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突发奇想:何不做个「游研社阅读计划」。

  • 一来,补上我错失的美味文章
  • 二来,从各位作者的笔触之下汲取一些养料
  • 三来,跳出时间流的推搡,自在阅读

其中第三点目的,就是我想在做这个计划的同时,想要同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亦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不时的跳出信息生活的时间流,通过完成某种意义上的阅读来完成自我调整。

此「阅读」指的不仅是阅读书籍等内向充电的方式,还有自我审视的意思。总之,是让你的思想暂时跳脱平常的节奏,选择一种自我的方式整理自己、反省自身。这可以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禅修艺术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我本以为网络发展指向的「去中心化」,会对日益糟糕的舆论空间起的某种调和作用,可却没想到网络聚合效果发酵后,催化了更加割裂的、两极的网络社会。

身处如此的信息环境,我觉得每个人都陷入了更为辛苦的网络生活中,情绪化和敌意不时的在日常里爆炸,甚至有时是我们自己拉响了这个「炸弹」。

因此,在庞杂的信息冲刷我们的生活时,在群体的叫喊敲响我们内心的窗户时,要想到:「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给自己一个悠闲的任务,或者一个不成体统的冒险,跳出来,亦或,退一步,先让潮流裹挟着时间浪一浪,我们检查一下眼前的方向是不是通向我们向往的终场。

那么,我开动了!

首先,从总结游研社的新媒体账号开始。

具体来说,就是找出游研社运营的新媒体账号中文本内容主要在哪几个平台。

然后,从阅读的舒适度和内容的全面性出发筛选平台。

毕竟,新媒体的「新」很大程度上是即时性的无限放大,所谓「即时性」就是将人和内容推送绑定在短时间之中。例如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消息只能查看五天以内,也就是意味着:作为一个关心读者反馈的公众号运营者,你需要要至少五天登陆一次后台查看。这好像没什么问题?对于微信公众号而言,这的确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个聪明的设计;可是对于读者而言,这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你只能回顾近期的文章,对于早期的文章,你需要不断的滑动屏幕才有可能看到,或者祈求运营者利用小程序做了回顾页面的跳转。

一言以蔽之,我所找的平台是方便我回顾其所有文章的存在。

第一步 捋清新媒体矩阵

媒体的首要门面是官方网站,一般从中可以得到它其他媒介的链接或者 ID。

从中,我看到游研社主推的是官方公众号,新浪微博和知乎作为次级补充。

然后,我又从手机挑出了官方应用和哔哩哔哩。因为游研社应用是其主推的平台;哔哩哔哩在几年前开设了新分区「专栏」,供用户进行文本内容创作。这些在我常用的应用之中,所以值得留意,反之,今日头条等有没有就不重要了。

稍加整理:

  • 官方网站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 知乎专栏
  • 哔哩哔哩
  • 官方应用

第二步 按照目标进行筛选

通过体验与对比,将信息综合如下:

平台舒适与否全面与否详情描述
官方网站在标题栏以「游戏史」、「文化」等标签进行分类,通过卡片视图滚动查看,基本满足我的需求,只是对标签与其相应内容不熟悉,且只能顺序查看
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历史消息」还是「游研精选」都是滚动查看,三千多篇过往推送,我可滚不下去
新浪微博×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游研社没有使用微博文章的专栏功能,基本上是和公众号一样的体验,想回到过去,就试着滚吧
知乎专栏翻滚吧,知乎专栏
哔哩哔哩专栏下有三个文集,含有跳转目录,着实方便;只不过没有官网文章齐全
官方应用×杂乱的标签和油盐板

哔哩哔哩专栏的阅读体验着实出乎意料,虽然相比官网的内容不是那么全,但是可以倒序阅读这件事十分重要。故此,阅读计划的平台选定哔哩哔哩专栏。

另外,此次体验又一次验证了高即时性的平台到底在推着我们走向什么样的道路。这条路由你想看到的东西和大家在看的东西铺成,并且用时间构成了限制的围栏。我们循着智能推荐的指引向前,向前,直到了忘了来时的路想要去往何处。

互联网有记忆,但人没有记性,最只顾着低头走路,看看脚下,望望别人。

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

鉴于每天的变动不可控,计划就以周为单位,每周在哔哩哔哩倒序阅读十篇游研社的专栏文章。

一份悠闲的阅读计划就此完成制定,下周一开始践行!

结语

之前,我按照顺序观看了银河映像的全部影片,现在,我也在用类似的计划欣赏着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这种游离时间之外的计划带来的乐趣,其中不乏因为对抗而产生的自由感,可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如何分享这种感受。

直到如今,时间线把我们拖上一种进程,我们不得不参与,哪怕错过一个节点,就好像出世了一百年。

这样下去,我们太被动了,要再主动一些,主动的对抗这股浪潮,哪怕一秒。

正如诗中所言:

他要抵达前方,往往只缺少向后退却的几步

不必担心与潮流相逆,退回自己才能继续前进;而成为自己,成就热爱,就成为了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