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The Depth)一书的作者,进化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教授在2014年写的一段话,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

怎样更好地应对抑郁症?没有神奇药丸。治疗慢性痛症让我们明白,其实我们很难推翻那些身体和头脑的固有反应,相反,我们必须跟随情绪的线索,关注低落情绪产生的根源——过度工作、过少睡眠的生活习惯。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描述情绪的语汇,并有意识地寻找中断低落情绪的工具,制止它转变为更长期、更严重的情绪低落状态。这些工具包括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周遭事件、情感关系、身体状况(通过锻炼、冥想或饮食)。

这不是一篇心理指导指南,严格来算也不算读书笔记,是笔者几年来的一些关于情绪的思考。

生活中遇到过各种各样让自己情绪失控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赞美或褒奖,也可能意味着小孩在童年就已经开始承担不正常父母的痛苦。

>> 读书时被霸凌,对“告老师没用”的话比对老师的印象更深;明明亲眼看着同学偷了我的铅笔盒,但是老师说我在诬陷,从此对“误解”这个词汇有认知失调;小的时候总挨骂挨打,怕妈妈到“必须做最早去上学最晚回家的典型小孩”;转了两次学然后被送到很乡下的学校念书,差点“有女被性侵”的受害人之一;乡下奶奶当着我的面把小狗从三楼扔了下来,只是因为小狗不听话;即使考上高中,成年了,妈妈总时不时提醒我承担着“照顾妹妹”的责任......

不是什么典型的社会成功人士,也没有足够多的勇气表达爱和希望,但是时间这么长,让我越来越深信的一件事就是:

不正确的童年

我有认知失调引起一系列没有逻辑的问题:

我会在人群中瓦解自我,成为他们期望的模样。也就是所谓的缺乏“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把一切归结为【不正常的童年】,一些长辈对孩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忽略带来了不同的问题。我好几次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意识到,似乎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不那么“通情达理”,大家普遍性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逃离。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强烈的焦虑、溢出的委屈......如果没能及时找到释放的出口,最后被坏情绪淹没的可能是那个唯一正确的自己。

“哪怕考了第一名也会觉得你很笨,东西丢了就是你拿的,反驳就是在说谎狡辩,你要负责你弟弟妹妹的人生,你赚钱了要给他们花......”

因为做父母并没有经过考核和筛选,家庭不是一个会迭代升级的产品,很多小孩不是逃出来了,就是永远地被原生家庭拖下去了。很长时间我对男性的偏见来自于对养父的偏见,对婚姻的恐惧来自于对家庭的恐惧,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些偏执和失调不是没有病因的。

来自网友对原生家庭的想法

 

女孩别哭,男孩也别哭

在看过《82生的金智英》后我萌生了写一本《96年生的贾某人》想法,旨在告诉世界,在遥远的东方文明世界里,一些看不见的角落里还有着各种各样的 威胁。

《活下去的理由》

 

无论男女其实都是不平等现象下的受害者,“他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并不是来加剧男女对立的冲突的,而在于指摘施害者。我是这么认为的,这点可以被引申为,通过损害她人、贬低她人来获取自尊心,加强自我的存在感。通过教育他人,压迫他人,来建立自己的尊贵感。

这并非来自我没有依据的断言。

《论人类不平等起源》

 

我是通过【不在意】【在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个陌生人跑你面前来说“你很丑”、“你真没用”、“你好娘”、“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只会觉得他有问题而不是自己有问题。而当亲密的人这样说的时候,情绪会开始不由自主。父母说你没用和老师说你没用不一样,领导说你没用和同事说你没用也不相同,喜欢的人说你很丑和朋友说你很丑也不一样。

人是唯一能感受无边痛苦的物种。这种痛苦的程度由在意程度来决定,我降低他人言论在我心中的权重,给他们输出的内容做过滤,每个向我输出的人排优先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情绪上让我觉得很难消化的场景,我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开始重构这些造成情绪负担的感受。

所以,无论是在面对好为人师的“爹味”,还是自信过度的pua,有性别审视障碍和性别歧视的路人,只要想到他们是一种需要通过侵害他人来安慰自己的物种,就会觉得,和这样的人浪费情绪不值得。

(ps:但如果遇到了虽然在输出负面情绪,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但输出内容确实有用,本身确实非常优秀,还是可以选择听听他们的建议)

身体的警告

我把能量守恒定律认作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法则,接近于自然规律的高度。

  • 规则:人为制定,符合社会科学发展;
  • 法则:自然约束和人为规定组合,规定人、自然、社会的道德标准;
  • 规律:由自然/宇宙生成,天地不以万物为刍狗。

所有对笛卡尔《情志论》还有印象的读者,一定是确信来自心灵的情志,通常源自于身体的运动(“心灵是情志的东西,通常在身体就是动作”)

在这一情志中,人们非常容易流泪,这是因为爱将更多的血液运往心脏,使许多蒸汽从眼睛中泄出,而悲伤造成的冷,延缓了这些蒸汽的运动,使之成为泪水,就像我此前所说的一样。

——笛卡尔《方法论·情志论》

 

身体的警告可以按照不同方式去划分。

我常用的两种方式:第一,按照健康状况来调整生活、工作。第二,按照表现的情绪来调整自己。

身体健康状况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失眠、肠胃病、脱发、皮肤差、甚至是抑郁症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通常是棘手的,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极有可能是不可逆的。所以处理方式建议做的彻底、果断、且边界范围超过病因覆盖范围。出现这类问题的措施有:离职、搬离原生活区。

情绪表现出来警告形式可能有:哭泣、难过、生气、焦虑、沮喪等短期的、不被重视的、但容易被解决。可能是一个拥抱、一次对话、一些物质奖励、一些情绪补偿(类似认可)等,但也会有个量变性的问题,一旦这些有着危险色彩的情绪没有被及时处理,甚至都没有重视过,也会积累成疾。

 

明确2件事:

  1. 负面情绪也是需要被表达被看见,自己并不需要一直快乐;
  2. 给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接受设定一个机制.

看过《头脑特工队》后,我接受了人的一个设定:负面情绪可以成为人的主要情绪,悲伤的人会得到关注,让情绪得到了更好的处理。

 

曾看见过一个好的量化情绪的方式:

有位博主每次情绪失控时都会在本子上写一次“我不行”,直到30次,他就决定离职。

 

还有的人会在公司放七只娃娃,每次想离职就带走一只,全部带走的时候就会离开公司。

很多情绪确实没有办法来划分一个标准,等到我生气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我再来处理这个情绪。但是身体带来的警告仍然是一种打破能量守恒的信号。在某个地方失去就应该以另一种形式不足,否则就会在不平衡中掉进困境。

一个人的艺术

因为毕业后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远离家庭,远离成长区,日常生活很简单再加上心智也不怎么成熟。所以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都很单一,也很简单。

能带来压力的无非是工作和自己,基于人性我不会太为难我自己,基于认知和价值观,我也不会让工作太为难我自己,所以一整年下来也没什么糟心事。

我之前一直认为这是独居的好处,但后来和室友同居生活了段时间我发现,是我本身处理情绪足够应对生活。我对别人入侵生活空间是有很大抵触心理的,我原以为我会生气、会有冲突、会有不愉快,和大学室友相处也觉得很将就。但是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把这些默认情绪都消化了。各过各的日子但又在一起的生活也很可爱。

很多人都会把“一个人静一静”作为一个过渡,就像是候车厅的等待区。但如果你去等待区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在打发时间而不是在思考。一个人生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是一个很好的适应期,来过渡,当然最终适合独居的人可以这样继续生活。

人间松弛指南

因为也曾处于情绪困境,所以希望这种困境不会再出现在其他人身上。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一些不明情绪困境的可能来源:童年的经历;

2.或许有点帮助的处理情绪的思维:寻找原因;判断需不需要被处理;划分优先级;行动

3.注意身体的警告,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这些警告;

4.选择合适的过渡方式;

如果上面的方法论过于抽象,不如试试《愉悦事物清单》

我的愉悦事物清单:

奶油味的东北大板。好啊婆的雪糕。高中三楼食堂的拌面。芳华路菜市场呢牛肉拌菜。九里晴川下的冰粉。宜家的冰淇凌。秋天清晨的五时十三分。阿涅斯瓦尔达的电影。海水漫过脚踝。雨天躲在我怀里的猫。晴天和我一起踢球的小狗。晚上十点的电影和烧烤。在柔软的床上入睡。在干净的房间里看书。和同频的人聊天。翻豆瓣哈组的帖子。看表情包相册。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晾晒衣服。花园开了很香的花。我今天很好看。(我的很多负面情绪大概在五个好阿婆冰淇淋以内就能解决。)

《活下去的理由》:

日出,日落,那在漆黑天际闪耀的千万颗恒星和它们所照耀的世界。书。冰镇啤酒。新鲜空气。狗。马。发黄的平装书。凌晨一点的肌肤相亲。绵长、深情、意味深长的吻。短促、浅淡、礼貌的吻。(所有的吻。)冰凉的游泳池。海洋。河流。湖泊。峡湾。池塘。雨水坑。熊熊燃烧的火焰。酒吧里的饭菜。坐在户外吃橄榄。电影院灯光暗下来时,腿上放着一桶温热的爆米花。音乐。爱。不加掩饰的情感。岩池。游泳池。花生酱三明治。意大利温暖黄昏的松柏味道。长跑后喝水。以为自己得了病,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接到在等的电话。《圣诞精灵》里的威尔·法瑞尔。和最了解我的人聊天。瑜伽鸽子式。野餐。划船。

 

一个小彩蛋

  • 豆瓣有个话题叫 #你的愉悦事物清单#,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快乐,不妨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快乐的。
  • 即刻有个圈子叫【人间松弛指南】,如果你对“矫情文学”并不排斥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哪些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是如何被他人感知并记录的。
豆瓣:你的愉悦事物清单
  • 这里是《活下去的理由》作者给出的一些建议:
活下去的理由
  • 这里是我觉得有用但不总是遵循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