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随笔向的科幻小说入坑指南,没有那么硬核,更多是回忆我自己如何从小时候看「科幻世界」开始掉进了这个坑里,并至今不亦乐乎的路程;希望给一些对科幻感兴趣,却看到满天的「三体」和「流浪地球」,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读者朋友,权做一些非专业的参考吧。


这是关于科幻的随笔

某个周末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拿「三体」里的某一个故事举了个例子,却发现有人提问「三体」是什么?可能有点夸张,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看过三体;但当时的我确实有那么惊讶……后来有人提出说,Kindle买了好几年都是用来盖泡面的, 今天晚上回去开始发挥作用,开始补课;又有人说,不如给我们写个书单吧。书单这个东西听上去和豆瓣上面泛天泛地的推荐书单沦为一派,而且我是一个特别不喜欢List的人,因为List的主要作用是放进收藏夹然后满意地忘记,所以一如既往地,这不是一篇书单,而是我单纯聊一聊自己看过的各种科幻作品,同时如果有人想要开始跳入科幻小说的坑(欢迎),这就是你的入坑指南了(梗:参考「银河系漫游指南」)(PS 文中随时有梗,每个梗源自科幻作品,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退散。

我看过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大概数量相当,但我认为小说更好看,因为我是个很特长开脑洞的人,面对小说的时候,想象力可以构造出无限种可能,而一旦拍成科幻电影,就如同量子云被人观察,迅速坍缩为一个点(梗:「球状闪电」),一切想象力的迷雾都被吹散,摆在眼前真实的画面往往比不上想象,结果总是大失所望。所以,最需要避免的类型是:由已经看过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

以下,我尝试使用时间顺序来编排我想到的科幻小说,但有可能之间有相互条约,以及相互引申的关联。


记不起来的开局

我能想起来,看过的最早的科幻小说,是刊载在某一期「科幻世界」上的「尘埃」,内容和末世战争之后充满辐射的世界有关,让我想到了Fallout游戏的设定;典型的「战士、狙击手、肉盾、变种人」组队设定,第一幕是他们的指挥官失踪,找到到时候发现已经变成了本场boss(「质量效应」?B站动画「灵笼」?)。但这部小说是否连载完结,是不是有单独出书,或者发售在什么地方,早已不知晓(如有人知道,请留言告诉我)。后来搜到的「尘埃落定」,则完全是另一本书了。

然后同样是在某一期的「科幻世界」上,看到了「三体1」的最后一章——三体人传给地球人的28G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于是开始找这本书的全本,读大学的时候在小书报亭里(已拆,大工的同学们你们都没见过,2008年就没了)买到了「三体1」「三体2 黑暗森林」,从此入坑。听到「三体3」准备发售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预定,结果预购的书来的还没有西门外书报亭(另一个书报亭,应该还健在)到货快,粉丝的待遇何在?强行忍住,几天后收到了书,中午拿到快递走回寝室开始看书,跳过了午饭晚饭一直看到晚上九十点钟,一抬头外面天早已黑了。是的,我一口气看完了「三体3」,觉得世界观都变了。

三体1 场景绘画作品 微博@COLTZ
三体1 场景绘画作品 微博@COLTZ


其实至今我都很想亲眼看看「人列计算机」的壮观场景,一种苏联式抵抗自然规律的史诗壮烈之美。


图书馆的地下档案室

刘慈欣还有很多其他小说,印象中「地火」是在「科幻世界」看的,后来找到过全书,在同一本和集中还看到了「乡村教师」「流浪地球」(这两本都说要拍电影,后者已经上映,前者已经在规划中?),「地球大炮」应该也是在杂志上看到的。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一个地下的藏书室里,从两本书中间抽出一本薄薄的蓝色本子——「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虽短,但故事构思之独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它和「地球大炮」同属于一个背景。再后来读过「全频带阻塞干扰」(据说这书一开始是中国背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被迫换成了俄罗斯背景),只读过俄罗斯版本的读者,非常可惜你错过了「球状闪电」中林云的另一部分平行人生。说到「球状闪电」,里面不光是人物,还有一些技术的设定,细节的设定,都渗透到了「三体」中,很值得联系起来看。

「流浪地球」电影海报最喜欢的一张,现在想想……看完电影之后还是有些失望


再后来,某一次机会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小说「临界」,让我印象之深堪比三体,一方面我开始接触其作者王晋康的作品,而另一方面,「临界」以及其姊妹篇「十字」甚至影响了我在本科时期后两年的研究课题思路,我在生物材料之前的选题「人体免疫系统B回路人工干预与调控」就深受到了「临界」中提出的免疫真空理论的影响。王晋康是个高产的作者,远在捧着N95手机用txt阅读器的时代,我找到了很多他的小说,从「类人」「生命之歌」「生死平衡」到「养蜂人」到「水星播种」「盗火」到「海豚人」,太多太多的短篇和长篇小说,有很多作者的思考和灵光;而且有意思的事,刘慈欣的设定里距离地球最近的外星文明(三体人)距离我们4光年,王晋康的设定里则多次提到一颗距离我们8光年的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发出死光毁灭地球文明。


百万字的硬科幻

如果说刘慈欣和王晋康的科幻,还有能够找到现实世界的一些影子,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那么遥远,那么还有一类作品,被称为硬科幻中的硬科幻,比如弗诺文奇的「三界三部曲」,其中「天渊」和「深渊上的火」我记得是在高中毕业的暑假看完的,依旧是那个N95上的txt电子书阅读器,其篇幅之长的确是个考验,三部曲的第三部「天空的孩子」前几年已经发售,只是还没有机会拜读,这个系列光看基础设定就能感觉到其宇宙巨舰级别的科幻硬度——作者将宇宙分成了三个银河界区,各自的光速相去甚远,分为爬行界,飞跃界和超限界,界区之间的跨越极难,但界面本身却会发生波动……说起这个作者,也是个神人,远在1981年,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写出了「真名实姓」这样一本小说,里面假想了一个未来的网络世界,每个人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进行日常活动,使用假名,因为如果被人知道了真实姓名,就能找到现实世界里的真身,并且被消灭,而有一天人们遇到了一个未知的强大对手,却发现是个因错误产生的代码程序……这基本上就是后来「黑客帝国」以及动画「夏日大作战」的鼻祖,而且还是「黑客帝国」剧组被要求的必读书本。而外还有一本某个大学暑假从书摊上随意买来的中篇小说「掉线」(作者是 拉拉),则正好描述了与之对应的相反过程——一个人人都进入网络世界的未来地球,有一个人因为欠费,被踢出了网络世界,掉回现实……

「三界」三部曲


柔美一幕

记得当时,整理王晋康的作品时,意外地发现,混在这些书中的一篇「永夏之梦」实际上属于另一个科幻作者夏茄。提到科幻女作者,不得不提郝景芳。最近的一篇「北京折叠」因为拿到了雨果奖和某些现实的极其相像而被人们广为所知,实际上她的小说集「孤独深处」也很值得一看,女性的笔触下科幻的世界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比如「弦歌」「繁华中央」和「宇宙剧场」就给人一种同一个故事从三个不同的人的视角中复述三遍,却感觉又完全不同的美感。

而类似地建立在科幻的世界观上,故事本身却相对柔软和温情一些的,首推江南的「上海堡垒」了,人称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小说,而且故事背景设定在2008年,按道理现在的科技,应该比小说还先进10年了吧。另外江南这个坑王,挖了个坑叫做「蝴蝶风暴」,只出了第一部「猎犬狐」就弃更了,后来放出来一小段「公主的战争」也没了影子,亏我当年还想把「蝴蝶风暴」改编成话剧剧本……但是最近发现,「公主的战争」之影子,似乎出现在了「西部世界 第三季」的身上。

记得这条短信么? 


最后,我现在手上正在看的几本小说,都和看过的电影有关。是的我不会先看小说再看电影,但是经常会因为科幻电影,反过来去寻找原著小说。它们分别是「降临 Arrival」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作者是Ted蒋);Jeff Vendermeer的「南境三部曲」(Annihilation, Authority,  Acceptance),其中第一部改编了同名电影「湮灭」;另外是去年上映的「Mortal Engine」,对应的小说是一整个系列(半科幻 半魔幻吧);最后再推荐一部Daniel Wilson的「AMPED」,中文名「智能入侵」,中文版是我翻译的(逃)。这些,就是我对自己看过的科幻小说的一个大概的回顾,欢迎入坑,欢迎交流。 这个不寻常的2020年,如果有人在家里想要在小说中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纷乱,也许我这篇文章能帮你提供一些参考。

PS 如有错误请留言,毕竟是一口气敲完,难免有些记忆已经模糊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