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自己是「断舍离界的传教士」,扮演导师劝诫别人。但是现在,我想了想,这场心灵的整理游戏差不多可以到此为止。

第一次接触断舍离,是六年前《知日》出的某本特集,映入眼帘的这三个字有种特别的魔力,简单、有力、禅意,与主流消费文化背道而驰,让当时响应这个概念的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潮的事。别人「买买买」,我在「扔扔扔」,自然踏上所谓的 the one less travelled。我愿意相信断舍离的「减法逻辑」可能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历万世而不移的终极真理。从那以后,陆续读完日本和西方的简化流派代表作,也从断舍离开始,慢慢践行起 Minimalism。

日本简化流派的代表人物

不得不说,断舍离类的学说在「人与物」关系的处理上很有价值,主张从「被物质侵占的时间与精力」中抽身出来,夺回生活主导权。它准确的说出人们一种真实并且相当普遍的愿望,只要是对物质现状不满,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感到手足无措,我们就很有可能去响应这种号召。

但某些作品在追求传播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刻意忽略生活中最有挑战,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只要做减法,人生就会好起来」这样的咒语对生活真的太具破坏力。久而久之,你很难很分清楚哪些减法是在闲云野鹤享受人生,哪些是在逃避问题消极面对。最终结果,必然带来失望与自我矛盾,然后你为了解决问题又会消费更多的断舍离产品,因为你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断的还不够好。

断舍离类的作品是「此中有真意」我们还没解开,还是生活不尽人意的涂脂抹粉?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一、断舍离的核心:简化欲望,解放时间

基本看封面标题就能明白它的概念,通过对物品关系的整理,梳理内心真正需求,从而简化不必要的关系,将原本稀缺的时间与注意力解放出来。最终你成为自己的主导者,你的身边围绕着的也尽是你喜欢的人或物,你也更专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物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的概念
在物品简化的实操过程中,常用到的两个法则是「替换」与「删减」。「替换」致力于将身边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适合、舒服,而「删减」是简化掉不需要的物品或欲望,最终让你不再被物质牵着鼻子走。

不可否认,这套逻辑对于物品的整理行之有效百试不爽。而且它成本低,见效快,这也是大家都说,为什么每次看了这类书籍后,总感觉自己的肾上腺素在飙,迫不及待想进行整理。因为它的门槛实在太低,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上升至生活层面,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它运用到工作、健康、财务和人际关系上呢? 那些把极简主义、最小限主义、清贫美学玩的飞起的主角告诉我们,当然是可以的:「人只活一次,为什么要在不幸的池塘打转,来吧,让我们一起对糟心的人际关系与生存状态说拜拜,幸福将自动显现」,一本《断舍离》看完了,还有《心灵断舍离》《工作断舍离》《家事断舍离》......总有一本适合你。

于是你拿起他们给出的说明书,拥有同样的配方却始终调试不出同样的味道。你开始疑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二、断舍离的问题:顺人性而下的心灵游戏

说直白一点,断舍离类的极简学说,它们没有给出喝鸡汤的勺子。

1. 避重就轻:「简化」不是构建幸福人生的核心法则

生活的勇气往往来自于自我暗示的谎言,除非你一直都过的很顺。

「做减法」与「扔扔扔」的确可以减轻俗世带给我们的压力,让生活轻松一点。但仅凭这一点,就把它当成通往「幸福自由」必要条件,就有些扯淡了。平时习惯了线性思考,很多事情想当然的认为它们有因果关系,说断舍离是因,幸福是果。

试问当你扔了那么多东西后,为什么依旧感觉生活像被卡住,你皱着眉头「我明明已经简化了很多人际关系了啊,我明明减少了很多欲望了啊」,但随着时间流逝,你却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生活的限制并没有因此减少?于是心生疑问,我接下来还要扔什么?

再试问,当我们要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维持一段美满的婚姻,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到这里,断舍离背后缺失的秘密已经浮现出来。大部分情况下,断舍离更像是一个前戏,让自己归零重新出发的前戏,如同现在的你准备捋起袖子写方案,断舍离像是你花了10分钟,收拾了一下散乱在桌面上的文件,关闭了电脑里的干扰人的音乐。而真正的重点是接下来做方案的几小时。

通往幸福的道路势必要经历大量hard work,痛苦,煎熬,饱受挫折,以及大量情绪,在这过程里心酸悲苦必须一一去解决,这当然是痛苦的,但也是真正有效的。而在断舍离之类的产品中这些却通通不见了。仔细回想自己的人生,好像并没有因为简化而自动消失问题,反而越是不去直面的问题,越是藏在心底的问题,不管隔几年,换几次工作,倒腾几座城市,依旧都在,而且更痛苦。就像《凪的新生活》台词,扔点东西人生就能重来,太逗了。 
《凪的新生活》剧照

2. 本末倒置:生活的未知体验也被一同简化掉了

有人问禅宗大师慧海如何修行成佛,慧海说很简单「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别人很困惑,谁不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呢?慧海说,我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百种需索;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千般计较。

慧海大师的话很有哲理,但细细思索,这两条标准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有钱,二是有闲,总之就是饿了能有东西吃,困了能有地方睡。你羡慕别人的云淡风清,不过在此之前他可能已经经历了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所以构建幸福生活的蓝图,不是断舍离类的表层逻辑,而且背后隐藏着的doing、创造逻辑,也只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断舍离才能发挥作用。遇到事情习惯性做减法,爽是爽,但最终也只会变成又懒又穷又没有性生活的空巢老人。

现在我也很坦诚反思下,为什么我老是感觉自己的人生彷佛被卡住,其实就是太在乎怎么舒服怎么来。在减去多余关系的同时,也舍弃掉更广阔生活体验的可能性。断舍离很安全,很放松,难受的事可以不做,难打交道的人可以不打,遇到质疑还能傲慢的说,你不懂啦我这是极简主义啦,最终活成「半径五十公分的人生」。而在此时此刻,如果不走出这个牢笼参与进化,就无法感知无法体验另外一个更大的世界,如果你都不曾拥有,那你又怎么知道自己不需要?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百种需索,千般计较,这是必须要去做的事。

3. 同途殊归:穷人的断舍离终究和富人的不太一样

1982年,乔布斯为《TIME》杂志拍摄的照片里,家中的客厅是这样的。看到这么原生态的环境,极简青年也备受鼓舞的发出「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的感叹。不过却不知道,这样的极简,普通老百姓根本玩不起。

Tiffany 的落地台灯,Acoustat monitor 的音箱,JA Michell 的唱片机,亿为单位的地热地板,以及因为达不到要求,就宁愿再等 8 年购入的 LC3 沙发。在众多的断舍离影视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各式各样的日式住宅与家具,那种阳光洒满原木色地板微风吹佛白色飘窗的日式极简主义,的确禅意舒适,但接触过房市的人都知道,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很贵。而你正在践行的断舍离,可能在其他人的眼中,确实清贫,但并不美学。

一直到最后,断舍离也没能给我们讲清楚,它的基础是什么?怎样的欲望算是多?怎样的欲望应该被简掉?而极简到什么样的地步又可以停止?抛开剂量谈简化都是耍流氓,这些通通没有答案,或许它也无法给出答案,就像隐居在瓦尔登湖旁的梭罗,他怎么可能告诉你,每周都会穿过小树林回妈妈家吃饼干,以及每周也都会有穿过小树林的姐姐来帮他洗衣服。
乔布斯为《TIME》杂志拍摄的照片

三、断舍离之后:我会如何生活?

一个事物如硬币两面,好坏自己权衡,这几年的时间对断舍离有了新的解读,但并不意味就把它全盘否定,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还是可以蹲下来抱抱自己,翻翻《我决定简单生活》嚷嚷「生活在别处」,但终究还是要站起来,烧掉书,回到社会,继续遵从达尔文的进化法则。

每天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也会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对自己诚实,有没有对自己撒谎,这里写上2个小tips,时常回到这里看看自己是否做到。

1. 诚实

诚实不是我打碎了你的花瓶,向别人诚实,诚实是向自己诚实。试想有没有在「正确」与「方便」面前,往往选择做「方便」的事,然后后悔然后推脱责任。

断舍离是复杂生活的简化工具,还是生活不如意的安慰剂,这微妙的边界没人能知道,只有自己知道。很多情况下的痛苦,都是自己的想法与身体做了不一致的决定,脑袋明明很想要,但是身体得不到,反过来洗脑自己「其实我并不需要这些」。纠结的生存状态是痛苦的根源,如果某些事情反反复复引起情绪反应,那说明内心的确很渴望,对这种事情无需继续抵抗,大大方方的说「我想要」。

2. Doing

与其通过做减法来甄别最重要的事,不如先做加法去发现更多可能的事,没有爱好也只有尝试了各式各样的事情,才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适合做什么工作,也只有了解不同工作背后的运转模式,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打造最够大的范围选项,很苦很难, 而每天眼红于别人的才艺爱好,想着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神笔马良般的技能爆富,这样的日子终究更苦更难。


四、结尾

其实写到这里,我感觉说的已经不只是断舍离了,对于现在的我终于想清楚,幸福生活的表达式不是单纯「减法」,也不是单纯「加法」。正确的表达式是「减法」+「加法」。而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个更隐秘的方程「深度投入」才是幸福最自然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