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底 OneNote 把我的日记给搞丢了,我却发现那些日记除了发泄情绪,几乎没给我带来什么正面作用,就开始探寻一种更好的日志体系,希望解决以下问题:

  • 诸如「之前试用过某款应用,卸载了,但是忘了当时为什么卸载,看到推荐又心动了,重新下载来用,遇上了之前的问题,又卸载了」「遇到了好发型师!第二次去竟然忘了他几号……」这种事情。
  • 周日的时候回想这一星期,发现课程表以外的事情全都记不起来了,产生「我这星期到底做了什么?!」的不安全感。单看任务列表的「已完成」会落下一些不是 to do 类型的活动。 我有用 Toggl 记录时间的习惯,现在 Toggl 推出了直式周历视图,回顾的时候舒服了不少,但它和日历应用一样,除了解决当下的不安全感以外,搜索回顾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 很早就察觉了自己有某某毛病,但是散落在吐槽之间,记下来就忘记去解决了。
  • ……

2015 年接触手帐的时候有过探索。限于高中生不能带电子产品到学校,就一直用纸质手帐来记录。纸质手帐的好处是记录的时候很顺手,但在回顾查找的时候属实不方便。即使给自己多加索引目录,用高亮笔标记,也还是觉得比不上电子笔记。后来就放弃了。

我自制力实在有限,如果每天都规定自己反省很多,是没法坚持的。所以现在的日志其实很简单——

  • 每日 log:列一下今天做了什么事情。
  • 每周 review:复盘时间分配、做的事情、状态(包括健康、习惯养成)。

日志实际上是两个维度:时间和事件类型。按时间来看,可以看看这段时间做了什么,会不会太颓废;按事件类型来看,可以看看在这个领域我已经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是不是方向太单一……

虽然内容简单,但要找到合适的软件来记录还是有点困难,既要按时间维度记录得顺手,按事件/领域回顾还要方便。以下记录我的一些尝试、选择的过程。或许一些方式只是不适合我,能给你带来启发也说不定。

为什么放弃用 Notion 写日志

Notion 是一个让我删了下下了删的神奇软件。一直觉得 database 的概念不就非常符合日志的需求吗?按照时间维度,每天在一个地方记录一次,日后就可以通过标签、日期等过滤器筛选,还有日历、看板等视图。而且子页面的各种嵌套也很适合写回顾。于是就用 Notion 记录了一段时间。举个例子:

发生的事情

早上打算写推文,下午写完,傍晚收到了修改意见。

理想中用 Notion 的记录

写之前在 table 里新建一条,标题:写《……》推文,加上日期、checkbox、标签等属性。

写的时候 open as a page,把收集到的资料、提纲扔进去。

写完勾上 checkbox,把今天的推文链接、收到的修改意见、自己的想法全部扔进页面里。还可以上传文件、图片、……

日后想回顾一下当时怎么写的、得到的建议,就可以直接搜索/过滤器筛选,找到这个页面。还可以通过日历视图看本月写了什么、写了多少、工作量怎么样……

 

感觉非常完美。

 

实际使用的时候

  • 上传文件、图片,插入视频的体验不是很好。估计是网络原因,上传速度很慢,经常上传失败。
  • 标签太多。我大致分了正事、爱好等大类,大类下又细分了毕业论文、实习、阅读、画画……打标签的时候不方便。

         解决方式1 直接以细分的类别来做标签,用颜色区分大类。

 

 

        新问题1 当还有更细分的类别时,标签仍然会很多。 例如实习,我还希望把不同公司的实习也区分出来,就只能在标题上多加上公司的名字,过后用过滤器+搜索找到它。虽然不费力,但是先鼠标用过滤器、再键盘搜索的操作过程,还是不顺畅。

        解决方式2 多加标签列。一列是大类的标签,一列是细分类别的标签,再一列是更细分类别的标签。 

        新问题2 首先是一堆标签列过滤的时候很繁琐,其次是标签不能归档。最细分的类别往往是一个个项目,当项目完成,这个标签却一直出现在标签菜单中。

  • 过滤器的使用不费力,但不顺手。一直在 contain 来 not contain 去。虽然可以保存,但是有些时候我只是心血来潮想看看这个透视而已,不想保存成为一个新的视图。
  • 对于经常使用「/」这个符号的人来说,编辑体验不是非常美好。
  • Notion 的过滤更依赖标签,搜索更像是方便你进入某一个页面继续查看。有些细小的信息我还得点进页面看,未免太麻烦了。

综上,Notion 不是不可以,是总有这样那样的不顺手。每次都觉得它很灵活很强大,稍微用深入一点又觉得跟自己需求不搭。用在一些简单的场景吧,又会觉得干嘛不用轻巧一点的 App,比如习惯追踪,其实一个小日常就搞定了,月度统计、年度统计都有,还有打卡日志可以多写点具体情况,月历视图还能直接对比前面几周的状态……

 

小日常

用 Dynalist 建立日志系统

Dynalist 是一个类似于 Workflowy 的大纲类软件。为什么不用 Workflowy 或是其他大纲类软件?因为 Dynalist 免费版也有无限的条目数……无论别的软件有什么优点,只要有无限条目数,我就会一直用 Dynalist 的。

大纲类软件的好处在于输入体验太顺畅了,一个回车输入新条目,一个 tab 缩进成为子条目,自然得如同吃饭刷牙,几乎不需要学习成本,上手超快。Dynalist 还支持 markdown,可以全程键盘操作。而且都是文本,打开速度很快。

一旦能全程键盘操作,标签多也问题不大。一个@或者#再打出标签的首字母,就可以回车打上标签了。

具体设置

我的设置大致是这样的:

 

template:因为 review 的内容是固定的,所以设置了 template 方便复制。之前觉得这种有固定内容的更适合用表格,但是我希望一个标签点进去就能直接看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情况,从做过什么事情,到复盘,到时间投入,集合在一起。所以还是直接用 Dynalist。

tag:把标签列出来,方便直接点击筛选。

接着就是按照时间线来记录。log 就是单纯记录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打上标签方便后续回顾。

使用关键词和标签来过滤

Dynalist 的关键词搜索和标签一样,都是所有包含该关键词的条目的集合。所以实际上,你可以以任何关键词来过滤筛选内容用@或#打上标签的意义在于快速检索和输入:点击一下标签就可以进入该标签的内容,相当于快捷方式,输入也是,不需要打全每个字就可以直接在标签里选中输入。

为了保持这两个优点,我有意控制了标签的数量,用@来集合大类的标签,#是项目。对于更细分的项目,我选择直接输入项目全称,日后以关键词来搜索。不过也有人选择在标签前面加上「-」「~」「=」等符号,这样可以在有很多标签的同时也保持输入速度。

Dynalist 的搜索支持增加筛选条件,例如「edited:1w」「is:completed」。

利用关键词和筛选条件,可以增加很多维度的筛选。例如,我手动打了很多时间戳,就是为了增加时间的维度。有时第二天才补写的记录,单纯依赖 Dynalist 本身的时间戳,无法直接搜索到某日的记录。手动写上日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例如搜索「某某课 ancestor:202010」就可以搜索出我在 10 月所有包含「某某课」关键词的条目。

 

 

至于为什么还写上周数,这就纯粹是我自己的习惯了。我对时间的感知非常依赖于周、月、年的概念。尤其是周,每周结束必须换个行/换个页,不然我很难有时间流逝的实感。

Dynalist 可以收藏特定的搜索结果,不过免费版只能收藏 5 个。

 

 

用 Dynalist 来写日志的好处是,基本的操作非常简单顺手,记录的时候非常直接,需要筛选的时候功能也非常强大。除了写日志, Dynalist 也非常适合做知识梳理、想法和灵感收集。做网站收藏夹非常合适,大纲可以很清楚地分类,搜索也方便,重点是还能共享协作,像我和朋友就共享了一个资源目录,大家各自看到好的素材网站就往里面丢。

 

以上就是我日志系统建立的一些尝试与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