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我的 2010 年代清单。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其实我小的时候是看不太进去纪实类的书籍的,明明纪录片倒是很喜欢看。

2011 年算是一个「成人」的分界点,那时候高考毕业,学校不算好,但胜在图书馆的资源我是有好好利用了。那个时候会逼着自己看一些大部头的厚小说或者纪实类的作品,在那个时候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开始慢慢改变了。

记得高中的时候上政治课,我特别装地和老师说我要成为一个大国沙文主义者。少不更事的时候觉得这样啊是真的爱国,后来想想这样口头上的喊话和「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也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只要记住了真实,就是对于历史最珍重的重视了。

于是这里就想推荐几部纪实类的书籍啦,因为读书也算私人,所以可能会带有自己必要的个人情感在里面(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以及是作为一个对于出版社也比较忠诚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几家出版社的垄断了……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封面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是爱情,支撑着他们活下去

这本书很有名,因为那是关于两个恋人惊心动魄的异地恋:在特殊时期分别五年后,他含冤入狱劳改十年。两个人秘密通信了一千两百多封,在那样的时刻,每一封信都被完整得保留了下来。她坚守着两个人的爱,一直等到他的回来。

38 岁的时候,两个人终于成为了夫妻。

我的确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但是也没有想过最后的结果是大哭着看完。看到列夫给斯维特写的第一封信,不是抱怨狱中的生活有多么艰苦,而是告诉她,自己在监狱中透过窗户看外面的优美风景。而出狱之后的列夫,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也没有怨天尤人,提出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他会给自己的孩子讲难友的例子,然后告诉他们坚强。

书本最后看到两个人年迈照片的时候是真的特别感动,是一对温柔良善的恋人。

鱼翅与花椒

《鱼翅与花椒》封面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请给扶霞一个成都户口本吧

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官方旗舰店有限量版的《鱼翅与花椒》的签名版开售,我试着抢了一下,然后到头继续睡觉。晚上的时候看到旗舰店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一个消息:「恭喜你抢到签名版!」刚好也是今天下午和老妈分享了这一本书。

其实整体上而言我算是看书蛮快的一个人,一本两三百页的书,一天时间是肯定可以看完的。可唯独这一本书,我看了快一个月。主要就是书写得太过美味,而且我又是特别喜欢晚上再开始看书的人,于是整个阅读过程都变得非常煎熬。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是很能吃也很会吃,俗话说「人口人口,就是人有一张口」,这位英国姑娘跑中国来寻找美食,却也不单单是在书中介绍美食,而是写了在中国对于吃的所见所闻所感,整本书中也洋溢着作者勃勃的生机和喜气洋洋——慕名而来寻访中国美食,每一个都很新奇,每一种都要尽可能地尝尝看。下午和我老妈安利这本书的时候一听到书名为妈就笑了,说很有趣的名字。的确,美食类的书其实也看得不能算少,唐鲁孙先生、梁实秋先生还有蔡澜,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大量中国的美食,可是像扶霞这样,看着洋派的鱼翅与属于成都独有滋味的花椒一起碰撞出一道菜肴来,这样的纪实类书籍让我觉得很新鲜。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老后破产》封面

作者:【日】NHK特别节目制作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看完之后开始学着存钱了……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潇洒如我,一开始前面两年过得最开心的就是要当一个彻彻底底的月光族。而且我觉得我把这一份月光族已经执行到了极致,我妈吐槽我是如果月薪五千,是可以用到一万的人。

书里介绍了大量的日本老人在年纪大了退休之后,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可以安度晚年,而是破产了。因为有住房,你就不能领取补助;如果要领取补助那么就卖了房子去租房,但是日本的房价啊。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在短期之内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因为我觉得书里所描绘的一切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是那样接近,只不过我们目前是老龄化加重,但是日本已经面临着「超老龄化」的问题。在读这本书的前一周我还特地跑了一趟社保局想去交保险,但是办理完之后算了一下又觉得不划算所以就取消了自己交社保打算再潇洒一会儿,可是读完之后是真的又开始忧虑了起来。大学时候读渡边淳一的《复乐园》,我特别喜欢书里的老年公寓,可是仔细想想还是希望可以落叶归根在自己充满记忆的房子里。这本书所记录的事实让我在开始存钱的同时也开始默默地觉得的确是可以时刻关注一下民生问题了……

女性贫困

《女性贫困》封面

作者:【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缺乏教育和信息状态,也是一种贫穷

实不相瞒,这本书,我要求我所有的女学生全部看完了。

这本书也在我的 2018 年的十大好书书单中,2 月初的时候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加了一些家长学生让他们每天读书和打卡,我在群里安利完这本书之后一个学生立刻给我发来了微信:「看完你的推荐书单里面的《女性贫困》,我就觉得你给我推荐的赫本真的好好看,重塑我的三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觉得书里的情况和我们中国的现实社会其实也很接近。以前读到过一个提问,问为什么一些年轻的穷人里面容易出长得很好看的孩子。当时我看到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大意是说因为许多年轻人因为家庭或者个人因素没办法发继续学习,早早入了社会,遇到了同年龄的人,容易相爱,容易冲动,容易结婚生孩子,但是也很容易分开。这个例子也许不能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不少的例证。许多日本的女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教育早早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却因为识人不清遇到了会家暴这样的渣男。带着孩子离开之后,因为没有学历,所以只能在社会上挣扎,和孩子一起撑下去。这样的现实让我看得很揪心。

看这本书的时间点是恰好在看完电影《起跑线》后不久,电影中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起点而不断努力从而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而在现实中虽然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也有许多自己已经经历过因为学历问题而过得平庸甚至艰难,却把这种类似「我们只是甘于平凡」这样的认命态度影响给孩子,然后造成了贫困的代际遗传的问题。

那回过头探讨这本书的题目,所谓的「女性贫困」难道单纯就是指金钱上的贫困吗?我喜欢书里这样的补充:「贫困不仅值的是没有钱,也指缺乏教育和信息的状态。」

女人无名:20 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

《女人无名》封面

作者:【美】艾米莉·温斯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来在性侵者的眼中,妳们只是肉体

「20 年前在匹兹堡,我被一个陌生男人强奸了。现在,我终于知道,他是谁。我还知道,在这个男人眼里,我,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没有名字的。」读完文案之后我忍不住电脑去搜索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她主页的照片拍得很好,笑容很是自信,她是一名居住在剑桥的美国侦探小说家。

20 年前那一段经历,作者说自己是「活着,带着污点」,可看起来她的生活至少美满了,家庭合睦,事业成功。直到 2013 年,当年侵犯她的男人被捕,警方联系她,故事这样展开,于是我才发现,原来伤害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被时间治愈的。

我读这本书,与其说是想看到正义胜利,看一个女人寻求真相和正义的过程,倒不是如说我更想看的是一个女人如何战胜自己的。「我允许自己有一年的时间去调整,之后必须得打起精神。」「确切地说,案发后十个月,我准时毕业了。」

只有你自己才可以拯救你自己。

黑箱

《黑箱》封面

作者:【日】伊藤诗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打开了这样一个黑箱,于是解开了更多的黑色箱子

这本书,虽然正在看,可一想到上面既然提了《女人无名》,还是忍不住把这本书放进来。

其实这个事件的本身就已经足够著名了,首相安倍晋三的传记记者山口敬之在 2015 年,借由工作为借口对作者伊藤诗织进行性侵。于是在之后的一年,伊藤诗织在面对媒体和社会的压力以及司法的压迫下,她依然坚持着要站出来。

她是日本第一位将自己遭受伤害的经历公开的女性。

在购入这本书之前,其实我首先关注到的是 2018 年 BBC 所拍摄的纪录片《日本之耻》,虽然只是一些片段,可已经让我觉得心口有道堵。我看到民主党的杉田水脉对着镜头说「所以对于此事,我认为男性才是受到巨大伤害的一方」时简直是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女政治家之口。记得之前看日剧《问题餐厅》中,因为工作出了差错,所以男性上司要求女性员工当着一群男人脱衣服道歉,当时我还想着虽然日本的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但是应该也不会这么过分吧,没想到现实就是这么奴性。明明在职场中也遭受过性别歧视,非但没有站出来,反而觉得按照这个男性社会的要求做就是最好的方式。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观点,就是对于女性平权其实也是对于男性的平权,不能因为前面的性别是不一样的,就觉得两者的权益是相反的。

伊藤诗织的胜诉很解气,《黑箱》可以引进要举双手欢迎。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封面

作者:【美】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美国没有那么「美」

这套书一共有四本,分别是《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这套书我也看得很慢,想到了就看几页,至今还留在第一本,可是我觉得这个系列很不错,还是很客观和真实的。就好像很多人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美国美国,就一定是美的吗?

《历史深处的忧虑》这一本的后面几章有详细地记录了特别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我有看过这个事件的一些相关记录,也在《晓松奇谈》中听高晓松唠过,看林达这样的常驻美国的人讲述这件事情,更是觉得有意思。我以前上课的时候很喜欢举一个例子就是渡边淳一的《魂断阿寒》:作家在恋人纯子死亡之后才发现原来和她有着亲密关系的男人还有五个。其中有一个男人在遇到作家的时候说纯子就好像一面六棱形一样,他们每一个男人看到的那一面纯子都是有限的不是完整的(大意)。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我也一直觉得在看待事情的时候不能只看问题的一面,可惜我们往往所能接触到的面是很局限的,这一个系列我觉得是一个我们可以更好了解美国的窗口。

我一直觉得小的时候不太喜欢看纪实类的书籍,一来是年纪没有到,二来是没有碰到描写得足够有趣的纪实类作品。就好像这一次介绍的这一些纪实类的作品,语言文字,或流畅,或优美,或引人深思,即使是翻译过来的作品,也力求了「信、达、雅」。而作为美籍华裔的林达夫妇,用书信体的文字介绍美国,就是朋友之间的闲话家常,所以很容易就听进了那些故事。

档案:一部个人史

《档案:一部个人史》封面

作者:【英】蒂莫西·加顿艾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即使是自己的过去,也是另一个宇宙

《晓松奇谈》至今最喜欢的一集是高晓松和我们分享他二叔的故事,年轻有才气的年轻人在下乡时期因为怀疑自己被监视了,所以有了最后很悲惨的一生。二叔最后觉得很对不起昔日的恋人,可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也许那就是当时时代使然。

这本书看完也很唏嘘,序是梁文道写得,标题是《出卖是一种美德》,在读完之后就已经对这个故事有了大致了解:作者在牛津读博士期间跑到东柏林交换,原本是打算借着这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结果他没想到这段日期他被前东德国安部的档案机构监视了。他后来发现了这个真相,并且发现这一段被监视的日子,被会变成了 365 页的档案。

被跟踪、被监视一定是很不好受的,所以我很佩服作者的学者精神,把监视他的人找出来进行采访,然后在档案中去回忆自己曾经在哪里做过什么,虽然是帮助他记录了人生,可是未经同意的监视啊,即使被代号为「罗密欧」,也一点也不显得罗曼蒂克。

古拉格气象学家

《古拉格气象学家》封面

作者:【法】奥利维埃·罗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其实故事本身比记述的写法好

想了想还是在一个多小时之后把这一本补充上来了。

对我而言这个故事非常动人:俄罗斯著名的气候学家,水文气象局局长以从事反革命这样的活动为由,被诬告然后抓捕到古拉格。但是整个被捕期间,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无罪释放,「我心中一直抱有希望,有天黑暗会消散,党会弄清真相。」可惜的是四年之后,这一位爱国学者和其他一千多名犯人被集体枪毙。在这四年中,他怀着自己对女儿深深的爱,即使两个人相隔万里,也用书信的形式,教会了女儿科学。

故事特别动人,书信部分也特别好,看到之后忍不住就觉得眼眶湿润了起来。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很容易就想到了电影《美丽人生》,两位父亲身在囹圄但是对家庭的爱从来都没有变过。可惜的是我觉得作者在书中写道自己多次去演讲这一部分其实可以简单概括,毕竟读这本书的读者更想要了解的是关于范根海姆的故事,他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柔软的人,他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心中保持善良的,这才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和我想要得到的信息诉求一对比,整本书的写法相对而言我就比较嫌弃了,前面的铺垫也有点长,作者本身手握的资料也不能说丰厚,只不过耐不住这是一个太美好的故事了。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封面

作者:【美】理查德·普雷顿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来自自然的警告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写读后感,标题中有部分的关键是「令人后怕的优秀好看」,令我感到非常恐惧的是作者在书中说埃博拉病毒是还会回来的,因为这种雨林病原体的显现,就是「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是一场对于人类破坏自然所进行的报复,在这一场报复中,我们是被屠宰的那一方,埃博拉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我们胆战心惊,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生命何时灭绝」,因为「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本书其实在购入的时候我就没打算看过,只是抱着一种对于自然的重视和对于该病毒的致敬——您千万不要找上我,我出门还会带上纸巾和筷子。但是最后还是没忍住,看完之后是真的特别震惊。书里对于遭受了埃博拉病毒的病人的症状描写,还有其传染方式和来源的探索真的是让我开始反思过去,有没有过不环保的行为?是不是对大自然足够友好了?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又再一次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本书。而我也觉得,似乎这是最好的读此书的时间点了,这本书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科普是既做到的全面,语言又非常通俗易懂,虽然是纪实类书籍,却十分生动,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枯燥,非常推荐。

PS:这本书还被改编成六集同名迷你剧了,在去年的某期「本周看什么」中我也有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关注一下。

美剧《血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看看五彩纷呈的 201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