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

随着记账这件事被越来越多人所讨论和实践,「预算」这个原本在专业领域内的词也被越来越多地讨论。

我曾试用过一些专用于控制预算的 App,例如 Pennies、Spending2,也曾搭建过自己的预算体系,但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坚守预算,到最后就变成——算了我记账就行,预算这种事还是放一边吧。

但在今年年初重新拾起信封预算法后,我却老老实实做了半年预算,在这半年中我几乎不觉得痛苦,反而每次都有雀跃期待的心情,做预算终于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这次的预算体系,我全都放在了 Excel 上面。

记账 App 中的「预算」可能有的问题

如果你使用过一些强调预算法的 App,那么可能也会感受到它们的一些问题——有绝对理性的方法论,但很难有同样理性的实践。

把预算切分到日的预算法:完美的假设并不成立

诸如 Pennies 之类的预算系统,会将剩余预算切分到周期中剩余的日期,例如下图中周二到周四没有实际消费,就是将(500-150)这个本周剩余预算,分别除以剩余的六天、五天、四天。但这看似严格的控制方法却常常引起焦虑和破罐子破摔,因为其中暗含有一个假设——我们会在未来的周期里均衡花钱(happen evenly),而这和真实的生活规律完全不符。

即便是看起来最规律发生的饮食交通费,每天也很难只花差不多的钱。例如我在表格中列示的,购买购买食材的一天和使用存量食材做饭的一天,按照「剩余可用预算余额/周期剩余天数」的预算方法,前者的日预算会严重超支,后者则会严重盈余,但这个「超支」和「盈余」对这两天的消费行为都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周六的外食时其实心里已经有计划周日就在家吃,这样可以控制好一周的预算,但这依然无法避免在这样的系统中将周六标识为「超支」。看着这样起起伏伏的超支、盈余曲线度过一周,其实并没有超出自己设立的周预算,但心里的感觉大概不会很妙。

不仅没有指导意义,切分到每日的预算还会让自己失去对「剩余可用预算」的宏观掌控,更不利于对剩余的日子作出合理规划。

过于高瞻远瞩的预算法:可生活总是在变化

意识到上述系统的问题后,我也构建过自己的预算系统,可那时犯的错误是:妄图在开头把一切都确定下来,例如在年初就定下这一年花多少在采购衣物,花多少在交通上。可生活总是在变化的,这样的系统却不能随着生活的变化而调整,不管最后是盈余还是超支,都不能说是这个预算系统起到了作用。

比方说我给自己定下了一年只能花 5000 元在交通上,但今年回家的机票特别贵,那我也不可能因为这个预算超支而不回家。因而这个预算系统也没有指导实际行为的作用,即便它滴水不漏地围住了我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它也没有意义。

这种预算方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考虑了一年中的支出,却没有考虑到每个时点手头可支配的收入。

即便我给今年的演唱会预留了 5000 元的消费预算,如果在那个时点我手头没有那么多可以花的钱,这个预算岂不就成了空头支票?

为什么信封预算法是有效的

信封预算法的原理说出来简单得有点可笑,可能你在上小学时就用过类似的方法:把手头所有可以花的钱放进不同的「信封」里,这些信封可以是消费信封或者存钱信封。而这些信封是开口的,在这个月中你可以把这些钱在不同的信封间反复腾挪。

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只拿手头的钱做计划,不要求高瞻远瞩,承认现实和预算之间的偏离常有发生,并在一月之中实时调整预算。它让我们时刻关注着这种偏离超支不可怕、甚至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超支之后的下一步怎么做。

信封预算法对于预算新手或预算苦手都很友好——开始时先凭感觉随便定个预算,过程中随时调整。而在每月结束时,如果你依照它的原则执行,就会看到所有「剩余预算>=0」的情况,这会让做预算的感觉非常良好,也自然很有动力继续执行下去。

让信封预算法更好用的几个原则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信封预算法,会发现有很多想当然的解释文章,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而将信封预算法的理念应用得最正确和到位的自然是订阅年费 85 刀、鼎鼎大名的 YNAB(You Need A Budget)。

YNAB 是个非常强大的预算 App,而其核心的理念是完全开放、免费的,在 YNAB 的论坛、课程、Youtube 频道都有相关内容告诉你如何理解信封预算法的四个重要步骤(原则),因此这篇文章中也从这四条原则展开,解释信封预算法为什么可以行之有效:

  1. 让每一块钱各司其职(Give every dolloar a job)
  2. 拥抱真实的支出(Embrace your true expenses)
  3. 像打地鼠一样调整预算(Roll with the punches)
  4. 让「钱龄」越来越长(Age your money)

第零步:确定预算信封类型,以及手头有多少钱

预算的最终目的不过是追求支出小于收入,因此先要点清楚手头有多少钱。手头有多少钱代表当下可支配的所有收入,把手头所有存款账户的钱(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加起来就可以;如果钱被「僵」在理财产品里短期内无法取出或者会有影响本金的较大损益变动,就不计入现在的可支配收入,还没收到的钱更是不要计入;未偿还的信用卡算作负数。

预算周期一般按照自然月进行。但如果你手头的存款不足以 cover 未来一个月的支出,那么把预算日安排在发薪日及还款日之后是一种更简化的做法,彼时手头的存款可以反映真实可支配的财产。

信封的分类可以完全由自己定义,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生活规律和愿景。可参考 YNAB 官方提供的支出类型设定:

  • 每月发生的支出,如房租及水电、网络及话费、食物、交通费等
  • 非每月发生的支出,如房屋维修、保险、医疗、采购衣物、忘了做预算的项目
  • 需偿还的贷款,如房贷、车贷(信用卡在计算手头有多少钱时已剔除,不用重复计算)
  • 提升生活质量,如度假、教育、健康
  • 娱乐,如外食、游戏、旅行
  • 存款

第一步:安排好手头的每一块钱

「待规划预算」(to be budgeted)是 YNAB 中非常灵性的中转站,每次月初预算时所有钱都会先流入这里,再分别进入各个信封。一旦一次预算完成,「可用预算」就必须处于归零状态

而每次有新的收入时(不管是固定薪水、稿酬、红包),都先进入「可用预算」,再明确地分配到一个或几个预算信封中,这样可以避免「得到一笔 1000 块的横财,却在五次消费时都认为自己花的是这笔钱」的幻觉。

第二步:定下信封优先级

从「待规划」进入预算信封这一步,次序大约如下:

  1. 当月的刚需支出
  2. 非按月发生的重要支出,如保险、体检、会员年费
  3. 旅行等非刚需娱乐项目
  4. 存款

这样可以理清手头的钱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存款」,避免在会员年费、保险费、体检费、换电脑时感到「割肉」——它们是合理的支出,也是自己每月都做好预算的,到点就花,不应节省。

应急基金在信封预算法中反而不那么必要,因为如果常常梳理自己要面临的现实状况,真正让财务上万分紧急的情况很少会发生,用存款应付就可以。

第三步:随时随地调整预算

前面也说过,预算信封并没有封口,可以在一月中随时调整,对于这一点,YNAB 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打地鼠。做预算好像总是这样,在月初的时候明明都分配好了,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要不某项预算过于乐观,要不某项又太高估了。

对此,YNAB 表示不要太有负罪感,像打地鼠一样去应对就好——这个月突然买了很多衣服,但下馆子次数并不会有预期那么多,那就把外食的预算挪一部分给衣服,其他分类也是同理。如果再不行,那就从存款里挪点出来应急呗~

你或许会想,这样腾挪和不做预算有什么区别?答案是,像打地鼠一样做预算让我们时刻注目着预算——它没有那么可怕,它仍在你的掌控之中,随着一下敲扁了超支的项目,你也会更清楚接下来需要作出的消费行为的改变。

如果非常幸运,你在月底时还有部分消费信封的预算有余裕,那么可以有两种做法:

  1. 如果觉得是消费控制得好,就把剩余预算继承到下月的同类消费信封中,奖励给这个类别
  2. 如果认为是预算做得太宽松,那么就忘掉剩余预算,下个月的该项预算仍然从零开始

在每个月初制订预算时,都要考虑到接下来这个月的具体计划,例如想买衣服、要买礼物、出去旅行。就我的实践而言,完全复制前一个月预算基本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常常思考生活计划也是预算的乐趣所在。

最终目标:让钱变老

这个原则的含义可参考「old money」,「old money」的财产来自继承,也就是来自先辈多年前的累积。如果你在稳定地挣钱,而花的钱来自越久之前,就说明你的财务状况更稳定。

具体来说,让钱变老有一个假设前提是你的钱「先进先出」,先挣的钱会先被花掉。想象收入一下俄罗斯方块,收入从上方落下,而花费则从下方消失。在花完 5 月工资之前不会花到 6 月工资,花的钱来自更久以前,那么个人财务状况就更健康。如图中目前的钱龄就是 3 个月。

在 YNAB 中,会自动计算 Money Age,YNAB 的建议是让钱龄保持在 30 天以上,这样就能摆脱「每个月刚收到的薪水只能忙不迭地还掉信用卡」的困境。

这一点如果不使用 App 的话复刻会比较麻烦,大概可以用「没收到工资的花手头的钱可以支撑几个月的日常支出」去衡量,可以算是一个使用 YNAB 的理由吧。

P.S. 如果你的「钱龄」已经非常之短,甚至刚到手的收入已经无法偿还即将来临的卡债和当月最基本的食宿支出,那么及时认清这个状况无法在短期内改善的现实。在短期内不会有可预期现金进账的情况下,不要考虑消费贷分期,不要考虑信用卡提现,尤其不要考虑网贷(具体案例请知乎搜索),及时向家人朋友求助。

怎样用 Excel 进行信封预算

如果你当前使用的记账 App 就有信封预算功能,那么直接使用就好了。如果没有的话,用手头的 Excel / Numbers 甚至纸笔也能轻松开始(终于说到了正题)。

以下表格模板由 @我可是加号啊 提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本地化。模板链接在此(OneDrive坚果云)。

分区

预算表格分为预算区、交易流水区、账户区。

预算区

这里包含待规划预算和所有预算信封,右侧明细账的分类都与预算区的分类一一对应。此处包含两个勾稽关系:

  1. 待规划预算=收入(详细操作见下)-各分类下的「已规划」之和
  2. 剩余预算=已规划预算-已使用预算

而其中:

  1. 已规划预算=上月剩余预算(如果不想继承预算就在上月手动归0)+本月追加预算
  2. 已使用预算=交易流水区域分类之和

预算类目可以根据情况每月调整,比如我发现把日常通勤和其他交通分开的意义并不大,就合并在了一起,一些几个月不发生支出的类目也删掉了;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购买食材、非健康食品和外食的区别,来时刻掌控自己摄入食物的健康程度,就把这些分类区分开。

交易流水区域

这部分使用任何可导出成表格文件的记账 App 数据,注意保持记账 App 和预算中的分类表述一致,方便「已使用预算」的公式援引加总。

我一般每周导入一次交易流水并调整预算,这样不太麻烦,也能比较及时地做调整,更勤快的朋友也可以每天都调整预算。一些在月初就可预料到但还未实际支付的交易也可以提前计入,将状态选为「未结清」(uncleared)即可。

账户区

第三个勾稽关系:上月月末余额(也即本月月初余额)+本期收入之和-本期支出之和=本月月末余额

等式左边数据来源是这张预算表,上月月末余额来自上月表格,每个账户下的收入和支出之和都从交易流水区自动加总;等式右边的数据来源是手头账户金额加总。

等式两边不等在现实操作中太常见了,有可能是记错了账户,有可能是多人吃饭时 A 渠道付款 B 渠道收钱的问题。因为钱也不会跑去哪,我的做法就是不对账😂,直接用一笔不计分类的收入或支出把账平了,让月末余额和实际清点出来的余额相等。在用储蓄卡给信用卡还款时,同样也使用两笔不计分类的交易完成,比如账户为信用卡、分类无、收入 1000 元,账户为储蓄卡、分类无、支出 1000 元。

每月预算操作

首月初:先让系统跑起来

1.[交易流水区]清点手头所有的钱,在[交易流水区]作为一笔收入输入,类别选择为「待规划」,于是该笔钱通过公式进入[预算区]的「待规划」。

2.[预算区]将「待规划」的金额分配到各个类目的「已规划」中,使待规划=0。

月中:像打地鼠一样做预算

3.[交易流水区]在固定周期记录交易流水,费用选择相应预算分类,收入选择「待规划」分类。

4.[预算区]重复让「待规划预算=0」的操作。

5.[预算区]任何时候,每类的剩余预算必须始终 >=0,一旦 <0,就从其他信分类腾挪预算到该分类,倒逼自己在超支的那一刻就去思考解决方案。

月末,准备迎接新一月:

6.[账户区]每月结束时,清点手头可用的钱,进行平账操作。

次月初:

7.[交易流水区]链接到上月[账户月末余额],作为一笔收入,类别选择为「待规划」。

之后只要重复上述 2~7 步就可以

结语

由于信封预算法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小,反而给了我机会去面对自己的真实开支。而「面对」,也是我认为预算中最重要的一点。

对我而言,我以往常常对超支消费有负罪感,但现在我明白对消费大可不必那么苛责。即便多花了一笔钱,也没有那么不可挽回——可以出二手,可以从别的预算里腾挪,可以吸取教训下次刷卡时不要上头。

信封预算法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隐形福利,那就是——我可以开开心心地宠幸各个功能弱鸡但 UI 好看的各类记账 App 了!毕竟它们只是中转站,最终的数据(和钱)都握在我自己手里,即便手动录入工作量也不太大。

虽然今年的经济形势艰难,但只要在努力工作,钱还是会挣到的。希望大家都挣得开心、花得开心、存钱也存得更开心。你在用哪种预算方法,还是拒绝预算?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