维持富文本格式的准确性:以往的翻译大多基于纯文本内容,只需要注意文字内容即可。而当翻译的对象变为项目,甚至商务文本的时候,译者不仅要做到文本上的「信、达、雅」,更要做到格式上的一一对应。手动在 Word 中操作时,经常一不小心就遗漏了加粗、下划线等格式,更可能在不经意间删除了句尾的标点符号以及脚注,对译文的质量造成影响
  • 不够「聪明」:倘若将翻译作为副业,而不是兴趣爱好,就不可免俗地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尽管并不想通过机翻投机取巧、违反职业道德, 但在 21 世纪仍然通过纯手工的方式制作术语对照表、处理一些机械性的翻译工作显然不够聪明

因此,在认真对待翻译这份「副业」后,我拿起了「CAT」这把牛刀。

基于 CAT 的翻译工作流进化

CAT 全称叫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发展而崛起的翻译工具,通过人工智能和比对技术,运用记忆库和词汇库等组件,记录译者完成的译文。当之后遇到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时,能够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供译者参考,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整个文本的风格、用语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并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机翻」(machine translation)。后者指的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翻译的主体工作——两种语言的完全转换,而前者的主要转换还是通过人脑进行,电脑仅在部分环节进行辅助,或提供建议。

如今市面上的机器翻译主流工具包括 Google 翻译(Google Translate)、有道翻译、DeepL 等,而 CAT 工具则包括 SDL Trados、MemoQ,以及下文我选用的 Wordfast。其实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这几种 CAT 软件都可以满足日常、非重量级的翻译或本地化工作需求,解决上文提到的工作痛点。我最终选择 Wordfast 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全平台:Wordfast 除了支持 Windows 和 Mac 系统外,它还有基于网页的 Wordfast Anywhere。顾名思义,使用这套系统时,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甚至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使用,真正做到了 Anywhere Anytime。虽然是网页版,但是基本功能却一点都不含糊,可以保证和软件一样的使用体验,绝大多数功能也可照常使用。有时候我可能在出差、或者休假,并没有带上自己的工作电脑。如果此时有一些紧急的翻译任务,只要有能够打开网页的设备,我就可以利用网页版系统完成相关工作。
  • 基础版免费:在所有的主流 CAT 工具中,Wordfast 在价格上是最平易近人的。比起大厂们动辄几百美元的授权费,个人用户并不需要付费使用 Wordfast 的基础功能。尽管对于部分专业功能有所限制(比如单个项目记忆库上限为 500 条、不能使用远程数据库等),但对于轻量级的使用早已绰绰有余。能够心安理得地通过正规渠道使用工具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就以一个我今年的工程为例介绍如何将 Wordfast 融入我的翻译工作流。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接到这个翻译任务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某国际组织拉美办事处发起了一项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项目,需要将相关流程、工作手册和材料从西班牙语翻译成其他五种工作语言(包括中文)。整个项目共涉及近 20 个文档,不只有 Word 文件,还包括 Excel,Powerpoint 和 PDF 文档。CAT 工具一般按照的是「项目——文件——语句」的层级来管理翻译项目,Wordfast 也不例外。尽管只是一个小任务,但是不论软件还是我本人都仍将其看作一个项目,只不过我是项目经理,是翻译,也是校审

我是项目经理

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我需要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的管理,也要负责和客户进行沟通。在软件中新建项目、导入所有源文件后,系统已经自动完成了字数统计,直观地告诉我每个文件以及整个项目的进展状况,方便我合理安排进度。每次翻译完成后,看着不断推进的进度条,我的心中也有一丝丝成就感。

项目内容和进度一目了然

我是翻译

作为整个项目的「灵魂人物」,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码字。但如何高效、高质地完成翻译任务,却有着大学问。

打开文件即进入了工作界面,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并排的翻译窗格方便我进行对照,而源文件中含有的格式信息也全部解析为了一个个紫色的标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不再需要小心谨慎的琢磨如何保持格式统一,我只需要专注于文字部分,剩下的格式部分只要在相应位置复制原文的格式标签即可。

所见即所得的翻译方式直观、便捷

由于这个项目是从零开始,因此在翻译最初的几个文件时,并不能感受到 CAT 软件给工作流程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大多数语句仍需要我和之前一样手动输入。

此外,为了发挥软件的全部威力,和 Word 中直接翻译相比,我还需要增加两个步骤。

每次完成翻译后,我需要点击 Next Segment (下个语句)按钮,这一句的翻译随即会被记录到这个项目的记忆库当中,待后续使用。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专有名词或者专业名词,我会在查找之后将其添加到右下角的项目术语库中。

随着翻译记忆库中的内容越来越多,术语库的记录越来越完备,当我准备开始翻译一个语句时,屏幕下方的记忆库往往会跳出提示,并判断该语句是否与之前有重复,并给出相似比例。由于这是一个项目的文件,因此不少信息(比如表头、标题、注意事项等)都是在各个文件中重复出现的。因此,这个基于项目的记忆库实现了跨文件自动搜寻和提示,既确保了各个文件之间的用语一致,也让我的工作从「人脑记忆-搜寻-判断-复制-黏贴」进化为了「判断-点击」,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智能匹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系统中,亦可设置自己的规则,例如当相似度高于 95% 时,自动进行替换。这个项目中有两个文件,一个是面对员工的调查文件,而另一个是管理层的分析报表模版。由于两个文件中,大量的题干、选项重复,当我翻译完调查问卷,打开分析报表模版时,约 80%的内容都已经从记忆库中自动调取,并已经出现在中文的栏位中待我审核。回想起以前自己那段人脑记忆、手工操作的日子,有一种终于迈入 21 世纪的欣喜。

更让我意外的是,在这个匹配的过程中,它甚至有一些智能。例如,在调查问卷中,有不少「参见第 X 部分第 X 问」的提示。我本以为软件只能找到类似的语句,提示我可以使用这个句式,并让我修改相应的数字。但实际的结果比想象中的更进一步:系统会识别出数字的区别并进行替换,生成可以直接使用的翻译。这也减少了我忘记修改数字,造成不符的几率。

我是校审

作为校审,我是整个翻译项目最后的「质检」环节。除了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有无遗漏。不仅需要关注内容,也要关注格式,甚至是句尾的标点符号是否一致。以前,这些工作都需要我通过肉眼进行逐句比对。

而现在,Wordfast 可以一键进行排查。点击 Transcheck 之后,系统会生成一份详尽的 Transcheck Report,列举了系统认为的细节错误,包括但不限于:格式错误、数字错误、遗漏、标点符号,甚至是句尾的空格是否与原文一致。

尽管它对于中文的支持还不是很好,比如如果原文的 1980s 翻译为了 20 世纪 80 年代,系统就会因为找不到 1980 这个数字而报错,但毕竟对于校审而言,「错杀一百」仍好于「漏网一词」。尤其是标点与空格,即使用一个放大镜也很难用肉眼找出。软件中的 Transcheck 相当于给我加上了一道双保险。

在软件中进行检查后,我便会生成最终文件,在 Office 软件中进行最后的格式检查,随后即可交付客户了。

业务管理

除了内容上的进化,对于自由翻译的另一个难题就是业务管理了。我签约的翻译机构主要由各个项目经理与我单线联系,每月由我主动去系统中在线申报 PO,结算翻译费。起初,一个月只有两三单业务的时候,每月检索邮箱即可完成申报。但随着工作量上升,靠翻邮件来检索每月几十份 PO 已不太现实,万一漏报了一单,造成的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影响。于是,我想到了 Notion 灵活的数据库特性,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个人资源管理系统。

根据申报系统所需要提供的信息,我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表格。每当完成了一次翻译任务,我就把 PO 的内容记录在案,并且把 PDF 格式的 PO 归档。每个月结算的时候,只要筛选出处于未提交状态的 PO,进行复制黏贴即可完成提交。此外,对于需要多日完成的任务,这张表格也可以轻松转换为日历视角,让我直观的掌握自己的工作量,以防接单后发生「爆仓」。

结语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翻译和口译的讨论从未间断。我自己使用过 DeepL 之后,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但翻译真的会失业吗?至少在当时当下,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科技已经较之早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大多数的场景下,科技尚处在一个「辅助」的角色。作为一个翻译,与其对于可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职业「命不久矣」,不如拥抱科技,高效工作,品质生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参加年度征文活动,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