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金九银十的校招季刚刚结束,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确认也已经结束。是准备考研考公,还是直接就业?是在本专业内一路走到底,还是在专业外另辟蹊径?站在个人职业通道起步的十字路口,不少同学的内心难免踌躇。
作为一名 HR,我也经历过跨专业考研、转行,之后扎根 HR 岗位 10 多年,风风雨雨之后,收获了一些踩坑的心得,希望这篇文章对于踌躇中的同学能有所帮助。
就业前的注意事项
专业与就业
在之前的 Matrix访谈 中,我提到过一些自己的背景,这里细说一下,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参考。我本科的专业是英语,大四时选择了跨省跨校考取了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上岸。从学校毕业后,我继续离开了原专业做了 HR,至今已经 10 多年了。在这 10 年多的时间里,我既负责过整体的 HR 的业务,也负责过某一个细致的版块;既目睹过刚毕业的同学在公司的成长,也见识过员工与公司之间的龃龉……凡此种种,后续会穿插讲解。在工作的同时,我考取了HR 相关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该证今年已经退出政府认证)、经济技术专业资格(人力资源方向)中级等证书。目前,我在烟台的一家中央空调企业做 HR。
每个人当前的状态都是由过去所作的选择层层累积而成。就读的大学、所学的专业,很多时候是受制于志愿填报、父母的意见,往往不是自己所喜,甚至是无奈之选,然而人在大四,「木已成舟」。专业、兴趣,基本上都已经定型了,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改变。
既然如此,不如直面现实。我们一起来简单地看一下专业与就业的互动。
就业难易程度之专业内外抉择
在面向应届生招聘的过程中,通常企业对于技术性岗位会选择在专业内招聘,而对于职能性的岗位会选择跨专业的同学,少数提供完备就职培训的大公司除外(如四大不限专业招聘)。但同样的岗位,相比及专业内就业的同学,跨专业就业的同学往往需要额外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能力,也要用更多的努力证明自己适合某个岗位。
就业难易程度之专业供给
就业市场毕竟也是一种市场,自然也会涉及到供需关系,供需平衡总是理想情况,在现实中针对每一专业存在的是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供需关系,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应对:
专业供给 | 供大于求 | 供不应求 |
现状 | 中文、英语、法学、会计、土木、市场营销、计算机是很多学校都会开设的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个综合性院校的标配,我的本科专业英语也位列其中。 这当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以外,其他专业的同学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专业内的岗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严重溢出。 | 严格意义上这样的专业很少存在,在从业经历中,我未曾遇到过今年招不到人、业务就无法开展的情况。某些技术性岗位确实比较精专,但即便如此,招聘时我们也是会看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薪资要求。 |
应对 | 1. 专业脱颖而出 2. 提供比其他竞争者更高的附加技能 3. 考虑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领域,跨专业求职 | 提出合理的薪资要求 |
专业供给 | 有价无市 | 有市无价 |
现状 | 这里抛开个人对于所选专业的喜好不谈,很多专业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着一个窘境——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个问题尤以回到位于三、四线故乡小城的同学更为突出。 | 这里的「有市无价」更侧重的情况是没有专业完全对口的就业岗位,例如就业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新机会、一些并没有过的需求(如新媒体运营);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会新增出一些复合性质的岗位,比如目前风头正盛的 PPT 制作。 |
应对 | 1. 同城,跨专业求职; 2. 换城市,专业内求职。 | 1. 使用作品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该工种 2. 提出合理的薪资要求 |
求职时可考虑的三因素
现实从来没有简单到「我想要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于是就有了工作」。那么求职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个问题有时候也可以理解成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在我的个人经历、职业生涯,以及与同学们、同行的沟通之中,我认为在「确定一份工作」时最应该考虑的有三个因素:准备工作的城市、专业、具体岗位,这三点也在上面的表格中有被提到。
1. 工作的城市
三者当中,「准备工作的城市」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城市会影响到就业市场、平均薪资的水平,进而影响到能否在专业内就业(避免上文提过的「有价无市」状况);二是因为现在不少的城市会提供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城市不同政策差异极大;另外,是回家乡附近工作还是留在大城市,也是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家庭问题。
在我个人的经历当中,城市的作用体现在了它对于就业市场的制约。毕业之际,我选择回到烟台,但发现自己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我的研究生专业为历史学,当时在烟台专业内就业的机会只剩下体制内就业,例如选择成为教师或进入唯二的两家报社,而我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同学们,他们大多在出版社、报社或者相应的媒体机构工作。即便是如今,打开我们烟台当地的招聘网站,也很难见到心仪的历史学对口的招聘岗位。
但其实烟台的就业机会并不局限,跳出本专业来看,最近新浪财经在文章中提到,「高新企业数量」领先的三个普通北方地级市——「烟台、徐州和唐山」,这个数据对于想在相关行业就业的普通求职者来讲不言自明。
2. 专业和具体岗位
剩下的两个要素,我的建议是两个关注:关注 HR 的招聘需求,关注自身的「长板」,然后根据招聘需求,将自身能够凝聚起来的资源汇集在一起。因为不管专业如何、兴趣指向,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应聘者之间比较「长板」。「板」越长,也就越有可能从面试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也就更可能在与 HR 博弈时占据优势。
在跨专业就业的时候,我虽然不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但本身对办公软件比较熟悉和擅长,因而获得了雇主的青睐,之后又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补齐了在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取得了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技术专业资格(中级)证书两本证书。
而此前我其实还有过一次跨专业考研的经历(英语➡️ 历史),由于二外不占优势,所以我当时选择了跨专业考研,考虑到后续的就业选择了跨省跨校。由于历史学不考高数,且部分内容又与公共科目的政治有所交叉;考研英语属于公共课,英语专业在某种程度也可以成为我的「长板」,这样在考试中二者都可以有所助力。
职业通道
从专业到就业,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想到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人力资源行业的各种各样的量表。通过这些量表帮助测试人认清自己的职业特质,在现实中我没有见到过一个因为一份量表改变了自己求职计划的同学。
常用量表:大五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 职业性格测试。这些量表在网上都能够找到。
专业与个人职业发展的互动,可以用下面这样的一张图表示,但即便是跨专业就业,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原先的专业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曾经的专业(英语)时不时地给我带来帮助,毕竟英文资料的丰富性让工作中的资料搜集工作容易许多。
|
在校招的过程中,谈到职业发展,HR 往往会讲到双通道路线或者三通道路线。应聘者可以借此了解公司内的成长情况,在后续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重心适时切转。
双通道路线主要是针对于技术人员的,它分为纵向的职业通道和横向的职业通道两个通道:纵向的职业通道是一条晋升的通道,应届生在入职的一段时间后,习得了相应的技能,公司会根据其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提拔都是以为更大的权责与要求,当然通常也会伴随着薪资调整。走管理路线还是技术路线自然是看个人的喜好,例如你更喜欢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独自工作,那么技术路线可能更适合你;而你如果更乐于进行沟通、对于埋头技术攻关的兴趣不大,那么管理路线则会走得更顺利。但不管怎么选,只要你应聘的公司提供了两条通道的选择,在未来你面临人生计划的转变时,平移切换通道都会让更职业生涯更顺利。
我的建议是对于选择专业技术类就业的大四的同学们,乃至于很多的求职者来讲,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考虑通道的选择问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成长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工作收益与个人发展上的偏重进行选择。而对于非专业技术类就业的同学,其实基本上就已经注定要走管理路线了,除非切换赛道、跨专业就业(就像我学文的同学转行做数据开发那样),但也要注意补充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管理功能进行得更顺利。
职业发展调整
在工作了 10 年之后,回看曾经选择以及现在的选择,职业选择时我所看重的那些因素最终归结到两点:工作收益与个人发展。通俗地讲就是:
①能拿多少钱的工资,通常一个公司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收益要比职能岗位(如人力、财务、行政)的工作收益要高不少。这与专业无关,而与你想要在公司中给自己的定位有关,例如猎头公司的人力资源咨询师也属于专业技术岗位,但放在制造业公司就会成为职能岗位;
②个人的技能/才能能有多大的拓展。
在职业生涯的不同年龄段,两者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两者之间的重心位置就是职业选择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而重心的偏移表现在职场当中的就是职业发展调整。10 年之间,我认识的同事里面坚守自己所学专业一路走到底的人占比并不多,很多人在中途更换了赛道,这个事情严重到我所接触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中没有遇到一个是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的。相比较而言,技术人员坚守本专业的相对多一些。
此外,很多时候,刚毕业的同学们可能会受制于工作机会不足或经济因素而选择并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工作,那么从长远考虑,随着自身成长,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还是应该重拾自己的选择,回到应有的赛道上去。
应聘时的注意事项
讲完了职业选择中的注意点,再说说应聘时要注意的部分事项。在作为招聘方看过无数简历和主持过许多面试之后,我发现同学们会经常在三方面暴露出问题。所以这里我就把他们挑出来了,希望能给将要面试的同学以参考。
简历的呈现
简历远不止一页纸那么简单。在没有与应聘者直接接触之前,HR就是凭借着简历勾勒出应聘者的画像;在初面之后,也是凭借简历再现应聘者的形象,将简历称之为求职的敲门砖并不为过。
而作为一名 HR,我并不鼓励用一份简历进行海投的行为,一对一制作简历看似费时费力,但 HR 能看到你下的工夫和在简历中表达的诚意,实际上收益很高,而用一份简历海投看似方便,但最终被青睐的几率并不高。因此,确定数个心仪公司、根据职位修正自己的简历,突出自己对于应聘职位的优势会更好。
而在浏览简历的过程中,作为 HR 最会关注的还是上文提过的「长板」,例如一份简明扼要的简历应该能体现以下要素:
- 个人相关的信息,照片、生源地/籍贯。
- 专业成绩、专业排名。
对于专业内就业的同学,HR 会很关注这些,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会聊聊毕业设计、课题。还可以附上自己的专业成绩单、各项可以加分的证书、导师推荐信。 - 实习经历。简历所体现的实习经历最好与所求职的岗位有关。
- 获奖及证件考取的情况。这当中包括基本的英语、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及专业上的能力证明。
这里有一份虚构出来的最朴素的简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可能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看,示例简历提供不了足够充分的佐证应聘者能力的东西。「教育经历」、「实习」、「技能」这三者纸面距离太远,HR 很难在简历堆中将其识别出来。具体的「实习」,里面的「制作显示器支架」不太容易让 HR 联想到认真严肃的实习工作,如果你的实习内容也存在类似情况,那么替换成「能够制作相应的作品」其实会更好。示例简历中的「活动经历」中的前二者和应聘的岗位毫无关联,不建议填写;同理还有「技能/证书及其他」中的「美食、烘焙」的爱好。
对于任何人来讲,简历的整洁是必须的。除了简洁的排版(上面的图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使用宋体、黑体等常见的字体就可以满足简历需求,因为很少有HR能够一头扎在花里胡哨的字体里面仔细扒拉,例如下面这份真实简历的截图(这份简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更换工作过于频繁,让 HR 感到心惊肉跳)。
对于那些想要跳出自己专业的同学,简历其实还包括能证明自己的材料。比如对平面设计、动画制作、新媒体运营这样的一些岗位,附在简历中的作品集会比简历本身更有说服力。
面试时的心态
既然谈到了面试,我们自然希望求职者对于面试重视、对自己充满自信,奔着求职的岗位有备而来,而不是毫无准备、信口开河。
在面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有用人部门在场,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最希望听到的是,应聘者对于应聘岗位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相关的经历经验、见解乃至于洞察。这些知识在学校的时候可以通过专业内的学习、实习、与老师交流获得;跨专业就业的同学则可以分享自己关于求职相关作品的经验、自己对于业内的一些积极的看法;关于企业的知识可以在面试前通过互联网、周边就业的同学、已就业的学长等间接获取。
在面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同学们会谈到自己「学习能力强」,然而对于未来的知识和领域的「学习能力强」是很难证明的。如果在大学四年自付学费的情况之下都没有学好专业知识(或其他可在简历中证明的技能),那么公司如何相信在由公司支付薪资的情况下,应聘者会主动去学习呢?
在这里再提供一个面试时的小贴士,即用故事的力量来打动 HR:例如你制作了一件平面设计作品,可以重新组织自己当时的经历,看看自己在制作时关注了哪些点、运用了什么方式 / 技能、最终收到了怎样的反馈,这样既能体现出自己的见解和拥有的技能,又能让它听起来更有趣、更有说服力。这个故事当然要是真实的,而且可以根据应聘岗位的情况,将小故事进行微调,形成特定公司的小版本。
此外,在面试的时候需切记一点:无论你之前实习单位或者前雇主有多差,千万不要讲给 HR 或者其他的面试官听,因为面试官可能会有极强的代入感并快速联想到自己的公司所存在的类似问题,从内心觉得「这个员工不能要」。
应届生的薪资期望
面试结束的时候,如果公司觉得合适就会和应聘者谈薪。那么作为求职者,怎样才能在谈薪的阶段为自己争取到更高的薪资?怎样避免因为自己提出的薪资要求(被雇主认为)过高而影响到最终的录用呢?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媒体报道的就业地的平均工资其实并不是一个靠谱的薪资参考,建议咨询一下在相关公司/行业工作的学长、同学,他们给出的薪资意见往往更具参考性;不止工资,学长们其实还能提供更多关于公司、关于行业的「内幕」可以提供,例如某家公司的工作强度、工作氛围等等。
如果没有这一层渠道的话,可以通过查找该公司在招聘平台上发布的类似岗位的薪酬范围。企业最终会提供给一个岗位的薪资基本上是他所公布的薪酬范围的中间线附近。
以下图为例(假设正常情况),同一个公司 HR 序列的两个岗位的在招聘网站上的薪资范围如所示,对于专员岗的薪资大致在 5k(中间线),而经理岗的薪资则大致在 7k。对于应届生而言,可以要求 5k 的薪资,支持 6k 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可以试试;而假如应聘该公司 HR 经理的话,如果公司表示只能给到5-6k 的薪资,那么表示该公司的诚意不足或兴趣不大,可以婉拒以免浪费时间了。
下图代表的则是另外的一种情况。同一岗位,同类企业提供的薪资基本稳定在 4k-6k,而 A 公司提供的是 3.5k-6k,那么 A 公司的薪资估计会比其他公司低 0.5k 左右,而 D 公司虽然提供的是 4k-6.5k,但超出的 0.5k 大概率无法提供到。
薪资的高低同样与行业有关系。受制于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相同的职位在不同的行业,薪资也是有高低的。同样是 HR,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HR通常到手的薪资就会比类似的情况下的制造业的HR要高一些。
对于 HR 来讲,自然是希望候选人提出的薪资要求都在自己预期的范畴之内,不过乐见候选人在提出稍高于我们期望的工资,这或意味着候选人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还有的情况下,候选人会提出比我们预估要低的薪资期望,在这种情况之下,假如公司决定录取的话,后续也会将其工资予以提升,以确保公司内的整体薪资水平合理,因此在商量薪资时缺乏自信的同学也不必太担心。
说句题外话,对于后续的薪资调整而言,跳槽对于工资的提升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要比公司内部涨工资要更靠谱。
写在最后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同学们在挑选雇主,同样雇主也在挑选大家。每个人都希望找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同样老板也希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找工作,凭运气,也要凭本事。就算运气好进入了公司,也并不意味后续的顺风顺遂。通过面试,成为打工人,这只是迈下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希望大家保持耐心、求职顺利。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