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一篇《Roam Research Report——理念与功能》里,笔者介绍了 Roam Research 这款工具的核心功能,并阐述了笔者自己对这一工具之核心理念的理解。

而在这份系列报告的第二篇,我却想要说说,你为什么不应该对 Roam Research 过于痴迷,甚至应该在适合的时候,果断地抛弃它。

(阅读预警:这篇文章并不是入门向的教程,甚至不完全是对 Roam Research 这款工具的评论;这是一篇反思我们与工具之间关系的文章,其中用了 Roam Research 做例子和思考的起点。虽然我仍然喜欢 Roam Research,也仍然愿意向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推荐这款工具,但我更希望你永远相信自己,而不是工具。)

(题图摄影:Muzammil Soorma)


roamcult 的缘起


在正式发布之前,Roam Research 大概默默开发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它最早的外部使用者很多都有科研的背景。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因为对开发团队来说,Roam Research——如它的名字所提示的那样——首先是一个研究用的工具,要解决的主要也是研究者可能遭遇的问题。

去年8月,Roam Research 开始通过邀请进行注册,并在10月开放测试。此后,一些「超级用户」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盛赞 Roam Research,并认为 Roam Research 真正改变了「游戏规则」,而「roamcult」的说法也随之出现在了社交媒体上。

这种自我指称显然带有某种优越感:我们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我们发现了人类知识生产过程中长久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用 Roam Research 解决了它!我相信任何真的被 Roam Research 击中过痛点的人都能体谅这种情绪,毕竟,那种将被束缚的创造力释放出来的快感确实是无与伦比的,I get it. 

你利用 Roam Research 更加轻松地实现了曾经很难完成的工作,这当然值得庆祝;但这个逻辑反过来却并不成立,也就是说,使用这个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请一定提醒自己,如果你看到很多人在用 Roam Research 做很酷的项目,那么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很酷,而不是因为 Roam Research 很酷。如果你自己没有很酷的项目,那么使用 Roam Research 并不会让你的流水帐日记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反过来对 Roam Research 来说,也别因为有些用户使用你的工具获得了收益,就觉得自己的工具价值连城。一把好刀是会让切菜变得更容易更快,但没人会认为菜好吃是因为刀。当 Conor 在twitter上不无得意地说,Roam Research 能让你赚更多的钱的时候,那真是一个让人非常失望的时刻;而当他说自己想要看到有人用 Roam Research 构建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y)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

如果你觉得 Roam Research 确实可以解决你「工作」(不管是什么)中的问题,甚至它能解决的问题正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你的问题,那么你当然应该热情地拥抱它。但千万不要不加辨别地加入 roamcult,并单纯地以使用某种工具为荣。再实际一点来说,当你纠结是否要付费使用 Roam Research 的时候,你考虑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工作是否需要 Roam Research,而不是去跳一次「信仰之跃」(leap of faith)。 

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信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曾经的重点在于「利」这个动作,但我们现在似乎更愿意强调「器」这个物件。

其实,两种理解存在着微妙但重要的差别:强调「利」体现的是「工」(也就是做事的人)对「器」的掌控,是不是能「善其事」,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将工具打磨锋利,使其趁自己的手;而强调「器」则体现了「工」对「器」之选择的重视,器是否锋利来自其本身的属性,不是人对它的打磨。这个转变让做事的人从工具的「拥有者」变成了工具的「使用者」,也让「器利与否」这个「善其事」的关键因素,掌握在了工具的创造者而不是使用者手上。

互联网上优秀的工具分享项目利器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曾说,「『工具是一个过程:用大小形状都合适的物体,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利器采访优秀的创造者,邀请他们来分享工作时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和原则。进而探索人与工具,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愿景,可惜的是,在实际的访谈中,我们读到的大多仍是作为器的工具,而不是作为过程的工具。这当然有「过程、方法、原则」本身难以言传的缘故,但某种对待工具的「形式审美」显然也确实占据了上风:我们更愿意比拼谁的方法更妙更聪明,并不断地去消费更好更有效率的工具,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去建立自己与工具之间的联系并始终把「事善与否」放在关注的第一位。

这是「工具理性」的极致,但却不一定是「理性」的福音。事实上,我们会看到很多领域真正的专家,往往都不是所谓的「early adopter」,他们往往不太愿意过早、过快地更新自己的工具,而倾向于长期使用自己趁手的工具。因为,在他们看来,新概念永远没有目标重要。如果他们已经在原来的工具上建立了优秀的工作机制,且这些机制已经可以出色地完成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那么随意地改变反而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消耗与浪费。

工具是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信仰的,不要做那个拿着锤子到处碰钉子的傻瓜。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用户,人们之所以愿意在一个产品上花时间,是因为我们认为「好东西值得存在」,但再好的工具还是得用来做事。扩充我们的工具箱,认识我们的工具,掌握它们的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目标,也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花时间去做的事。 

我们要用(或不用)Roam Research 做的是什么?


说到底,Roam Research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使用(或不用)Roam Research 完成的是什么以及你使用它的具体方式。

现在类似 Roam Research 的工具(有时也被称作「网络化笔记应用」)实在太多(这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列表),多到全部试用一遍可能都要个把月,但其实最后选择使用哪个工具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 Roam Research 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重新看到信息/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可能带来的价值,并提示我们去做「研究」、去消化这些信息、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后真相」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与信息相处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它关乎到我们能否抵御滚滚的信息洪流以及其中各种各样的垃圾、毒药与泥沙,并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的认知,甚至将其清晰地分享出来。

我希望这可以是我们使用(或不用)Roam Research 去做的事。


祝好!

宽治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