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已经在我的写作 List 上躺了好久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写。原因也很简单,我还没有认为自己的摄影水平可以到「指摘」别人的地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自己了解的事情不过是各种皮毛,而当你开始注意到摄影史,才会发现很多时候欣喜很久的灵光一闪,早已有人轻车熟路。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开始放下包袱,我觉得可以分享一些经验了,一些关于「学摄影的」经验。

但在开始之前,如果你抱着「速成教程」的态度点开这篇文章,那你现在可以关掉了。首先在文字上,这是一篇上万字的长文,如果你想要通读至少需要一小时的时间。

偶然日本街头的拍摄

其次,摄影没有捷径,而从我的经验来看,你所有的捷径都会在以后用「加倍」的方式弥补,所以我在正式开始之前,不得不告诉你,随着你对摄影的不断理解,会越发地意识到:

「人在时间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似乎穷其一生都无法抵达摄影的最高奥义。」

注:原本我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但是也深知自己功底尚浅,还不能给大家以指导作用。正好文中也会举例一些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摄影师,所以也就正好趁此机会展示一些我认为的精彩作品,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指引。

一张白纸

如果你是一张白纸,这里的白纸是说「对于摄影完全没有概念」。那现在你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

倒不是我自吹自擂,而是这篇文章会涉及到很多弯路和误区,如果你可以认真读完,那么以后都是可以避免的。

更重要的是,我会提到一些学习方式,但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系统的,非碎片化的。如果你是从零开始,就避免了很多「自以为是」。

摄影师 Alessioalbi 作品

但在这一部分,我最想和大家讨论的是「信息」和「知识」。

你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这不是一篇摄影文章吗,为什么开始讨论起抽象概念了。是的,这的确是一篇关于学习摄影的文章,但学习这件事是共同的,学习摄影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或者是艺术的过程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先要回归到「学习」的本质上。

今天的互联网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知识」扁平化。在以前,我们学习知识都是垂直的,需要固定的老师和固定的地点。但是互联网是丰富的、多元的。这也就是意味着在互联网上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包含知识,还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而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

「很多初学者,甚至无法分清楚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

比如很多内容源经常会分享一些「摄影小技巧」,例如《学会这几个构图原则,你就是大师》(没有任何的针对性,随口编写,切勿对号入座)。

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的干货,而且因为对于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陌生名词,会有新鲜感,读完以后会感觉到自己学习到很多「知识」。但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

摄影师 David Dubnitskiy 作品,他的风格很有趣,但这里无法展示,可以自行前往网站查看

因为我认为知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就是「足够系统」。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花很多年来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反过来,如果你没有任何学习英语的经历,我告诉你 Apple 是 Apple,这对你来说仅仅是一个信息,而不是知识。

所以,回到摄影此类的的文章,仅仅是截取了摄影知识系统中的几个片面,就不能称之为知识,只能说是一些关于摄影的信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这样的信息「有胜于无」吗?

这时候就要分两种情况去讨论。

如果你仅仅处于一种了解或者是「实用」角度出发,那么这些信息虽然片面但是有一定的作用。就像是你组装一个柜子,需要一个说明书,这些文章就是一种说明书的作用。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学习或者钻研」一门技艺,那么这些信息不仅不一定是正面的,而且很多时候可能是负面的。

就拿构图来说,三分法、居中法、对称法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如果你没有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只会照本宣科,会让自己的摄影作品十分死板。

有一年在黄山采风,真的遇到一个「摄影师」在对另一人强调必须要放置在三等分线上,不然就不是大作,这个场景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

摄影师 Karen Rosetzsky 作品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碎片的信息会让你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如果单纯的记忆曝光三角之间的数学关系,你甚至无法搞清楚为什么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会模糊。

这就像仅仅死记硬背数学法则,没有办法做证明题一样。你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越多,会产生的疑惑就越多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是「一张白纸」,那么显然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但在小窃喜以后,你更应该清楚地知道:

「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摄影,那么就应该把它作为知识系统地学习,比如看完一本书。」看完一本书,听起来很简单,但在镜头的互联网语境中,最为令人恼怒的就是「太长不看党」。

也就是说,人们甚至已经把「拒绝长时间阅读看作一种自我逼格」。甚至,不出意外,本篇文章也会有类似的评论。

但我还是依然要强调,阅读对于摄影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摄影师 Michal Zahornacky 作品

在这里,我就只推荐两本系统学习摄影知识的书籍:

  • 一本摄影书》,赵嘉,我自己的入门书籍,看这一本基本上就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摄影知识。
  • 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经典中的经典,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并不适合一上来就开始阅读,而是需要一定的摄影经验以后,用来作为解答书最合适不过。

当然,如果你说你真的没有办法看书,就是想要视频这种被动的方式学习。网络上也有一些好的系统视频课程。这里我推荐两位老师:

摄影师陈楠 iPhone 作品

首先是陈楠,楠姐(@多啦 C 梦的口袋)。我自己一开始被楠姐的摄影风格吸引,后来报名了它的网络课程,这还是 5 年前的事情。我要说的是,网络上网红摄影师的课程是真的参差不齐,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拍的好,不一定讲的好。」

当然,有一点也很确定:

「拍的不好,讲的再好也没用。」

所以在这里,仅仅是推荐楠姐的课程。因为我上过楠姐的课,基本上从不拖泥带水,而且由于楠姐有油画功底,色彩风格绝对有自己的想法。她拍摄的一些童话风格的日本照片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如果是后期的话,我只推荐一个人,这就是李涛老师的《数码摄影后期高手之路》,在老师的高高手网站上就可以看到。

当然,如果不是一张白纸,也没有关系。只要「放低身位」,谦虚即可。不要因为自己一定知道一些内容就沾沾自喜,虚心地从系统结构上去学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关于器材

首先要说的是,现在是学习摄影最幸福的时代,因为你环顾四周,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摄像头,所以就算你说对于摄影完全没有预算,也可以拍摄。因为在摄影的一开始,昂贵的器材导致它成为只有贵族才能玩得起的「新鲜玩意」。

Michael Kenna 作品

但是今天,摄像头对于每个人都是唾手可得。别说已经司空见惯的手机摄像头,就算是笔记本上的聊天摄像头都可以是创作工具,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

但是疫情期间,来自意大利的人像摄影师,就用聊天摄像头,拍摄了一系列的「Shot on Facetime」。下面是一些作品的展示。

当然,我知道这里一定会有人说,这都是人美、光线美。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摄影师本身可以控制美。不过我也知道,像什么:

「镜头不重要,器材后面的头不重要。」

这种话你已经听了不少次了,是的,这的确是摄影的真谛。但是我们都知道,越是真谛,也是对于实际的操作没有任何的意义。任何一个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你直接跟他说「设备是不重要的」,对其本身而言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因为无论是谁,在一开始都无法抵挡优秀设备的诱惑。

归根到底设备是有金钱价值的,更好的设备往往更加昂贵,而对昂贵事物的追逐是「人的本性」,任谁也无法逃脱。

Bill Gekas 作品,我心中最会拍女儿的摄影师 他的影调非常细腻丰富

我们先落回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佳能 60D,这在当时是一台中端的入门消费级的 APS-C 画幅的单反。当时一个月生活费是 2000,这台相机的价格是 6000 多一点。省吃俭用两个月、又跟爸妈要了一些买了这台机器。但是没过多久,佳能推出了 70D。我的心里又开始痒痒了,觉得想要一个。

但是我最后没有买 70D ,因为我看中了小伙伴的 5D2。

说到 5D2 ,「法师们」肯定都是会心一笑,这是佳能全画幅期间的骄傲,被誉为一代神机。而自从用了一次 5D2 以后,我就开始对其魂牵梦绕,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图书馆里疯狂的看 5D2 的各种视频。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省吃俭用地买来一台二手 5D2。但是买了 5D2 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大坑。因为对于全画幅机器来说,机身仅仅是一个开始,镜头才是大头。而对于当时的单反镜头来说,一个 5000 左右再正常不过。就这样,我就开始不断地在器材里往复。

摄影师 Mark Olich 作品

再后来,5D2 之后我换了索尼的 A7R2,然后又我玩过一阵胶片机,也尝试过一段时间卡片。现在我手上工作加生活有 5、6 台相机。

其中一台富士的 X-Pro 3 是用来平时街拍或者旅拍、一台松下的 GH5 用来拍摄工作的视频和照片、一台哈苏的 500CM 用来拍摄人像创作、一台美能达 TC-1 用来记录日常,一台徕卡的 M10 用来街拍,当然还有最常用的 iPhone。

我现在回头看,清楚地意识到:

「折腾器材是天然本性,是每个人都会在学习摄影时一定会遇到的困局。」

但是你更要知道的是,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能够真正理解「器材本身」。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器材,只有不理解它的摄影师。

就像,很多人为什么一群人会对着不能自动对焦的徕卡 M10 趋之若鹜,并不是因为徕卡不好,只是你没有理解。

但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

「相机的存在不分贵贱,只分使用的方式。」

的确,如果从价格上看,越昂贵的画质越好,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每天都在思考画质的摄影师,那么你拍摄内容不过是「清晰的图像采样而已」。

摄影师 Steven Meisel 作品

那么你可能会说,折腾器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我想除非你可以完全戒掉自己的物质欲望,不然这就是一条不可能停止的路。只要你的经济实力允许,你就会不断地进行尝试。毕竟,对一件好工具的向往是人类从山洞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就刻在骨子里的。

但没有「尽头」并不是说你一直要买买买,而是说对器材的理解和向往不会停止。而从我的经验看,只要有一个要素达成,你就会对器材冷淡下来:

「明确的知道在摄影中,你想要获得什么。」

比如每一次我和别人分享器材,我最愿意说的一句话是:

「最好的器材就是当你想要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你手上的那一部。」

这句话适用的对象是所有街拍、纪实类型的摄影师,因为他们本身对于相机的要求就是「记录随时发现的一切」。但这一条对于那些顶级器材显然不适用,哈苏中画幅再好,它也只能在影棚里一展身手,真的拿到街上去捕捉「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大概率会是一个笑话。

Erwin Olaf

这件事不仅仅是包含相机,镜头也是。我经常看到很多财力雄厚的摄影入门爱好者,镜头一买就是四五只。大三元变焦配合各种黄金定焦,好生令人羡慕。但是等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他们往往开始陷入一种纠结,开始不断追问,我该用哪一个镜头拍摄最好。

归根到底,这都是不能明确自己想要「拍摄什么」。

一个有意思的现实是,每次升级器材,大多数人都会打着「拥有更好画质」的借口。但是坦率地说,目前数码相机的能力,早已经超过了很多摄影师本身的水平。远的不说,就说手机上这颗摄像头,能发挥出真正画质实力的人,少之又少。

想要通过提升器材来提升自己摄影水平的想法,基本上都是一种弯路。而在有限的器材内,发掘出器材最大潜能的过程,往往可以让自己的摄影水平精进。而随着摄影水平的精进,你会对于器材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而那时你已经不再会纠结于这个相机到底是全画幅还是一亿像素。

然后,你就会猛然意识到,原来我的摄影水平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

到底什么是审美

这一部分,我想我自己是最没有发言权的。

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传统「好学生」。你知道,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好学生」就意味着:

「你从小到大的音乐课、美术课都是被占用。」

摄影师 Alex Stoddard 摄影作品

甚至是,因为高考的压力,每一次的音乐课、美术课都是用来做数学作业。但没想到,这成为我成人以后最大的遗憾。倒不是因为即使这些课都用来做数学作业,我的高考数学还没有及格。而是因为没有音乐和美术,导致我的「美学教育」基本上等于完全缺失。

这导致我读不懂画,看不懂谱。

而艺术都是通感的,先说绘画,某种程度上基本上就是摄影的「老师」。在摄影一开始,基本上就是沿着绘画的脚步走。别的不提,摄影这件事之所以能够兴起,第一批「商业摄影师」就是拍了照片以后去卖给那些画家,让他们写生,可见其中的关系多么深厚。

很多人追问我,调色不会调。其实调色工具就那些,就像是所有的画家的颜料就是那些一样。为什么有些画家就可以调整出梦幻的颜色,而你怎么调整都是一坨。

摄影师 Flora Borsi 摄影作品

几年前,我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了前面说到的楠姐的摄影调色。当时看到第一眼就非常喜欢,整个摄影作品颜色非常明亮,饱和度高但又很舒服。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真童话一样的颜色。后来有幸能够和老师认识,并成为了朋友(这也是摄影最有意思的事,你可以认识更多的人)。

渐渐地才发现,原来老师是有过油画学习的经历,甚至是到今天有事没事,还会肆意地挥洒几笔。

这一切似乎就说的通了。

而音乐,看似和摄影完全不着边际。但其实音乐对摄影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就说摄影圈内人尽皆知的安塞尔·亚当斯吧。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初学者,可能完全不了解这个人,但我相信你可能听过他那句:

摄影不仅仅是照片,还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电影、爱过的人。

我们先放下这句话不说,先说我认为他说的另一句更重要的话:

摄影的前期就像是谱曲,而后期就像是演奏。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摄影中后期和前期的微妙关系,所以如果你能够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下次再见到「摄影最重要的就是后期」、「后期的作品不完整,直出才是正经摄影」这种话,你就都可以微微一笑。

摄影师 Erik Johansson 摄影作品

但前提是,你能够品味到「谱曲和演奏」之间的关系。

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摄影经验,你会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惟妙惟肖的比喻。但能想到这个比喻的前提是,你本身就对音乐有着足够深刻的理解。

的确如此,因为安塞尔·亚当斯本身还是一个钢琴高手。

所以你看,摄影只是美的表达中的一种。而如果你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那么学习摄影不过一个掌握工具的过程。

但我想,这一部分我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读者都和我一样,都是从小就缺失着审美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在开始就晚了。只要你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审美上「匮乏」,那么立刻开始重视,那么什么时候都不晚。

但是审美学习我认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快、一个慢。

先说快的:

「提高阅读量。」

这里阅读中的阅读是说「一切可以观看的美的东西」,任何视觉上呈现的具有美感的东西,都是你可以学习的对象。

摄影师 Joey L 摄影作品

最直接的就是摄影作品,我大概收集了数百位摄影师的作品。要注意的是,这些摄影师不仅仅是有社交网络。一些优秀的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作品网站」,尤其是一些国际上的摄影师,一个好的摄影作品网站是他们的门面,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产品,所以每次你看到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这里我小声说一句,如果你内心里想要学习摄影,想尽办法学会「看外面的世界」。国外的摄影教程水平和摄影师的创意水平,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超国内。虽然这话有一些刺耳,但是这就是现状。但老祖宗说得好,「师夷长技以制夷」,共勉。

但其实阅读照片也有不同的方式,首先是尺寸。

同样一张照片,你在一个大尺寸上的屏幕看和在一个小尺寸的屏幕上看,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尽可能大的屏幕(前提是颜色准)的屏幕上观看作品学到的东西更多。

所以我自己基本上就是能在 Pro Display XDR 上看就是在 Pro Display XDR 上看,能在 iPad Pro 上,就在 iPad Pro 上看。这里也顺便分享一个小知识。

摄影师 Erik Almas 作品

很多人会发现在 Instagram 这个 app 在 iPad 上是没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 iPad 上愉快的使用 Instagram。iPad 上有一个「网页式应用」的功能。我们可以在 Safari 中先打开并登录 Instagram,然后直接分享到桌面。

这样下次就可以在桌面上直接打开 Instagram,而且浏览体验基本上和手机上的应用完全一致。基本上,我都是使用这种方式看社交网络上的摄影师作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介质。

在屏幕上阅读照片和在纸上阅读照片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如果有可能,最好的阅读照片的方式就是购买画册。阅读画册是最有效的提高摄影审美的方式,我甚至会使用「捷径」来形容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需要你的财力支持。因为好的画册基本上都是几百一本,好的甚至是大几百。

摄影师 Nicholas 作品

但当你开始看第一本画册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和在屏幕上看完全不一样,你可以感受到以前从未注意到的色彩和细节。而这些色彩和细节,将会对你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各种展览也很重要。基本上上海只要有摄影展我都会去看看,我是上海摄影展览馆的常客,西岸的艺术中心常去,最重要的展览自然是每年都会有的上海影展。上海影展每年都会汇集世界各地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作品,不仅仅是近距离接触大师作品的机会,也能够看到目前真正的新锐摄影师的全新理念。所以就算你不在上海,如果真的喜欢摄影,为了影展来一次都非常值得。

影视作品是唾手可得的方式。

电影不过是会动的照片,所以其中蕴含的道理自然是殊途同归的。我现在很多时候有一些「职业病」。很多时候看着电影,看着看着就开始感叹:

「这个画面真的太好看了。」

「这个光打得真好。」

「这个色调真棒。」

不得不说,如果你对摄影有着一定的了解,你会更能理解导演和摄影师在设计这些镜头时背后的语言是什么。我以前对于胶片摄影不感冒,一直觉得诺兰用胶片拍还是「装逼」属性大一些,但是直到看到了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才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最近最有感触的莫过于《燃烧少女的肖像》,这部电影我在这里不赘述,也不谈论剧情。单就说画面语言,就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当然,如果你是叙述型的摄影师,一定要去看看《一一》这部电影,画面中叙事手法都令人印象深刻。

摄影师 Ziqianqian 作品

总之,在看这些影视作品的时候,稍微留点心,就会有很多你从未发现的精彩。当然,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速成,但速食只能吃饱,你想要吃好只能有耐心。所以,这个慢的方式才是重中之重。那么这个慢的方式指什么呢?

其实,我刚才这一个部分一开始就已经说出来了:

「摄影不仅仅是拍照,还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归根到底,摄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这里的表达自然是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内心。而一个人的内心和思想是需要一生这个漫长的时光去践行。这就是亚当斯这句话,表达的归宿。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摄影审美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困境,那么你最需要解决的困境可能不是你的,可能回答好生活的问题更加关键。归根到底,审美我也只能说这么些。

审美是很私人的,不求同,但求心。

关于练习

如果我们抛开「艺」,单从「技」的角度来说,那么「刻意练习」的原则依然是适用的。但在这一段开始之前,我需要提前告诉你的是,就算是刻意练习,它仅仅是某种程度上提高你的熟练度,但是并不能提高你摄影水平的厚度。

换句话说,所谓的摄影知识和任何一门学问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基本上只要你接受过义务教育,略微懂一点数学知识,专心致志的钻研一段时间,基本上就能对所谓的摄影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我经常会遇到很多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问一些「前辈」,他们会给你指点以后,轻飘飘地说一句:

「还是要多拍。」

摄影师黄京作品

这对,也不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找到所谓「多拍」的边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观察,如果你身边有一些资深的摄影师,他们大多数时候拍摄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比如说当去到一个什么地方,在所有人都在兴高采烈地拍摄时,摄影师可能是最无动于衷的一个。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你学习摄影时,你大多数一开始会有一个非常强力的拍摄欲望,看到什么都想要拍摄。但是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很多东西并不值得拍,于是你的拍摄频率就会快速下降。」

所以一直不断地多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摄影师用按下多少次快门来练习自己的摄影水平,那就是误入歧途。因为如果这样可以提高摄影水平,那么摄影水平最高的就是影楼里的婚纱摄影师,几乎每天都是几千次快门(对婚纱摄影没有恶意,只是单纯的举例)。

但是不拍当然也是不对的,这会让你因为对于器材的不熟悉导致错过一些精彩的瞬间或者是无法完成自己想要的画面。也就说,对于摄影来说,所谓「刻意练习」的一个中间点就是:

「当你对你的器材已经完全熟悉时,你就需要停下来,开始忘掉所有所谓的参数,而开始思考我到底该拍摄什么内容。」

摄影师 Gordon Lewis 作品

在我看来,对于摄影的技术而言,有两件事只要控制自如便可以认为已经有了足够的练习:

  1. 熟悉并能精准地控制光线。一个很好的判断基准就是,当你在拍摄之前,就能够想象到画面的拍摄结果。其实在自动曝光已经非常精准的今天,人们过于依赖相机,很多场景其实本身有着更多的光线可能。
  2. 熟悉并能深刻理解景深对于画面的影响。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所谓的虚实。但是虚实本身包含着非常多的镜头语言,需要长期实践才能获得。判断标准就是,即使使用手动对焦也可以通过对焦距离的估测来完成一次拍摄。

说到「艺」和「术」的关系,我一直很喜欢分享亚当斯的一个经历。安塞尔亚当斯经常开着车在美国各地游荡。有一次他开着车,天色已晚,此时远处天边的月亮刚刚升上来,和月下的山峦和人工建筑自然的融为一体。

这一幅绝妙的画面,自然逃不过亚当斯的眼睛。所以他立刻跳下车,在车上拿出他的大画幅相机,快速架好,然后完全凭借着自己对于光线理解的经验,完成了曝光。

当它按下快门不久以后,远处的月亮就已然消失,于是就有了安塞尔·亚当斯这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

《月升》

也就是说,对于摄影创作来说,那些「灵光一闪」的「决定性瞬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而只有我们充分且足够的练习才能在它出现的时候,紧紧地握住。

关于钱

我觉得这是一个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摄影师这个职业是自带光环的,首先虽然你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目前来说,摄影师三个字还是有着强烈的艺术属性。而另一方面,摄影又和其它艺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属性:

「昂贵的器材,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财力。」

虽然事实上,很多艺术门类都远比摄影能够代表财力,但是的确因为社交网络的标签化让很多人都认为玩摄影都是有钱人的固有印象。而恰恰「艺术又多金」,让摄影成为了很多人「梦想中」的职业。

摄影师 Brian Kosoff 作品

但我不得不,在这里给你泼一盆冷水,摄影完全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尤其是,如果你还是有一个有抱负、有思考的摄影师,那么往往赚钱这件事可能很难会伴随你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可以成为顶级的商业摄影师。很好,勇气可嘉。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所谓的顶级商业摄影师就那么几个。而且如果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或者是摄影教育,那么你几乎很难有资源和有能力参与更高阶的审美摄影创作。

而且说出来你可能有一些难以置信,摄影最赚钱的行业是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婚纱影楼。而恕我直言,他们赚钱的方式基本上和「摄影」已经关系不大了,本质上,他们已经是在销售一种服务。摄影师,仅仅是他们销售服务中的很小一环。

所有你在网络上看到的「网红摄影师」,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不好,而是说在作品之外他们还有着充分的「自我运营能力」。而且略显讽刺的是,自我运营能力好,甚至从结果上来看,比摄影技术好更重要一些。

对了,如果你指望着通过接约片来赚钱,那么本质上这是在销售一种服务行为,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伺候人」的能力。重要的不是给顾客拍好,重要的是让顾客高兴,这道理很多一开始刚约拍的摄影师就完全不懂。

所以,当你摆正了「摄影这件事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赚大钱」的心态以后,你就会平和很多,也可以正确的看待很多事情。在这里推荐一本很好的摄影赚钱的书籍《通往独立之路》,也是赵嘉老师写的,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会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尾声

这终究是一家之言,也就是说这是我自己学习摄影到今天所有的经验和看法。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影像风格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你摄影表达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荒木经惟,这个老爷子每天都在用着不上台面的相机疯狂拍摄。一出门,对着各种景物疯狂的进行拍摄,然后拍拍相机说一句:「真的满足呢」便扬长而去。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豁达,对于生活、对于生死,荒木经惟都选择了用相机来记录。

我想,这也是我最想说的。

对于摄影,最不应该思考的就是「我要拍好看的照片」,最应该思考的是「我要拍我喜欢的照片」,毕竟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多束缚,而摄影可以成为我们自由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