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1. 吐槽
  2. 现场内容人体过滤
  3. 不成熟的想法
  4. PS

有幸抢到了149元通票,坐在主播中间假装自己也是个老鸟。因为机位问题本文没有自己拍的照片,有兴趣同学在即刻App应该都看完了。截止到11月1日下午5:42,#2020播客新声浪 的话题在即刻的浏览量是1.5W,1607人参与讨论,中文播客还是个很小众的圈子吗?

无论是到场嘉宾和观众人数还是嘉宾的发言时间都远超主办方的预计。感觉比较匆忙。两个会场同时进行,看朱峰张之琪就得放弃猫助程衍樑。场地有点拥挤,现场音响效果不是很理想。

以上是这次活动的全部嘈点。


现场没有做记录,一觉睡醒觉得把能记下来的写出来。睡一觉就忘了的内容可能我跟它没有缘分。

两个场馆同时进行分享,一边关于内容创作方面,一边关于行业现状和发展。

开场我留在了道长这里。道长提到了两点,听和说同样重要,关注有可能关注你的那部分受众。

淡豹说每周《随机波动》的声音比妈妈的声音陪伴她时间更久,为了听完节目被迫多做了很多家务。

姜思达对于其他形式内容转化成声音的过程中造成的信息损耗表示了担忧。

代班主持张之琪的被问到主持过程中有什么失望时吐槽有的嘉宾可能合作少,话说不下去,主持说了一大堆希望得到同样容量的回应时嘉宾就回答一个字,对,这就很崩溃。或者嘉宾会有很多口头语,这对后期的剪辑造成了遭难。

(原问题是有什么开心的时候,姜思达换了关键词,效果确实比原题要好。)

 

中场休息去到了行业分享场馆。

《日谈公园》李叔打头阵,讲到2020年因为疫情自己的赞助商有很大压力,自己团队也裁员不少,最后接了一个情趣用品的单子才开了张,同时也向各大金主表明了自己赞助商的多样性。播客好坏的衡量标准李叔对自己的要求是播放量第一,所以题材嘉宾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充分利用了李叔的强力人脉。草莽时代,能请到名人会有比较大的优势。李叔还提到了一个词叫不计成本,所有的精力金钱都放在了播客上,当然还有最宝贵的时间。李叔目前已经接到了很多排面赞助,在他的描绘下播客行业欣欣向荣,并且有了自己的平台,希望和大家一起挣钱一起分享,形成良性循环。主播们情绪有点起来了。

《津津乐道》的朱峰老师让大家冷静了一下回到现实。他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你的节目不一定是属于你的?》,开场问了大家几个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网络上一个最大谎言,“我已经阅读并同意本协议”,他问道“有多少人上传自己的内容到国内主流平台的时候仔细阅读过用户协议?”,台下摇头,他就放了一个截图,内容是这些平台跟主播相关的用户协议。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点了上传并且上传成功后,就跟作者没有关系了,平台可以拿着这些内容做各种后续操作挣钱作者都管不着,平台还能直接把主播号封了粉丝清零,这就很尴尬。应发起人杨一的邀请朱峰老师又普及了一下RSS,朱峰鼓励大家在目前的情况下尽量自建RSS管理自己的内容,也提供了音播这样的工具来协助主播们做分发。播客听众是跟着人声走的,主播换平台听众就换,所以也同样呼吁国内的平台来辅助一下主播们,做做IP啥的,平台和主播们站在对立面对谁都不好。我也听了《津津乐道》的节目,在我看来技术出身的朱峰老师是个每一秒钟都在琢磨事情的人,总是能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和比喻。不是很喜欢他但还是非常佩服他的。跟李叔不一样,李叔是希望在现状中把大家都连接起来一起往前走,朱峰身上孤胆英雄的气息,那种想改变大环境的意志敢说真话的这种勇气还是挺打动我。哪怕因为他的流量不依靠大平台。

我作为一个不喝酒的人,《杯弓舌瘾》的节目我都是看标题直接分享给身边的酒鬼朋友(节目通过小宇宙用微信分享还是很友好的),钱老板的分享基本只听进去了“我们是臀部播客,位置不高但是很性感”这句话。这种垂直细分领域没办法获得太多的流量,就想道长说得那样,做给那些少部分人听,为忠诚度服务。

《文化有限》的杨大壹老师在他老板梁文道面前说要榨干老板的剩余价值。的确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深入浅出地分享,在声音中创造不同的世界。

《博物志》的婉莹老师的分享最贴近我现在的心理状态,想做一个播客之前没有莽劲,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没话说了怎么办,被人骂了怎么办,不认识人怎么办,到底得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大的收益等等。经常陷入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的思考中,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候应该如何去坚持。婉莹老师分享了一个做法是找同行,让他们分享下被别人骂的截图还有掉在地上的头发,让自己感觉并不孤独。确实,没有比卖惨更加能安慰和鼓励人的了。现在的播客是一个需要主播相互扶持的行业,婉莹老师也提到了会有很多乐于帮助别人的同行,有的甚至是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同样自己也需要扶持自己,如果压力太大还是边工作边做播客,像婉莹老师一样把爱好变成职业。播客遇到瓶颈了就想想自己还有个主业,工作上遇到压力了就想想还有个播客。播客强行需要人去表达,遇到困难想拿投资必须厚脸皮去推销自己,内向的人逼自己一下可能会有奇效。最后她祝我们身心健康,坚持到底。

《剩余价值》被审查之后因为某些原因停了,重新上线后改名《随机波动》,主办方请主播张之琪聊聊这事。在回顾总结了往期的节目内容之后,她表示这事儿不应该问我,问为啥被审查就像问被性侵的人为啥会被性侵一样。风险无处不在,来自于审查单位,来自于社会各界。自古以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如今被审查也是。分享的最后张之琪放出了《随机波动》三位主播大笑的照片作为结尾。笑自己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强大。

《声东击西》的联合创始人丁教老师最后一位做分享时,已经暮色苍茫了,而且硅谷出身的她说的那些融资什么的,没有武功根基的我实在是听不进去。只听见一句,如果金主投你的播客并且想在两年内有成倍收入,这个钱还是别接,像婉莹说的那样稳当点儿。


作为一个播客听众,我不是很喜欢跟陌生人分享我最近听了哪些内容,听了多长时间播客。听节目时间长短并不能说明什么,李叔就直接说自己没时间听其他播客。发朋友圈一样晒自己听了多久,听了哪些节目这些行为我并不是很理解意义在哪儿,小宇宙有些鼓励播客社交的意思。中文播客野蛮生长,评论区里面什么人都有,留言有好的可以上墙的,也有一些无法直视的。久而久之就成某乎某吧那种无法交流的,再整个匿名留言,人录了一整天剪了一晚上的节目下面全是这样的评论。播客是一个创作者的蓝海,也可以是攻陷其他社区的恶势力的蓝海。如果某些功能可以听众或者主播自己选择是否开启可能会好些。有人说播客的本质是社区,社区得交流,交流就得真诚,现场记不得哪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播客可以让人更真诚的交流,这很有意义,作为话题可就太大。把自己的听了某些节目后的观点和改变有逻辑地分享出来,可能是比短平快的留言交流起来更有效果。但这应该还是太理想化了。

Apple Podcast,小宇宙,Moon FM,Google Podcast都在用,在内地使用还是有些限制。Apple Podcast是主力,如果听到好听的就到小宇宙里面找出来微信分享给朋友(并且把他们拉入坑。如果找不到的话就用Moon FM和Google Podcast搜一下听。真心的希望有一款多合一的单纯的在内地没有限制的泛用型客户端,听歌已经得用多个App了,听播客不想这样了。播客严重挤压了我听音乐的时间。我并不能说出它俩作为陪伴者的区别。但是如果一期一小时的播客能让听众像听歌一样,不说单曲循环,就是反复聆听,那一定是对创作者的极大肯定和鼓励。对我个人来说,倍速播放这个功能就比较有争议。要么听要么不听,着急忙慌有急事忙完了再回来听。小时候就想当一个电台主播,你可以换台,但是不能快进。

人声合一,听声寻人是线下活动的关键词,即刻话题下“我听着声音就找着谁谁谁了。”,“看照片不认识几个,听声音能认识不少。”这种的很多。终于有个行业不怎么主要看颜值了,烟熏嗓可能比烟熏妆更吸引人。声音比文字的解码成本低一些,信息密度比视频低一些,是个折中的信息传递方式。留给人的想象空间也很大。

如果我做播客应该不会是对谈,应该是像《不可理论》那样主要是一个人在说。在我看来多一个零部件或者多一个环节就相当于多了一个故障点。确实听众可能因为喜欢这个嘉宾路转粉,也可能因为请了某个嘉宾粉转路转黑。不是很喜欢无法控制的东西。

就做播客这个事情,对自己来说,倒逼自己输入是个好命题和好习惯,有些爱好往深处系统研究进入新的境界,慢慢的也就不爱了。对自己的听众来说,如果是一个知识型和干货型的节目,我默认它应该在单位时间内让听众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启发更多的灵感,听众选择听这样的节目应该是为了节约时间而不是为了消磨时间。

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做播客,而且像姜思达说的那样,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通过播客的方式呈现。但如果有梦想,为什么不试试。


PS,这次意外的收获是首席打杂老麦先生被迫跟我面基了,他鼓励了我多创作,有事儿私信他。我说行,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