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读书月「我读过的好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本次读书征文的获奖文章,或查看更多入围文章专题,你可以 点此查看 这篇汇总文章。


2011 年 10 月,一颗闪耀在硅谷的巨星掠过长空,陨落天际,引发万人嗟叹。而由这位巨星掀起的科技风浪,这些年来却愈刮愈烈,未作停歇。今天,当人们重新审视那些深刻塑造当代大众生活的人与力量时,我们的视线似乎很难从 Apple 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身上挪开,尽管,他已经离世十载。

长忆年少创业史

从第一次让「个人电脑」的理念深入人心,到将几十亿人的喜怒哀乐带进几英寸大小的手机屏幕里,乔布斯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科技范畴。作为一个数字革命的先驱,一个打破传统的艺术天才,一个尼采式的超人,「 Apple 教父」的其人其事,也同 Apple 公司的那些产品一样精彩。

那些年那些传记

关于这位硅谷巨星的传记浩若烟海,最「主流」的一部《史蒂夫·乔布斯传》,出自乔布斯本人生前主动邀约的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之手。早在 2004 年,乔布斯在接受癌症手术之前,就拨通了这位传记作家的电话。彼时,艾萨克森正着力完成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传记,他以「乔布斯仍处事业波动期」为由,谢绝了这次邀请。一晃 5 年过去,到 2009 年,乔布斯第二次因病休假,艾萨克森正式提笔为其作传时,这位科技巨人仅剩下两年的人生光景。

《史蒂夫·乔布斯传》

两年内,艾萨克森与乔布斯会面 40 余次,采访了 100 多位乔布斯身边的朋友、亲戚、对手、敌人以及同事——这是一次「急行军」。《史蒂夫·乔布斯传》最终呈现出极高的完成度,它以正序的时间线,全景式地拉通了这位传奇商业领袖的人生轨迹,讲述了他如何彻底变革六大产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并打造一家充满革命性创造力公司的完整过程。

突击式地进入乔布斯的世界,艾萨克森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把握当事人的视角;同样是「急行军」的缘故,《史蒂夫·乔布斯传》的部分内容加深了外界对乔布斯固有的偏见,招致乔布斯亲友的不满。书中的一些细节甚至被加工拼接,被误传曲解,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谈资种种。这些关于乔布斯的传说和成见,无法准确解释为什么如此轻狂傲慢,以至于被赶出 Apple 的年轻人,最后能成为史上最高效、最具有远见的商业领袖,甚至改变几亿人的生活。在跟踪报道乔布斯 25 年之久后,拥有独家渠道的科技记者布兰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尝试在《成为乔布斯》里给出自己的答案。

《成为乔布斯》

不同于《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大而全,《成为乔布斯》仅聚焦于主人公在被 Apple 放逐岁月里的成长与转变——「人们很容易忽略史蒂夫这 12 年的经历,因为这 12 年间,他经历的低谷没有离开 Apple 时那么有戏剧性,取得的成就也没有他重回 Apple 后那么辉煌。这 12 年间,史蒂夫的经历纷繁复杂、模糊不清,很少上头版头条,但这段时间却是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1997 年,阔别 12 年后,乔布斯重回 Apple ,将逐渐成熟的管理方式同与生俱来的激情相结合,帮助这家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重新回到世人瞩目的巅峰。施兰德如「热刀切黄油」一般圈出了理解乔布斯的关键要点。

我的父亲乔布斯

2018 年 9 日,又一部关于乔布斯的传记问世了,这次,作者的身份极为特殊——《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由 Apple 教父的大女儿丽萨·布伦南-乔布斯(Lisa Brennan-Jobs)亲笔写就。该书以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笔法,从另外一个角度,补齐、刷新着我们对于乔布斯的既有认知;好多事例甚至具有破坏性,多少动摇着我们过往对乔布斯的印象。

《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

作为四个孩子里一度不被承认的那一个,丽萨曾被乔布斯视作生命里的「污点」,也是丽萨,成为唯一一个被用来命名 Apple 新电脑的「人物」。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丽萨起意用文字来复现父女之间 30 年生活中的爱恨悲喜,《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前后历时 7 年完成,它让读者见到一个小女孩孤独而倔强的成长,也让读者见到一个父亲的复杂人性。该作的英文名「Small fry」,指的就是捕鱼时仍放回海里让其长大的小鱼苗。

丽萨 10 岁时与父亲乔布斯的合照

当然,这绝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乔布斯传记,丽萨将相当的笔墨放在了追忆自己的成长往事上,感性十足地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母亲一起涯过了依靠救济金度日的童年,在父亲的荫庇下经历了呼啸而来的青春期,她艰难地游荡在单身妈妈和 Apple 教父之间……就像乔布斯在生命起初,要走出被遗弃的阴影一样,丽萨要走出的,是作为父亲的乔布斯带来的阴影。这终究不是一段轻盈的记忆。

《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的书写绵密又动人,它一步步地带我们回到上世纪 70、80 年代,回到嬉皮士、艺术家与技术专家碰撞交织的硅谷,那时,改变世界的热望和数万亿美元的洪流在这片江海里涌动激荡,人物的命运在这股浪潮中浮浮沉沉……

壹丨别再跟她说话

发生身孕后的第二天,母亲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当时他们俩站在厨房中央,四周没有家具,只有脚下的一小片地毯。听到这个消息后,父亲怒不可遏,他咬紧牙关,不知嘟囔着什么,然后便冲出家门,开车走了。母亲猜想他一定是去见律师了,或是某个让他「别再跟她说话」的人,因为从那以后,父亲就对此不置一词了。

1978 年 5 月,丽萨出生在俄勒冈州的一个公社农场里。6 年前,丽萨的父母在加利福尼亚库比蒂诺的霍姆斯特高中相识,也就是那年夏天,他们同居了。在丽萨的母亲克里斯安·布伦南看来,她与乔布斯从恋爱到分手,经历了几度分合,两人一直未曾认真考虑过感情的事。新生命的意外降临,彻底地改变了这对年轻情侣的生活。当时,乔布斯刚刚和沃兹尼亚克一起创办了 Apple 公司,当爸爸显然不是他的计划,新的身份令他措手不及。

丽萨 3 岁时躺在母亲布伦南怀中

乔布斯在丽萨出生几天后赶到现场,帮她取了名字,但又拒绝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后来,他甚至在《时代周刊》上声称,美国 28% 的男性都可能是丽萨的父亲。这是乔布斯性格中极为残酷的一面——一个惯有超强控制欲,并求事事成功的人,似乎很难不把眼前不太「成功」的事情推开。丽萨 2 岁前,布伦南全靠帮人打扫房子、在餐厅当服务员来添补家用;到 7 岁时,丽萨已经跟随母亲搬过 13 次家,住过母亲某个朋友的卧室,也住过某个临时的转租房。由于经常搬家,母女两人住处里的家具往往少得可怜。一次,布伦南为了取走乔布斯家中的沙发,直接像做贼一样,爬墙翻进乔布斯的屋内。

贰丨做个流浪汉吧

我们第一次约会时,他来家里接我,我爸爸说:「小伙子,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他说「做个流浪汉吧」。你外祖父听了,很不高兴。他想让我跟有上进心的男人交往,可你爸爸那时是个留着长头发的嬉皮士,只想得过且过,做个流浪汉。

上世纪 60、70 年代,美国等西方社会兴起的嬉皮士文化,在乔布斯身上留下明显痕迹,他后来回忆说:「我当时身处一个神奇的时代,提升我们觉悟的是禅宗,还有迷幻药。」嬉皮士们以实践神秘宗教、服用药物的方式来改变内心、出落社会,同时,还推崇公社式的、流浪式的生活。从大学辍学后的一段时期,乔布斯的人生毫无目标,并不耻于以「流浪汉」自居。如此可见,乔布斯身上不存在那种「伟人儿时立志」的寓言,「疯狂到改变世界」的使命激情,是他成年后「顿悟」到的。至于说,究竟是何种力量促成乔布斯从流浪汉到硅谷巨头的惊世转变?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就像人到中年的村上春树被一记棒球被击出的清脆声「惊醒」,突然开始写作一样,乔布斯应该亦有这样的时刻,而他敏锐地抓住了。

1981 年,乔布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

乔布斯曾供职于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这是他唯一一次打工经历。在乔布斯到岗雅达利的第二天,同事便发现这位嬉皮士极难相处:因为坚信以水果为主的素食习惯能够去除自己的体味,乔布斯从不用香体剂,也从不定期洗澡。即使后来成名,拥有百万身价,他的行头仍常是破洞牛仔裤和博肯凉鞋。对于世间文明的礼仪规矩,乔布斯常报以轻视,甚至傲慢的态度,他难以捉摸的言行举止,与他对科技风向和商业潮流的洞察一样瞩目。嬉皮士们追求轻松洒脱,否定死板无趣,很大程度上「促燃」了硅谷的创新精神——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嬉皮士文化能够融入科技浪潮之中。早年亲身践行于此的乔布斯一直希望女儿能想通这个「道理」,因为他常常说出这句令她非常反感的话:「丽萨,你长大后也会是一个嬉皮士。」

叁丨我应该会在自己 40 多岁时死掉

「我应该会在自己 40 多岁时死掉。」就是那段时间,父亲对我说了这番话,他是第一次到朋友家来接我。他的表述颇具戏剧性,似乎是要激起某种回应,我却不知所措。

在创办 Apple 公司,甚至在制售可以免费拨打任意电话的「蓝盒子」前,乔布斯就预感到自己会功成名就,并且会「英年早逝」。这种无缘由的预感,最终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预感到自己不会长寿,乔布斯全心全情地投入到打造世界级的产品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都很短,或许只有机会做几件真正伟大的事情,并把它做好。」耐心不曾出现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乔布斯后来推测,自己之所以会得癌症,就在于 1997 年回归 Apple 后,整年操劳工作,两头奔忙,导致免疫系统非常弱。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两者的关联。

1997 年,乔布斯在一次活动上发言

还没有哪位商业传奇能像乔布斯这样,与「死亡」构成如此长期而又亲密的联系。一方面,乔布斯长期思考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避免你患得患失,推动你不蹈教条,有勇气听从直觉和内心的指引:「记住自己即将死去」是乔布斯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另一方面,乔布斯与「癌症」搏斗 8 年之久,当死亡的阴影袭来之际,那些曾经帮助他成功的品质,此刻又把他拽入危险的深渊——乔布斯有着可怕的意志,能够完全忽略自己不想处理的事情。在确诊了一种很少见的胰腺肿瘤后, Apple 教父错误地依仗上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采用素食、针刺、草药甚至灵媒来治疗,致命地延误了最佳治愈期。等到形势急转直下,再进行切除手术时,他体内肿瘤已经扩散了。偏执让乔布斯赢得漂亮,也输得惨烈。

肆丨衬线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

「每个长笔画尾端都有条小细线,这就是衬线。他们认为,有了衬线,能有助于阅读。」他语速急促,这让我认为衬线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在他的指示下,一个个衬线似乎脱离了所属的字母,变得清晰起来。在用笔写字时,写到最后压笔,也能写出同样的效果。衬线其实随处可见,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它的真正称谓。

1985 年,乔布斯被迫从 Apple 公司离职,尽管丽萨当时还小,只有 8 岁,也能感觉到父亲深深的沮丧,走路的样子变得很滑稽,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事业狂飙突进时忘却了的妻女,在乔布斯世界级的成功事业受挫时,给予了他极大的慰藉。那段时间,每到周末,乔布斯如果在附近,就会过来带丽萨出去滑旱冰。一次,两人滑着旱冰,经过市中心附近的一家设计公司,乔布斯突发兴致带着丽萨进去,拾起办公桌上的黑字白纸讲解起「衬线」来……在里德学院的时间,乔布斯全凭个人兴趣旁听了一门书法课,自那之后,他便爱上了各种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不同字母组合的间距、版面设计中蕴含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之处是科学无法捕捉的,这让人陶醉。」

1982 年,乔布斯在自己空荡荡的家中

乔布斯从小就深受养父「完美主义」的熏陶——在作为机械师的养父看来,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的部分也要做得很漂亮——到乔布斯自己开公司做产品时,这种追求完美的倾向被无限放大了。通过字体这种小细节,我们能够窥见乔布斯在产品审美维度上的追求。他会在麦金塔电脑的字体、窗口、图标以及屏幕顶部标题栏上倾注大量精力,直到团队做出 20 种不同的标题栏才罢休;当一个重大工程临近尾声,乔布斯往往会叫停项目,要求同事做出重大修改,iPhone 的设计过程也逃不开这个命运。极致的审美追求也体现在了 Apple 教父的生活当中:因为太过挑剔,乔布斯不愿意购买任何他不喜欢的家具,所以家里大多数房间都是空着的。

伍丨仔细听,就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一天晚上,我正忙着把笔记抄到记忆卡上,父亲来到我的房间里,对我说:「你要是相信直觉,仔细听,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你听说过一种说法吗?——Be Here Now。」

高中毕业那年,丽萨将个人精力全部用到积攒学分以便申请大学的事情上,乔布斯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你知道吗?我没上大学。或许你也可以不用上,高中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可能会更好。」1972 年秋天进入大学校园,乔布斯很快就厌倦了大学生活,开始拒绝去上那些必修课,而只是去自己感兴趣的。就是那时,他逐渐受到一系列关于精神和觉悟的书籍影响,尤其是《此时此地》(Be Here Now),这是一本介绍冥想及致幻剂的美妙之处的书。乔布斯对东方精神,尤其是佛教禅宗的信奉,并不是心血来潮或年轻人的一时冲动,而是极具哲学层面:「我开始意识到,基于直觉的理解和意识,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更为重要。」

2005 年 6 月,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做演讲

大学没能帮助乔布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短暂的学院生涯,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心思花在了自己的心灵以及对个人觉悟的追求上。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等人决定辍学,是不想错过「眼前正在喷发的火山」;而乔布斯的辍学,更多是对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的否定。回顾儿时,乔布斯就一个不愿意服从权威的孩子,他拒绝机械地接受事实。「在你最有创造力的年纪,他们却教你别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样会毁掉人的创造力,把人都变成笨蛋。」乔布斯劝导女儿不要过分在乎那些华而不实的课外活动——为了考大学而参加学校的辩论队——而应该听从内心,发展真正的「特长」。

陆丨他的事业完蛋了

我知道她已明白我绝非一个在泳池边上闲玩、害怕蜜蜂的普通小女孩,而是一个微服私访的公主。「我知道你爸爸是谁了,」她说道,「我听说他的公司倒闭了。」「你什么时候听说的?」 「两三天之前,我在报纸上读到的。」她告诉我,「NeXT 已经失败了。」我们离开了他,他的事业完蛋了。他完了。

发布麦金塔电脑的第二年,丢盔弃甲的乔布斯选择二次创业,创办了一家名为 NeXT 的新公司,这一年他 30 岁。在 NeXT,乔布斯全然释放了自己的所有天性,无论好坏。他头一件事,便是放纵自己对设计的热情,不惜花费 10 万美元,邀请企业标识大师保罗·兰德为 NeXT 设计标识。乔布斯对产品生产工艺的追求,也到了失控的程度。他要求 NeXT 的电脑必须是绝对完美的立方体,每条边都是正好 1 英寸长,每个角都是 90 度;机器内部的螺丝一定要有昂贵的镀层,甚至坚持把立方体的内部也涂成亚光黑色,尽管只有维修人员才能看得到。产品设想得美好,但生产起来极为困难,乔布斯的「不切实际」直接导致 NeXT 电脑难产。

1988 年,乔布斯推出了 NeXT 电脑

到 1988 年,NeXT 举行宏大发布会的几个月前,已经有报纸在宣扬 NeXT 的失败了。那会儿,丽萨跟随母亲到一个佛教禅宗休养地待了几天,没想到会被当地人认出,从一位女士口中,丽萨得到父亲事业完蛋的消息。报纸上的「风言风语」,似乎是后续事态的预兆。虽然乔布斯在当年开发会上成功地「唬」住了现场的观众,但是消费者对 NeXT 电脑的反响却极为平淡。1989 年年中时,工厂已有月出万台的产能,结果这款电脑每月只能卖出可怜的 400 台。炫目的产品遭遇了市场失败的重挫——这才是真正的经验学习,乔布斯后来的巨大成功,并非因为在 Apple 的下台,而是下台后华丽的失败。

柒丨父亲有了新女友

他那时跟缇娜刚分手一两个月而已。我觉得他的移情别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我对他的新女友兴趣不大。他的情感生活变数太大,外人无法把控。但此前我从未听他夸奖别人聪明,我不知道二者竟然可以兼得:既漂亮又聪明。我觉得自己仿佛受骗了:我一心想要变得漂亮,却突然发现仅有漂亮还不够。

在丽萨来说,父亲乔布斯极为善变,拥抱和冷漠总是循环上演,正因为如此,他的疏离和冷漠使得他偶然的慈爱愈发显得可贵。父女两人的关系也往往像坐过山车一样,每次的低点都因他们共有的固执而延长——每次闹翻后,他们可以好几个月相互不讲话。两个人都不擅长主动道歉,或是作出和好的努力。「性」却是两人之间最轻松的话题:「在跟我谈到爱情和性的话题时,他很好奇,兴趣盎然,仿佛我们俩是平等的,是一伙儿的。 跟母亲谈性这个话题时,我总会觉得反感,但跟父亲就不这样,或许是因为我不是他看着长大的。」

乔布斯经常会戏剧性地坠入爱河,跟朋友们分享恋爱中的每一次起伏,也会在分手后公开展现他的失落。丽萨父母早年交往时,是母亲布伦南主动提出的分手,她后来回忆说,乔布斯明白布伦南已经离开了自己,伤心到连路都不会走了,只是踉跄而行。1982 年,乔布斯还在开发麦金塔时,认识了比自己年长 14 岁的民谣歌手琼·贝兹,两人从朋友发展到情人,恋情持续了几年时间。其后,乔布斯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珍妮弗·伊根有过短暂的交往。到 1985 年,在一次会议上,乔布斯撞见了缇娜·莱德斯,这位柔美的金发女子陪乔布斯度过了被排挤出 Apple 的那段岁月。热恋中的乔布斯会当着女儿丽萨和众人的面,旁若无人地与缇娜亲吻亲热,把恋人视为宇宙中心。而其他时间,投入工作的他又会对女友视而不见——乔布斯有能力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在你身上,你会沐浴在他的关爱之中;而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时,你就会感觉非常非常的黑暗。」乔布斯与缇娜的这段恋情起起伏伏了 5 年,缇娜曾在通向他俩卧室的走廊墙壁上写道:「忽视是一种虐待。」

捌丨他生气,是因为失去了我

然而,直到我三十多岁时,我才意识到:他生气,是因为失去了我。他冰冷的愤怒,源于我离家去上大学。很多父母能在多年的时间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早已习惯了他们渐渐远离自己的怀抱,而父亲在这个方面却是个新手。

1996 年,丽萨顺利通过了哈佛的面试,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乔布斯带着女儿驱车到旧金山去买大衣,回来的路上,两人几乎都不说话,「那时,我并未想到,他的沉默竟是因为我要走了——我走后他可能会想我。」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父女俩之间的沉默与日俱增。大一的那年暑假,丽萨回到了西海岸的家中。一次,她不经意地回绝了父亲「一起去看马戏团」的要求,被乔布斯赌气威胁从家里搬走。在好心的邻居凯文和桃乐茜帮助下,丽萨果真搬走了。自那之后,乔布斯便不再支付丽萨在哈佛大学的学费。

乔布斯对眼前的人与事都有很强的控制欲,表现在公司管理上,他治下的 Apple 一直是一家追求「提供完整体验」的公司,强势地整合软硬件,产品生态以封闭著称;表现在父女关系上,乔布斯会要求搬来住的丽萨 6 个月内不得看望自己的亲生母亲,以此加强女儿与乔布斯新家庭的联系。等到丽萨逐渐成长,越来越多地参与高中生活,考入大学,飞往向东海岸……突然从乔布斯的生活中消失时,乔布斯的控制欲受挫了。第一次做父亲的乔布斯,显然没做好女儿终将长大离开的准备。病危临终前,他在一次交心谈话中,向丽萨坦诚了自己当年因何冷淡:「不是因为工作忙,是因为我气你当时不邀请我参加哈佛的周末。」

玖丨丽萨,对不起……

「丽莎,对不起……」父亲一边哭着,一边摇着头。他坐直了身子,双手抱着头。他瘦削了很多,显得手特别大,而他的脖子却太细了,几乎支撑不住脑袋,就像罗丹《加莱义民》雕像中的人。「真希望我们能回到从前,把一切都改过来,可是太迟了。现在还能做什么呢?太迟了……」

作为麦金塔电脑的前身,丽萨电脑是 Apple 公司第一款主打大众市场的个人电脑,关于它的命名由来,外界一度莫衷一是。27 岁那年,丽萨陪同父亲到法国南部海岸度假,一家人与 U2 乐队主唱保罗共进午餐,直到保罗问及此事,乔布斯才第一次勉强承认,丽萨电脑当然是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似乎,一个名人的秘密,需要另一个名人才能打开——从童年开始就萦绕在脑海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丽萨当然在乎丽萨电脑,但她在乎的,不是同名电脑的性能,而是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占位。她想抓一个物什佐证乔布斯缥缈的父爱,27 岁那年,她等到了。

1983年,在一次媒体预览会上,乔布斯与丽萨电脑合影

乔布斯就像一颗炽热燃烧着的巨大恒星,拥有强大的引力,吸引着身边的亲人、同事围绕他旋转。直到燃烧至尽头,乔布斯才觉察到自己对身边人的照亮与灼伤。在他病重的那几年,丽萨大约每个月都乘飞机回去看他,每次探望都让人感到五味杂陈。「回家探望他,往往会令我想起,当年跟他一起生活时,我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直到她在成长中逐渐确证自我的存在,突然醒悟了:「无数个选择铺成了我们的人生之路,这些都独一无二,深入我们的肌理,不应用任何一段人生经历与别人交换。」时钟拨回到丽萨大学刚毕业的那几年,她去英伦从事金融工作。一次,乔布斯到伦敦去看望她,两人在格林公园的一个长凳上并肩坐下,乔布斯深情地回忆道:「你知道吗?你跟我们住在一起那几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结语

《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来自一个渴望得到父爱的孩子的视角,丽萨真诚、质朴而又细腻的描述,不把父亲供上「神坛」,更多是将其视若「常人」。作者也坦言,由于自己的自怜心理,可能无法全然公正地讲述过去的故事。乔布斯后来的妻子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丽莎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和姑姑、小说家莫娜·辛普森在给《纽约时报》的一份声明中就说,这本书「与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大相径庭」,而且「对史蒂夫的刻画,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丈夫和父亲」,读者需要自己决定如何判断相互矛盾的说法。

2011 年,在自己最后的发布会,乔布斯现场演示 iPad 2

我想,这可能就是「传记」最迷人的地方:不单纯为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建立线性的、可理解的因果联系,更在于透过文字,窥见舞台中央上人物的复杂人性吧。乔布斯的天才、能力、缺陷是一体的,《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呈现出了这位划时代科技巨人的另一个面向,而乔布斯本人的精彩故事,将继续经受岁月长河的涤荡。

————

* 题图来自《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封面。配图来自网络。

*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04/books/review/lisa-brennan-jobs-small-fry.html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2018/sep/01/daughter-steve-jobs-denied-lisa-brennan-jobs

[3]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23/books/steve-jobs-lisa-brennan-jobs-small-fry.html?action=click&module=Top+Stories&pgtype=Homepage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精彩的数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