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聊着聊着对方突然就没了下文,只剩下你自己面对着屏幕心里嘀咕,远在彼端的他难道发生了什么?许久又若无其事地回来一句,明明自己每条信息都立马回复,为什么对方动作就这么慢呢?思来想去,得出结论,对方不在乎自己,如果在乎,就不会这么随意。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把回复的慢,半天不回信息的人基本划进了无礼、不尊重他人的行列。
这样的逻辑看似合理,毕竟对话更多就是话头-接话-结尾。现实生活中,你要应答跟你讲话的人,比如有同事过来工位问你「你觉得这个提议怎么样?我觉得不错」,你不会直视前方假装没听到,也不会沉默半响突然冒出一句「与我何干」,毕竟这样做就真的有些没礼貌了。在面对面时,「立即回应」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不管你说的如何,哪怕只是点了点头保持微笑,这都能给对方带来尊重他人的印象,对工作多多益善,可当「立即回应」的惯例来到数字生活中后,还适用吗?
慢些儿回复
邮件迷思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 5 个人,换到网上,由于 SNS 的发展,稍加思索就能发现间隔被缩短了,任何人不仅仅是你每天都在打交道的联系人都可以更便捷地联系到你。所以,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他们(而不是你)时间充裕的时候,提出他们的疑问或看法,而这条信息顷刻之间就能到达你的手机,提示音响起,于是你拿起手机,看又是谁发来了信息,当你每次看手机特别是通知中心的时候,可以问下自己心里活动是不是「看看现在我的时间/注意力该分配给谁?」同时他刚发过来你就立马回复,这就给了对方一个暗示,现在的你,是可以放下自己手头的事去优先处理他带来的问题的,以及你根本就没有什么要忙的事。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明明在面对面时即使你讲「我现在有点忙」,对面也会稍后在来找你,可在网上,如果不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连手机都不看一眼的情况,当你在吃饭、准备开车、或者陪家人的时候回了一句,这个暗示就开始了,由于自己不想停止对话,结果单方面的放慢或中途暂停都似乎加强了不尊重的印象,只好继续「立即回应」,回的越快,收到的回复就越多,也就越期望立马能得到回复。久而久之,甚至连「你现在忙吗?」这样的开场语都已经简化成了「在?」,更有变成「?」的趋势。
当「立即回应」到了数字生活中,由于打扰对方的成本降的如此之低,以至于让大家忘了考虑对方当前在做什么,而这已经不重要,回复的动作已经表明你是可以被占用的,于是,回复的快不一定代表尊重,但是回复得慢却变成了众矢之的。
可是反观邮件,这个老古董与诸多即时消息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没有被取代或者消亡,反而还成为了正式对话的代言词。「立即回应」在这里仿佛消失了,因为回不回邮件甚至可以取决于有没有标注截止日期。时间在发件、收件、回复的传统方式中流淌,对话也因为能充足考虑变得认真和正式,这也使我们发邮件时几乎不会抱有期待对方会立刻回信,除了「已发送」的提示什么都没有,甚至还要担心会不会投进了对方的垃圾篓,所以在遇到真正紧要的事项时往往还会补上其他方式如电话、短信、即时消息来确认。
多奇怪,我们在处理邮件时却从「立即回应」转化到了「慢些回应」,然而这次回复得慢却不会让人产生「怎么半天了还不回」的想法。其实,只是大多数人都被即时消息所展现出来的现代科技加持、新兴华丽的外表欺骗了。即时消息不是面对面交流(视频通话才是),「立即回应」的惯例本来就不适用,它们其实是堆在桌子上的信件,只不过这次是堆在了你的手机里,它们依旧乖乖地躺着,等着你有功夫来处理,而你却会错了意。邮递一天才来一次,有谁会来一封信就寄回一封信呢?所以,摆正心态,让我们先聚焦于自己的事而不是被动地响应他人的优先需求,慢点儿回复邮件、即时消息、短信等等吧。
集中处理
多年以来在戴维·艾伦(著有《搞定》)这些高效专家的启发下,我已经习惯于把收到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条信息、每一件事都当成 Stuff,打包解决自然也就成了我的日常习惯,当需联络名单、邮件、消息都已经集成一堆的时候,相信大家也能迅速解决,所以我们来聊聊如何把这些「信件」集中起来。
首先就是关掉消息推送,APP 的设计者在消息推送方面非常咄咄逼人,不信就看下连一些低频的工具应用都会进行消息推送,其实我们也怪不了它们,不这样做,谁能记得哪些 APP 有好好地在你手机存在呢?你可能只需要在要用的时候才使用它们,但是它们为了生存其他时间都要在拼命地叫喊着「用我,用我!」可是,谁会喜欢一个吵闹的家伙呢?哪怕必须要留着,于是手机变成了一个大嘴巴,不管谁的话它都要帮忙吼一声。关掉推送吧,这也是教会我们的手机一些礼仪,让它不再是一个大大咧咧吵个不停的大嘴巴,而是准备好成为一个服务周到又礼貌的秘书。
接着把必要的通知打开,比如日历、提醒事项、短信和电话等等。将所有的邮件和即时消息放到一个文件夹内,甚至不需要打开,仅需长按便能逐项解决。然后选择固定时间段进行处理,给自己定下目标,尽可能多处理一些,然后该干嘛干嘛,最好的选择是午后茶歇结束,此时靠近一天工作的结束,仅剩的精力不会让你来者不拒地把每个人的需求都应许下来,而大家此时基本也解决了一天的重活,仅在面对剩下的行政事务。
最后当一个新 APP 询问你「是否显示消息推送?」时,选择「不」,让它冷静个一周或者更久,看看是什么感觉,如果没有任何的不适,那就让它变成一个会干活不多嘴的好助手吧。
找回自己的节奏
焦虑与追逐游戏
最近有看到一张为了说明「内卷化」是怎么回事的图,两只仓鼠在飞轮上不停奔跑,为了赶上对方只能越跑越快,而越快的结果就是谁都无法停下脚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被甩出,虽然描绘的是内卷化,但是却让我想到现代生活的每天清晨。
醒来,睁眼,接着就是手机已经储蓄了一晚的推送消息,在出门前我们就得了解昨晚发生了什么?今天会发生什么?现在在发生什么?即使远在天边的蝴蝶扇动翅膀产生的风最终变成了飓风然而根本不会影响到我们,但基于群居生活带来的联络感,信息差带来的满足感,我们依然热衷于打开新闻、打开群聊,看看有什么值得讨论一二,即使明明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新闻永远充斥着焦虑。
这是什么意思?紧跟时事,不是吗?可是看看群聊的信息,看看你最常去的新闻网站、公众号的头条,批判性地思索一下,有哪些能够改变你今天的任何决定?又有多少是故意设计让人焦虑的?没人能躲开仇恨、冲突、腐败、犯罪、消费陷阱这类新闻的狂轰滥炸,更别提情绪能不受到肆意拨弄的影响。
这场追逐游戏的压力就源于你觉得要不时查看,并且需要立即在群聊中参与讨论或者回复,不然就落后了。现在停下来吧,过早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这只会让你陷入回复的漩涡,焦虑的陷阱,不停地响应他人,从清晨便早早地进入应付的一天而不是掌控的一天。
每一天都应该属于自己
我们并非接线员,但是却一直守在手机旁边,仿佛下一刻就会出现某个人很需要自己,找不到自己对方会焦头烂额,于是不时地刷新着消息列表,仿佛此刻很忙,可这种跻身于琐事之中的忙,实为虚假的繁忙。让我们转换观念吧:相信他人,就像相信自己一样,如果你有要紧事但此刻对方根本不回复,那么你会怎么办?电话、亲自找到他、联系在他附近的人等等。所以,让我们把重点回到自身,完成重活需要有整段的时间思索,集中精神,不被任何人打扰,回复这些工作都集中到一起处理吧。实际上,当我们意识到了生活和工作都应该由自己来掌控,每一天都应该属于自己,自然就会脱离这种繁忙假象,如果此刻找不着北,两个方案。
- 想象 5 年后的自己1,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做些什么?
- 想象一下突然拥有了 100 万美元2,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你会做些什么?你会如何生活?
这两可以说都是在寻找人生的大方向,回答的越清晰,就越能看清你真正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想拥有的东西。落回实际的每一天,同样有一个 18 分钟习惯3值得尝试。
如何做呢?早上 5 分钟,理清自己要达成的 5 个目标;工作期间每小时 1 分钟,自问我正在做此刻该做的事吗?一天结束后 5 分钟,反思这一天过的如何?
如果你也有写自问自答日志的习惯,不如搜索一下,把觉得合适的问题加进去。
重新塑造风格
对于回复,有人喜欢「从前车马慢」的慢节奏,有人是即发即回的「复恐匆匆道不尽」,也有人坚持直接通话因为「天涯共此时」,但无论如何,你的回复方式显现了你的个人风格,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节奏超速了,或者他人对你的节奏超速了,那就不妨放慢,表明自己的态度,重新调整他人对你的期望。
「有些重要事项需要我优先解决,故无法及时回复,要紧事请电话联系。」
不管是你亲口说还是设置成自动回复,这都花不上多长时间,但由于措辞严谨,而且电话的门槛高于即时消息和邮件(见上文邮件迷思,基于打扰对方的成本考量),相信你被打断聚精会神的频率很快就能降低。甚至,无须明确发送这条信息,你的日常行为自会说明一切。如果你是一个慢条斯理而不是急急躁躁的人,大家都会看在眼里,相信人们建立相处模式的本领,而你的习惯也可能帮助他们进行反思。
以上仅是本人的反思,可能有些方法对于需要及时回复及时响应的工作不太实用,比如应急响应部队,销售,客服等等,这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但本人依然希望能借此文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无论如何,节奏应该由自己掌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