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读书月征文活动

原版《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于 1976 年出版,是英国作家阿诺德·本涅特的非小说书籍。英文原版 Kindle 免费 提供,中英双语版本售价 4.01 元。

这就是你所谓的生存

时间管理在少数派是一个热门话题,有方法介绍、工具使用指南、亦有书籍推荐。三年来每天都看少数派的自己,几乎尝试了市面上所有相关工具以及方法。到目前为止依旧不认为已经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往往在尝试了一个新工具或者新方法,新鲜热度依存之时,产生了可以高效利用时间的错觉,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随热度消散。所以,问题一定不是在工具或方法上(合适的工具很重要)。

书中一段话一语道破:

如果你以为用一张纸一支笔别出心裁地作出一张时间表,就可以实现理想,你最好立刻放弃这种想法。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去面对失意和幻灭,如果你不情愿付出多、回报少,那就不要开始。继续躺着,照样慵懒却不安地打瞌睡,这就是你所谓的生存。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

如果你以为用了 Evernote、Todoist、Things、Microsoft To Do、Bear、Notion、Trello、Teambition 等等就能够实现理想,你最好立刻放弃这种想法。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去面对失意和幻灭,还有高级账户、Pro 版订阅的愧疚感,如果你不情愿付出多、回报少,那就不要开始。继续躺着,照样慵懒却不安地刷微博、朋友圈、各种视频,这就是你所谓的生存。

卸载各种视频,用屏幕时间控制微博限额,关闭朋友圈,然后……

重新下载各种视频、App 限额弹出之后点击「过 15 分钟提醒」或「今天不再提醒」…… 我想一定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干过。

这就是问题所在,设备无法限制我的大脑,以及大脑驱动下的行为。

在面对这件事时,不情愿付出多、回报少。总以为用了高效工具或方法,就能够一劳永逸解决时间利用效率。

究竟该如何看待时间?

早就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该谚语低估了时间的重要性,时间比金钱宝贵得多。如果你有时间,你就会有金钱——通常如此。

时间是万物难以言喻的原材料。拥有时间,一切皆有可能;没有时间,万事皆空。

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否定时间的重要性,但是时间往往也是焦虑的「源泉」。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通过时间获得金钱,金钱决定其在社会上生存,乍一看,时间利用率决定生存。这无法不让我对时间产生焦虑,我不认为这是生活。

按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我们必须维持自己以及家人(如果有的话)的健康和舒适、偿还贷款、储蓄、提高效率以求增加财富。这相当不易!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往往超出我们能力所及!

时间好似有很多,好似总有明天、后天……

时间是相当特殊的商品,总是以一种和这商品本身一样特殊的方式大量地赠予你!我们谁不正在乃至一生都在对自己说:「等我有多一点时间了,将会有所改变」?

我们永远不会有更多的时间,我们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多,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何时停止。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妥善利用一天得到的这 24 小时来支付所有时间开销,他的生活绝对是一团糟。尽管时间的供应固定,让人欣慰,可同时时间有限得近乎残酷。

这本书没有着墨讨论焦虑,但是焦虑影响着我们对时间的看法。这里推荐一本我至今没能很好领悟的书——《当下的力量》。回归当下一定能够释放对长远生存之焦虑,如果仔细想一想,我们永远只能活在当下,回不到「过去」,到不了「未来」。也许只有多啦 A 梦知道时间机器何时发明吧。

大脑只能由大脑控制

我无法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依旧不知道该如何看待时间。我估计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

设备无法限制我的大脑,实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大脑,人类大脑是目前可知范围内最具创造力的「生物机器」,鉴于目前科技水平还没有可商用的脑机工具,这个需求只能用最具创造力的「生物机器」解决。

这位典型人士需要了解的主要事情之一即人的大脑能持续繁忙地工作,不会像手臂或大腿那样感到疲倦。

大脑唯一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休息,睡眠过程除外。

控制大脑可能是我们改变自己行为最具性价比的方法,因为这几乎是免费的。这个过程一定会像是大脑中两个甚至多个小人在「缠绵」,实则不易,但收益之高,无法不蠢蠢欲动。

我重复一遍,某种牺牲以及过人的毅力是必需的。

控制这个神秘大脑中的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要怎么做?

精力集中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被数码产品包围的时代,精力集中能力愈发减弱,是否要缴械投降,控制权依旧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一场持久对抗。

在此推荐阅读由 Google 风投「设计冲刺」流程发明者:杰克·纳普(Jake Knapp)与曾是 YouTube 首席设计师,FeedBurner 创始团队成员:约翰·泽拉茨基(John Zeratsky)共同编写的《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

阿诺德·本涅特也在本书中提供了如何让自己集中精力的方法,但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有些场景一定不符合现代生活,但可适当利用。

不能集中注意力,即不能给大脑发号施令并使它服从,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对意志的控制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体的首要条件。

你有多了解自己?

我又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回答:我了解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能尽可能多地去探寻自己。

这门课程不是文学,也不是任何其他艺术,既非历史也非科学,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学问。人啊,去认识你自己吧。

如何认识自己?

通过反省。

我十分确定今天普通良善的人们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深思反省。

通过反省,充实理性思考,通过思考,明确符合原则的自身行为,并时刻观察自己。

我强调的只是行为与原则相互违背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审视、自省和决心,才能让行为符合原则。

我们反省得越少,理性就丧失得越多。

所有问题最后都会指向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探寻因果可减轻生命之痛苦,我对此非常认同,我也是这么做的。

然而如果一个人深刻知晓发展的道理以及连续的因果关系的道理,那他看到海洋时,就会从地质学角度观察海里的某一物质前天是水汽、昨天在沸腾、而明天必然会结冰。

他认识到液体不过是气体形成固体的中间过程,充溢他内心的是人生的无限丰富和变幻多姿,这种在不断提高修养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能给人带来最持久的满足感。这就是一切科学的目的。

作者在最后亦发表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不要一味地读啊读,要边读边想。我在 Kindle 看了也有二三百本书,虽然有通过工具做笔记,但还是将自己归到「读啊读」那部分,是因为感觉自己思考不够。

但我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建议:其一,界定你努力的方向和范围,选择一定的期限、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是某位作家。要对自己说:「我想了解法国革命、或铁路的兴建、或是约翰.济慈的作品。」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其二,要边读边想。我知道有的人会不停地读啊读,但读书的所得却比他们切切面包和黄油学到的多不了多少。除非花上至少 45分钟来细心地、甚至是有些令人疲惫地思考你所读的内容(起初你会觉得相当乏味),否则,你一晚上 90分钟的时间基本上就被浪费了。这意味着你将进展缓慢。

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看法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更不要说对于时间的利用,最后想要告诉自己以及与自己情况类似的读者,探寻出自己利用时间的独特方法一定不是条简便之路,但对于想要拥有理想生活状态的自己以及你,这是必经之路。

因此,当一个人要展开好好利用自己时间的大业时,记住时间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你要自己安排。

需警惕:

第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成为最讨厌、最不受欢迎的人——假正经。

人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变成这样的人,这是致命的危险。

再次推荐这本薄薄的小书,你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