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刷屏的时候,我正在潮汕吃牛肉。馋了两年多,今次终于成行,每天埋头苦吃,很少有时间刷手机,居然错过了第一时间触摸这次公共热点事件的时机。

快速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支宣传片并没有戳到我的点,反而有种两头都靠不上的拉扯感。

这种拉扯体现在,你说它讨好小青年吧,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造作感,仿佛儿子18岁生日这一天,老爸摸着孩子的头说:“我百忙之中抽空研究了几天,终于发现你小子的喜好还有那么点价值,当然啦这都是老爸我给你打下的江山,你个臭小子真走运啊,不用吃我白手起家的苦!你张叔叔李伯伯对你曾经的批评跟我不搭噶,我可没他们那么浅薄,我原谅了你曾经的叛逆,老子肯定你了,感不感动?”

然后朋友圈的“老子”们纷纷转出来,证明自己是那个白手起家、开明睿智、给你们打下一片江山的慈爱老爸,而不是什么心胸狭隘的张叔叔李伯伯。

但你单纯把它定义成是中青年或者小青年的代言呢,它字里行间又充满着主旋律的价值宣导,比如“青春不能忧伤迷茫”,比如“只有弱小懦弱的人,才会习惯否定和批判”。

坏事就坏事在后面这句话上了。

它又像是在讽刺曾经否定过你的“张叔叔”“李伯伯”,又像是在跟不喜欢这支片子的人说“骂我的人都是傻逼”。

《后浪》宣传片推出之后,各大主流媒体或主动或被动,给予了这支片子超高级别的流量推送和全网曝光,赞扬与肯定声音铺天盖地。自然而然地,所有的备受关注,都一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势必引起相应量级的讨论声浪。

全部统一的意见是不需要讨论的。凡是讨论,一定会引起相左观点的交锋。爱国作家黎汝清先生在红军三部曲之一《万山红遍》中说过,真理越辩越明。任何事物与现象,都不可能存在一边倒的观点。正如不存在百分之百的正义,我们只能追求无限趋于正义——而公平和正义的标准,也在反复的争讨中变化着形状。争辩越自由、吸取的观点越多元、考虑的情况越全面,则与真理越接近。

因此,允许不同的观点发生和碰撞,才能促使我们的制度和文明无限趋于公平、普适。所以,永远不要制止异见的声音,你不是什么杀伐果断的统治者,也不是肖战,没必要把异己全部扼杀。你也没有在玩什么出了格子就会死的游戏,不是非要选择一个立场站到天荒地老。要追求真理,惟有暂搁成见,兼听则明。

回到《后浪》上来看,有讨论发生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这讨论使异见者摸清主流,使认同者不至迷醉。使大部分人能够在经历讨论后保持清醒,吸取多元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思考素材,不被轻易“带节奏”。

而事件的发生是这样的:在看了《后浪》的文案之后,我转发了几条关于《后浪》的讨论推文,其中包括两篇从表现形式/内容角度进行批判的,一篇从广告专业角度予以肯定的,全部没有附加我的个人评价,只是觉得两种思考都写得非常有参考价值。

很快,一位朋友在其中一篇批判的内容下面回复我:唱反调的文章出来这么快啊,都说了只有弱小懦弱的人,才会习惯否定和批判,这个作者还打自己脸真是笑死我了。

我回复他说,如果你先入为主的把“只有弱小懦弱的人,才会习惯否定和批判”当做真理,就没有什么参考异见的必要了,因为在你眼里都只会是好笑。

他继续回复我:不论有什么事件发生,朋友圈里唱反调的永远有你一个,就是为了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真是蠢得有盐有味。

我说既然看不惯我很久了,你大可以屏蔽我,没必要过来找一下存在感啊?算了,你不要再回复我了,我把你删了吧。

他说那你快点删,删人还要预告一下真是非常搞笑。

回过头想想,我也觉得预告一下的自己挺搞笑的,但分析当时发这句的心情,应该是十几年的朋友,心里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他认为别人表达异见是“为了彰显个性而唱反调”,觉得看别人“打脸”很好笑等种种表现,真的让我非常失望。中间确有冲动的成分,但是并不后悔。

“打脸”这个表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大家对新闻事件保持缄默,对热点讨论闭口不谈,生怕今天支持一方,明天就有“反转”,自己被“打脸”。

可是你能保证等来的“反转”不会有新“反转”吗?到底什么程度的真相才算是真相?

新闻的生命就是对最新的事实进行报道,舆论的价值就是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评价,知道三分真相就要说三分的话。哪怕有反转,哪怕我明天转变了立场也不丢人,改变观点并不可笑,要永远保持发声,永远不怕打脸。

当然,我那位朋友在评论里对“打脸”的引用,也是错的。援引了别人的句子并进行批判,那不叫打脸,叫“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再看《后浪》本身。许多青年,其实并没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使之成为事业的权利。就像我这位朋友,父母在直辖市给他买好了房子,没有了自己赚天文数字首付的负担,有一份在国企的稳定工作,所以随时随地可以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可以不忧伤、不迷茫,可以去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许多青年在城市迷宫里,燃烧十年青春,买不起片砖半瓦,战战兢兢怕被辞退或公司倒闭,最后遗恨离场。他们当然也偶尔能欣赏到那些“专门为你们准备的”各种“繁荣”,可他们哪有那份自由探索的底气、全无旁骛热爱的从容啊。给他看了繁华却又还之以萧条,似乎更残忍。

这些年轻人们,确实不用活成前浪想象的样子,他们可能也活不成自己想象的样子。因为他们也不足以,想象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要逼这些青年,也一定要附会那些天赋异禀或家境优越的幸存者偏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