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效率有心得」

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一直认为手机、平板与电脑能做到的不仅仅是通讯和刷短视频。随着更高效的软件架构,更合理的操作逻辑与更快速的网络连接,这些设备已不再单纯是眼睛与耳朵的延伸,他们更像是我们的第二大脑,数字世界的「冥想盆」。而称手的软件,就像是穿搭,若干单品合理搭配,能让生活井井有条,也变得富有情趣,软件并不一定要求最好和唯一,只要自己喜欢,也确实能满足日常需要,那就值得用起来。我又正好是一个很痴迷于研究新奇应用的人,但凡遇到某个功能高效好用,UI简洁好看,交互顺滑讨巧的应用,那就一定要下载下来好好玩几天。久而久之,我逐渐有了固定常用的应用,这些应用在设计上都深得我心,同时也为我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目标贡献良多。本篇文章可能篇幅较长,我尽可能简短描述,分别罗列每个应用的优劣势,如果大家有关于某个应用使用技巧的讨论,或者更多新奇应用推荐,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我日常是苹果全家桶用户 (好想再有个Apple Watch啊),以下应用不一定都有Android版本,如果有需要跨平台的朋友,还麻烦自己找找看啦。

日常设备搭配:

  • iPad Pro 2018
  • iPhone 8
  • MacBook pro

开场一张图,这就是我推荐的所有应用啦

1. 规划类

1.1 Things

Things 算是最有名的GTD (Getting Things Done)软件了,几乎所有试图入门的朋友都听闻过其大名(然后被iPhone版,iPad版,Mac版分开收费还都不便宜的价格劝退)。先后尝试过 Focus Today,奇妙清单,Microsoft To Do,虽然有各自的优秀之处,但总觉得在UI设计上,或是操作逻辑上总有一些未能尽如人意的地方,最终在某天的自我膨胀之后,入手了全套Things,真香。Things 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简洁明快的操作体验,初上手时可能略感懵逼,但理解后,总觉得这可能就是GTD软件最完美的形态了吧。

Things 的任务具有5级结构,依次是「区域」→ 「项目」→ 「标题」→ 「待办事项」→ 「检查列表」。反正名字起的是不知所云,我尽量简单说明一下。「区域」是对不同环境下「项目」的区分,例如有两个「区域」分别命名为<家庭>和<工作>,然后就可以将与家庭相关的项目放置在<家庭>中,反之亦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清楚的将不同的任务目标区分开来,结构上更为明晰,同时对于不同「区域」中的同名「项目」也方便回溯其所属。「项目」就是某项工作的任务清单集合,例如将超市购物看作一项工作,那我们即可命名一个<购物清单>的项目,所有需要购买的商品都是该项目中的「待办事项」。「标题」的意义是将「项目」中的「待办事项」进行分类,说直白点,就是一个带标题的分割线。我们去超市大采购,需要买的东西很多,当我们逛到某个类别的货架时就想要一次性采购到位,不要等到已经走到柜台时才发现入口处的某样东西忘记买了。例如,我们新建了一个名为<饮料>的「标题」,我们就可以把所有可乐雪碧柠檬茶的「待办事项」都放置在<饮料>标题之下,当我们逛到饮料货架时就不必在一堆无关事项中翻找了。而「检查列表」是对「待办事项」的进一步细分。好比我们创建了一条名为<可乐>的待办事项,但我想喝各种口味或品牌的可乐,又不想让整个「项目」充斥太多同种的「待办事项」,那就可以在<可乐>这个代办事项中新建若干条「检查列表」,例如<无糖>、<经典口味>、<可口>、<百事>等,丢进购物车一件,就勾选一条「检查列表」,当所有「检查列表」都勾选完后,就可以勾选<可乐>这一「待办事项」结束该待办任务。

Things 能做的不仅仅是对任务的清晰划分,它还可以设定每个「待办事项」的「时间」、「截止日期」与「标签」。「时间」是该「待办事项」的开始时间,可以具体到分钟,Things 将在该任务开始时提醒用户着手完成该「待办事项」,并在「待办事项」前标记其开始时间。「截止日期」是该「待办事项」最迟的完成时间,Things 中会在「待办事项」的末端显示倒计天数,以便用户把握任务进度。「标签」就好比微博中的话题标记#,方便用户对不同的任务进行标记和查找。

使用 Things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5级结构,明晰好用,方便强迫症将任务分类有序;
  • UI简洁舒服,没有花里胡哨背景和过度的颜色,适合喜欢冷淡风格的用户;
  • 交互设计十分顺滑,无论是手势拖拽操作,还是键盘快捷键操作,都恰到好处,在规划任务时,不必被频繁的点选操作打乱思维;
  • 支持导入系统日历与提醒事项;
  • 支持查看任务完成的历史日期,方便任务回溯。

劣势

  • 坚挺的价格还是让很多喜欢它的用户转而考虑其他同类产品;
  • 糟糕的起名方式,新人对于诸如「区域」和「项目」的目的总要迷茫一下;
  • 略显机械的GTD模式,新奇过后还是容易疲惫,不太适合于立下每天都要做规划的flag。

1.2 Timepage

Timepage 是有名的笔记本公司 Moleskine 旗下的APP,虽然在数字世界里体验不到他家笔记本的书写体验,但他们把独到的设计带进了APP里。Timepage 是我见过最好看,且好用的日程软件了。总是令人舒适的色彩搭配,极简主义设计,干脆利落的交互,略带调皮的交通提醒(什么乘坐喷气式飞机啊,火箭啥的能多久到达目的地一类的),还有历史今日的小彩蛋,让每次设定日程都成了一件十分解压的事情,自从用了 Timepage 我就再也没有用Siri设定过日程了。单从体验上,Timepage 仿佛是系统自带日历软件的功能映射,设定的日程事件会即时反映在系统日历软件中,没有多余和独占的功能,即使 Timepage 自身出现问题,日历软件系统级别的提醒也不会耽搁安排。

我是在两三年前就通过买断购入的 Timepage ,购入没多久 Moleskine 就将它改为订阅制付费了,如果有习惯于手机提醒活动安排的朋友,我觉得还是可以入手的。对于学生党而言,日程软件强大的功能,我自认为是比课程表类软件更加好用的,系统级别提醒,地点设定,还可以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分享给同样使用苹果产品的朋友。另外,部分国外高校是支持 CalDAV 或者 订阅日历 的,通过学生账号的唯一链接,可以轻松将课程表和重要事件安排同步到日程软件中,比起登录系统查看课程表或者查看邮件来,更加便捷。

使用 Timepage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舒服的色彩搭配和UI设计,不同日历簿的颜色都可自定义,色彩选择真的都很养眼,颜值耐打;
  • 干脆利落的交互设计,明确的反馈,顺滑的操作,让设定事件能成为一件解压的事情,有助于培养日程规划习惯;
  • 预估交通设定是一个比较独到的功能,可以在日程前根据用户GPS信息提醒是否应当及时动身,有些俏皮的喷气式飞机、火箭、热气球等选项,每每看到都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 iPhone 周视图下横屏手机可以快速查看月视图,很有苹果味道;
  • 历史今日是个挺不错的小彩蛋,不仅有严肃正经的大事件,也有一些趣味小典故,总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应用。

劣势

  • 价格设定一直比较迷茫,买断制时就选择与 Things 类似的不同设备不同收费的做法,现在又改成了 ¥14.00/月 或 ¥80.00/年 的订阅制,可能会将希望使用更好设计日程规划软件的用户拒之门外,毕竟日程安排要比GTD使用的频次低些;
  • 不同日历簿的事件,貌似暂不支持筛选,在月视图下虽然可以滑动查看不同日历簿中事件在该月的分布情况,但却不能查看详情,有点可惜;
  • 尽管好用的不行,但总觉得还是宣传不足,有点可惜。

1.3 提醒事项

即便是有了 Things 和 Timepage,我依然没有放弃iOS原生的 提醒事项。当然,即便 iOS13 带来了全新的 提醒事项,但作为GTD应用而言,我还是更偏向用 Things (大概是已经付了费,不用心疼的不行吧)。提醒事项的最大优势在于和 Siri 的完美结合,虽然 Things 也可以通过捷径操作设定Siri指令,但还是不如 提醒事项 更自然。日常生活中,我利用 提醒事项 作为日常小事的提醒,诸如,基于位置信息的提醒事项【嘿Siri,提醒我出门时带上xxx】(如果我出门真的忘带了,在没走远的情况下还来得及亡羊补牢);指定时间提醒【嘿Siri,下午x点,提醒我xxx】or 【xx分钟后,提醒我xxx】;亦或者根据联系人信息提醒内容,在给该联系人发信息时就会自动触发提醒事项。提醒事项 依然好用的最大理由就是这些跟系统原生服务的完美结合,这是第三方应用暂时所不能及的 (捷径操作也许能达到近似的效果,但学习门槛会让大部分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使用 提醒事项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在不依赖捷径的情况下,提醒事项 与 日历 依然是苹果家的亲儿子,与生俱来就是同Siri的最佳组合;
  • 即便是依赖捷径,频繁的捷径规则更新和跨设备失灵,让它俩依然是最佳的Siri组合;
  • 多设备之间同时提醒,这是远超第三方应用的体验,是的,我是在针对 Things 这样,各个设备分开收费的做法;
  • 专治各种痴呆健忘,科技生活,就让科技服务到生活的各个细节去。

劣势

  • 提醒事项 作为亲儿子还可以做的更好,例如「基于位置信息的提醒事项」这一条,它还可以根据Wi-Fi信号的变化来判断用户是否离开,有时候下了楼再提醒,也是在用锻炼惩罚自己不记事的毛病了,聪明但依然不够智能;
  • 结束的提醒事项消失不见了,即便是想要回溯,连个废纸篓都没有;
  • 跨应用的提醒功能足够好用,目前依然是系统应用独占,希望能尽快匹配第三方应用,避免打开微信就忘事的尴尬。

2. 笔记类

目前在海外留学,笔记类软件自然是要购入的,无论是课上的听讲,还是课下的预/复习,都能得心应手。大多数的专业中,通常【学习资料】=【课件】+【推荐书籍】+【论文】+【其他资料】。在海外学习环境下,买书成为了一件奢侈而又不讨好的事情,毕竟买书狠心容易,二手处理难,而其他资料都较轻易可以获得电子版,综上电子笔记成了绿色环保又轻便的首选。另外,几年电子笔记摸索下来,我认为,手写笔记在课堂中(尤其是非母语教学)很难跟紧老师思维和进度,而速度更快的键盘输入笔记要实用的多;而预/复习和小组讨论中,手写笔记又能更好的跟随自己的思维,也不用拘束格式限制,发散性更佳。日常笔记类软件使用如下:

2.1 GoodNotes

GoodNotes 是与 Notability 争锋已久的手写类笔记软件了,互搏胜负,很难说谁究竟更好用一些。在我的个人体验中,GoodNotes 在笔迹优化方面要更胜一筹,尤其在「钢笔」模式下,略略显出的笔锋,让原本在屏幕上书写就打滑的字体有了一些棱角和灵气,除去手感不谈,GoodNotes 大概是最接近现实环境中书写体验的软件了,满足较工整整理笔记的需求。并且,自 GoodNotes 5 以来,更合理的文件结构,仿佛置身于书架面前,不同用途的笔记本都各有所归属,还能自定义笔记封面与纸张模版,从一个软件中,你既能体验到手捧一本笔记的感觉,又能体会到归类整理的快感。此外,GoodNotes 在每一本笔记中不仅支持页面收藏,还支持大纲模式,你可以对每一个页面分别命名,然后在大纲模式中快速定位,好比给自己的笔记建立了目录跳转,最适合按章节或时间线整理的笔记。

GoodNotes 在书写工具支持上简洁好用,对于每种笔工具,都支持3种颜色与3种粗细选择,便捷好用,对比 Notability 在书写中体验要清爽的多(Notability的 「12种笔触」和「16种色彩选择」看似给了用户更多选择,但认真做笔记时,真的有一种满笔袋找一支笔的感觉)。最让我舒服的是「橡皮」,它支持「自动取消选择」在单次擦除后会自动返回上一个工具(尤其是Apple Pencil二代频繁的误触,点一下就返回的设计,真的对肌腱好呀)。不过「形状工具」却并不好用,笔记中可能需要绘制坐标系、正圆、等边三角形时,「形状工具」能做的只有将手绘图形尽量正规化,是否为正规图形,依赖于用户的绘制技巧,对强迫症不太友好。另外,自认为「形状工具」的功能略显单一,完全可以参考 Notability 在笔工具下长按绘制正规图形的设计。

使用 GoodNotes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工具栏简洁好用,没有繁杂的选择,对于单个笔工具,3个选择足以;
  • 书写优化依然出色,比较接近实际的书写体验;
  • 目录结构清晰直观,笔记管理体验与文件管理相似,容易上手;
  • 可以对不同笔记本自定义封面和纸张模版,很适合做手帐等;
  • 可以对单个页面进行命名,方便在大纲模式中快速跳转。

劣势

  • 没有录音功能,如果有讲座/会议录音笔记需要,还是Notability更好用;
  • 「形状工具」体验不佳,绘制的图形常常奇形怪状。

2.2 Notability

很多购入 Notability 的伙伴都是奔着它的「录音」功能取得,字迹复现的功能,第一次见到时总觉得很惊艳,然后果断剁手买来自以为上课是可以用到。实际体验告诉我,上课录音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课堂内容并不全是高质量内容,其中可能还有小组讨论等大段空内容,最后只留下很多不会再回听的录音文件,而且国外很多课堂都有录像回放,录音的意义并不大。另外,在课堂上,手写笔记并不是一个很高效的方式,只记录关键词难免回想不起上下文,整段记录又会错过后续的内容。

但是,我认为 Notability 更像是草稿本或者会议记录本。没有复杂的封面和纸张模版设计,随时就可以写写画画,绘制图形长按即可唤醒「形状」工具,让记笔记的自由感更高。并且,不同于课堂,授课内容常有课件或者教材作为依据,而小组讨论等场合更多的是发散性的讨论,此时录音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方便会后快速回溯。

使用 Notability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录音」的字迹回溯功能确实惊艳,还可建立多条录音记录;
  • 「形状」工具便捷好用,绘制完图形后长按即可,强迫症福音;
  • 「主题」的设定,让 Notability 更像是一本完整的笔记本,不同「备注」在笔记本中相互独立,很像带彩色垫板的大笔记本。

劣势

  • 「笔」工具选择过多,谜一般的12种笔触粗细选择,没几次试错很难找到合心意的;
  • 想要导入PDF文件,必须通过外部「分享」导入,体验不佳;
  • 笔记优化比较一般,虽然有不同压感的粗细调整,但整体依然像是用圆珠笔写出的笔记,美观度不足。

2.3 Bear

Bear 是我用了很久的笔记软件了,无论是毕业论文底稿,还是出行计划,或是碎碎念,我都会用 Bear 记录下来,而这家年轻的公司,也在努力做得越来越好。Bear 本质是基于 Markdown 语言的文本录入工具,但在标准的 Markdown 规则上,又进行了本地优化,让输入变得更加快速,例如【文本加粗】,标准 Markdown 输入应为“**”符号标记在需要加粗的文本两侧,而Bear则简化为一个“*”在文本两侧,在不依赖快捷键的输入下,能减少很多输入操作。此外,Bear 独特的树形目录结构,可以通过 “#目录1/目录2/目录3“ 的形式快速对文件进行归档,让文件管理更加简洁。

在收费方面,Bear 支持单设备环境下免费使用,如果需要多设备同步,则需要进行订阅,¥10.00/月 或 ¥103.00/月,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使用 Bear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树形文件目录十分清晰,文件归档可以通过“#”快速实现,颇有命令行操作的感觉;
  • 支持单篇文档加密,私密笔记安全性较高;
  • 团队年轻有活力,汉化工作做得不错,时常有新的功能出现,总觉得软件也充满生气;
  • 设计简约又不失可爱,优化过的Markdown语法快捷好用,白熊造型很讨喜;
  • 定位很明确,功能精简也是为了沉浸式写作体验服务的。

劣势

  • 文档内容无法对文本格式进行调整,可以当作底稿来用,但完整的格式调整还需要导出为doc文件操作;
  • 无法多用户协作;
  • 不能像 Notion 将文档内容像模块一般进行调整,也不具备文档内一件生成目录的功能;
  • 目前暂不支持跨平台使用,属于苹果独占软件,希望能尽快出个Web端也好啊。

2.4 Notion

Notion 是我近期踩着教育优惠的顺风车才入坑的软件,目前只拿来写写征文,还没有很深度的体验。万物皆可模块化的感觉真的很棒,让文档格式更丰富,颇有一番黑板报的感觉。可玩性很高,与 Notion 的相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短暂使用 Notion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模块化写作真的很爽,有一种面向对象编程的感觉,一切都可拖拽操作,可玩性很高;
  • 有历史文档回溯功能,方便检查不同版本的内容更新;
  • 支持Markdown语言;
  • 支持多人协作。

劣势

  • 目前没有官方汉化,英语不好的小伙伴可能比较恼火;
  • 软件基于 Web 提供服务,文档需要联网加载;
  • 快捷键操作时常失灵,iPad上经常连字体加粗都没有响应。

2.5 XMind ZEN

XMind 是有名的思维导图软件之一了,简约的模版设计和张扬的色彩搭配,让它从一众思维导图软件脱颖而出,鲜明有自己的个性。我在学习中常使用XMind作为考前的知识点整理,既方便操作,也方便与其他小伙伴分享。

使用 XMind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设计与色彩搭配都比较张扬,不同于刻板的思维导图形象,第一次接触时会有很大的视觉冲击感;
  • 操作快捷,Enter插入同级分支,Tab插入二级分枝,Space开始输入,在整理思路时,尽可能少的操作有助于思维连续;
  • 具有可查找的「大纲模式」,方便在移动设备上快速查看,候考前真的蛮好用;
  • 支持将不同知识点进行链接,方便将有关知识点串联起来。

劣势

  • 订阅模式比较奇怪,PC与移动端可分开订阅;
  • 移动端的XMind不可调整单个文本框的大小,有时候仅有一个字溢出导致的换行让人十分难受;
  • 移动端加入图片只能通过相册进行。

3. 阅读类

3.1 MarginNote 3

MarginNote3 也是少数派经常推荐的学习神器了,非常适合作为文献与教材的阅读器。最让我感到舒心的是,MarginNote3 内置OCR识别和思维导图整理。这样,即便是相隔许久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方便的对文档内容进行复制和查询,而且识别准确度很高,几乎不会出现错误。得益于OCR识别技术,让在扫描文档上进行标记和框选也成了可能。同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可以框选文字拖拽至思维导图区域,边看文献边梳理文档结构,让理解长篇的文章更加容易。

但是,MarginNote3 尽管支持使用Apple Pencil进行标记,可是笔迹优化真的一言难尽,对书写时的「手掌检测」也几乎不可用,在文档上写字时,文档乱飞或者退出应用都是常有的事情。此外,同步速度也很缓慢,在iPad端做好的笔记,常要等待蛮久才能同步到mac端,降低了学习时的连贯性。并且,不知道是不是软件需要显示的图层和功能太多,有时会出现滑动过后笔记短暂消失的情况,如果文件过大或者笔记过多,还可能有闪退发生。

使用 MarginNote3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高效好用的OCR功能,方便提取扫描件格式的文献;
  • 将思维导图功能和文档阅读相结合,能较好的塑造高效的学习习惯;
  • 基于OCR功能,让阅读外文文献,查词、检索都变得更加高效,还支持自定义搜索源;
  • 支持在思维导图中点按知识点,快速跳转文档内容,方便复习时快速查找;
  • 思维导图中支持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并快速跳转;
  • 支持卡片复习法。

劣势

  • 软件稳定性较差,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导致笔记暂时消失或闪退;
  • 笔迹优化真的很糟糕,手掌检测也不够好用,书写体验是真的很差;
  • 同步功能不稳定;
  • 软件功能略显冗杂,对新手可能并不友好。

3.2 PDF Expert

PDF Expert是老牌的PDF阅读器了,之前一直是采用【买断+内购】的方式垄断市场,近期改为订阅制以后,将基础功能免费开放,也是让很多新人体验了Readdle家的实力。不过,前有 MarginNote3 作为日常的文献与教材阅读器,PDF Expert也就被我拿来作课堂笔记了。在每堂课前,老师会将课件的PDF文件发给大家。不同于其他软件,需要将PDF文件导入该软件,再做进一步处理,PDF Expert 可以直接在文件上进行修改,并即时反映到原文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文件冗余。并且,在PDF Expert中对文件的笔迹绘制和备注标记,都会完整的保留在PDF文件中,避免了特定的笔记只能在特定软件看的尴尬。

使用 PDF Expert 总结优劣势如下

优势

  • 顺滑的阅读体验,姜还是老的辣;
  • 对文档对修改会直接反映在原文件上,避免冗余文件占据存储空间,结合iCloud使用方便快捷;
  • 备注标记和笔迹绘制都还算好用,当使用带有键盘的iPad时,多种输入有助于保持学习的连贯性。

劣势

  • 订阅价格还是太贵了,作为学生,用途有限,我认为基础版就大致够用了;
  • 笔工具比起 GoodNotes 和 Notability 并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