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什么检?我们感觉身体挺好

坐标十八线小县城,常年在外读书工作的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上了年纪的爸妈。一周一次和家里通话的内容也早就从“妈,我不穿秋裤”变成了“妈,注意保暖,小心腰疼”。

然而和习惯了报喜不报忧的我们一样,父母对于身体上的小毛病也绝口不提,甚至会尽量避免去医院。除了担心花冤枉钱,他们还讳疾忌医,因此不少病都是“拖”出来的。几周甚至几月后才得知真相的我,只能干着急。

其实几年前我就跟父母提过定期体检的事儿,但总被他们用几句话轻飘飘带过。理由不是“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我们感觉挺好的”,就是“乱花这个钱干嘛,哪里不舒服了我们会去医院看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体检是不可能的。

所以“体检”这个词在我们家就是定时炸弹,每次提起的时候都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轻则被他们一笔带过,重则搞得不欢而散。任凭你再解释体检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他们都固执己见。好像把头埋沙子里的鸵鸟,只要看不见体检报告上的异常结果,就能保持身体健康的幻觉。

再说了,体检不得花钱啊,随便选个体检套餐就得上千。把上千块花在检查身体上,他们很难认可几张薄薄的体检报告的价值。

可他们真的节俭吗?以父母周围的亲朋好友为例,他们热衷于“药补不如食补”的理论,被推销保健品的姑娘小伙天天哄得合不拢嘴,不是购买“三百元十斤的有机燕麦”,就是购买“一千元四桶的羊奶粉”。去药店也容易被导购围追堵截,被推荐的不是“可以降血糖的蜂王浆”,就是“补血益气的阿胶”。不愿意去体检机构和医院省下来的钱,最后都便宜了推销保健品的那群人。

非要体检?单位或街道安排的行不行?

身边不少叔叔阿姨单位有员工福利,每年安排体检,但基本上都是基础项目,安排的医护人员也是心不在焉地走过场,不会针对个人情况和家族病史做进一步检查。经常听说有人体检的时候啥事儿没有,一段时间后突然住院了的消息。

而我爸妈没有单位组织体检的福利,就总跟我提那种街道/小区免费体检。嗨,这种打着“回馈中老年朋友”旗号的不靠谱体检就更甭提了,设备操作人员没经过专业培训不说,体检项目也少得可怜。最可怕的是有人会拿虚假的体检结果吓唬老年人,再忽悠他们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保健品。

先斩后奏?刚拿工资翅膀就硬了?

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对自己的身体还是不当回事。我百般劝说也没法让他们主动去体检,干脆先斩后奏,自己选购好体检套餐。然后告诉他们钱都花了,人家不给退,不去就只能浪费了,你们看着办。

当然这种激进的行为遭到了父母的严正抗议。他们觉得这既不尊重父母的自主意志,还带了道德绑架的意味。我第一次打电话回去提起这个事儿的时候,被他们批评了半天,什么“才刚拿工资就乱花钱”,“还敢强迫爸妈去体检”,“你这孩子净是瞎胡闹”之类的话都没少说。

在反复向我确认“真的不能退吗”之后,他们终于非常不情愿地答应去体检,然后多次强调“下不为例”。我嘴上乖乖答应下来,心里想的是先带他们体检一次再说。

眼花缭乱?体检套餐怎么选?

选择公立医院还是体检机构?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价格更高一些,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但是检查结果更准确。

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带父母去做全面体检,他们对价格相对敏感,又想获得好的服务,我选择了更优惠的私立体检机构,购买了他们的双十一团购套餐。到体检机构后,再针对父母的年龄、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情况,增加了部分体检项目。

在体检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结果异常,体检的大夫也会建议增加相关的体检项目。由于体检机构的报价比医院还低不少,再想想“来都来了”,父母也比较容易接受。

来源:丁香医生《中老年人体检「说明书」》

等完整的体检报告出来之后,我打算再针对异常结果,安排他们到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检查。毕竟看到体检报告后,父母也容易被说服,不那么固执己见。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可以直接选择到三甲医院的体检科,会得到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带父母体验第一次体检之后,他们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平日里他们自己不当回事儿的小毛病,要不检查完松了口气,要不发现确实还是有问题,需要定期复查。体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耐心详细的解释和叮嘱,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少玩手机,注意休息眼睛”、“注意补钙,年纪大了钙质流失很快”这样的建议,我说再多遍也没有用,可医生说出来父母就听得进去。

陪着父母体检,也让我更了解父母的情况。假牙不合适、老花眼、骨质疏松......这些平时不被他们提起的小问题,确实对他们的生活品质造成了影响。把改善这些问题提上日程,也成了我接下来的任务。

回过头来看,从“别乱花钱”、“自己的身体我们清楚”到“一年查一次是不是太频繁了,要不两年检查一次”,经过多次“斗智斗勇”之后,父母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也让我少了后顾之忧,可以更放心地在外拼自己的工作。

愿我们的父母都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