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假期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在享用美食之前,先要让手机「先尝尝」。拍照记录我们享用的美食,上传社交软件,收获一堆点赞,在享用美食之外,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餐厅里或者在家里,散落的光源、并不那么考究的出品、催促你赶紧开动的好友,都让我们的「美食摄影之路」变得曲折坎坷。与商业摄影不同,我们日常的拍摄之后,美食还是要进嘴巴的,不能像商业摄影那样,添加一些增稠剂、胶水、泡沫等等来让美食看上去更诱人。不过本质上的思路是共通的,就是如何通过一些不起眼的操作,稍作改变,就能让食物变得看上去更美味。

The Pine 诺曼底水晶2号生蚝

第一步:拍出食欲感

在正式开始分享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样的照片更令人有食欲。更直白的说,是什么东西令人食欲大开?食欲是人对于食物最本能的反应,人类会本能地垂涎高热量的食物,高脂肪、高碳水的食物,像蛋糕、炸鸡往往都是点赞最高的食物类型。另一种是我们国人更偏爱的辛辣、重口的食材,像翻滚的火锅、烧烤,隔着手机的屏幕都能勾起我们吃这些美食的记忆与食欲。还有一种是精致的美食,代表了一种中产生活方式的美食,像早午餐的班尼迪克蛋、贝果等等。

BREAD etc. 的甜品柜

对以上这些类型去进行归纳,我们就能明白,在我们给美食拍照的时候,需要重点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感觉。例如炸鸡,我们需要表达出丰富的油脂感。如果将炸鸡撕开,我们也可以将照片的重点放在炸鸡撕开后的汁水上。

富乐满 炸鸡双拼

拍出有场景感的食物

受制于餐桌空间和上菜顺序,我们很难像商业片那样,拥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大空间,来布置我们的好几道菜,再把餐具点缀布置。这个拍摄思路给我们的日常美食拍照,会严重影响用餐的体验,实在是喧宾夺主,还可能会把厨房里忙活半天的厨师气死。

虽然思路不可取,但我们可以保留一个关键的要素:场景感

场景感的反例

上面这张是我以前特别喜欢拍摄的方法,特别聚焦食物,尽量去掉场景,只记录食材。相信大家看完接下来的照片,再回来看这张时就会感觉到它的不足。缺少了场景感,食物变得没有那么特别,谁能看出这是京都的一碗红豆丸子呢?

场景传递了「我在哪用餐」、「如何用餐」等信息,是在家里、还是在餐厅里,是快餐、还是正式用餐,能够让这个照片承载更丰富的信息。为照片增加一些场景信息,为观者提供更佳的代入感,有种随时都可以拿起餐具大快朵颐的错觉。

大阪黑门市场 烤扇贝

需要注意的是,背景不一定每次都令人满意,往往会有很多不和谐的元素出现,像在餐厅里奔跑的小孩,远处用餐客人椅子上的包包,都会抢走观看照片的人的视觉重心。所以我会希望背景更虚化,突出作为主体的食物。

南京 小吃街

场景也不光局限于我们用餐的场景,同时也包含了用餐的方式。筷子、刀叉、甚至是手,都能体现美食的特点,营造出代入感,感觉马上就要开动了。这个方法大家可以多在中餐、快餐、烧烤上进行尝试,因为这类美食在向上的空间上比较欠缺,往往菜肴会堆放的比较平。如果不想做俯视的拍摄,可以通过筷子夹起一部分,打造出一个菜肴上方的关注点,让画面看上去更加有趣。

Ajiya 烤肉

抓住美食的时刻感

在场景感中,我们提到了可以夹起菜,或者用手拿起食物。这里还可以延伸出另一个要素:时刻感

糖醋小排上的酱汁,将从哪一块上滴下来,什么时候滴下来,如何滴下来?猪颈肉滴下的油脂,将如何激起炭炉中热烈的火焰?照片与视频不同,更聚焦于「瞬间」的美感。

能够表达时刻感的食材还有很多,例如芝士、蛋、冒泡的汤汁……时刻感的营造,其实离不开观者的想象。在照片凝固的瞬间之后,鸡蛋将从哪边开始泛白变熟、芝士将从哪块开始融化到汤汁中、滚泡的部队锅又将在哪边冒气气泡,这些不确定感都在激发口中唾液的分泌。

时刻感不只可以在餐桌上找到,在海鲜市场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生猛时刻」。被撬开的生蚝露出的肥厚蚝肉,新鲜的状态也是一种时刻。

总结一下,时刻感展示了美食的时间性和独特性,在同一家餐厅,同一道菜,也无法再拍出相同的照片。

拥抱不完美的手工感

除了时间上的独特,还有在食物空间布局上的独特,即手工感

手工感是与工业感所相对的,工业感的美食,例如全家的盒饭,是标准化的、精确的、无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我们希望在美食摄影中想表达的手工感:随机的、不修边幅的、不完美的。

比较常见的例子如:羊排附近散落的香料颗粒。颗粒落下的位置是随机的,手工的,每一份羊排的香料颗粒位置大体上一致,但是具体上又是不同的。我们将羊排作为主体放置在照片的视觉重心处,香料颗粒则作为配角。这里需要注意不要把香料作为主体进行拍摄,忽略了羊排才是这道菜的主体。

没有找到合适的照片,图片来自于unsplash

能表现手工感的要素还有很多,像散落的酥皮碎屑、辣椒粉、糖霜、装饰在餐盘上的酱汁、火炽产生的纹理等等,都能提升食物的手工感。一些餐厅在出品的时候就会注意到手工感的表现,我们可以把手工感比较强的一面作为正面,来进行拍摄。

第二步:修出食欲感

我们肉眼对于美食的「美化」与手机直接拍摄的照片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如何才能更快地让照片看上去更像我们脑袋里「美化」过的样子呢?对此我也简单地从三个角度来对照片进行调整。

原图

大家可以保存样片,一起尝试调出「食欲感」

在此修图的软件没有限制,都是一些基础的图片编辑功能,也可以通过 iPhone 相册中自带的编辑功能进行调整。

突出实物主体

因为着急开动,有时候我们没能很好的做好构图,这时第一步应该先将食物调整到画面的主体位置,并让食物占据更多的空间,来突出食物的细节。

我将示例的四周稍微裁切掉了一些,保留了展现时刻感的「手」与「油」的部分。

裁切多余的场景

降低色温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餐厅中的灯光多数是暖色的,因为在心理感受上,暖色更能提升人们的食欲。我们很少会使用蓝色、绿色、紫色的餐盘,在商业食物摄影中也会非常谨慎的使用这类颜色,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对于我们日常的随手拍摄来说,场景基本是固定好的,几乎没有调整冷暖光源的机会。我们可以在修图时将图片降低色温,调整为稍微偏暖一些,来提升食欲感。

增加色温,使画面更暖

但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是拍摄饮料的时候。虽然也是在拍摄美食,但是要进行冷色处理的。通过冷色的氛围来表达清凉、畅快的感觉。

提升细节锐度

在我们对焦的食物主体部分,除了通过整体的锐度提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Snapseed 这个软件,来对关键点进行局部锐度的提升。增加关键位置的锐度,让观者的视线更久的停留在我们希望他关注的食物位置。

增加锐度和清晰度

当然以上只是让照片快速出效果的基础思路,其他的参数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修图没有标准答案,我更倾向于把图片修正到比较自然的样子即可。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方法还是很麻烦,其实有时我也会使用 Foodie ,根据食材的口感进行更直观的调整。

50%「烧烤」滤镜

结语

拍出令人垂涎的美食并不难,从上面我的照片中也可以发现,我更喜欢从45°的角度拍食物,因为这个角度对看的人来说更像是第一视角,更有代入感。

从观者的角度出发,在按下快门之前就思考好这个问题:「是什么令这道美食独特、美味、值得一试?」,再通过我们的取景把食物的独特瞬间记录下来。

对于美食做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拍出「更美味」的照片。过往我对于食物拍摄的方式更像是随手的记录,拍出来的效果就像抖音上的美食账号常会说的:“哇这也太好吃了吧。”那样空洞。《食物语言学》中对于番茄酱这样说道:

掉落在你车座底下的塑料番茄酱小包提醒你,在上个千禧年中,谁才是世界经济的真正霸主。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于食物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在视拍摄时候的思考角度。这是分享美食时动因的改变,我更希望将某个特别的时刻、特别的食材或者特别的制作方法记录下来,在社交平台分享。

那么,就带着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为这道菜付出的人的敬意,拍下它们最美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