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这个人所关注或喜欢的品牌,大概就能窥知一二。
这么说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而且坦白说,我们已经被消费主义训练得井井有条,热爱一个品牌,早就跟价位或阶层无关。现在,喜欢 Louis Vuitton 的人,也可以买 Uniqlo 买到飞起。米其林三星吃完,再来四个麦当劳辣翅也是可以的。 再爱 Apple 的人,买一个小米的智能洗脚盆也会觉得舒服的。人的多面性,在品牌的组合式上,原形毕露。
这就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品牌呈递的价值观。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用短短几秒就能审视一个品牌是否跟自己「合得来」,也非常清楚哪些品牌讲故事他愿意听进去。品牌如果变得乏味了,他们可以突然迅速完全不忠诚,毕竟现在连合法夫妻忠诚一生都是一段佳话了。
这就是最要命的维度,新鲜感。
所以品牌的根基——价值观,如何包装、升华、娓娓道来,就变得格外重要。
这就好比「品牌」是一个「人」,可以把人的五官比作品牌的货品或设计,如果几个品牌放在一起其实差不多,这时候你更希望了解的,是这些品牌的内心,它们为什么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它们的价格就好比你接触的不同人的职业、社会地位、衣品风格、说话态度......
人生苦短,你选择每天和哪些品牌打交道,也基本等于你选择每天和哪些人打交道,才能把日子过到心坎里。
自古以来,品牌都是靠广告来认识你的。但现在这个广告无孔不入的年代,品牌知道,再隽永的 TVC(电视广告)也已经无法作为它们和你之间的桥梁,因为你在日渐变得精明,且没有耐心。归根结底,是美好的事物见多了,再大的稀奇,都不足为奇。
所以,它们想要寻找一种事关文化内核、又极具人情味、且润物无声的手段,把你的心安抚下来,制 造一段静谧且从容的时光,让你舍得花半小时、一 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专门和一个品牌相处。
品牌敢有这样的奢望,是因为有一种文化载体天然能配合它的「阳谋」:就是杂志,或杂志书。
过去,品牌想要呈递信息,是需要通过媒介进行中转的,因为渠道单一且集中。而当科技迅速发展,大众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进行重新审视的时代快速到来,品牌也发现如今万物皆媒介,你在古代时可能也会通过身边的某一个好朋友认识一个新的产品或品牌,或者认识一家新的店;而互联网猛然袭来后,直播主、KOL、明星全部成为了那个「古代时你身边的朋友」,只要你身处有网络的地方,他们 都会倾情放送消费建议,而他们背后通常不再是另一个媒介,而是品牌自己亲身下海。
因为品牌,突然敢说、会说你听得懂的话了。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新发现纸媒的美好呢?
因为它们想要占用你更多时间。这就好比谈恋爱,痴情的一方总坚信日久定能生情。可是互联网太快了、太容易跳出了、太容易被打断了,况且你的时间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很宝贵。所以,品牌说那好吧,我用最优质的内容来吸引你,这样,品牌和你一举两得:你似乎觉得自己在和文化浪漫相处,而不是单纯被消费主义冲昏了头脑。而品牌,便趁势偷偷介入了你的心。
品牌杂志,成为了消费品变身文化内容的魔法棒。
诚然,当 UNIQLO 的《LifeWear》杂志被前《Popeye》总编辑木下孝浩继续当作年轻 City Boy 的法宝,迅速掀起社交平台的话题时,我们还可以关注到有很多其他品牌都在做类似的事情,虽然我们很难强求这些品牌杂志定期高频发行,但即便是稍纵即逝的过刊,也具备很多非时效性的深度内容值得收藏。
以下这些不错的品牌杂志,都是你值得关注的。
Dean & Deluca《Dean & Deluca Magazine》
日本是业界公认的「纸媒式微」定律的「法外之地」,除了 UNIQLO 的《LifeWear》,第二个例子肯定就是这本杂志。
Dean & Deluca,这个全球连锁的高端杂货及美食超市,在日本发光发热的程度,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可以说这样一个品牌也算浓缩了日本民众对洋食的迷之膜拜。
而笔者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作家松浦弥太郎最近就上任了《Dean & Deluca Magazine》总编辑,带来了这本仅在日本发行的新杂志,全年发行两期。和很多日本生活类杂志一样,每期会紧扣一个大主题,创刊号就邀请了包括 Dean & Deluca 创始人 Giorgio Deluca、美食记者北村美香、摄影师中村 Haruko 等创作人分享跟美食相关的故事,并且还有私房食谱。松浦弥太郎这个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平日就经常写写美食专栏什么的,现在可以说再度重操旧业了。
真是一本难得的专门深入美食和生活的好杂志。
Facebook《Grow》
这是一本号称季刊却似乎已经消失了一阵子的实体杂志项目,但创立之初确实得到了互联网很大的关注,因为它的背景来自 Facebook,它更像是 Curated by Facebook 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实验性作品,主要在欧洲发行,里面集成了很多品牌相关人士的专访、创意故事和营销策略分享,虽然更像是 Facebook 的市场行为,但杂志内容其实非常详实、专业,排版设计也很具先锋性,显然目标受众不是一般的 Facebook 用户,而是有意借助 Facebook 及 Instagram 进行品牌传播的业内人士,启发他们如何利用平台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广告创意和价值。
Airbnb《Airbnb Magazine》
Airbnb 在实体杂志方面可谓非常执着。早在纸媒还未式微的年代就推出过一本很独立前卫的读本《Pineapple》,笔者还收藏着这份创刊号(也是停刊号,因为就发行了这一期),内容主要是围绕旅行建议 + 全世界主要旅行目的地的 Airbnb 房东的故事,是非常 mook 的一种呈现概念,把 Airbnb 本身的品牌并没有强烈凸显出来,更多融合到了内容深处,选择了一种很温润的手段去告诉读者 Airbnb 的人情味有多么浓厚。价格也不便宜,定价 12 美元。
可能觉得《Pineapple》太文艺了,Airbnb 后来又在 2017 年创立了新的《Airbnb Magazine》,这本新刊的调性来了个大转弯,毕竟从杂志名字也体现出来了相当强的品牌性,但内容仍然围绕着人的居住情怀和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试图用各种各样的图片、故事去阐述人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变革了旅行方式,跨越了一切隔阂重新把彼此的心找到共性、连结在 一起。简直就是 Airbnb 这个平台最强大的背书武器和美化滤镜。
这本杂志目前在 Airbnb 官网提供付费订阅,一年 4 期共 18 美金。
Louis Vuitton 旅行指南系列、游记系列
Louis Vuitton 的旅游指南和游记系列,其实在 Louis Vuitton 官网给的类目就是「杂志」。
虽然时尚品牌出杂志感觉已经成为标配,但多数的内容都依归时尚文化类别,刊物的内核(无论是故事报道还是大片呈递)也与「时尚」强相关。Louis Vuitton 则偏倚到生活方式领域,完全紧扣品牌的 「旅行」基因,多年来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甚至把自家的旅行指南系列和游记系列积淀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顶尖旅行内容提供商。
它们的内容出版逻辑和 Lonely Planet 别无二致,也是分城市定期修订再版,旅行指南目前已经涵盖了全球近 30 座指标城市。虽然指南里有非常多小众好去处推荐,但笔者最喜欢的,却还是游记系列,它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用插画、故事的形式分享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生活体验。
例如古巴游记,Louis Vuitton 就请来的是中国艺术家李昆武,他感到古巴的自然风光与自己的故乡云南有几分相似,最后用 300 多幅表现形式不一的画作勾勒出自己在古巴的见闻。
而 66 号公路那一本游记,可以说是笔者最喜欢的书籍之一。它请来 Thomas Ott 用三个星期完成 4,500 公里的旅行,每幅图片都深邃、迷人。
其实在潮流及时尚领域方面,愿意为杂志形态掏荷包的品牌多如繁星,《Acne Paper》《Le Monde d'Hermès》、还有时尚电商横跨媒体的标杆 《Porter》......以及一众时尚品牌都有装帧精美、纸艺繁复的出版物,但如何不止于美,或者跳脱出自身所处的行业,而敢于用强大的编辑力去凝练好的生活内容,甚至让出版物延伸出自有价值,却是许多品牌鲜有耐心去追寻的。
visvim. 主理人中村世紀去年就带来了品牌第一本真正意义的杂志《Subsequence》,把传统工艺文化用新的表现形式展示成册。
更多潮流品牌则深知自己发迹不久,缺乏长期市场沉淀,于是把发行杂志当成了补全品牌价值观的重要管道,展现团队或主理人在艺术、文化、摄影等领域的独到见解,成为了市场手段至关重要的一 环。
杂志,在可见的未来,都会成为品牌借力施展气质的一种捷径,成为它与消费者深情约会的上等借又。甚至去年连 Netflix 也一度在媒体放话 宣布正在筹备纸质杂志《Wide》。
纸墨文化,永不落幕。
(文章题图来自 Airbnb Magazine)
> 参加少数派读书月 征文活动,分享你读过的好书,得到阅读器、Kindle Paperwhite 等你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