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想和我分享《订阅》这本书,刚巧我已经看完了,也期待着和他聊聊看。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金奇尔 Robert Kyncl,是 YouTube 首席商务官,先后供职于 HBO、Netflix 以及现在的 YouTube 。

作者的视角也十分有趣,这并不是一本 YouTube 的发展编年史,而他更像是为 YouTuber 做的一部群像册,作者以 YouTube 上有特色的产品/策略/推广等等改革,每个变更的方案对应了一个获益的 YouTuber 的故事。

粗略将本书的核心拆分成了:社区层面,产品功能层面,推广层面三个部分。


社区层面

  • 英文语系下覆盖更多的国家
YouTube 的全球化特质毋庸置疑,它有接近 80% 的流量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

之前做个调研,推出一个假设是文化高地的国家向文化低地国家输出内容更容易被接受。例如 Netflix 的《纸牌屋》在全球各个地区都非常受到欢迎。而我国的《延禧攻略》等电视剧也能在泰国,印尼等国家风靡。

不仅如此,YouTube 作为英文起家的网站,一开始社区中最大部分的内容是英文。而这有利于它在整个世界维度的传播。千万别小看这部分,无数内容产品在进军海外市场中最痛苦的便是这一点:他们不得不耗费重金重新做内容的冷启动,哪怕在之前的战场上它们原本是佼佼者。在印度等国家,YouTube 更多是被作为视频工具使用,印度的家长们会利用它来教育孩子学习。

因此,YouTube 成长于美国在英文语境下开始全球化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今的 YouTube 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提供服务,它的广告收入会分给来自 90 个国家的创作者,YouTube 拥有 76 种语言的本地化版本,这些语言已经覆盖了 95% 的互联网用户。


  • 具有良性互动的社群文化

想象下,如果我很喜欢迪士尼的某个角色,我能怎么办?我只能购买它的周边产品,或者找时间去迪士尼乐园玩。面对专业性的创作内容,让人感觉这一切是被设定好的,纵使在输出某种价值观,但是也是冰冷无法进行互动的。在某些层面上专业意味工业化,流水线制造。

而 YouTube 并非如此,制作 YouTube 频道的各位创作者绝大部分都并非专业人士,他们不仅会制作视频还会充分和观看者互动,这确实成为了一些视频创作者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家园。不仅仅观看视频的人内心会有所触动,同样制作视频的人也会因为他人的认同而更愿意分享自己。

从现在看来的 「Z 时代」,他们从小便侵染在互联网生活中,从小就有识别视频广告的能力,而精良制作的大片如同爆米花样,过于完美甜腻意味着不真实。因此更多的日常生活的分享反而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与追捧。

  • 多元社会的小型化投影

当一个互联网社区做得足够大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某个模拟的小型化社会。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情感投影:LGBT 群体,争取平权的女性群体,倡导和平反战群体等等。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因为客观原因很难实现理想生活,那么 YouTube 上倡导对应观点的创作者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他的「精神偶像」,而这类精神偶像相比流水线资本生产的偶像更加亲民,也同样能够提升用户粘性。

Photo by Szabo Viktor on Unsplash

产品功能层面

  • 打破寡头垄断模式

作者将 YouTube 的海量 UGC 内容模式与旧时代的电视节目进行对比。也许在现在大家已经习惯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访问何种 UGC,PGC 网站都有无数的内容可用选择消费。但实际上在 YouTube 成立的 05 年,大部分人对视频内容的消费习惯还停留在电视媒体内容上。

不仅如此,更准确地说:电视行业处于寡头垄断的模式中,究竟谁能决定电视上播出哪些节目,是电视网络公司的高管们,他们通常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类似的品味审美。他们有权决定将有限的频道资源给谁不给谁。

作者还做了个有趣的比喻

你在食品杂货店货架上看到的商品,其实都是激烈竞争后的胜出者。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产品摆上货架,就要跟那些大型零售商进行谈判。

因此,互联网的出现,或者说视频行业中 YouTube 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规则。某种程度上它设立的无数的货架。可以理解成如果现在你有商品希望售卖,可以选择在亚马逊或者淘宝上进行挂牌出售,而亚马逊和淘宝的货架可以算是无限的。

  • 付费订阅模式

这一模式很简单,基本上国内非常多的应用的会员机制就是这一模式。

这一模式的源起来自于很简单的想法:

其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富人把一袋金币递给艺术家说,“我喜欢这个,你去做更多这样的作品出来。“

假设一个内容创作者拥有 1000 名铁杆粉丝,每位粉丝每年愿意每年花费 100 美金支持内容创作者,那么足够这个创作者继续下去。

于是每月 10 美元的价格能够购买 YouTubeRed 的会员观看无广告视频。而 YouTube 本身收取的订阅费用会依据用户的观看时长分摊给创作者。


  • 版权相关:Content ID 技术

UGC 视频网站难免会遇到的问题是:每天新增的海量视频中,有非常多含有版权相关的视频,例如演唱会视频,现场演出,致敬视频,混音,翻唱等等。

而这些视频的版权所有者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容被拿去了一部分。

因此

Content ID 技术它可以识别在这些视频中出现的音乐的版权所有者,所以无论视频的上传者是谁,相关的广告收入都会归版权所有者。我们已经和数以千计的唱片公司和版权所有者签署了授权协议,确保粉丝们上传的视频不会被撤出。这个判断操作的准确率可达 99.7%


推广层面

  • 提升 YouTube 明星的影响力

YouTube 的人气创作者虽然视频拥有极高的播放量,但是仍然不能吸引到广告主的投放和认可。面对这个困境, YouTube 尝试做的事情其实是 「出圈」。

即:扩大 YouTube 的人气创作者在泛渠道的影响力。怎么说:一般而言一个社区的头部用户影响力只能集中在社区内部,即使社区的运营人员希望扩大该用户的影响力尝试的方式也只是将他推荐给更多该社区的用户。而 YouTube 的解决办法是将其在更广泛的渠道推广: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牌,网站和应用广告。

而事实上,数据效果远比他们预期的要好

在开展这些广告投放活动之前,我们预期可以在一年之内让认可 YouTube 的广告主增加20%,不过我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目标。90% 的广告主表示这些广告改善了他们对 YouTube 内容质量的印象,77% 的广告主表示他们会更有可能想我们的平台投放广告。

在看完 YouTube 如此多的内容尝试,发现他们的思路始终很清晰:

针对内容创作者而言,如何让他们能更好地表达以及因此得到收入是 YouTube 一直努力的方向。

针对视频消费者而言,敏锐地发掘他们的需求和特性,并形成独有的社区文化和气质。

针对 YouTube 本身而言,它是一家承载了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在发掘了 UGC 视频内容独有的特点后,将对应的情感和特征提炼出来拿到更好的地方去承载表达,这本身就令人尊敬。


题图 Photo by Szabo Viktor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