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入价格:276 元(充电头 + C2C 充电线)

 

今年九月下旬购入闪极 100W 充电头,到现在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我愿称之为 2020 年最强的充电头

一直以来,OPPO/一加用户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OPPO 的 VOOC 闪充是独家的低压大电流方案,与主流的高压低电流协议 PD、QC 方向不同,导致市面上没有第三方配件支持 VOOC 协议,大多第三方配件给 OPPO 系的手机只能以 5V2A 或者 PD 15W 进行充电,很影响充电效率。想要达成多个设备的快充,短期或长期出远门要携带 2 台充电宝或者多个充电头,影响了便携性,非常不友好。

今年早些时候买过电友的 X21 充电头,使用体验还行,单独给我的 15.6 寸 MacBook Pro 充电或者同时给我的 iPad Pro 和一加六充电体验都还行,但还是有不够满意的地方。

  1. 充电时间稍长(一个多小时)之后充电头表面会很烫,由于没有工具测试,不知道表面温度是否达到 70 摄氏度。
  2. 虽然可以解决所有设备的充电问题,但不能够三个设备同时快速充电

外观造型

闪极 100W 充电头 形状是一个棱角分明的方块,侧面是规则平行的线条纹理,与边框呈 45° 角,手感温润,个人感觉品质打磨得非常不错,也没有明显的注塑点,整个外壳并没有因为是塑料而有廉价的感觉。

在大小方面,比 87W 的 MacBook Pro 充电头相差不大,体积略小一点

充电头上插口为 3C1A,我个人一般使用两个 USB-C 和一个 USB-A

充电功率

在购买充电头时还对比了竞品倍思,不过由于倍思不支持 VOOC,所以倍思的 120W 的充电头直接排除在了我的考虑范围之外。经过我朋友和我的一些设备使用情况之后,个人认为闪极在多口功率调整等方面还是比倍思更胜一筹。

官方介绍中给的多设备充电时的功率分配如图

在测试过程中,使用魔狐的双 typec 电流表测试,我的三个设备分别是 2018 款 15 寸 MacBook Pro2018 款 11 寸 iPad Pro一加六

测试场景一

2018 MacBook Pro

  • 刚刚握手时功率大约 40W,1 分钟左右稳定到 80W

测试场景二

MacBook Pro + iPad Pro

  • MacBook Pro 在 1 分钟后稳定到 55-61W
  • iPad Pro 一分钟后稳定在 29W

测试场景三

2018 MacBook Pro + 2018 iPad Pro + 一加六

  • Mac 在一分钟后稳定到 43W
  • iPad Pro 在一分钟后稳定到 25W(没有宣传中描述的 30W,亮屏使用在 23-28W)
  • 一加六 在一分钟后稳定在 18W
  • 时间从 8:10 开始,三个设备电量都大约为 50%,同时充电到 9:30,三个基本都充满,充电头稍微有点烫

使用体验

优点

  • 充电稳定。在已有新设备接入的时候,会自动调整功率,有时候会断开其他设备重新握手匹配,在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遇到新插入设备而让正在充电设备停止充电的情况。
  • 对于小电流的设备兼容性好。小设备大多的充电功率是 5V0.5A,给我的手表 HUAWEI Watch GT2 和耳机 HUAWEI Freebuds3 充电,也没有遇到过不兼容的情况。
  • 充电头发热量小。充电头的温度控制简直是一绝,我认为这是我用过对温度控制最强的充电头了。在单设备或者两个设备充电到充满,温度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手摸上去只有稍稍温热的感觉,在三个设备同时快充了一个半小时才稍微有一点烫手,降温速度也很快,长时间使用很放心。
  • 插脚稳定。使用一些宾馆变松的插座也没有问题,我自己的魔方插座使用侧面的插口也比较稳定,没有松动脱落的情况。(从旅行经历丰富的朋友那儿听说,很多酒店的插座挂不住这个充电头)

缺点

  1. 个人认为四个接口没必要。三个接口 2C1A 足以满足各大场景了,4 个设备同时充电也不能达到满速,也可能有一些用户有这样特殊的需求。
  2. 价格稍贵。这个可能不是他的缺点,优秀的产品我觉得值对应的价格。

后记

我现在已经完全抛弃了 iPad Pro 和一加六的原装充电器,寝室使用 闪极 100W 充电头,实验室使用 MacBook Pro 充电头电友 X21。做充电头的减法,让原本插口不多的排插不再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