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一个记者,我每天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有很多朋友看到我靠写字养活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心自己没有「写作天赋」。
的确,现在有很多写作者爱说,写作是一个「上天赏饭吃」的技能。我觉得这些都是自我陶醉。大部分人都想被称为「天才」,而不是「努力的人」。但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们,近距离观察过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他们如今顺畅流利的文字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原始积累。
写作不是一门等风来的技能,灵感是业余选手的借口,职业选手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写作也不是一门闭门造车的技能,它需要不断跟其他人发生连接和对话,你的人生历练足够丰富,你的洞察才会稍微不那么贫瘠;写作更不是一门全凭天赋的技能,遣词造句可以在不断模仿和锤炼中学到。
这篇文章是我做记者这段时间对工作的总结,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写作想法的同学们。简单来说以下这几个感悟贯穿了每个环节——
- 你得清楚自己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你还得知道自己不做什么。
- 坚持是最大的天赋。
- 对不可改变的事要学会放弃。
- 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
这几个感悟也是我对这份工作的感悟,听起来有点过于虚无缥缈,我这些感悟,这些虚事要怎么实做,怎么把它们融入到么处理资料,突破采访和写文章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如何采访
采访是记者最重要的工作,采访质量直接影响了作品质量。
- 做好准备
- 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
- 用聊天而非提问的方式开展对话
做好准备
做好准备是最基础的工作。前 GQ 编辑总监曾鸣就说过,自己每写一个新话题都要把搜索结果前 10 页看一遍。最起码你可以从这些搜索结果发现读者在关注什么讨论什么,这些会是你要思考的方向,你要提问的问题。
做好准备是建立双方信任感的第一步。想象下去你采访公司高管,问及公司营收数据,可是公司才刚公布了财报,对方会怎么想你?好吧,其实大部分情况他们不会多想,因为没有做功课就上阵的记者太多了。
但如果你做得更细致,更周全,对方会因为你做足准备而更尊重你,你尊重对方,尊重彼此付出的时间。即便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都会被做足准备的对话打动。
我做准备的方式还蛮简单的,把现有的资料看一遍,记下当时的思考,每一个思考都变换关键词继续搜索,看不同人是怎么解读的。
真诚最重要的品质
无论是跟企业负责人对话,还是跟消费者对话,都得真诚以待。如果约定要给他们看文章,就得遵守诺言。不要欺骗,不要扮演,不要说违心的话。往长远点说,你不是干完一票就溜了的人。受访者都在短时间内对你打开心扉,那么这就是你们建立起更亲密关系的机会,要好好珍惜这些机会。
没有人是笨蛋,一个活生生的人坐在你面前跟你聊天,你肯定能感觉到这个人是否有所隐瞒,是否另有所图,要真诚,要尊重。
用聊天而非提问的方式开展对话
这是我非常看重的技巧。有时候我不会给出问题让受访者回答,而是说我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做足准备,能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对方的回答会比你设想的更多。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做好准备。
在采访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我说得对,对方会顺着我的思路再展开给我解释,如果我说错了,对方也会反驳我,给我指出一条新的路。大部分有价值的回答都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另外,聊天的方式也会让整个交流变得更轻松,一问一答的形式很容易让整个环境变成言行逼供。聊天气氛不好,大家就会说得更少。
二、如何下笔
我写作习惯是:
- 想清楚要表达什么核心问题;
- 列文章提纲,简单写几笔,推敲现有资料能否支撑核心信息;
- 用 3 个小时一鼓作气写初稿,不管具体用词、错别字和表达尺度;
- 处理文章出现的问题:补充采访、核实事实、确认数字等;
- 解决文章细节,确定终稿。
如何找到核心问题
是什么限制了他们?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人,企业负责人也远比我们聪明得多。连我们都看得出来的决策失误,为什么他们却没办法纠正,限制他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限制他们的东西,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他们各自的欲望是什么?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让他们有了行动,当实现欲望的道路受阻时,就有了矛盾冲突,也就有了故事。商业报道看起来只是数字的起伏,背后隐藏的是一家企业领导者们的欲望与恐惧。
开篇要抓人眼球
最简单的办法,找到一个矛盾冲突点,在行文一开始就扔出来。
比如某家公司对外公开的数据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这些数据背后是牺牲了谁的利益?又比如某些人想要得到什么,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当然也可以直接用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写作者也可以直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个话题。
这个做法就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开场五分钟内就有一个爆炸场面。
要学会取舍
每一句话都得它存在的价值,只是为了描述场景,对故事推进没有帮助的文字不写,不应该出现的内容就放弃。
三、终稿后的资料整理
- 你当时的思考是最需要整理的资料。
- 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来整理习惯——用关键信息做标题,搜索定位文件。
完成稿件后会有很多资料需要整理。比如公司信息、采访速记,还有最终没有用在文章里但是是我在阅读资料时的思考。这些东西里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思考,特别是在研究一个新模式和新公司时,这些随意写下的思考都有可能变成有价值的提问,为下一个更深入的探索做铺垫。
所以纸质笔记有个非常好的地方——只要你白纸黑字记录了,即便划线表示不采纳这个想法,你还是能追溯到当时的思考。
大部分时候我都会随身携带本子和笔,在看资料的时候随手划上几笔,写上自己的思考,采访的时候也会把一闪而过的想法记录下来,没带本子就用电脑记录。所有工具都只是用来辅助你实现目标的,不要太过依赖工具。
做整理时我会把当时的思考都归纳成几点,存放在最终成稿的开篇,方便携带也方便搜索。
至于公司信息和采访速记,我全都放在 Ulysses 中。我新建了组「工作-资料」,资料会用「时间+公司+受访者姓名」等关键信息来做标题。如果资料里有很有意思的内容,我会把它复制在文档的开篇,方便我在翻阅文档时温习当时的记录。
选择把资料都放在一个组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 无论是 MacBook、iPhone 还是 App 内,我都是用搜索来定位文件;
- 新闻报道不像一个会完结的项目,它是线性发展的,后续资料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断靠新建组来管理资料,组只会越来越多。这种套娃式的资料管理方式,只会管理成本会越来越大。
资料整理的方式没有正确与否,全看个人习惯而定。
四、推荐读物
最后推荐几本我常看的写作教程,每当我一筹莫展我就会翻阅这几本书。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由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
-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本书涵盖了报告文学、散文、小品文等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故事理论与结构、场景、动作、人物等,并介绍了初稿、修订、编辑等出版流程。
- 《故事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创作的原理》自 1997 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 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 30 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写作没有捷径。其实不仅是写作,大部分技能都是这样炼成的。沉住气,开始做,没有想法就从模仿开始,先拿出喜欢的作品做文本分析,然后写上几段。
小时候我总觉得「我没有天赋,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写出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的了,还是趁早放弃吧」,现在倒觉得,坚持才是最大的天赋(当然更要想清楚的是你为什么要坚持)。最终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以此为立足点,再去拓展边界。
这些都是从你写下的第一个字开始。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有趣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