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情绪,提出问题

先后在 Bilibili、少数派、知乎上看到很多个人知识管理的讨论:遵循什么思维?选择哪个或者哪些软件?经验林林总总,工具五花八门,给我看晕了都。我自己很容易被卷进超链接的乱流中,一个个点下去,整个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到了晚上只剩下一脑袋乱麻。忘记关窗户,北京的秋风还给我整感冒了,第二天几乎整日昏睡过去。
痛定思痛,我太喜欢被人拽着走了。@马锐拉 说 Notion 不好用,@少楠 没有选择网状笔记,@玉树芝兰 用 Roam Research,@思考问题的熊 用了好多软件……分门别类好多,我就忘记自己想做什么。
学生思维就是如此,说好听点叫见贤思齐焉,但容易沉沦在学习中,忘记自己出发点是什么。回到我自己。踏入超链接的漩涡时,我带着什么问题?
我在这里停顿了,总结出来的问题是用过很多笔记,自己重度使用过为知笔记、OneNote、Tower、微软便签、日事清和本地文档(先后采用坚果云和 WPS 同步)。无一例外,有大量知识沉底,这三个工具的检索功能又相当垃圾,那些用心收集和记录的内容像古代沉船一般无法调用。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燃起打捞它的雄心,随后在信息废墟前迅速溃败。问题不能一直搁置,在第 N 次重燃雄心之时,我该怎么做?

向历史和他者学习:可借鉴的思维和经验

Notion 的开发团队常把互联网先驱挂在嘴边,刻意和热门工具保持距离,向历史中那些纯粹的思想家和行动者学习。这个对我很有启发。很早就耳闻 ZettelKasten 的大名,用卡片索引整个信息系统。具体听到这个名词之前,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卡片索引的例子。

  • 小时候我妈在大舅妈开的大药房帮忙,中药柜就是一整面墙,上面是蜂巢一样的小抽屉,最下面几排的标签就是我贴上去的,那时候我最喜欢玩里面一种可以拉出丝的小木头块。
  • 大学图书馆一层的角落里也有好多并排的小柜子,每个小抽屉里面都装着索引卡片。从这里借出的书里也常常会看到上个世纪的校友的借阅卡。
  • 中小学时电视上有一部很火的武侠剧《天下第一》,要找个什么人知道什么事,铁胆神侯就写一张小纸条,丢到右手边的小洞,护龙山庄底下那个四通八达的数据库就哗啦啦一通操作,从左手边传出一份参考资料。后来《琅琊榜》里的琅琊阁、《长安十二时辰》的靖安司都是类似的组织。我对这种操作特别着迷,午休和晚上睡不着,都在脑子里播放这些画面。
  • 后来我看到,国内的领导人还有股神巴菲特都有自己的内参团队,每天收集整理全球信息,脱水后变成一份办公桌上的报告。

索引笔记法最重要的两个原则:

  • 用标签取代文件夹
  • 将笔记链接为网状结构

写作之难,在于如何将网状的思维以树状结构呈现在线性的文本中。 ——史蒂芬·平克《风格的感觉》

还有很多东西,不再枚举。
既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商业大鳄,凡事还得靠自己。好在有现代工具可以借用。

重新描述我的问题

通过大量阅读,可以提炼出一个共识:思维是网状形态,内容是树状结构,文本则是线性呈现。要管理信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根问题就是协调网、树、线三种形态。
这样思考,我可以重新描述自己的问题,它和Google、百度这种 Web 时代搜索引擎在当下面临的问题相同:移动端信息存储在无数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是一座信息孤岛。云笔记中的文件夹,OneNote 的笔记本,本地文档分散在 Windows 浩如烟海的文件夹中——它们彼此分隔,无法直接检索,形成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提炼需求

建立自己过滤过的内容库,它可以被全文检索。

有什么现成的工具可用?我怎么使用?

描述清楚核心需求之后,优先寻找现成的工具,在此之前,把核心需求分解,列出具体要求:

  1. 主要格式为文本,保证检索速度和阅读效率;
  2. 永不丢失,本地文件通过软件云同步;
  3. 开放数据,不限制导入导出,迁移成本低——工具五花八门,往往只是各领风骚几个月,强如微软历史也不过几十年,而学习,研究和创造是一生的志业;
  4. 冷启动要快,记录要跟上思维,点开即用,用过即走;
  5. 线性文本要方便查看目录,时刻保持清晰的树状结构,写完后可以用标签与其他内容网状关联。

综合这些需求,Obsidian 成为我选择的工具。这篇文章也是在里面写完的,它是这个样子:

Obsidian界面

左边是文章主题,右边是大纲(目录)。至于上面的部分,我在写文章过程中想到,这篇文章的生产过程很有趣,它的结构,正是我每日总结时给自己的问题,所以写了个睡前四问。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面对已经沉底的信息废墟,我现在的选择是,用输出代替整理——我当下面临的问题,可以从网络、他者和过去的资料库中搜罗信息,整合成一篇可读的文章。
此时,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一个知识节点,等待着与未来更多的节点相遇,共同构成我自己的「琅琊阁」。
总改不了自己爱升华的毛病,要从这段读写旅程中总结点什么,那就是向历史学习,又不沉湎在过去的废墟中自伤。面向未来,明白自己的长期愿景,努力地活在当下,创造有价值的内容,日有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