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撰写kindle这个选题时,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阅读行为本身的问题。

例如:

你阅读某本纸质书,一般是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捧着书读。表面是相对静止的一种阅读行为。

你阅读的是kindle一类电纸书,那很有可能是手持kindle在通勤的路上,甚至是出差的飞机上。表面是相对移动的一种阅读行为。

怎么理解?

前者,你阅读了48页内容,仍在沙发上;后者读了48页,已经从地铁出站走到公司楼下了。其实就是阅读过程里,人的位移发生了变化。

换作是以前的我,肯定认为是人的主观意愿改变了阅读行为。

如今从产品的角度出发,部分原因是两个不同阅读载体之间的性能差异所造成的。纸质书是厚重的,不想到处带着;电纸书是轻便,去哪里都可以带着。

这些不同的性能差异在你不知觉中改变着你的行为

说这些,和kindle有什么关系吗?有的。因为本文的主旨是:kindle购买的劝退理由与阅读习惯的培养。

从阅读行为本身出发,讨论不同阅读载体所带来的行为变化及心理改变,才能更看清两者的区别,发现自己究竟适合哪种阅读方式。

如果本文有幸被你读到,希望本文以下几个点对你有所帮助。

  • 电纸书劝退的两个常见理由
  • 电纸书隐藏着一个学习弊端
  • 摆正心态慢慢培养阅读习惯
  • 有了习惯那该如何提高速度
  • 全文总结




01 电纸书劝退的两个常见理由


你的舍友最近买了一台kindle,看得津津有味,无论是上课还是外出都愿意带着它,厕所事儿也带着。

然后,自己去了解一下,发现水墨屏能护眼、亚马逊有大量书籍、还有一些辅导教材、居然还能看PDF……

似乎能满足自己的看书学习需求?千元的消费价格,好像比iPad要香?

当自己购买后才发现,实际体验与购买前的想象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就以上提到的几点,给大家讲讲我最常见的购买kindle的两个理由。


首先,以护眼为出发点购买kindle。

水墨屏护眼是肯定的,因为它没蓝光,是最近纸质阅读体验的屏幕。至于水墨屏的科普,我就不写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kindle 水墨屏 ▲(自用)

这里要说的是,以护眼为出发点购买kindle,但你有考虑过自己的阅读时长吗?平时会花多少时间在屏幕上读书呢?

如果一天下来连续阅读时间都没有一个小时以上,真不建议以护眼为借口买电子阅读器。这当中肯定有人是一个小时都没有的,就更没必要了。

因为这点儿的阅读量,不会对你的眼睛产生多大伤害。

日常王者几个小时不伤眼,看书不够一小时就伤眼了?

就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里面提到的,2018年人均买纸质书达到5.5本。

做到算术题吧,全年365天阅读5.5本书,平均每本书是300页,求每天是阅读多少页能读完?

答案显然:5.5 × 300 ÷ 365 = 4.52(页/天)

算整数也就是5页,用电脑和IPad读5页内容,怕是5分钟都不用,这就更谈不上伤眼了。

所以我提倡购买kindle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的阅读量需求,且每天连续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请大家稍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阅读情况。

唯有这两个条件存在且足够大时,才能有效降低kindle盖泡面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kindle 盖泡面 ▲(网络)

第二,买了kindle以为会静静地看书。

在上学时,为了应付四级的考试,就在当当买了一本四级单词书。可当年去考试的前一天,我仍然没有背完单词书,相当于一个裸考的状态。

我还曾想过隔天晚上都去跑跑步,好让工作了一天的身体得到适当放松。于是想着,跑步得先有跑鞋,便先买了一双跑鞋。可是,最后只坚持了一个月左右,现在这双跑鞋就是散步和休闲用,鞋底都不怎么磨损。

回到读书这个事情上,你想读书,是先想到读哪本书?还是先想到买个阅读器?

是不是很想回答,肯定是先想到读什么书,然后才会想到买阅读器。

其实不然,有的朋友是想先买阅读器,才会考虑读什么书。

心理感觉大概是这样的,阅读器我有了,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反正我总有时间会好好看书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个人营造自我满足的假象。在购买之前就已经在幻想拥有之后的美好体验,却不从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上思考。例如,有没有可能是买回来读几天就不读了呢?

也不曾想过不同的阅读载体之间的性能差异是可以影响人的外在阅读行为。

正如开头说到,有人是一直坐着看书,有人是上下班路上看书。

那究竟是阅读载体的哪些性能对人的外在阅读行为产生影响呢?

在东南大学的一篇实验论文结论中,提到了:阅读同一篇文章,电子阅读者阅读速度快于纸质阅读者,其原因是手机屏幕相对纸质书的面积更小,一页的文字内容可以几眼便知梗概,读者对文字信息吸收的形式相当于 “ 屏 ” 与 “ 块 ” 。

即使如kindle大小的页面,把文字设置到适合阅读后,显示的内容也会比同一页的纸质书要少。

字数更少,段落分明,也就相当 “ 块 ” 形式的阅读,从纸质书的逐字阅读转为阅读器上的 “ 块 ” 阅读,速度自然就快了。

这一点同样可以延伸到公众号文章排版的原理。根据以上的结论,公众号目前的排版大多为字数不超三行、多分段、字间距较宽,从而增加易读性。

再来是kindle一类阅读器的便携性。苹果iPod的标语是: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那kindle则是:把一座图书馆装拿在手上。

作业本大小的kindle容纳着一座图书馆的图书量,是不是无论想去什么地方,都想带上这个小家伙,稍微无聊时可以打发一下时间,重点是它不碍地方。

正因为如此,我们甚少会在通勤的地铁路上会看见有人拿出厚重的书来看,更多的是手机和电子阅读器。

基于上面文字吸收的形式和电纸书便携性两个特质,使得kindle一类的阅读器具备可以随时随地更快地阅读的性能。

随身带着走的 kindle ▲

也是由于这一性能的存在,影响了人对阅读环境需求的心理变化,相应作出有别于阅读纸质书的阅读行为,而这通常不是静静地看书。

笔者始终认为购买kindle读书,是一种阅读行为体验的提升,让长期单一静态阅读行为的朋友可以体验到多种阅读行为下的阅读乐趣。

而想先购买kindle再培养阅读兴趣的朋友,我劝你三思。虽然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也不无道理啊。




02 电纸书隐藏着一个学习弊端


先问你两个问题吧。

纸质教材书籍,平时翻过几次?全年只有期末的那几天会翻一下?

一开始连纸质教材书都未曾翻过几次,千万不要认为买了kindle就会认真教材书。而且kindle也是极其不适合看PDF类的教材书。

常规的学习过程中,你是需要经常翻阅教材的。通常翻阅的情况是翻翻前面几页,翻翻后面几页。对于突然想起的重点内容,可能要翻别的书籍。

kindle一类的阅读器,无法满足这样高强度的翻阅需求。这是基于水墨屏的显示特性和触摸操作的逻辑决定。(触摸操作的逻辑:例如想看第二本书,就需要退出当前的页面,搜索书籍名称,点击书籍,再进行阅读。其实就是返回、搜索、点击、阅读)

如果学习需求只是一本书的话,kindle还能承受得起。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习需求一般不是一本书就够了的,大多数情况都是一个科目包含好几本书。你需要前后看上好几本书,高强度学习时是同时看。

随着单个科目的教材书籍越多,在kindle上的操作就会越繁琐。在操作层面上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了

这是从学习的操作层面直接说明kindle阅读教材会影响学习效率。还没说kindle阅读PDF书籍的痛苦,这个可以自行百度。

接下来,笔者还会从纸质书和电纸书的阅读记忆效果来说明以上情况。这里引用三相关项研究的原文。

挪威的一项研究让两组读者分别阅读同一篇短篇小说,一部分人读纸质文本,另一部分人阅读电子文本。之后所做的两组人的阅读效果对比分析发现,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有一个显著的差别,那就是纸质文本的阅读有助于读者对文本内容的记忆,而电子阅读却缺少这样的显著功能1 

美国也有一项研究也表明,51% 的被调查学生说,他们阅读纸质文本要比电子文本记忆效果更好,只有 2% 说他们的情况相反2 

我们国内东南大学也有一份实验论文,也是支持了以上结论。

该论文的结论里提到,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材料,相比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更倾向于跳读和略读; 在理解认知方面,两组对于简单信息的处理加工表现无差别,但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 在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表现逊于纸质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较弱3 

网络配图 ▲

针对以上的结论,常见的说法是,印刷的纸质文本是一个可触摸的实体对象,读者翻阅书页,写下笔记,甚至书的装帧、纸张品质、油墨气味,以及阅读过程中的动作,都和文本内容的记忆和感知结合在一起,由此加强了对文本的记忆。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理应是理解、记忆、运用为重点。以这三点为前提,再增加相应的学习需求较为合理。

如一开始追求学习上的捷径,寻求便利,这未免有点本末倒置了。

相关研究都一一说明纸质书的阅读记忆效果确实优于数字阅读。各位仍然在考虑购买kindle阅读教材书籍的朋友,请慎重。

关于kindle的重点误区,上面已经说完了。下面会针对已拥有kindle但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朋友给出两点阅读建议。





03 摆正心态慢慢培养阅读习惯


虽然是针对已有kindle的朋友给出建议,但这里仍适合纸质书阅读者和近期想购置kindle的朋友。

笔者因工作的关系能经常接触到一些热爱读书的小伙伴。即使是热爱读书的小伙伴,同样也存在阅读到某种程度时,就觉得没法读下去了。

我稍微捋一下常见的状况:

① 感觉累了,读不下去
② 老觉得这本书没法读完
③ 买书回去放了很久才拿出来看
……

阅读,其实是消耗意志力的一种的行为。需要集中意志力阅读每行字,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从左到右地扫视,其过程在大脑中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使得大脑能够理解由单个字组成的段落是什么意思。

阅读期间,并不会只存在单一的信息转换理解,还会伴随对获得信息的思考。这就是我们平常体会到的,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通常是下意识在进行,很难被控制。

具体例子:你读书,读着读着停了下来,细细琢磨文字的含义,思考一番,稍微想通了,再继续读下去。

刚才说到的转换信息和阅读思考,都是高消耗意志力的环节。

阅读过程越是消耗意志力,就越难读下去。

反过来,阅读过程的两个环节不消耗意志力,我们就能获取更长时间的阅读行为。

但是,不理解,不思考地读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针对培养阅读习惯,需要在上面的两个环节降低对意志力的消耗。

① 阅读初级者,减少阅读时间,适应后逐渐增加阅读时间。

要理解书籍的内容,大脑就必须转换信息加以理解,转换信息的环节里是无法不消耗意志力的。因此从减少阅读时间入手,通过缩减阅读时间来直接降低意志力的消耗。

笔者最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先从每晚30分钟的轻松阅读开始,旨在理解即可。阅读时间限定在30分钟,无论最后读了多少页,或者不理解,我都不再读下去,留着明天再读。

每晚睡前阅读30分钟,我相信很多朋友都能够做到的,只要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就好了。

先是摆正渴求快速读完书籍的心态,从简单的阅读时间累计开始,每晚累积一点阅读时间,习惯慢慢就能培养起来。

② 阅读初级者,不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思考。

这里建议的是,阅读过程尽量不要思考内容里的核心问题,只需要做到上面提到的第一点,理解即可。

摒弃阅读行为里最消耗意志力的阅读思考,最能直接减低意志力消耗,从而增加自己的阅读时长,同时阅读过程会相对轻松一些。

笔者知道有部分朋友是非常看重书籍的内容,需要从中思考才能获得更多的启发与知识。

本文的最后一个小点,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04 有了习惯那该如何提高速度


方法是对上面30分钟阅读的补充。如果你有在使用kindle一类的电子阅读器,接下来方法会更适合你。

笔者记得第一次接触印象笔记时,就看到这样一句话: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出自李参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我也是从这句话里面受到了启发,开始学习使用印象笔记。

我说这段话,是因为快速阅读的核心也是在于思考。但不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是阅读结束后思考。

先回到前面讲过的每晚30分钟阅读中,你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能稍微多看一会书,逐渐不满足于仅限30分钟的阅读。

我也曾经这样经历过,那会还停留在阅读纸质书。这方法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意义的阅读方式,实实在在能使阅读速度加快,代价却是自己无法再深入了解此书的核心观点,或者是启发自己得出新观点。

笔者开始寻找能弥补此缺陷的阅读方法。

要加深理解书籍,思考是必要的。不思考,也就无法理解核心。

直到我想起 “ 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 这句话。

30分钟阅读过程里面,要求是停留在理解文字即可,这样能加快阅读速度,是对的。若此过程增加思考环节,则拖慢阅读速度。

但是,把思考环节置于阅读之结束后呢?

开始时,在纸质书上划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当全书阅读结束后,我会重新回顾被划上重点的内容。

速度快了,思考也有了,仍存在缺陷。在纸质书的重点需要整理至电子文档,才能被归纳总结编辑,形成新的观点。

这样会后期会浪费太多时间。

要想一步到位,只能寻求电纸书的帮助。

我费尽心思去了解kindle的功能后,并且找到一个可实践的方法。

在闲鱼淘了一台可以刷多看系统的kindle(KPW2),多看系统其中一个特点是 “ 可以把书籍的批注导出至印象笔记 ” 。只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摘要下来就好了。

多看系统的kindle ▲

自此以后,笔者的阅读过程是:30分钟阅读,不思考,直觉上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摘要下来,整书阅读结束后导出摘要至印象笔记,通过印象笔记的摘要进行回顾和思考,并归纳总结摘要里反复提到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导出来的笔记,我可以编辑成内容。

今天我仍然在使用这个方法。

而你也不必去淘一台KPW2,因为现在有Knotes,满足导出编辑的需求。笔者选择KPW2的核心原因,印象笔记目前是笔者的工作主体,能导出至印象笔记也就成了我的首选。



05 回顾以上的重点内容


以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上面的内容,方便一开始滑到低的朋友。

kindle购买劝退的三点:

① 每天阅读时长不超1小时的,买kindle回来多数是盖泡面的。

② 即使你能承担盖泡面的经济损失,但kindle也不会让你爱上看书,因为一开始出发点是错的。

③ kindle不适合用于看学习教材,从挪威,美国,以及我国的相关阅读研究都表明纸质书的阅读记忆效果是优于数字阅读的。

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的两点:

① 每晚睡前30分钟阅读时间,阅读过程不思考,只管做摘要;

② 使用导出软件,将摘要导出,归纳总结摘要反复提到的观点。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

作者:橙子虾(橘子蟹),一名喜欢写笔记的文案编辑咖啡店店长,热爱指尖文字交流的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