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 | 畅所欲言家」

阅读提示:我是一个海外化学专业读博的学生,这篇文章是用来回顾在 2020 年我成为 UP 主做同步辐射吸收谱教程的历程。如果你不了解同步辐射是什么,把它当做一个很冷门的技术就好 ;)


起因:商业测试机构不公开的「免费公开课」

原来我上我真的行。

2020 年的疫情打断了往常的生活节奏,许多事情需要依靠网络来完成。其中学术科研视频大量出现在 Bilibili 网站 (下文用B站替代),比如大学课程、专业领域教授讲座一类正式严谨的学术交流,也有像是如何使用文献管理软件,效率地阅读文献等等这类实用型教程。就我的观察而言,这部分视频主要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所涉及的内容偏向基础也没有太多的专业指向。这类视频特点是受众范围广点击量高,对应的视频数量也多。作为一个在校学生想成为学术型 UP 主,从基础文献管理和专业介绍等方向做起来更从容一些,或者是介绍平常使用的科研软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极为专业又冷门的软件呢?

2020 年以前,我从没想过会把我平常使用的科研软件方法做成教程,一是以为不会有太多人使用,毕竟同步辐射这门技术门槛很高又比较罕见。另一方面,自觉对这门技术的理解还不够(至今没有 publication 产出)。总之,那时候的我觉得要做同步辐射相关的教程既没有点击量又能力不够。让我改变想法的是在 20 年 4 月前后,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商业科研仪器测试公司宣传霸占了我的朋友圈。他们宣称提供免费的公开课,内容包含了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常需要使用的技术和相关软件使用,其中提到了同步辐射有对应的免费课程。我对此感到既意外又好奇,于是去听了一次,得到两个收获:

1. 很多人在寻找这样的教程。

2. 我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制作同步辐射教程,甚至能做到更好。

某商业测试机构在B站上的只放了几分钟片段就能有三千多的点击量

准备:找到目标人群,切中痛点

我希望我的教程可以被有需要的人看到。

由于教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少见,只可能是特定人群才会收看。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去了解我的潜在观众在学习同步辐射技术的过程中到底最需要什么,再对应地制作教程。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市场调研。很明显,我的教程是做给那些在自己研究课题中会使用到同步辐射技术的人,他们大多是在攻读硕士或是博士学位。他们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周围人并不了解同步辐射,所以需要通过自学来搞定,然而英语能力无法自如应对英文视频或是网上的英文文章。最后,我的目标人群是没有足够多、足够长的时间来学习这门技术。基于我对目标人群的理解,我做出了如下判断。

把教程视频发布在B站上

「在B站学习」这句话真不是开玩笑。就目前的各大网站的定位来看,B站无疑是最适合发布科研学习类型的网站,出于几个原因:

  1. 会看我教程的人群几乎是读研读博的,年龄大多分布在 20 - 30 岁之间。虽然B站用户平均年龄接近 20 岁,但 25 - 30 年龄段的人对B站应该也是有所耳闻。
  2. B站视频没有开头广告。如果在看教程之前还要被迫观看一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分心。
  3. B站视频可以被各大搜索引擎抓取到。因为前期没有打算通过周围人的宣传,我需要确保教程不会像是微信公众号文章一样只能被部分搜索给检索到。
  4. B站推出记笔记功能等一系列操作意味着B站有认真考虑到知识区的未来发展和布局,说明这个网站是会留意改进跟学术科研相关视频教程对应所需的功能。

从如何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开始做起

学习同步辐射,类似于学习其他技术(比如 Python, R 语言等等) 一样,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原理,操作和应用。在那些商业机构的「免费公开课」中,老师大致只讲了原理和应用这一块却忽略了操作,尤其是在数据分析软件一块,这给我创造了发挥空间:

  1. 软件是免费的,并且软件作者提供了可供练习的数据文件。我不需要使用盗版软件也不需要使用我自己的数据。每个看我视频的人不需要网盘都可以获得同样的资源,他们也可以使用视频中一模一样的数据进行练习。
  2. 节省我的前期准备时间,因为可以暂时忽略掉复杂的原理解释。毕竟做视频是一个副业,平时大部分时间还是正儿八经读书学习干活。对于制作软件使用的视频教程,我几乎不需要任何剪辑也不需要前期准备,录完就可以发,效率很高。
  3. 把原理和应用在操作这一步,也就是数据分析软件中连接起来。任何一门技术,都是需要去实践才会对原理和应用理解更深,get things done 是最关键的一环。我要做的是把 get things done 的过程完整体现出来,并适时提醒在哪一步用到了什么样的原理,又在哪一步可以跟应用相结合得到想要的答案。
我借鉴了不少「影视飓风」的达芬奇教程中教学思路

制作:声音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内容为王,但如何清晰地表达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制作教程所需的硬件不多,一个人和一台电脑足够。然而我在B站上看了不少用自己笔记本录制的科研软件的教程,作为观众的体验并不是很好。所以从中吸取教训,帮助我在制作教程时更好地留意细节。

  1. 开始录制前打稿子。这可以帮助我讲解软件使用的时候不错过细节 ,逻辑更加顺畅,思路也清晰。还可以多比较下不同思路哪一种效果更好,顺便把需要的文件,或是需要介绍的网站准备好。
  2. 清理掉自己桌面的无关文件和软件快捷方式。除了分心,更担心暴露隐私等问题。
  3. 节奏稍微放慢一些,确保每个操作都被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后面有人再询问有关操作的问题。(嫌慢的观众点倍速就好了)
  4. 使用比较大比较夸张的鼠标光标,这样观众就清楚我点屏幕的哪一个地方。(这个我一开始没做到后来被评论提醒的)
N卡自带的录屏软件或 OBS 足以解决画面

声音的重要性我需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有太多的教程没有注意到但又让观众很难受的一点。在软件教程中,声音是用于解释一些无法通过画面来展示的知识点,其重要性不亚于画面,我对声音的基本要求就是清楚。但见过有不少是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录制的,或者是声音太小几乎听不清,视频质量大打折扣。或者是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录制,对于观众来说实在是一种负担。我的建议是简单就好

  1. 不要在录制时播放任何背景音乐。哪怕是想插入音乐,请在视频编辑软件里面后期另外建一条音轨来实现,绝对不要连着人声一起录制。
  2. 使用外置麦克风,哪怕是最便宜的小蜜蜂麦克风。笔记本内内置的麦克风不仅收音质量不行,而且它的位置(相比较人)离键盘更近的,导致敲键盘的声音可能会盖过人声。只要使用一个离嘴巴更近又远离其他音源的麦克风,那就是一大成功!
  3. 监控声音输入或是在后期处理。最要命的是录了一个小时然后发现声音全损又得重录。所以随时监控,出现差错可以随时调整。后期处理的话就可以用像是 Adobe Audition 或是 Audacity 这样的软件进一步降噪压缩之类的操作,像处理播客一样调整,比如保证在 - 18 到 - 6 dB 之间。
利用 OBS Studio 来监控输入音源在合适的范围内

宣传:公众号投稿和写博客

酒香也怕巷子深。

到目前为止,可以自信的说我做的同步辐射(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中文教程不论是在完整度还是质量上都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目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做了),但前期不做任何的宣传只是等着其他人来搜索,点击量是很低的。而且我不愿意在网上公开信息,也没有在认识的朋友中宣传。

三个月后,在我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视频制作后我向学术科研型微信公众号投稿。还是因为我清楚知道我的目标人群在哪里(类似于打广告),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看到了我的教程。

让别人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作品

 

以及依靠 Gridea 搭建了自己的博客,把一些教程的小问题还有收集到的问题统一放在个人博客上。学术依然重度依赖文字,需要阅读,需要思考。个人博客相比于微信知乎等等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最大的优点还是可以被搜索引擎检索到而且对自己的创作内容是最自由的,代价是可能被一些平台洗稿或其他侵权行为。

在其他主流平台比如知乎,我就只甩了一个链接和文章,确保有人在知乎上搜索相关内容时能找到我的视频。比较满意的是现在用中文检索带「同步辐射教程」等关键词,无论使用任何搜索引擎都能在前两页看到我的名字。

Ethics:流量要为学术让路

认清自己的内容创造价值在哪里。

我对自己的教程定位是教程,更准确地说是用于学术研究的教程。我并不认为学术是高冷的,也不认为学术一定是没有流量的代表,毕竟B站上有那么多破百万点击量的科普性视频,也有毕导这样优秀的 UP 主存在。只是对于不同的内容创作,作品本身性质就可能与流量会互相冲突,比如这个 99% 的人都不会看的同步辐射X射线精细结构吸收谱数据处理教程(这才是它的全名)。

我在打算制作教程的第一天起就知道我制作的内容是不可能被大范围传播,不能为我带来流量,但这并不代表我做的东西毫无意义。对我的内容而言,意义并非通过流量来表现。用爱发电在这里事实不假,但我也收获了「希望可以把你的名字写进我的毕业论文致谢」的私信。我并非是要强行把流量和学术切割开,而是希望在保证学术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前提下传播。

再者是关于钱的问题,曾经有人找上门来想买我的视频,但回绝了。我很清楚地知道,卖掉视频后无法自由制作自己想要的内容,并且我有信心这些视频的价值是可以在未来还能变得更高。我没有拿视频去盈利,是出于多方原因。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一个学习向的视频都不应该收入,有盈利才会有更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在于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盈利

如果你也有打算成为一个科研型视频的 UP 主

自认为还是有不少收获想跟你分享:

  1. 做之前先思考好自己对视频的定位,尝试像产品经理一样去制定内容创作的计划。了解什么样的人会看你的视频,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看到你的视频,视频内容的重点在哪里,特点是什么等等。
  2. 做视频的心态要好,尤其是这种非常硬核学术向。很可能是「用爱发电」结局,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开展课题合作,交换资源。(认真的)
  3. 多看看类似内容的视频,了解对手们(善意)的视频都在讲什么,自己应该如何去调整,比如内容和思路等等。你也可以作为观众捕捉到哪些细节可以提升。
  4. 慎重接受所谓的商业合作。哪怕是送上门来的钱,需要仔细甄别它是否可以给你带来正向的发展,也要留意潜在的风险,比如版权被共享或是创作内容需要妥协,甚至危害内容质量。我十分鼓励通过内容创作变现盈利,but in a sustainable way.
  5. 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妄自菲薄,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但真的迈出去那一步,你会发现要看的人还挺多的……还是这种又冷门又枯燥的学术型视频。
  6. 做视频会锻炼不少的技能点。我从 HitFilm 到 Premiere Pro 再到 Davinci Resolve,从 Audacity 到 Audition,还有各种搭建网站以及学习各种平台账号宣传姿势,总之体验很新奇。
  7. 帮助他人是可以给你带来快乐的,尤其是在疫情笼罩的阴影之下。

后记

即使到 2021 年我仍没有摆脱居家科研的窘境,依然继续在教程制作上有新的尝试。回顾 2020 年的经历,我大概只能用「奇妙」来形容,尝试了很多我之前从不去试的东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帮助我度过充满挑战的 2020。我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相关链接

  1. 同步辐射吸收教程:担子菌的担担面
  2. 如果你真的很好奇什么是同步辐射:文章「同步辐射基础」或者视频「世界上最亮的光有多恐怖?」
  3. B站记笔记功能:「这一次,你可以在哔哩哔哩上更好地学习了」
  4. 录制教程所用的软件:OBS: 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
  5. 通过 Gridea 搭建自己的博客:「不会代码,如何搭建个人博客?」
  6. 封面来源: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ightsource Beamline 6-2 Lay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