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漂青年生存指南》的第三篇文章。


我只有四条裤子,如果新买了一条,那必须得扔掉现有的一条。

目前所有的衣服(包含春夏秋冬):

上装

  • 6 件 T 恤
  • 4 件衬衫
  • 1 件运动外套,1 件运动卫衣,1件休闲外套
  • 1 件三合一冲锋衣
  • 1 件长款羽绒服,1 件中长款棉服

下装

  • 2 条运动长裤,1 条牛仔裤,1 条休闲裤
  • 1 条牛仔五分裤

鞋子

  • 1 双跑鞋,2 双休闲鞋,1 双篮球鞋

其他

  • 3 条篮球短裤
  • 1 条皮带

好好穿衣,简单搭配

维持较少的衣服数量,大概是从学生时代遗留下来的习惯,毕竟宿舍狭小的衣柜装不下太多衣服。而在工作之后,衣服的数量和类型也没有太多变化,并且向着更白搭,更普适的方向演进。更进一步,在满足基础的穿衣需求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衣服数量和简化搭配是我近一两年来更多考虑的问题。如同本文开头所述,我只会保留四条裤子来适应所有场合,这一做法就是在不断实践极简和实用性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衣服数量

对衣服断舍离的边界是要能覆盖基本的穿着场景,并且与换洗频率之间形成一定的权衡。

覆盖目标场景

从衣服的温度属性出发,针对所处城市的气候特点,选择衣物。

我身处北京,并且在未来几年,都会在这里生活下去,所以衣服的选择主要考虑北京的气候特点。北京的春秋时间较短,而冬天又有暖气供应。暖气一般从 11 月中旬到次年的 3 月中旬,在此期间室内室外温度差巨大(室外零度以下,但室内会超过 20 摄氏度)。按照不同季节的情况,可以分类如下:

  • 夏季。北京夏季的时间大概是从 6 月 到 9 月。考虑到工作岗位的性质(程序员)对着装并无要求,我一般是上装 T 恤,下装篮球短裤(过膝)或者牛仔五分裤。
  • 春秋季。北京的春秋季时间很短,在这段时间,上装 T 恤/秋衣 +(衬衫)+(薄外套),下装长裤,衬衫可按温度选择是否穿着。
  • 冬季。上装 T 恤/秋衣 + 衬衫 + 厚外套,下装秋裤 + 长裤。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来说)下装只穿秋裤 + 普通长裤是无法长时间待在室外的,但是考虑到较高的室内温度,下装穿的太厚又不好穿脱,在室内会太热。考虑我们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有暖气的室内的,所以下装不能穿的太厚。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可以直接精简掉某些品类的衣服。毛衣首当其冲,因为开暖气后,太热不方便穿脱。所以我把毛衣都扔掉了。本科时候,我的衣服品类里面还有风衣,那时在合肥这个偏南方的城市,风衣还可以勉强多穿一段时间。来到北京之后他也被精简掉了,毕竟它只适合 5℃~15℃ 的场景,而在北京,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选择基本款

从衣服的社会属性出发,不同的穿衣场景包括:

  • 工作日上班以及周末在家。休闲类和运动类衣服皆可
  • 周末出门。通常休闲类,视具体情况选择搭配。
  • 运动:篮球,跑步等。运动类衣服

选择基本款的衣服是实践断舍离的必然要求。基本款的衣服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复用,进而降低衣服总量。对于品牌,优衣库(我目前的衣服中 70% 都是从优衣库购入)是大多数人的推荐。

睡衣的需求也被我精简了。我用 T 恤 + 篮球短裤代替,从而不需要额外准备睡衣。但毕竟睡衣的面料更舒适,也可能会在未来尝试,这是极简与舒适度之间的 trade-off。

多件衬衫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区分度(偏正式和偏休闲),用以适用不同的场景。

一条腰带,为了追求方便,选择自动扣。

一些简单的衣服搭配规则

由于没有正装的需求,我的衣服可以分为休闲和运动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搭配会有一定的约束条件,由此形成一些穿衣规则。这些基础的搭配规则可能是一种迷思。在此罗列,并不意味着它是被广泛接受的原则。有些规则详细考虑的话可能又是毫无必要的,其中饱含我个人的偏见,因此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意见。

  1. 运动类的上装/跑鞋与牛仔裤/休闲裤互斥。错误示例:运动速干 T 恤搭配牛仔裤。
  2. 衬衫与运动裤/运动鞋互斥。错误示例:衬衫搭配跑鞋。
  3. 休闲鞋与所有类型的上装和裤子兼容(休闲鞋的定义实在宽泛,此处休闲鞋指运动用品厂商的运动休闲鞋,如 Nike SB 系列)。

这些规则可以总结为运动类与休闲类分开。但很多时候并非一成不变,Adidas Superstar 和 Nike Air Jordan 最初推出时候都是篮球鞋,但如今都变成大大众意义的休闲鞋范畴。

抵制盲目的消费幻想

枯燥的生活总会冒出无数幻想,有段时间我突然迷恋上了西服,起因是在生活大爆炸(Season 3 Episode 18)中看到一段 Sheldon 试穿西装的场景。事实上,二十五年来我从未曾穿过西服,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也不会有什么场合能穿上它,也许受邀作为婚礼的伴郎可能算上一个。

《生活大爆炸》剧照

类似的我称之为「消费幻想」的念头,时常会在我脑海中浮现。大部分时候,我能够理智的斩断这种念头,对我来说,买衣服只有两种情况:

  1. 当前某件衣服需要「退役」,买入相同性质的衣服替代。快消品的衣服的寿命不会很长,普通的裤子 1~2 年差不多就要更换。由于更换是购买相同性质的衣服,这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也极其友好,因为完全不需要过多考虑,甚至只需要去优衣库买一件相同的回来就可以。
  2. 当前的衣服无法覆盖某些特定且刚需的场景,经明确需求后买入。十一的时候我去了一趟西北环线自驾,用的是 Osprey Porter 46 背包。但在前一天晚上打包的时候犯了难,由于温差较大,我必须携带一件较厚的外套,这让背包空间捉襟见肘,勉强才塞下所有必需品。这也使得在机场安检时候十分窘迫(需要费力重新打包)。而且由于目的地昼夜温差较大,厚重的棉服着实不够灵活。为了应付这种外出游玩温差较大的场景,三合一冲锋衣显得尤为合适。为此我在之后就购入了一件,而且日常也可以穿着,并不会闲置。

但如果真的盲目消费了呢?那就扔掉吧,而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慢慢的,我就培养出来固定的消费模式(以购买被子为例):

  1. 收集需求(发现生活中的「不美好」)。我之前使用的四件套和被芯是宜家的安斯莉娅罗特帕,但使用起来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被芯在被罩中跑动,无法贴合,睡一觉起来被芯已经缩成一团。
  2. 加入愿望清单,调研解决方案(买什么,怎么买,参考什么指标,确定价位)。被芯和被罩不贴合,这种基本的用户体验被厂商忽略实在不应该。经过一番研究后,我发现除了淘宝买被子固定器外,厂商提供四角系扣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被芯跑动是因为被芯的面料材质摩擦系数太小,这通常是由于成本控制的考虑,没有使用纯棉面料而导致的问题。在此期间,我顺便了解了床品的棉的种类、纱支密度、编织工艺,然后按照自己能承受的价格水平确定选择范围。
  3. 购买。如果是伪需求,或者现有的就可以解决,就直接略过。

如何管理复杂?

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中,有如下阐述:

日常生活通常是复杂的,但并非由于某个特定的活动是复杂的,而是因为有那么多表面上简单的活动,每一个都有它自己一套特定的需求,把大量简单活动合在一起,结果就很复杂。

穿衣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时间退回到 40 年前,我想是的,那时中国是「蓝色的海洋」。而生产力大幅提高的今天,文化,舒适度,质感等各种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于服装的搭配选择。这时,如何化繁为简就是一种优雅,一种被设计的优雅。

《大院子女》剧照 ——「蓝色的海洋」

设计的概念可以非常广泛,2018 年日本优良设计奖颁给寺院住持,因为他发起的项目将人们供奉寺院神明的供品回馈社会中有需要的人,从而解决了贫困问题。这是我在 2020 北京设计博览会的讲座中听到的故事,那进一步的知识迁移一下,穿衣这件事也是可以「被设计」的。利用软件来辅助进行穿衣管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Android 和 iOS 的应用商店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应用。不过由于我的衣服数量足够的少,所以我并不是使用这类软件,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