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如果要推荐最系统的学习方法,读书肯定排名第一。

网课(或线下课)虽然深入浅出,借助多种培训技巧让你沉浸其中,但回归内容,都是老师嚼碎后,把精华给到你。但是很多时候,你只得到结果,却不知道它为何如此。

一旦不知道原因,便很容易东施效颦。毕竟,大多数知识都有场景,场景来自于原因。

会有很多人教读书的方法,比如如何一天读 X 本。我在三四年前会去实践这些方法,但是,现在会刻意避免。

因为如果它值得快速阅读,那么它的价值肯定不大。因为有价值的内容,永远需要去认真对待。

所以,我现在看书很慢。可能两页的内容,都要花上 1 个小时。去做笔记,去做延伸,把它读成自己的知识,而不只是纯粹的概念和谈资。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我读书的经验。

我会把它比作一次旅行,包括七个步骤,分享给大家。

第一,绘制地图:建立脉络。

在正式阅读一本书之前,先了解清楚它的整体框架,这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地图。于是,你将知道:

  • 这里有什么。
  • 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 哪些是「景区」(重点)。

有了这些感知后,你便大概率知道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应该重点看哪里。

如何找到这张地图?一般有两个方法:

1.看序言或开头章节。

在这里,作者会将为什么写这本书、它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会从什么角度来展开内容说清楚。这基本上可以让我们有个感性的认识。

2.看目录。

一般来说,作者会将内容拆分为大小章节,通过它,你可以清晰地知道全书的脉络。

以《 PPT 炼成记》为例:

↑ 在第一章里说明清楚整体脉络(如何做好一个PPT)
↑ 通过目录可以清晰看到有哪些内容

第二,创造目标:设计问题。

阅读最怕的是什么?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因为目标不明确。这就像没有攻略,不知道每天的行程,那就是随意地闲逛。运气好会有发现,运气不好就是荒废。

↑ 广州行攻略

知道了原因,解决方法就简单了:根据标题设问。问题一般包括三个: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

比如标题是:数据关系决定图表类型。

我们可以提问:

  • 是什么:什么是数据关系?什么是图表类型?它们分别有哪些形式?
  • 为什么:为什么要根据数据关系决定图表类型?
  • 怎么办:知道了这个,我应该怎么使用?

接下来,在阅读中我们去找到答案,这样便有了方向。

第三,留下痕迹:做好笔记。

在旅行时,如何让自己与景点产生链接?大多数人的答案肯定是:拍照。

  • 给标志性的景点拍照。
  • 与标志性的景点合影。
↑ 标志性的景点拍照(玉龙雪山)

看书也是类似,只是在这里,「拍照」对应的是「笔记」。

请不要介意把书「弄脏」,拿出笔来进行标注。比如对自己来说,会标注两类内容:

· 第一类是知识重点。

比如总结性的句子,核心知识点等。

· 第二类是文章金句。

比如一些让人血脉喷张的句子,或者引发思考的句子。

——这类似于「给标志性的建筑拍照」。

书的上下左右一般有留白,我会在这里写一些笔记:

  • 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
  • 可以是对某块内容的结构梳理。

——这类似于「让自己与标志性的建筑合影」。

通过这样的操作,我们可以将一本书读薄,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专属地图:重组知识。

在旅行结束后,我们会想要发朋友圈。这时候,可以选择一张张发,凑足九宫格。但是还有一个策略,就是把景点组织起来,做成一个类似手账的页面。

这样,对于整个旅程,留下了专属感。

阅读结束后,我们也可以绘制一张类似的专属地图。将之前做的笔记,基于整个脉络,绘制出来。这里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手绘。最好是在一张完整的 A4 纸上,将对应章节的逻辑绘制成逻辑图。

第二个方法是借助软件。比如我喜欢用幕布,通过大纲模式,将核心梳理为一条一条的内容。

第五,检验成果:回答问题。

有了以上的梳理后,当别人问「这里值不值得去」,或者「怎么玩比较好」时,你便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类似的,做了笔记和梳理后,我们回归到最初提的问题,便可以检验学到了多少。

如果能回答上,那基本算是暂时掌握;如果回答不上,那就需要二次回顾。

第六,延伸思考:知识联想。

有时候,旅行结束后,我们会意犹未尽。比如之前去吴哥窟,确实被那些残垣断壁所震撼。回来后会去看相关的纪录片,看《吴哥之美》,不断补充相关的知识。

类似的,在学完一个章节后,我会开始做一些延伸,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 补充信息。比如书里没提到的,自己去完善它。
  • 与过去好的经历联系。「奥对,当时我就是这么做的,怪不得成功了。」
  • 与过去差的经历联系。「当初怪不得做差了,问题出现在……」
  • 与未来的问题联系。「假如之后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可以这么做……」
  • 知识联想。「这就类似于XX理论,原理类似。」
↑ 在读《得到品控手册》时,根据App内的课程,补充了相应的案例

这些补充,让知识与自己产生更深入的绑定,继而实现融会贯通。

第七,强化记忆:讲述出来。

在旅行结束后,还有一些朋友会习惯于写游记,将发生的一切整理成文。

有了这样的输出,对于整段经历,便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 柬埔寨游记
↑ 学习金字塔

读书也是类似,要让学习更有效果,可以采用主动复述的方法。也就是合上书本,将学到的内容,复述一遍。

在讲述时,个人喜欢换一套逻辑,变得更像一则独立的篇章:

  • 介绍背景:当初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 介绍处理方法:当时我是这么做的……
  • 说明方法的缺点:可是有XX没有考虑到……
  • 说明新方法:看了这本书,我了解到,我应该这么做……
  • 归纳和总结:所以,以后我应该从X个维度来展开……

如果不擅长说,那也可以写下来,便成为一篇合格的读书笔记。

总结

对于一本好书,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它读深读透。这就像一次美妙的旅行,让回忆更加隽永。

具体的方法七个步骤:

  1. 绘制地图:建立脉络。
  2. 创造目标:设计问题。
  3. 留下痕迹:做好笔记。
  4. 专属地图:重组知识。
  5. 检验成果:回答问题。
  6. 延伸思考:知识联想。
  7. 强化记忆:讲述出来。

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走这条路的方法,竟然如此类似。

目的都不在于走马观花,而在于融入其中,最终找到更好的自己。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