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读书月「我读过的好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读书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黑猫也插进来说: “我才真像是幻觉的产物。您在月光下看看我的侧面像吧。」黑猫走进月亮的光柱中,正想说什么,听见旁边的人叫它住嘴,只好答应道:“好,好,我住嘴。我是沉默的幻觉产物,」就不吱声了。
还记得自己是在一列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上翻开了这本奇妙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此与里面的黑猫别格莫特开始了纠缠,以至于把它作为了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硕大的黑猫别格莫特集天真可爱和狡猾邪恶于一身,是书中魔王沃兰德身边的弄臣、丑角。然而,让我们待会儿再回到别格莫特身边,先看看《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本小说和它的作者米哈伊尔 ·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大概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本」,我记得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有一位评论家这么说。的确,这本书几易其稿、几经作者本人毁坏,历时 12 年写作,却又在作者身故以后尘封了 20 余年,才由其遗孀整理并于 1966 年获得苏联当局核准删节出版。
如今,《大师和玛格丽特》已经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如果你走进位于莫斯科花园路 10 号的「布尔加科夫之家」,你不仅可以免费参观这位著名作者生前的遗物、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和场景,还能够在这里看到《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舞台剧演出。如果你愿意花一点钱,就会有导游给你讲解布尔加科夫的生平、讲述他创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以及其他作品的故事。这里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游客,人满为患。
这篇文章想要为在少数派的读者介绍的,是这位神奇的「大师」布尔加科夫以及他最为神秘的作品《大师和玛格丽特》,可能会涉及一些剧透,但是我觉得不用担心 —— 因为对不同的读者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自会有其不同的魅力。
有关作者:「魔法师」布尔加科夫
米哈伊尔 · 阿法纳西耶维奇 · 布尔加科夫于 1891 年 5 月 15 日出生于基辅,早年是一位医生,经历了一战和之后的俄罗斯内战后弃医从文。作家在莫斯科的生活并不容易 —— 他的很多作品,尽管被后世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经典,在当时却不可能出版。《狗心》是他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医生将死去男子的垂体等植入一条狗的体内,却促成了狗的「人化」。尽管「人化」的狗具有了人的外形乃至语言的能力,它却没有任何道德观念。这部看似与《弗兰肯斯坦》相似的中篇小说却完全运用了和其不同的风格和语言,辛辣的讽刺、轻松的幽默、喜剧、悲剧被融为一体,这也是《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长篇著作中作者采用的叙事风格。
布尔加科夫还是一位剧作家。然而,他的剧本也一再被禁止演出,以至于他像当时的许多持异见的文学家一样寻求出国生活。但这也未能如愿 —— 出国旅游的申请一再被驳回。
布尔加科夫的一生或许艰难,但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幽默色彩却让人不禁觉得他生命中唯一的欢乐就是写作。《大师和玛格丽特》几易其稿,甚至手稿曾被作者本人焚毁,因为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出版,但却带给世人以无限的震撼和反思。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三条线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一段话:
“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 它总是想作恶,/ 又永远在造福,/ 我就是它的一股。」
这段话如今看来,就已经揭示了《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不过,让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十分巧妙,切换过渡都很自然,娓娓道来的同时不忘插科打诨。总体上来说,小说中的线索有三条:一是魔王沃兰德一行的莫斯科之旅;二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三是耶舒阿和彼拉多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纠缠与救赎。三条线相对独立却又以读者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的既是 20 年代的莫斯科市井景象,也是令人心动的浪漫爱情,更是跨越千年的一段传奇。
沃兰德一行的莫斯科之旅
被描述者(即沃兰德 - 笔者注)两足都不跛,身材既不矮小也不高大,只是一般的高个儿。至于牙齿,他左边几颗镶的是白金,右边几颗镶的是黄金。他身穿昂贵的灰色西服,脚上的外国皮鞋和衣服同色,一顶灰色贝雷帽神气地歪向耳边,腋下夹着手杖,那手杖的黑色镶头是个鬈毛狗的脑袋。此人看上去四十岁开外,黑头发,嘴有点歪斜,脸刮得精光,他的右眼珠是黑色的,左眼珠不知为何却是绿色的,两道黑眉毛也一高一低,总之,这是一位外国人。
沃兰德可真是不简单。他是魔王,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存在着。他作恶吗?或许吧,但是在莫斯科期间却似乎变成了审判官,简直是在「惩恶扬善」地同自己的一众随从以戏剧性的手法揭露人心的贪婪与险恶。从预言莫作协主席柏辽兹惨死在有轨电车的车轮下到举办魔法表演让所有观众出丑,他总是能够以各种方式「整」到那些心存恶念的人。当每个人的肮脏勾当被以辛辣的讽刺的方式暴露在阳光之下,似乎我们也能够意识到彼时的莫斯科,尽管政权得到了更迭,但是人们的内心无疑还停留在旧的、尔虞我诈的、霸道欺压的旧社会。
这种「恶作剧」自然是在「魔法表演以及当众揭底」一章达到了高潮。演出开始之前,报幕员对莫斯科物质生活发展的赞美引来的却是沃兰德这样一句话:「我更加感兴趣的倒是另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莫斯科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接下来的表演就像是一次巨大的行为实验:他们先是凭空变出了一捆捆钞票撒向观众席,引得人们乱成一团哄抢;然后是让观众提议应该怎么处置讨厌的报幕员,最后却把他的脑袋扭了下来;最后是在舞台上开起了一家「妇女用品商店」,所有女性都可以用自己的旧衣服换法国巴黎的时尚衣着。最后,当沃兰德一行人宣布商店即将歇业,所有人都开始哄抢。
这场闹剧,怎么会就这样收场呢?一位有权势的声学委员会主席要求沃兰德一行为自己的魔术「揭底」,结果这位看似一身正气的主席前一晚却以开会为借口同自己的情妇密会去了。这场晚会最大的「底」如此被揭露以后,沃兰德一行人就直接消失不见了,留下的是乱成一锅粥的剧院现场,和匆匆忙忙「搞」起一段进行曲的交响乐团。
但这还不是全部。几日以后,那些钞票都变成了废纸,而女士们换来的巴黎名牌衣服也都凭空消失 —— 此时她们有些人正走在大街上。
沃兰德在莫斯科的活动并非仅仅是「揭底」,他还办了一场胜大的撒旦舞会。但这段故事实际上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更加能够串联起来,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走进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二人世界。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
“她对我说,那天她拿着一束黄花出了门,就是为了让我最终找到她,如果不成,她就服毒自杀,因为她的生活太空虚了。“是啊,转瞬之间我们被爱情征服了。就在那天,一小时后,我明白了这一点。当时我俩不知不觉穿过市区,来到了克里姆林宫墙外的滨河街上。“我们交谈起来,就像相识多年、昨天才分别的老友。我们约好第二天仍在莫斯科河边见面。……“她走进栅门只一次,等待中我的心至少要狂跳十回。我没说假话。时钟指到正午,她就要来了,我的心更加怦然不已,直到她那双带钢襻儿和蝴蝶结的黑麂皮鞋子悄没声地走到我的小窗前。
这部小说的名字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我一开始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师」这个普通名词会和「玛格丽特」这个俄罗斯女性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个短语中呢?直到文本的第十三章「主人公出现」中,读者们才知道,大师其实就是一位文学家的名字。在这一章中,标题中的两位主人公才以大师的回忆的形式出场,并且上来就是为读者们呈现的就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相识与相恋过程。
大师是一位小说家,正在创作有关耶舒阿和彼拉多的宗教题材的小说。这样的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难以出版,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他与玛格丽特的相见与相识仿佛命中注定一般 —— 在他们相识的那一天,玛格丽特手捧一束黄色的花,正好遇见大师。他们就此相爱、同居,直到大师的作品被评论家贬得一文不值,让大师身陷危险的境地,以至于不得不烧掉自己作品的手稿。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似乎也难以维系,甚至以为玛格丽特已经把他忘了。再后来,大师万念俱灰,被拉去了精神病院,就此被禁锢。
而玛格丽特其实并没有忘记大师。玛格丽特原来是一位杰出专家的妻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她并不能感到幸福。她爱上了大师,也爱上了大师写的小说,然而在大师被带走的前一晚还是离开了大师。等到她再回到大师的住所,一切都已经晚了,只是抢回了一小部分尚未焚毁的手稿。她追悔莫及,四处询问大师的下落,却没有任何消息 ——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奇怪的人。
这位奇怪的红头男子是沃兰德的随从之一阿扎泽洛。他告诉玛格丽特大师还活着,而只要她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能够将大师从牢笼中解救出来。而要做的事情,就是化身女巫参加撒旦的盛大舞会。阿扎泽洛给了她一种神奇的药膏,这种药膏能够使她变身,并且赋予了她飞翔的能力 —— 于是在舞会前夜,她就裸体在莫斯科上空飞翔,甚至还找到了之前批评大师作品的批评家的公寓大砸一通,发泄情绪。
撒旦的盛大舞会上,她帮助几位随从接待从地府蜂拥而至的客人。玛格丽特明白,自己经受的考验并非如此简单,她要想获得大师的信息乃至解救大师,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私欲。因此,沃兰德一开始要答谢玛格丽特的帮助时,玛格丽特只是希望一位痛苦的舞会客人得到解脱 —— 丝毫没有提到大师。沃兰德也由此被玛格丽特的诚心感动,不仅将大师从精神病院解救出来,还将他的手稿还原。
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小说的最后获得了平静的生活 —— 对他们来说,似乎安宁的相爱是最好的结局。
耶舒阿和彼拉多的救赎
“你这流浪汉,为什么在集市上蛊惑人心?你讲真理,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你说,什么是真理?」……“真理首先是你头痛欲裂,痛得你怯懦地想到去死。你不仅没有力量同我说话,甚至很难正眼看我。我正在不由自主地折磨你,这使我感到难过。你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盼着你的狗快些到来,看来它是你唯一眷恋的生物了。不过你的痛苦即将结束,头痛就会过去的。」
这条线看似与上面两条线完全独立,但是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这条线是魔王沃兰德的亲身经历,在柏辽兹与诗人有关上帝的论战之后被引入;其次,这也是大师创作的小说的文本。但要论渊源,这一整段有关彼拉多与耶舒阿(耶稣)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圣经中十分经典的故事(至少前半部分是)。本丢 · 彼拉多在圣经故事中即主持耶稣审判的罗马犹太总督,在这里仍然是。圣经中自然没有如此多有关耶稣的整个审判过程和受刑过程的细节描写,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是有的。
在给耶舒阿判了死刑以后,良心不安的彼拉多深夜派人暗杀了背叛耶稣的犹大,但这并不能代表彼拉多能够获得救赎。在死刑结束的那个夜晚,他梦见了一条月光形成的道路,路上他仍然在与耶舒阿进行着真理的辩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月亮下也不得安宁」。由此,他夜夜梦见这条月光道路,却不再能走上这条路、见到他想见到的人、说完他未尽的话,这种痛苦持续了一万两千个月夜,才最终被大师所构建的小说结局一笔勾销。
而魔王沃兰德以及他的随从,尽管作为耶舒阿所提倡的「善」的对立面,却也十分清楚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可是你(利未 · 马太 —— 笔者注)不得不承认现实,」沃兰德撇嘴冷笑道。“你刚来到屋顶上就犯了傻,我告诉你,傻就傻在你说话的口气上。照你说,你似乎不承认影和恶。劳驾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存在恶,你的善有什么用?如果地上的影子都消失了,大地会是什么样子?影由物和人而生。例如我这把剑的影子。凡树木和诸生物皆有影子。难道你妄想剥光地球,扫除一切树木和生物,去欣赏一个光秃秃的世界吗?
最后几章中这一段话,既照应了开头对《浮士德》的引用,自然也为小说增添了几分哲学的色彩。
有关别格莫特:我们为什么喜爱这只猫
黑猫别格莫特是魔王沃兰德的随从之一。作为弄臣,别格莫特从一出场,它跳脱的性格和放荡不羁的话语就十分引人注目。在整部小说中,他尽管不是主要的角色,但是却一直在竭力使别人(甚至是自己)出丑来「娱乐大众」;布尔加科夫的幽默感,似乎也是在黑猫别格莫特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黑猫总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冷不丁地吐槽一句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让人忍俊不禁。
纵观小说,黑猫别格莫特的形象有三层:黑猫,恶魔,以及弄臣。
别格莫特体型硕大、毛色黝黑、眼睛发光,是典型的黑猫形象 —— 而在欧洲的文化语境下,黑猫本身便是不详的征兆,有关黑猫带来厄运的迷信想法比比皆是,在欧美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场。尽管别格莫特体型硕大,看似笨拙,但其实敏捷得很 —— 跳上电车、爬上床帘、飞上台灯 —— 似乎和平常的「主子」们别无二致。
原来,这是一只不但具有支付能力而且还能遵守纪律的猫。售票员刚一喊,它就不往里挤了。它离开了踏板,蹲在车站上,用那枚十戈比角子搔着小胡子。售票员一拉铃绳,电车开动了,这时黑猫像所有被赶下车又非得乘车的人一样,立即有了办法。它让过三节车厢,纵身跳上车尾的横杠,抓住一截伸在车外的水龙带,就这样乘车而去,还节省了一个银角子。
作为恶魔的别格莫特,虽谈不上作多大的恶,但却也十分喜爱恶作剧和玩笑。当然,别格莫特的超能力是变形 —— 它可以变成一个长得像猫的矮胖子,这个形象帮他混进了不少地方,出色地完成了沃兰德交给它的任务。当然,他也是刀枪不入 —— 在与警察的大混战中,他甚至佯装受伤而喝煤油疗伤,最后从它嘴里吐出的火焰把整个公寓烧得一干二净。所有这些都是别格莫特的恶魔角色所赋予的。
实际上,别格莫特(Behemoth,《圣经》中文版译为贝希摩斯)这个名称出自《圣经》,里面提到的是与利维坦(Leviathan)齐名的野兽,「它在上帝的作为中居首,只有造它的主能拿剑走近它」。实际上,俄文中「别格莫特」一词意思是「河马」,这也暗示了这个角色庞大的体型和无穷的力量。
弄臣别格莫特实际上并非一直是黑猫的样子。在小说的最后,别格莫特化为真身,却是一名「清瘦的少年」。如果将黑猫的所有行为解释为为魔王提供消遣,似乎我们就察觉到了它身上的悲剧属性。历史上的弄臣和小丑,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其实很难在自己的内心中也快乐起来 —— 幽默不过是他们掩盖缺点、伪装自己的一种工具。
夜还揪掉了别格莫特的毛茸茸的尾巴,扯下他身上的皮毛,一片片丢进了沼泽。曾为黑暗之王当开心宝的黑猫,原来是个清瘦的少年,他本是一名少年魔鬼侍从,相当于世上曾有过的那种很棒的弄臣角色。现在他安静下来,无声无息地飞翔着,将他那年轻的脸庞迎着如水的月光。
我想,我之所以想要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剖析「别格莫特」这一形象,可能就是看到了它在喜剧的表面之下的那层朦胧的悲伤吧。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中的 Chandler,还有《小丑》中的亚瑟 · 弗兰克。或许,人类的悲欢终究是可能会相通的吧。
写在最后:手稿是烧不掉的
整部小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这一句「手稿是烧不掉的」吧。出自沃兰德的口中,似乎总有些戏谑的意味。本身,大师这个角色影射的就是布尔加科夫 —— 乞求的不过是安宁,却无法安宁;写在纸上的真相不会磨灭,即使载体被焚毁,也总会以新的方式再现。
布尔加科夫在小说中给了大师一个安宁的结局,他自己也在初稿完成后就去世了,留给世人这一部汇聚了多种风格的精彩杰作。
因此,在布尔加科夫生辰之际,读一读《大师和玛格丽特》,希望你能够感受到作者笔尖下那个人心不古的世界,能感受到大师和玛格丽特之间完全真诚的爱,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宁。
本文所采用的译文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高惠群译本。
> 参加少数派读书月 征文活动,分享你读过的好书,得到阅读器、Kindle Paperwhite 等你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