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等着看你用多久把它卖掉。」
在入手这部 Xperia 手机之前,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声音。在各品牌都在努力尝试迎合大众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SONY Xperia 1 II 显得独立又孤僻——它没有追赶时下流行的潮流和卖点,配备了顶级的硬件,还新增了众多实用的功能特性。但大多数人还是带着偏见来看待这款产品,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体验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把我使用 Xperia 1 II 的真实体验分享给你。我带着疑问出发,却带着认同归来。在国行版 Xperia 1 II 和 Xperia 5 II 到来之际,希望能为你选购手机带来帮助。
舒适的设计,舒适的观感
即使我那些对 SONY 手机有偏见的朋友们在看到真机之后也都纷纷承认:这一代的 Xperia 手机非常好看。
和 Xperia 1 相比,Xperia 1 II 在整体上更为方正,中框和背部之间从大圆角变成了直角切线加圆角过渡,在「圆滑当道的时代」里,SONY 依然坚持着自己「锐利异类」的产品形态。
Xperia 1 II 还改善了上一代公差较大的问题,玻璃面板与中框之间的缝隙更小,从中框到两个面板的过渡处也非常圆润,握持时手感很好。我购买的黑色版本金属中框采用了类似钢琴烤漆的黑色涂层工艺,与前后面板的颜色和质感达成了视觉一致。
Xperia 1 II 独特的 21:9 萤幕比例是我认为比当前主流萤幕比例更为合理的比例设定——在纵向尺寸延长之后,Xperia 1 系列在保障单手握感的同时提升了萤幕信息量,在分屏使用时,萤幕也可以分为横、纵两个 16:9 的区域,萤幕利用率更高,一横一纵的排布也更适合「一边看影片、一边干点别的」的场景。
此外,Xperia 1 II 还是当下为数不多的「轻旗舰」——在拥有 4K 萤幕、4000 mAh 容量电池、无线充电等配置的前提下,Xperia 1 II 的整机重量为 181 克,理论上只比我此前在用的 iPhone 11 Pro 轻了 7 克。但 Xperia 1 II 机身更长、整体重心整体偏上,拿在手里时却有大幅减重的感觉。看惯了 Xperia 1 II 修长的造型后再看其它手机,总觉得其它手机都圆滚滚胖嘟嘟,凭空多了些萌感。
Xperia 1 II 搭载的 4K 显示屏不仅在硬体规格上是当前最好的手机萤幕,其基于 CineAlta 的大师模式(Creator mode)也是我用过的所有手机里色彩还原最为精准的色彩管理模式。这种精准在修图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我将照片从手机导入 iPad Pro 时,照片的观感几乎毫无变化,两块好萤幕之间就像达成了某种默契,在照片传输的过程中完成了基于色准的友好握手。
除了大师模式,Xperia 1 II 还有高阶白平衡设定。系统预置了 D50、D65、D93 等几个主流的白平衡方案,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创作环境调节对应的白平衡环境。SONY 希望专业用户可以把这款手机当成一块监视器来用,大师模式和高阶白平衡等功能的存在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创作场景。
总体来说,Xperia 1 II 从设计到观感都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克制的设计和精确的色准都让我觉得一切恰到好处。
近三年来最喜欢的手机影像系统
我和黛西在国庆期间出游泉州,于是我利用在泉州拍照的机会刻意观察了 Xperia 1 II 在影像方面的表现。出游期间,我还带了一部 OPPO Find X2 Pro 作为备机,两者在部分场景下的差异也为展示 Xperia 1 II 影像系统的优缺点提供了很好的对比。
先说结论:Xperia 1 II 拥有我近三年来最喜欢的手机影像系统。这个结论可能跟你的预期不太一样,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解释。
先谈谈 Xperia 1 II 拍照的问题
Xperia 1 II 的拍照的最大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应对极限光线条件的场景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大光比场景下的动态范围和 HDR 合成能力不足,以及超低光线下没有强力夜景合成算法;其二是边缘画质劣化过于明显,影响了差不多一半照片的成片质量。
HDR 合成算法一直是 Xperia 系列的弱点,Xperia 1 II 也不例外。在清源山的山腰上,我和黛西找到了可以一览城市风光的观景台,但此时黛西在镜头里的位置恰好处于背对太阳的状态,Xperia 1 II 启动 HDR 合成后人物主体的亮度足够,色彩还原也足够准确,但背景里的松针全部变成了毛边。这个问题几乎出现在所有背景有植物或抖动物体的场景里。在更大光比的场景中,Xperia 1 II 则已经显得应付不来。相比之下,OPPO Find X2 Pro 的合成算法就强力很多,人物和背后风景的明暗关系也基本得体。
Xperia 1 II 的另一个弱点的就是超低照度环境下的夜景拍摄。我居住的民宿顶层刚好有一片拍「楼顶风景照」的区域,民宿老板预置了一些反光镜之类的道具,我和黛西在离开泉州的前一晚想要最后拍几张照片纪念一下,但登上屋顶时天色已晚,太阳已经落山,天空中只留下一抹余晖。
在这样的环境下,Xperia 1 II 已经几乎拍不清主体人物,且即使激活夜景模式也达不到我需要的亮度。OPPO Find X2 Pro 则依然可以通过长达 7、8 秒的手持夜景合成来出片,成片效果也符合我的预期。
这个对比也恰好符合我对计算摄影的看法:强力的计算与合成能力的真正作用并非「替摄影师拍出更好的照片」,而是在大光比、低照度等极限环境下让「拍出作品」成为可能,进而拓展摄影师的创作空间。
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在 Xperia 1 II 上十分明显。以下面的两张照片为例,无论光照条件充足与否,照片的中心画质都能保持清晰、锐利,但到了四角约四分之一处,照片中的图像就会呈现明显的发虚迹象。
本代 Xperia 使用了 Carl Zeiss T* 镀膜,理论上可以提升镜头边缘的透光率,改善折射失真率,并保留更多色彩。Xperia 1 II 的色彩表现我很满意(后文会提及),但边缘画质显然还有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其它厂牌的手机也经常宣传镀膜技术,但就目前来看,各家镀膜方案对画质的改善程度都有限,想要得到更为清晰、均衡的好画质,关键还是得提升镜组本身的品质。
再谈谈 Xperia 1 II 的优点
Xperia 1 II 在拍照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白平衡和色彩还原非常准确、眼部对焦和高速连拍非常实用,以及高度还原的 α 相机拍摄体验。
精准的白平衡及色彩还原
Xperia 1 II 的白平衡无比准确,这是我对这款手机最为满意之处。在 AI 算法过度干预成像效果已然成风的大环境下,Xperia 1 II 仍然坚持还原而非强化白平衡及画面色彩,成像风格也跟 α 相机非常接近。
准确的白平衡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光影变换带来的不同情绪,以下面 3 张照片为例,前两张照片里,午后的阳光从一侧洒下,照在小和尚的身上,画面整体透射出娴静、安详的禅意;最后一张照片中,阳光将黛西包围,将皮肤、头发、衣服纹理等细节清晰地展现了出来,整张照片也显得清澈且安定。
相比之下,OPPO Find X2 Pro 用 AI 算法提升了画面细节和动态范围,但原本阳光包围下的暖意全失,算是算法破坏艺术的典型案例。
除了白平衡,Xperia 1 II 的色彩还原也非常准确,特别是在有蓝天、绚烂的灯光、绿叶等 AI 算法特别喜欢过度提升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物体时,Xperia 1 II 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正因如此,使用 Xperia 1 II 拍片能更准确地传达我想抓取的情绪。
眼部对焦和连拍
眼部对焦及极速连拍是本代 Xperia 影像系统的重要卖点,如果单独比较这个部分的能力,Xperia 1 II 达到了在所有手机中近乎无敌的状态。这两项功能都是 α 相机核心技术在手机领域的技术下放,实际体验也继承了 α 相机的神韵,完全不是噱头。
首先是眼部对焦,当镜头中出现人的眼睛时,Xperia 1 II 会自动将焦点对在人眼处,从过程到介面都和 SONY 相机完全一致。眼部对焦还能与极速连拍结合使用,连拍过程中如果有眼部进入画面,手机就会自动将连续对焦的焦点设为人眼,直至眼部出画。
我在办公室恰好抓拍了一组路中南玩泡泡机,在一连串泡泡弹射中,Xperia 1 II 的焦点一直盯着路中南的眼睛(实际焦点在他的眼镜片上),拍出了变态杀手的迷离气质。
在人眼对焦的基础上,Xperia 1 II 还加入了兽眼对焦,可以识别画面中的动物眼部并自动追焦。这个功能对我的日常拍猫工作帮助巨大,不管猫咪如何乱跑乱动,他的眼睛都会始终处于焦点上,每张猫片都能保留猫咪亮晶晶的大眼睛。
其次是极速连拍,连拍功能虽然不常用,但一旦用到,Xperia 1 II 每秒 20 张的连拍能力还是令我惊叹。更重要的是,Xperia 1 II 不只连拍速度快,其连拍过程中的每张照片都有独立的对焦过程,所以连拍完成后照片可用度很高,不会出现「拍了 100 张,其中 80 张都糊片了」的情况。
尽管连拍并非日常拍摄中的常用手段,但 Xperia 1 II 的敏捷对焦能力却可以时时刻刻用在拍摄中。由于对焦能力很强,所以 Xperia 1 II 的连续对焦模式变得比其它手机实用很多,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可以保持连续追焦状态。
除了三颗主镜头,Xperia 1 II 还配备了一颗 3D iToF 镜头,用来感知物体的 3D 影像,进而提升低照度下的对焦准确度。许多国内的科技测评媒体都将这颗 3D 镜头形容为「凑数镜头」,事实上,这颗镜头一点也不凑数。相反,它的确在低光照的场景下为 Xperia 1 II 的对焦速度和准确度提供了巨大帮助。
得益于 3D iToF 镜头的存在,Xperia 1 II 在夜色中也能保持准确率很高的对焦能力,甚至完成高速连拍。在我的实际测试中,只要环境亮度没有低到一片漆黑的程度,Xperia 1 II 都能快速对焦,成功率会低于光照条件好的环境,但可用度并不差。在最近刚刚发布的 iPhone 12 Pro 系列手机上,Apple 为新手机配备了 LiDAR 镜头用于提升夜间对焦能力,用的就是和 Xperia 1 II 完全相同的思路。
基于 α 相机的工作流
《摄影大师》(Photography Pro)是 Xperia 1 II 新设的预置 app,也是 SONY 移动部门整合 α 相机技术的最新成果。在使用 Xperia 1 II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拍摄的所有照片都使用《摄影大师》完成,几乎完全没用过自带的《相机》(Camera)app,原因有二:一是《相机》的算法和成片质量和《摄影大师》差别很大,《相机》有更多 AI 算法干预,但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摄影大师》复刻了 α 相机的介面和工作流,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
由于我此前就是 SONY 相机用户,所以《摄影大师》里的一切对我而言都不陌生。《摄影大师》的介面与功能与 α 相机完全一致,我在第一次使用时只简单看了看各个按键的位置所在,就已经熟悉了全部操作流程。
整个摄影流的关键一环是 Xperia 系列标志性的实体快门按键。SONY 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还在为手机提供实体拍照键的厂牌,而实体快门键也是当下最快的相机呼出方式。当我看到想要拍照的场景时,伸手入兜长按快门键就能呼出《摄影大师》并直接进入拍摄状态,不需要手忙脚乱地先掏出手机,再亮屏并启动相机。
拍摄中「半按实体快门键对焦、全按快门键拍照」的操作方式也与相机完全一致,段落感非常明快。即使不考虑快速启动相机,仅此一项就足以大幅提升拍照时的爽快度。
影片拍摄
我平时拍影片很少,在 Xperia 1 II 拍摄影片也不算多。Xperia 1 II 继承了上一代 Xperia 预置的《电影大师》(Cinema Pro)app,并改进了部分功能。
整体来说,Xperia 1 II 在影片上的风格和成像素质和照片系统类似。我个人一直很喜欢「黑白加手持」的风格,也用《电影大师》和内置滤镜拍摄了一些小段,整体画质和画面风格如图:
Xperia 1 II 在影片拍摄中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点,即「智能降风噪」。手机在拍摄影片时可以实时借助算法降低风噪,根据我的实测,降噪效果非常明显,这个功能对于纪录出游旅程或者 vlog 拍摄意义很大。
综述
对于这套影像系统乃至 Xperia 1 II 的产品定位,曾参与过 α 相机设计的摄影师桃井一至(Kazushi Momoi)其实已经 说得非常明确:SONY 希望这部手机是 α 相机用户的第二选择,在用户放下相机拿起手机的时候,依然可以延续 α 相机的拍摄体验;这部手机也是想要尝试 α 相机的摄影爱好者的入门机,在正式购买相机产品之前,用户可以先在手机上了解 α 系列的特性和优点。
而我购买 Xperia 1 II 的原因恰恰因为我正是 SONY 构想的目标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我也觉得这款产品的影像系统几乎与我的预期完全相符。没有自作主张的过度计算干涉画面风格、实体快门键利落爽快、工作流与 α 相机无限接近——这些特点都让我在使用 Xperia 1 II 拍摄时觉得无比轻松和愉快,随时都愿意拿起手机拍两张,连黛西都问我「你是不是又对摄影有热情了?」
其它体验
系统
在意识到自己做系统不行之后,SONY 很早前就放弃了对原生 Android 系统的魔改,老老实实走原生 Android 加自带内置应用的模式。系统预置的核心 app 如相册、日历等也直接使用了 Google Apps,算是为数不多真的愿意践行「我做不好就干脆不做了」的厂商。
正因为使用了原生 Android,所以 Xperia 1 II 系统的综合体验相当不错——所有设置项目都在它该在的地方、通知推送及时、程序运行流畅、黑暗模式舒适。我购买港版 Xperia 1 II 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港版机器保留了完整的 Google 全家桶,不需要机器到手后给系统「打补丁」。
不过,Xperia 1 II 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优化问题,即其内存回收机制非常松散,或者说,基本没什么回收机制。如果我不手动清理后台,手机就会把所有 app 依次堆放在 RAM 里。直至连 ZRAM 都堆满之后,系统就会开始卡顿乃至卡死。相比之下,iOS 在杀后台上的策略就会激进许多。
音响系统
Xperia 1 II 还配备了市面上最强的手机音响系统,硬体上有 3.5 mm 耳机接口和双立体声扬声器,软体层面则配备了 Dolby Atmos、High-Resolution、LDAC、DSEE Ultimate 及 360 Reality Audio 等,SONY 甚至还为耳机接口做了低底噪优化。单就音频播放而言,SONY 已经在 Xperia 1 II 上给出了最大诚意。
这里最为遗憾的是 DSEE Ultimate。DSEE 是一项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将低品质音源提升为高品质的技术,随着 Xperia 系列一路进化。到了 DSEE Ultimate 这一代,提升效果已经非常出色。但 DSEE 只支援 SONY 预置的《Music》app,且依赖 CPU 本地算力,收听流媒体音乐时无法获得增益。我手机里已经基本没有低音质档案,如果可以,我更希望 SONY 可以针对流媒体影音提供音质提升方案。
充电和续航
Xperia 1 II 的只有 18 W 的 PD 快充,这个充电速度放在今天已然落后。这部手机内置 4000 mAh 的电池,实际续航能力略强于 iPhone 11 Pro,大致处于「不耽误事儿但算不上好」的级别。
SONY 在续航方面的「黑科技」放在了其拿手的「STAMINA 模式」上,我在电量降至 15% 左右的时候开启过几次,手机处于「STAMINA 模式」后继续播放 YouTube 影片并 Telegram 聊天,手机仍能工作一个多小时,「续命」能力十分可观。
除了「STAMINA 模式」,SONY 还有一项名为「Battery Care」的传统能力,可以减缓充电速度以达到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关于如何保养锂电池的进一步资讯可以阅读 这篇文章。
总结:最后的武士
就在我写完这篇体验的昨晚,路中南还特地问我「写完之后手机怎么办?二手出掉?」而我的回答是「继续当主力机」。的确,使用 Xperia 1 II 的这三个月是我换到其它手机后最不想念 iPhone 的三个月,这部手机没有标新立异的噱头,大部分作为卖点的功能都能在实际使用中体现价值。
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幕末时期,日本已经迎来了明治维新的巨大变革,曾经身为精英阶层的武士群体被视为落后和反动的象征,但武士们依然坚守自己的领地和信条,不为时代变革所动。SONY 和它的 Xperia 1 II 就像这样一款产品——无论手机市场的风口和潮流如何变化,SONY 似乎永远与之格格不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对产品的理解做手机。这一次,我觉得 SONY 做得还不错。
Xperia 1 II 依然不是能够代表「One SONY」的完美产品,但我在它身上第一次看到了 SONY 真的想做「One SONY」的决心和希望。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下一部 Xperia 旗舰机,我还会支持。
注:本文封面图出自 https://www.nextpit.de/device/sony-xperia-1-ii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