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的就是上面这张图,为什么自己想要把它设为壁纸,并时刻提醒自己?
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01 精美的幻灯片
三年前的一天,我接到一个任务,要完成一份汇报 PPT 。
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页自己非常满意。到哪种程度呢?就是感觉代表了自己最高的水平。而且,它花费的时间也是最久——但这一页,就用了 1 个小时。
而整个 PPT 制作时间也就 3 个小时。
可是,当我拿着这份幻灯片去给师父沟通时,却迎来了当头一棒:把这一页删掉。
当时的自己,拳头已经捏出了汗。就像十月怀胎生了个小胖小子,却被隔壁家的阿姨抱走了。
得到的理由是:这一页与主旨的关系不大,为了控制时长,建议删掉。
实在忍不住,还是争取了:这一页就停留几秒也行啊!好不容易做好了的!
师父见我如此坚持,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而事实是,在自己真正汇报时,仍然没有忍住,在这一页上花了 2 分多钟的时间。当时心里想的是:我要让大家看到我的实力。
——结果却是,超时,后面真正重要的内容反而变成了「跳过」。
你也能想象,很不成功。
02 黄金圈
这件事带给自己很大的打击。
在复盘时,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在做决策时,我站的角度不是他人需要什么,而是:我有什么。
结果必然成为「自嗨」。
说白了,你不考虑他人,他人也肯定不会考虑你。
后来看了一则 TED 视频《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西蒙·斯涅克),接触到了「黄金圈法则」,它似乎可以用来破解自嗨的问题。
黄金圈包括三个部分:
- 最里层的是 Why ,即为什么做这件事。
- 中间一层是 How ,即如何做这件事。
- 最外层的是 What,即这件事是什么。
自嗨模式是从 What 向 Why 展开:
“我有一个好东西(What),为了生产它做了好多努力(How),买来后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Why)!”
而高级的方法是从 Why 向 What 展开:
“你有这么一个需求(Why),我们通过研究、测试(How),最后产出了这么一个产品(What)!”
这个理论对自己最大的影响,不在于 How 和 Why 的逻辑顺序,而是一定要把 Why 放在第一位!
否则,我们很容易就走偏。
03 回顾开头的案例
回归到文初的案例。
我当时的逻辑是:
- What:我做了一个这么棒的幻灯片。
- How:演讲时,我要让你们看到,还要看很久。
- Why:让你们觉得我很厉害。
从 What 出发,最后一不小心,就忘了最初的目的。
但是换一个思路:
- Why:我要让大家理解三个核心关键点。
- How:80% 的内容围绕这三个点展开,删掉与主旨无关的内容。
- What:形成最终的演示文稿。
你看,明确了 Why ,最后的 What 才能与之匹配。
04 再看一个案例
又比如这篇文章的内容组织,我也经历了一次大幅调整。
在第一版里,它的逻辑是:
- 有一个理论叫「黄金圈」,它的概念是……
- 该理论可以运用到以下场景……
-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 你看你也应该掌握……
乍一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它遵循的逻辑是:What (理论),How (如何运用),Why (你也应该掌握)。
后来,我改了一下表达方式:
- 先用一个典型案例导入,即我们都经历过努力不被认可的情况,引导大家意识到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是 Why 。
- 之后再介绍「黄金圈」的理论。——这是 What 。
- 最后再用一些案例来说明运用的核心点,即无论如何要将 Why 放在开头。——这是 How 。
这样的顺序,更符合我们接受事物的方式:不要硬来,而是循序渐进,抽丝剥茧。
05 小结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这不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吗?
初心即 Why。
但事实是我们总是不小心就忘了来时的路。
- 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就开始质疑自己的失败,忘了当初选择这条路的原因。
- 看到一个商品,就马上花钱购买,忘了它是不是真正的需要。
- 工作了一会,被这事那事打断后,突然就陷入到琐碎中,忘了今天核心的工作内容。
不要因为走了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