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想写明信片系列的文章已经很久了。在申请加入少数派 Matrix 社区时,针对 「你打算在 Matrix 写什么?」 这个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

我主要打算写一些和明信片相关的内容。我目前寄出过 / 收到过的明信片大概分别都有 300+ 张。在整理、归纳它们的纸质档以及电子档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此外,也想和没有接触过收寄明信片这件事情的朋友们安利下「收明信片和寄明信片」这件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和大家分享下一些常见的、好玩的玩法。也算是给大家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吧。

说来也惭愧,一晃半年去了,我才终于开始动笔。倒也不是说偷懒,而是一直没有想好如何开启这样的一个话题。想了想,在我分享自己是如何系统整理收纳明信片之前,先通过第一篇文章和大家安利下这件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吧。第一次在少数派发文,排版不当还请大家多担待。

附上我近三年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的收到的部分明信片收纳一览,以及部分展示。

我收到的部分明信片
我收到的部分明信片
我近三年寄片的数据记录

就以最简单清晰的自问自答的方式来介绍吧。

Q1:为什么会喜欢收寄明信片

与其说是喜欢寄明信片,不如说是因为喜欢收明信片。为了收到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当然就需要自己主动先去寄出啦。

著名的明信片交换网站 postcrossing(以下简称 PC)提供了让全球各地的朋友们通过明信片来连接彼此的机会。 你每一张通向系统自动分配的地址的明信片被登记接收后,就会有一张来自另一个系统自动分配地址的明信片正飘洋过海向你飞来。

想象一下加了一天的班回到家,打开信箱可以看到里面静静躺着几张来自可能是距离你几千公里以外漂洋过海穿山越岭最终到达的信片,你取出,辨识着上面的或清晰或难以识别的字体,一句句翻译着它说的话,看到它与你分享自己的人生、喜欢的事物,这还不够让你惊喜一整晚的嘛?

而我,就被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治愈过。可能也这样治愈过世界各地的很多其他人吧。

对了,分享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情。某年 12 月 23 日的时候,从邮箱里收到了一张很显然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圣诞片儿,估摸着是自己平时信片多,邮递员看到这个片区的片儿就默认都是我的了吧。想着明天就是平安夜了,当下决定亲自把片儿给人家送去。见面以后这位父亲说,这是今年一月份他在芬兰出差的时候写的,本以为都寄丢了,竟然没想到都快一年了还能收到。

Q2:如何收寄明信片

如何收寄明信片? 最简单的方法,和朋友互寄。

在和朋友寄明信片寄得太多以至于经常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的时候,我开始越来越多得把时间花在和陌生人寄明信片上。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上面提到的 PC 官网。

注册方法很简单,会英文应该就能顺利使用最基本的功能。网上攻略也不少了,这里不多做介绍。不过可以提一下,网站自带的 论坛 虽然很简陋,但是里面值得探索的东西非常多!有机会的话可以在后面的文章详细说。另外,主要针对国际交流,如果嫌每次收发信片周期太长,也可以在一个国内的类似网站 Icardyou 上进行注册使用。我直接贴一段来自 维基百科关于 PC 网站的介绍 吧:

Postcrossing 是一个在线项目网站,人们可以透过此计划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换明信片。网站以「寄张明信片给某国家的人,再从某国家的人那收到明信片吧!」作为宣传口号(英语: Send a postcard and receive a postcard back from a random person somewhere in the world!)。参与本计划的玩家称为 Postcrossers。

要寄出一张明信片,电脑会先随机从世界各地抽选一位玩家的地址,并附上一组登录编号。玩家必需将登录编号写上明信片,然后寄出。当对方已经收妥明信片,玩家随后就会收到另一位随机玩家寄出的明信片。每成功寄出一张明信片,就会成功收回一张。由于收寄来源不同,明信片的来源永远是个惊喜。

Postcrossing 一名来源于英文单词中的明信片(postcard)与交流(crossing),其发想自图书漂流(Bookcrossing)的项目网站。然而,这种明信片的「交流」或「交换方式」是不同的。基本游戏规则为:由成员 A 寄给成员 B 明信片,成员 A 并随机从另一位成员 (不一定是成员 B) 收到明信片,因此,相同两名成员之间的交换只会进行一次。当然还有直接交换活动在成员之间进行,而这并非由官方系统随机抽取配对,被称之为「私换」(Direct Swap)。参与此项目完全免费,任何人只要有地址,均可注册账号。当然,购买明信片以及支付邮资则需由会员自付。

上面这段文字中提到的「Direct Swap」的途径其实非常多,几乎是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都有类似的版块或者小组。 国际上的主流平台有 Facebook,Instagram;国内的有微博、豆瓣、微信群组等。 在这些地方,你可以收集到你想要的 来自特定地区或者关于特定主题 的明信片。

邮资方面:参考 中国邮政的国际函件资费表 。国际航空的话一般是 5.0 元,港澳台是 3.5 元。邮票去邮局买或者网上购买打折票(真假难辨,此处不提供具体推荐)。

至于明信片上写什么,那就自由发挥啦。我一般每次寄明信片的时候都会看一下对方的主页,有很多用户其实是会明确表示自己希望收到什么样的片子以及希望你在片子上写什么样的话题的。 我通常会写自己当下的最直接的感受,或者是最近几天遇上的特别想和别人分享的事情。

Q3:玩明信片这么多年来的感受

今年其实是注册 Postcrossing 的第 7 个年头了,不过中途停过一阵子,加上平时工作忙,其实收发片数并不算多。但是明信片这个爱好真的是我这个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的上班族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因为没法亲自去各地旅游玩耍,所以每次收到那些遥远的、我向往的地方的片子,看当地人如何给我介绍 ta 的家乡的时候我都好激动。

Gordon

也收到过太多的明信片让我感触。比如这一张,在 Gordon 的 PC 主页,当时还进行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只居住在新西兰的叫做 Gordon 的猫,十五岁了,我现在还两只狗居住在一起……我已经寄出和收到了超过一万张明信片……」

可是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再次打开了 Gordon 的主页 ,这一次,看到了它的主人的留言:「Gordon 已经在 2020 年 3 月去世了。」在我收到它的片子的三周年后。 我这个怕猫怕狗怕到要死的人竟然第一次为一只遥不可及的猫难过到不行。 感谢它曾带给我收到明信片的那一天的惊喜!

一个番外: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明信片上再寄出去

这种听起来挺「土」的创意之所以会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自己无意间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这个明信片计划,并且意识到原来这个匿名明信片计划可能是是匿名社交的「鼻祖」。这篇名为 《匿名社交兴亡史》的公众号文章 ,就有相应的介绍。

Frank Warren 是网站 PostSecret 的创始人。网站上分享着各种大家寄给他的秘密。

如果你也想秘密和陌生人分享,可以寄到上述地址

有一阵子,我在网上各处搜罗和明信片相关的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了这本 《A Lifetime of Secrets》 的书,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原来这已经是该项活动发起者 Frank Warren 出版的第四本明信片集了。

A lifetime of Secrets 的豆瓣主页

一个小细节是,Frank Warren 关于 PostSecret 的演讲 被归在了 TED 演讲集中「群体的力量」这一合辑中,并且是第一集。 如果你有时间把它看完的话,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会跟「群体」有关系了。 一个人的秘密也许会给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带来共鸣、沉思、欢乐、沉思、甚至是有创意的新点子。

Q4:除了获取收到明信片时候的惊喜,明信片还有什么用?

1. 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小朋友们交换明信片

Hi Sijia, we are a group of 10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Horazdovice in Czech Republic……

第一次收到这张明信片的时候有种惊喜的感觉,原来 postcrossing 还能这么玩儿!以 一个小学生团体作为主体 来进行账号注册,收发明信片。

后来,我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别的小孩子写给我的明信片,比如这张

我收到的部分明信片

再比如这张:

再后来,在 PC Forum 闲逛时,我无意发现这里竟然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做 Education and Postcrossing 的板块。

PC Forum:依托于 Postcrossing 网站的一个论坛,明信片玩家会在这个平台进行各种交流和换片

你会发现里面大多是以教师身份发帖,为班上或者学校的学生寻求长期或短期明信片交换 / 笔友的内容。主要目的大概有三类, 练习英语 了解各地人文地理 为学习某个特定的项目或主题做准备 (诸如替学习考古和文化遗产的 中学生 收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明信片,然后第二年选择其中一个去参观此类)。

有那么一瞬间会很希望自己小时候也能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带领我去看更大的世界。因为当我多年以后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才会意识到从前的自己眼界又是多么狭隘。

而关于小朋友收明信片这件事情,我又不禁很久以前自己参加过的一个叫做爱心包裹 ** 的志愿者项目,作为志愿者的我们会走上街头,劝说路人捐出一百元钱,每捐出一百元,扶贫基金会会向一名山区小朋友送出一份爱心包裹,包含书包、文具等。此外,捐献者会收到被捐助的小朋友寄来的一张感恩明信片。在我的印象中,劝募过程中,很多带着小朋友的家长会低头询问孩子的意见,而很多的孩子都是在听到可以收到被捐助的小朋友会寄来一封回信明信片的时候明显动心了。

我想, 来自陌生地区的同龄人的问候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定是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吧~

2. 通过邮资组合练习数学计算能力

有一个很有意思但不记得是在哪边看到的例子:可以 通过邮资的组合 来进一步巩固孩子的 简单计算能力 。举个例子,目前国内寄往国外的明信片邮资(航空)是 5 元,而市面上常见的邮票邮资多以 0.8 元、1.2 元、1.5 元为主,如何正确得组合各种邮票使其达到 / 略微超出对应的邮资使其顺利寄出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案例。

3. 通过摄影明信片看地区演变过程

以南京为例,推荐这本 《老明信片·南京旧影》。对于在南京生活的人,看着自己居住的地方在几十甚至百年前的样子,一定会有些特别的感悟。

《老明信片 南京旧影》的豆瓣主页

4. 通过设计明信片发挥和展现创意

明信片在文创领域算是占了一个比较大比重的市场了。不管是博物馆、美术馆、或者是根据特别的展览特制、还有关于城市 / 国家的介绍等,好像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能作为主题创作出吸引人的明信片。甚至潘通色卡也能直接拿来作为一整套的明信片,真是既没创意又充满了创意。

但相比买好看的明信片,现在似乎对收到 好看的手绘图案 (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根据手绘稿打印出来制作成的明信片,而是亲手现场画出来的每一张都不一样的明信片)的明信片更感兴趣。比如我收到的下面这些:

Q5: 寄件地址的问题

目前国内好多地方的邮路并不顺畅。 可能是寄出地的信件投递服务有障碍,也可能是接收地邮政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因为接收人所在地址根本没有邮箱加上明信片上没有填写接收人联系方式(手机号)导致一张信片已经到了你家楼下然而还是无从投递。

这个问题有点无解。毕竟明信片不像快递那样可以追踪物流,邮资也只有 8 毛钱(国内),你还能指望什么呢?有条件的可以 咨询邮局是否有租赁邮箱的服务 (我尝试问过家附近五个以上邮局,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 多试试自己的不同地址(单位、学校、住宅等),看哪个邮路更顺畅。但如果非要顺利接收到的话,也只能以挂号件的形式来投递了。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经过了一番不可预知的可能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旅途后,如果这张明信片最终真的顺利来到了你的手中,难道不是更加值得激动么!

Attention!

我在豆瓣的各个明信片小组看到过很多直接公开自己收信地址的回帖。个人其实不太推荐,这个人隐私就这么赤裸裸被暴露了啊!我自己是不太能接受的。 建议大家在私换明信片、互寄明信片或者不得不留下收件地址的时候稍微注意下地址隐私的问题。 不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隐私,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的话,明信片可能真的不适合你哎~

最后

最后,欢迎大家入明信片的坑!

happy postcrossing!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