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接近 6000 字,按 300 字/分钟的速度算,读完要 20 分钟,建议收藏阅读。

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明确了习惯和高效能两个关键字的含义;第二和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两位主角,根据习惯的特点,以终为始会务虚一些,要事第一会务实一些;第四部分介绍了另一本书《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的主要观点。读者朋友可跳读,各取所需。

从题目,你也许已经猜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没错,本文是我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以下简称《7个习惯》)的一点读书心得。

没看过的朋友,可以把本文当作《7个习惯》的导读,【强烈】推荐这本书;看过的朋友,也不妨读下去,文中有一些我个人的思考,应该能给你新的启发。

这是一本久负盛名的著作。在它的封皮上,写着“在美国,此书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我原以为这是一种夸张,读罢,才意识到它绝对担得起这份影响力。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封面截图

从2017年起,我就是刘润老师(以下简称润总)的读者。他在公众号里多次坦言,《7个习惯》是对他此生影响最大的培训(培训的时候他还在微软)。说来惭愧,我直到入职之后,才以新人任务的方式阅读了《7个习惯》,实在是相见恨晚。我完全赞同润总的观点,这本书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我还发现,润总在公众号里讲到的与习惯和效能相关的内容,许多都来自本书。

润总对《7个习惯》的赞誉

习惯与高效能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高效能和习惯。在正式开始本文的内容之前,有必要先(重新)认识一下它们。

什么是习惯

《7个习惯》对习惯的定义是:意愿+知识+技巧。其中,意愿代表想要做,知识代表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代表如何做。所以,习惯就是,想要 如何 做什么

习惯=意愿+知识+技巧

这和我们理解的习惯似乎不太一样。而《美国心理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是这样定义习惯的: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习惯是某种程度上固定的思考、意志或者感觉方式,是由以往的重复的心智体验而获得的。简而言之,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某种程度上固定的思考行为方式

润总提到过时间律的概念,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偷不来、抢不来、要不来、用钱买不来的,获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换。习惯,就是典型的符合时间律的东西:养成习惯,就是用时间换一个习惯。这样的始终如一,就是坚持。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为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为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为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为你的命运。——撒切尔夫人

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 5% 是非习惯性的,而其它的 95% 的行为都是源自于习惯(来自润总)。这几乎验证了撒切尔夫人的说法:习惯,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仔细看撒切尔夫人的原话,它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了:所知会转化为所行,所行会固化为习惯。我所理解的习惯,就是知行合一的一种表现,你的所思所想会自然地同步到行为上来。

如果知道却做不到呢?这一点,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是做不到,而是知不到。

知到做到,这个行为也不一定能称为习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刻意练习。只有不断重复,才能把你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再用习惯,指导你的一生。

什么是高效能

根据《7个习惯》的说法,效能的两个关键是产出产能。产出,production,表示期望的结果;产能,production capability,表示取得期望的结果的能力。一个老生常谈的比喻是,产能是下金蛋的鹅,象征着长期收益;产出是鹅下的金蛋,代表短期利益。

高效能的秘密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一味重视产出将有损于产能,比如短时间内的连续加班会累垮身体;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

没有产能,不会有产出;没有实际的产出,再高的产能都是虚的。所以,高效能的目标与结果都是长短期利益兼收,这也正是高效能的含义所在。

高效能的7个习惯

书中介绍的7个高效能原则,分别是:

  1.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2.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3.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4.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5.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6.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7.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像作者所描述的,当把7个原则一一落实为习惯,你的高效能的飞轮就永不停息了:

  • 越是积极主动,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以终为始)和管理(要事第一);
  • 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要事第一),就能从事越多自我更新活动(不断更新);
  • 越能先理解别人(知彼解己),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双赢思维、统合综效);
  • 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 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不断更新)。

有人问作者,七个习惯中哪一个最重要?他的回答是,你克服最大困难时养成的习惯最重要。这完全贯彻落实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

就个人而言,现阶段,我最想做好自我的领导与管理,因此我最想养成的习惯是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下面,我们来重点聊一聊这两个习惯吧。

以终为始

什么是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它将一次创造的过程分离为两次创造,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和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把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的终,作为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的始。

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就是要求你把思维转换为:在采取行动之前,先用心智创造结果。直白地说,就是先确定目标,再做好计划。然后用目标与计划指导实际的行动。

以终为始的意义

费瑟斯通豪在《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一书中指出,科学家们声称,制订清晰的计划确实会让人更幸福。想想每年年初制定新年计划时那个元气满满的自己,的确如此。

然而我觉得,以终为始真正的威力还不是计划带来的清晰的方向感,而是让你看到事情的完成态的那种强烈的目标感

你我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因此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我现在才意识到那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感强。而以前没有目标感的我,总是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会迷茫、会不知所措。

看中世纪三部曲中的《圣殿春秋》,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杰克原来生活在森林里,过着野人的生活。彼时的他没有时间概念,对他来说,一个星期后和明天没有差别。后来他成了一名石匠,跟着继父汤姆一起修建大教堂,再后来成为项目负责人。每一天,他对着未建成的大教堂,想象它建成后样子。

以终为始,在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过程中,用目标照亮了未来,用计划联通了现在和未来。

浪漫一点,做到以终为始,你将不只活在当下,还活在了目标实现的那个未来的过去。

你不止活在当下,还有目标实现的那个未来的过去

你在现实生活中向着目标推进的每一步,也切切实实地落在了用心智创造的这条路上。

你将获得一个基于现在与未来的、更宏大的视角,你会着眼于全局来思考,正是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它,真的重要吗?不重要。同一个问题,站在光阴长河的前后段来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看似重要的事情会变得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事情会脱颖而出,而你为它们留了时间。

以终为始,何以为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除了目标与计划,以终为始隐含的一个要素是终止的时间节点,或者说目标达成的里程碑

目标是扎根在一段时间的终点的,你要尽可能在这段时间之内达成它。如果时间是不设限的,即使有目标,它也是飘忽不定的,这样的目标反而最难达成。像海市蜃楼,看着近实则远。

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歌德

学生时代的一个个时间节点是非常明确的,比如高考,你(当时)的目标是哪所高校呢?现在想来,成绩好的都是那些早就明确了要上哪所高校的同学,进步的是那些后知后觉有了目标的同学。

工作之后,无论你是回家还是去另一座城市,人生海海,都开始了一种漂泊。工作会有具体的任务与绩效,但是人生呢?

我发现,尽管离开了校园,但是除了友谊和知识,你其实可以带走更多。比如时间管理,用过那么多 App,回头看,才发现【课程表】是最好用的。类似地,何不把工作的第一年当作“工一”,第二年当作“工二”,然后用一年或者三五年后的表现来期许自己。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 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结果)吗?(我的第一个 OKR 在践行中,等有心得了再与大家聊一聊)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人生,最简短的描述莫过于赵喧典,1994-2094时间跨度最长的以终为始,以一生为单位。当你老了,回忆往昔时,那时候的你会如何看待这一生?现在的你会如何展望这一生?

其他

关于计划。我以前深受“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荼毒,做事从来没有计划。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忙,但是不知道在瞎忙活什么。你要有计划,这样朝目标迈出的每一步才会走得稳。不要怕计划赶不上变化,你可以用变化对抗变化。

关于延迟满足感。和 OKR,我觉得延迟满足感也是以终为始的一个表现。因为未来可期,你才会愿意放下当下的享乐或者其他。

关于吸引力法则。在我看来,吸引力法则是以终为始的心法。你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是你在走路,还是路带着你走?是你在推进目标,还是目标在吸引你?

要事第一

什么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和以终为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以终为始,是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它确定目标是什么,决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要事第一,则是基于行动的第二次创造,将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逐一完成。

要事第一,要求你将思维转变为:我可以让重要的事,永远不为次要的事让路。

要事第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时间守恒定律:把时间花在一件事情上,你就不能再把它分配给别的事儿了。

什么是要事

你一定听说过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就是按照重要与否和紧急与否将事情分成了四类。《7个习惯》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称为第二类事务,而高效能人士应该是第二类事务的管理者。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作为第二类事务的管理者,要明白,大多数“产出”活动属于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的事务的范畴,大多数“产能”活动属于第二类事务的范畴管理好第一类事务的唯一途径就是重视第二类事务,而最重要的就是未雨绸缪抓住机遇,同时要有勇气对第三和第四类事务的活动说“不”。

对此,润总给出了更加具体直观的数字: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小于15%,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要事第一的境界。

说到“管理好第一类事务的唯一途径就是重视第二类事务”,这是因为管理不好第二类事务,第一类事务会变得繁重。举个所有人都深有体会的例子,学习属于第二类事务,平时的功课都做好了,是不会恐惧考试的;但是平时没做好,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就变成第一类事务了,成绩不一定好,而且绝非长久之计。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更加有现实意义一些:救火属于第一类事务的范畴。而消防员平时多上街检查各地的消防设施、排查安全隐患,属于第二类事务,能够有效减少灾情的发生、降低火灾的危害、保障居民与消防员的人身安全。

个人管理胜于时间管理

基于时间四象限法的要事第一,许多朋友可能早就了解,并且一直在实践中。《7个习惯》对此还有提升,也就是强调个人管理,并从根本上否定时间管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时间是可以管理的吗?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介绍习惯一・积极主动时,《7个习惯》引入了两个概念:关注圈影响圈。顾名思义,关注圈里都是那些你在意的事物,有些是可以被掌控的,也就是影响圈,有些则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时间属于关注圈,而个人管理属于影响圈。说白了,控制不了时间,你能做的只是控制你自己。

关注圈与影响圈

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也就是承认人比事更重要。这也正是个人管理相比时间管理的高明之处: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在实施方面,个人管理比上文的以第二类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只是多了关键性的一步:确认角色,平衡角色

个人管理的日程安排以周为单位,四个关键步骤分别是:1、确认角色,2、选择目标,3、计划实施,4、每日调整。

在以终为始部分,我说课程表是最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因为它可以完美地适配个人的日程管理。你可以将自己的不同角色当作不同的学科,本周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的功课。在生活中,你更加不能偏科,要平衡好自己的多重角色。

个人管理的周计划

其他

关于预防。预防针/疫苗有多重要,朋友们比我更清楚。两千多年前,扁鹊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即上医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在病症出现之前就消除它了。重视第二类事务,消解第一类事务,即是如此。

关于机遇。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我以前一直欣赏不来,现在能稍微理解一些。关注第二类事务,管理好个人成长的角色,当机会来的时候,有能力抓住,就是幸运。

远见

再分享一些《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这本书中的观点。从书名可以看出,本书的内容与以终为始是息息相关的。和《7个习惯》搭配阅读,效果更佳。

职业生涯与以终为始

《远见》将职业生涯比作一场至少长达 45 年的马拉松,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分别持续大约 15 年。无论你现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一个阶段,当你思考这一问题时,要有远见思维,要以终为始。而作者给出的三个阶段的建议分别是:

  • 初入职场的第一阶段,要加添燃料,强势开局。你在职业上的努力必须着重于为前方的漫长道路挖掘和装备自己。你的学习曲线要比职位、职称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要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并建立起良好的早期习惯。
  • 成为中坚力量的第二阶段,要锚定甜蜜区,聚焦长板。所谓甜蜜区,就是你所擅长的、所热爱的和这个世界所需要的这三者之间的交集。在这一阶段,你要着眼于自己的核心长板,实现自我突破,大可忽略自己的短板。
  • 临近退休的第三阶段,要优化长尾,发挥持续的影响力,寻找一条可以稳定延续到70多岁甚至80多岁的新的可持续职业道路。

职场燃料与要事第一

我们知道,要事第一与以终为始是两位一体的。书中也不乏要事第一的内容。作者呼吁一定要记住:真正成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是靠职场燃料推动的。聪明的职业策略应该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积累职场燃料并不断更新,同时精明地消费它们。

积累职场燃料正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要事。它有三个主要来源:可迁移的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和持久的关系

你之所以必须获得一些可迁移的技能,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不同的工作。可迁移的技能,是你可以将它们从一份工作带入另一份工作,从一家公司带入另一家公司的。作者重点列举了 6 项可迁移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式沟通技巧、完成任务的能力、“人才吸引力”、帮助和求助的能力、情商

关于持久的关系,书中描绘了一个金字塔状的职业生态系统。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正是你自己,这一点和《7个习惯》中个人管理更加重要的观点再次不谋而合了。

职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