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8 日,苹果毫无预警的上架了新款 iPad Pro,就在「等等党」刚准备为胜利欢呼时,我却发现,传说中的 mini-LED、A14 却全部缺席。新款 iPad 究竟有什么亮点?全新的妙控键盘,究竟让 iPad 的体验提升了多少?「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这句话离我们还有多遥远?
其实 Pro 系列我心目中一直是领先时代的产品,我们以时间维度来看一看:首先,形态领先:2018 年,全面屏 iPad Pro 上市,我一度认为这就是平板的最终形态。两年后新款的外观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设计几乎没变。
其次是性能领先:强大到让笔记本都眼红的 A12X,用了两年后才发现,市面上还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所以又推出了满血版本的 A12Z。
这次背后搭载的雷达传感器,以及苹果反复提到的 AR,现在对我而言就像是 5G——我知道你很厉害,但你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现阶段所有博主似乎都只能放一下演示片,演示几个功能,但两年后呢?
自从 iPad 有了键盘和笔,大家就乐此不疲的争论生产力还是爱奇艺,而我早早的下了单,有了文件读写和分屏功能,我就可以用 iPad 做两件事:视频素材管理和写文案。短期出差,带一台 iPad 怎么都要比带上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器方便不少。买回来我惊喜的发现,一大堆的生产力工具,立刻下单买了就等于用了。
一段时间的体验后,我发现用起来是真爽……吗?iPad 的性能没得说,但真正阻止我愉快使用的是交互。就拿我用的 LumaFusion 来说吧,功能上非常强大,但有谁会想一边剪视频一边频繁抬手呢?没关系,苹果早就帮你准备好了妙控键盘,当然你也要准备(钱)。
先说键盘本身:键程够长,敲击感舒适,字母面积够大,当然 11 寸的两边的符号键、回车键之类的面积有所缩水,需要适应。我用了一个月,已经完全适应了。背光会根据 iPad 的环境光传感器数据自动调整亮度,看视频时也会自动熄灭,称得上是苹果味儿十足。
当然也还是两个想吐槽的地方,一是没有功能区按键,我想调整个音量、屏幕亮度啥的,要么抬手,要么用触控板来回点。我手上还有一个 Brydge 的键盘,这一排功能按键就非常实用,不过考虑到空间有限,以妙控键盘现有的设计估计实在是放不下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 Escape 键。虽然说没有什么要用到 Escape 的软件,但是看视频时想退出全屏总是会先按一下左上角,结果发现没用,再去伸手点击屏幕,经过了大概十几次这样的过程后,我终于发现了解决方案:在设置里更改映射,所以我就把地球仪键变成了 Escape 键,反正切换输入法可以用快捷键,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无论是放桌上用还是我在床上、沙发上放在腿上当 laptop 来用,基本都没问题,但是开合角度要是再大一些就更好了,其实我个人还是认为 Surface 的形态更有优势一些,毕竟不会真的有人这样用吧?
还有一件事,虽然可能只有小部分人遇到,但我忍了很久了——我使用的是双拼输入法的自然码方案,而使用妙控键盘时不支持任何第三方输入法,导致了我现在在手机、电脑、iPad 用的输入方案都不一样,词库也不能同步,拜托苹果加上自然码吧!
再来说说触控板,如果说妙控板在我心目中的分数是 100 分,那妙控键盘的这个触控板分数只能打 90 分三指切换应用、呼出后台都流畅跟手,深色浅色背景下光标自动变色以及不同场景下各种动画效果,细节满满。但是触控板面积有点小,离妙控板那种畅快还差了那么一点点不过,我总算可以愉快的使用 LumaFusion 了,如果出门在外,临时需要剪个视频,也基本没什么问题了。我查阅了苹果的开发者文档,这个光标其实远不仅仅只有现在的状态,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光标的形状和特效,但光标的设计应该符合直觉,让人一眼能看出他的功能,比如 Keynote 里光标变成双箭头,你就知道可以调整图片大小了。
现阶段的软件适配还不算完美,比如说欧路词典,我可以用触控板把单词加入生词本但却不能点击星星来分级,必须抬手点击;视频软件既不能通过方向键快进快退,也不能通过空格来控制播放暂停,双指滑动也不能控制进度条;微信里的文字居然不能用 command-C 来复制非要点击复制。很多我以为能用键盘和手势能达成的效果,最后还得用 iOS 的触屏交互逻辑。
回过头来审视这些问题,我发现其实是我不知不觉把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思维带到了 iPad 上,而苹果似乎自始至终都把 iPad 做的只像 iPad。这次的苹果 Logo 的方向其实也给我一种感觉,iPad 未来就是两种形态:竖着拿,平板形态,浏览网页、读读文章;横着装上键盘,电脑形态,嗯虽然有点难打开需要开了又开, 但可以胜任更多任务。
拿到妙控键盘这一个月,不剪辑视频的时候我 90% 以上的时间都在用 iPad,当我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从来不会去纠结生产力的问题,因为我买 iPad 的目的完全达到了。而且有了妙控键盘,又完美解决了我交互上的痛点,进一步拓展了我使用 iPad 的场景:我的所有文稿、聊天、看文章、背单词都是用它完成的,iPad 的确成为了我的下一台电脑。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设备就是好的生产力工具,与其在这里争辩生产力,不如先想清楚自己到底用电脑做些什么,明确了需求,你的下一台电脑,真的未必是一台电脑,不过下一台,能不能小于一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