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 我的 2010 年代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在我名片上,我是公司的总裁。在我脑海里,我则是游戏开发者。但在我心目中,我是游戏玩家。——岩田聪(任天堂前任总裁)

作为一名游戏开发师,更作为一名玩家,借此机会盘点一下我的过去 10 年,这是我玩游戏玩得最多的 10 年,也是通过游戏让我获得成长和感悟的 10 年。想了很多种花哨的方式来表达,但是最终还是决定返璞归真,直接按年份的划分方式,来聊聊这 10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游戏。

本文的立足点是,站在普通玩家和游戏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以主机游戏和电脑游戏为主,手游为辅,抛开页游和各种乱七八糟的 4399 小游戏不谈。

基于这个立足点来看,在过去 10 年,游戏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高水平人才集中的行业,这 10 年我见证了游戏行业的时代巨变,见证了索尼、微软、任天堂游戏主机三巨头的国行版本从无到有,见证了刷新我对游戏的认知的精品游戏,见证了手游的迅速崛起,甚至还参与其中,为海内外玩家制作过登上过 App Store 总榜第 1 名的游戏(是不是可以吹一辈子了)。

2010 年

《星际争霸 2:自由之翼》(Starcraft II: Wings of Liberty)

作为一名从 98 年《星际争霸》1 代发售起,就玩了超过 10 年的星际老玩家,我参加过大学的星际战队,与其他学校的选手切磋竞技。直到 PC 游戏《星际争霸 2:自由之翼》上市,暴雪开启了我的 2010 年代,但同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结束。因为这个游戏是我玩的最后一个电子竞技端游。在台服、韩服、国服之间联网对战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我把暴雪战网 ID 从青铜段位打到大师段位,荣誉谈不上,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奖励,游戏里唯一的奖励就是一个使用随机种族连胜 15 场的稀有头像,当时全服都没几个人有,这让我觉得有种功成名就的荣誉感。联网对战玩够了之后,从此热衷于挑战剧情战役的最高难度,和神仙玩家们自制的自定义地图。尤其是有一张叫「沙漠风暴」的自定义地图,现在回想起来玩法有点像自走棋的雏形,你只需要负责安排好生产力,分配有限的资源,决定产出什么兵种(棋子),研发什么科技,剩下的都是一回合一回合的全自动化战斗,战斗方式还是游戏中的那一套兵种克制。由于这个地图在玩法上的创新,以及最多可以支持 3V3 的联网对战,这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为止沉迷。

原谅渣画质

除了玩游戏本身的快乐体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获得这个游戏的经历。当年游戏的载体还是 CD 光盘,为了玩上节款游戏,省去若干细节……我托我一个哥们,好不容易搞到了台湾版的盒装游戏,代价是花了几百大洋,对于当时的我也是一笔巨款了。盒装游戏拆开后除了光盘,还有用来激活正版游戏的一个 CDKEY,也就是一串序列号。CDKEY 印刷在一张卡片上面,要像刮彩票那样刮开涂层,而当时的我拿着这张卡片,比起刮彩票还更加兴奋,用硬币小心翼翼地刮开涂层,生怕刮破了一个字。激活进入游戏后看到那精美的画面,动人心魄的 CG 动画,给玩了 10 年渣画质版《星际争霸》1 代的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冲击。大家都说暴雪是一家被游戏耽误的电影公司,此话不假。

2010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战神 3》
  •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 《Limbo》

2011 年

《传送门 2 》(Portal 2)

在阀门大厂 Valve 和 Steam 平台还没有这么火热的年代,玩家们的游戏类型选择并不多样化,整个游戏市场主要被「车枪球」三大类型占据(当然直到现在也很流行),尤其是「枪」,也就是枪械射击游戏。无数款激发玩家肾上腺素的 FPS、TPS 游戏大行其道,比如阀门厂自家的 CS (反恐精英)系列。然而阀门厂自己选择打破了这类游戏传统,推出了《传送门》系列,在业界和玩家心中引发震荡,原来打枪游戏也可以不射子弹、不杀人的。

《传送门 2》发布之后,我才有机会从《传送门》1 代开始玩起,之前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系列。《传送门》1 代给我的印象是,教科书式的关卡设计,每一个关卡都融入了巧妙的机制,同时又很简洁。我想象不到,光枪射出的两个圈,竟然能在创意的发挥下,产生这么多种变化。结合现实当中的重力等物理规律,每个人都能自然理解,减少了玩法学习成本。同时这个游戏又极为开放,创意工坊包含的大量玩家自制关卡,再加上双人合作模式的全新内容,给《传送门》带来了丰富的重玩价值,直到今天依然有大量活跃的玩家在为《传送门》制作关卡,这是一个生命力无限的游戏。

我本以为 1 代登峰造极,已经无法再被超越了,没想到 2 代猛烈地打了我的脸。《传送门 2》不仅仅继承了 1 代的玩法,还加入了更丰富的新机制,更庞大的场景,更精美的画面,更引人深思的故事。2 代最巧妙的地方在于,结合游戏机制来叙事,把故事里的角色塑造得更加丰满。尤其是把角色的转变在故事表达上做得非常成功,反转处理得很成熟,角色获得新能力的时候,也就是角色发生转变的时候。而不是像 1 代那样充斥着「The cake is a lie」这样的黑色幽默,让你一眼就能看穿反派角色的心思。《传送门 2》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除了阀门厂自己,谁也不能超越他们设计的《传送门》系列。如果《传送门 3》发布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众所周知,可惜 G 胖不会数 3。就连 G 胖在《Dota 2》的配音里面,表达「你已经杀了 3 名敌人」意思的时候,说的都是「你已经杀了大于 2,少于 4 个敌人」。

2011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黑暗之魂 1》
  • 《神秘海域 3:德雷克的诡计》

2012 年

《风之旅人》(Journey)

曾经某大型游戏论坛上有一个热门的议题,是问:如果有一款游戏,能让你只为了这一款游戏买 PS3 都愿意,那是哪款游戏?很多人的回答跟我一样,就是陈星汉制作的《风之旅人》。准确说,按照「游戏禅师」陈星汉制作过的游戏历史,他做的所有游戏,名称都是单字,例如《Cloud》《Flow》《Flower》,如果中文译名也是单字,那么应该被译作《云》《流》《花》,所以《Journey》也应该被译作《旅》更贴切,只是《风之旅人》这个名字更加广为人知,所以后面依然采用这个名称叙述。

在玩到《风之旅人》之前,我对陈星汉和他做的游戏是一无所知的,只知道很多人推荐这款游戏。我本以为《风之旅人》是一个常规的 RPG 游戏,一路打怪升级穿装备,顺便经历一段剧情,经过几十个小时最后通关。没想到《风之旅人》玩起来,跟我玩过的其他游戏都不一样,这再一次垫付了我对游戏的认知,居然 2 个小时就通关播放字幕了,我心里是非常懵逼的。随着字幕播放结束,主角又回到了起点,我才恍然大悟。这个游戏在短短 2 个小时内,充分调动了玩家的情感,比 2 小时的电影更加透彻。中途有一段,我在夕阳下的滑沙,从侧面欣赏着阳光照射在金色的沙子上,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还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愉悦和安宁。直到今天,如果让我选出所有游戏里最美的一刻,我一定会选这一刻。玩到后面漫天暴风雪,我艰难地缓缓前行,直到倒在雪地里,屏幕变白了,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我以为我死了,游戏结束了。没想到我又站了起来,获得了重生,经过一段翻云覆雨的飞升,突然来到了一个看上去像天堂一样的世界。看到美妙的场景,在音乐的衬托下,我心中死而复生的激动情绪被渲染到了极致,这一刻我甚至流下了热泪,一直到最后走进白光,我还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情绪里,眼泪依然在流,口中说不出一句话。

陈星汉设计《风之旅人》时设计的情感曲线

后来《风之旅人》成了我逢人必推荐的游戏,甚至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我就坐在旁边静静地看。我发现《风之旅人》虽然没有一字一句,但是哪怕从来没有玩过游戏的老妈,也能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独立玩到通关。目前我还没有见过第 2 款游戏能做到这样。别的优点不说,就凭这一点,陈星汉注定是一个可以载入游戏史的游戏制作人,如同音乐史上的肖邦,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一样。

2012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Fez》
  • 《极品飞车:最高通缉》

2013 年

《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游戏迷,经常有人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玩过的所有游戏里面,心中排名第 1 名的好游戏,是哪个游戏?如果在 2013 年前,我会说是《星际争霸:母巢之战》,但是从 2013 年起直到现在,我心目中的第 1 名变成了《最后生还者》。

顽皮狗是索尼第一方的游戏公司,相比任天堂的第一方游戏高产似母猪,索尼只能像憋大招一样,好几年才能做出一款第一方游戏,但是一旦做出来,必定技惊四座。当时《最后生还者》展现了当时业界最高的制作水平,包揽了当年的几乎全部「年度游戏」大奖。

引用 IGN 评测《最后生还者》后打出 10 分满分,并评为 Masterpiece 时给出的评语——「《最后生还者》在每一个层面都满足了我能有的所有要求」,我的看法与这位编辑完全一致。在我玩过的游戏当中,很多游戏只能在剧情和玩法(也就是玩家们常说的「游戏性」)当中做好其中一项,很少两者兼得,这样已经是一款优秀的游戏,而《最后生还者》不仅鱼和熊掌兼得,还在美术、音乐等艺术层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作为 PS3 末期的成熟作品,甚至在技术方面做到了业界从未有过的突破。

在游戏中的末世环境,瘟疫爆发,很多人被感染。两位主角 Joel 和 Ellie 在这种逆境下为生存和希望所经历的种种遭遇,牵动着我的心。当时的我已经不能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了,每天玩到 2、3 点钟才睡觉,早上 7 点又起来继续玩,只为了能在出门前再多玩一会。这样的沉迷经历,很少有游戏能做到。中途的好几次剧情高潮,都让我震惊得沉默了好久,尤其是黑人兄弟作为游戏中夏天结束的那段剧情,极其揪心,即使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会虎躯一震。以至于到后面玩到生死关头,Ellie 遭遇危险,Joel 一觉醒来发现 Ellie 不见了,我操作着 Joel 在房子里到处翻找线索,那种心急如焚的心情完全感同身受,为此我甚至请假翘班,只为了在家里继续推进游戏,希望能够看到 Ellie 平安无事。让我废寝忘食的游戏不止这一个,但是为多玩一会而请假翘班的游戏,只有这一个游戏!

从游戏设计师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游戏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运用了「情感曲线」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的情感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哪怕只分析一个游戏,也是足以单独写出一篇文章来说明的,这里我只能以非常简略的方式来介绍一下。

好莱坞三幕式情感曲线

情感曲线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游戏体验中情绪的低点和高点,通过画曲线的方式事先描绘出来,就像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以高低起伏组织故事中的情感紧张度,希望在最后的结尾,有一个巨大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就是紧张度的变化,是情感的宣泄。在游戏业界,很多游戏并不重视情感设计,或者是只重视一种情感,比如只要一直爽就完事了。而重视情感设计的游戏,开发顺序上,会先设计好游戏的情感曲线,再填充符合情感需求的故事和玩法,而不是反过来。并且故事和玩法要统一服务于所需要传递的情感,不能为了纯好玩而堆砌系统,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也不能为了博人眼球,刻意设计吻戏、追逐、爆炸、车祸等常用的套路剧情。《风之旅人》就采用了情感曲线的设计,然而《最后生还者》更进一步,在情感设计中使用了「NPC 角色弧技术」。为了解释这个术语,我只能剧透一下,游戏中 Joel 和 Ellie 最初相见时,Ellie 差点拿刀捅了 Joel ,而当 Joel 收到需要「走私」Ellie 的请求时,无论 Joel 还是 Ellie 都非常抵触,因为这时候两人都对对方充满了不信任。可是当游戏剧情发展到后期,Joel 即使在身负重伤时,孤身一人也要深入虎穴救出 Ellie,两人已经亲密得情同父女。角色弧的「弧」字,意思就是角色在故事里不自觉经历的成长路径,就像一段弧线发生了转变。角色通过锻炼,最后克服了一些或全部的负面阻力。即使理解这个技术,主设计师能在设计游戏时运用自如,让转变看起来不那么尬,就像角色的成长一样并不容易。如同写一部电影的剧本,很多烂片之所以是烂片,就是因为角色很生硬地强行转变,比如坏人突然良心发现了。

《最后生还者》动作捕捉拍摄现场

这款游戏给我留下的记忆太过深刻,几乎每年我都要拿出来重新品味。只有这个游戏,让我分别以生还者难度和绝地难度(分别是首次游玩和第二次游玩时可选的最高难度),在 PS3 上打通了两遍,又在 PS4 的重制版上打通了 2 遍。

2013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塞尔达传说:众神的三角力量 2》
  • 《史丹利的寓言》
  • 《兄弟:双子传说》
  • 《生化奇兵:无限》
  • 《雷曼:传奇》
  • 《Flower》

2014 年

《侠盗猎车手 5》(GTA V )

有一款游戏,从发售那年起至今,一直像个 bug 一样占据着 Steam 每年游戏销量榜的榜首,它就是占据了「车枪球」三大要素的游戏——《给 Ta 爱》,哦不对,是《GTA》(为方面叙述,后面统一采用《GTA》简称)。玩家们都说,只要《GTA》一发售,那一年就是 GTA 年。足以见得这款游戏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

关于这款游戏,我觉得有无数的玩家心中有话要说,我没必要说太多。而我只是为了其中某些偏门到只有 0.1% 玩家获得的成就,在别人都在热闹跨年的元旦节还在游戏机前肝到凌晨的一名普通玩家。

大把拿走现钞的感觉真爽

直到我通关了剧情模式,我发现《GTA 》的在线模式简直是另一个游戏啊!在游戏中跟小伙伴们开车兜风,冲撞警车,然后一起抢太平洋银行,开团队语音不停地协调分工,似乎连现实工作中的配合都没有这么认真过。每次抢银行任务打到最后,坐上快艇顺利逃出生天,才发现手心全是汗,游戏手柄需要擦一擦。别人看片废纸,我打 GTA 最废纸。

2014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黑暗之魂 2》
  • 《纪念碑谷》
  • 《光之子》
  • 《最后生还者:往日余烬》
  • 《铲子骑士》
  • 《暗黑破坏神 3:终极邪恶版》
  • 《塔罗斯法则》

2015 年

《巫师 3:狂猎》(Witcher: Wild Hunt)

我不能说这是最好玩的 RPG ,也不能说是剧情最好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我曾经耗费时间最长的 RPG。我花了夏天的整整 3 个月时间,在空调房里玩遍了这个游戏的每一个主线 + 支线任务,收集了每一种装备和稀有道具,攻略了每一个女主角——以至于最后达成了孤狼结局,除了女儿希里,没有人陪伴余生,只能孤独终老。

站在房顶上的萝卜

在每次死亡后 Loading 几分钟的漫长等待中,我都要思考一下人生,比如这么几个问题:

  • 为什么能斩妖除魔的猎魔人会从 1 米的垂直距离摔死?
  • 为什么陪我走南闯北的爱马萝卜,在我吹过口哨之后会站在房顶?
  • 为什么游戏里每次呼唤希里的名字,我的 iPhone 就会唤起 Siri 招呼我一句:请说,我在听?

《血源诅咒》(Bloodborne)

我唯一的白金奖杯

我只能说由于玩了一会发现这个游戏是魂系游戏里面最简单的,在断断续续玩了 140 多个小时后,我达成了 PS4 上第一个白金奖杯,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个白金。

科普一下,要拿白金必须要达成全成就,但并不是每一个游戏拿到全成就后都有白金奖杯,比如《风之旅人》就没有白金奖杯。

2015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Undertale》
  • 《奇异人生》

2016 年

《INSIDE》

2016 年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年度游戏。原谅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译名来诠释这款游戏,因为游戏的意义实在过于深刻和隐晦。同时,这又是一款无法随便给人推荐的游戏,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画面好?剧情好?玩法好?似乎都没法这样以打标签的方式简单描述。

用 6 年时间做一个时长 3 小时的游戏,不接受任何采访,不做任何广告宣传。Playdead 做游戏的方式,就像在制作一个谜题。玩家玩游戏的过程中,除了解开设计师制造的一个个关卡谜题,更深入的是,还要揭开游戏里面深藏的秘密,不仅仅是那些不看攻略就发现不了的隐藏要素,还有甚至隐藏在游戏未使用的资源文件里关于这个离奇世界的含糊描述。

玩家通过 Polybius Square(波利比奥斯方阵)加密法对资源文件解密

Steam 社区、Reddit 社区,甚至百度贴吧上,都有玩家热烈讨论游戏中蕴含的巨大秘密,有大佬甚至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尝试从游戏的安装包里找出蛛丝马迹。Steam 社区的讨论帖 已经超过 1000 条回复,其中部分内容的 中文翻译版被人在知乎写了下来 。而 Playdead 似乎有意配合玩家参与这场现实当中的解谜游戏,在游戏的版本更新中,包含了新的未使用资源,并且同样被人挖出了线索。

对于这款游戏,如果你不玩到最后一刻,你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来游戏开始操控的这名红衣秃顶小男孩到底是什么人物,他到底为何出现在这里,他又要去哪?当然,即使你玩到最后一刻,你还是不知道。你只会被一种「反乌托邦」式的表面故事所蒙蔽,而细思之后,疑惑反而生出会更多。

2016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黑暗之魂 3》
  • 《神秘海域 4》
  • 《Overcooked》
  • 《超级鸡马》
  • 《看火人》
  • 《部落冲突:皇室战争》

2017 年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我认为 2017 年是过去 10 年间游戏行业最伟大的一年,因为大量神作级别的游戏都在这一年扎堆发布(后面会提到这些神作),这一年的年度游戏角逐,如同神仙打架。而过去 10 年间任天堂发布的所有游戏的集大成之作,就是《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游戏性闻名的任天堂,在这款游戏里融合了不知道多少种玩法。打怪升级换装备?拜托,我要骑马、炸鱼、打猎、做饭,塞尔达公主你还是再等等吧。虽然林克的口袋里塞满了各种食材,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舌尖上的海拉鲁,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已经装不下了,一天不摸鱼我林克还是浑身难受。任天堂证明,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玩法,照样可以做出好玩到沉迷的游戏。

为了这款游戏,我特意买了 18W+C 口的紫米 10 号充电宝,只为了让 Nintendo Switch 能再多坚持 3 小时,我就能多解几个神庙了。哪怕是在通勤路上,我都可以随时打开 Nintendo Switch,虐一只黄金人马。

在全神庙,全套装等等各项全收集之后(除了 999 个克洛格种子实在没时间),我又买了季票,靠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打通了剑之试炼的所有难度,骑着远古摩托车在大草原上奔驰,在四英杰的诗篇里品味每一位英杰的故事,在最后一个地下巨型迷宫里找到了当年玩《塞尔达:时之笛 3D》的那种感觉。

最后,米法是我老婆。

2017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神作扎堆

  • 《超级马里奥 奥德赛》
  • 《女神异闻录 5》
  • 《神秘海域:失落的遗产》
  • 《艾迪芬奇的记忆》
  • 《神界:原罪 2》

2018 年

《蔚蓝》(Celeste)

手残如我,死亡 5000 多次,打坏 3 个 Joycon 手柄,我终于在《蔚蓝》里集齐了全部 175 颗草莓、蓝心和磁带。我在 A 面关卡已经可以当面表演速通的熟练度下,面对吃力的 B 面关卡,和看一眼就心生绝望的 C 面关卡,流下了没有技术的泪水。

说实话看到 IGN 毫不犹豫地给出 10 分满分评价时,我对这个类似马里奥的平台跳跃游戏产生了质疑——真有这么好玩?不就是跑个酷吗?无论如何我先买个来试试吧。售价才 60 几块钱人民币,果断入手。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要在心中默念一千遍——「不要在 Nintendo Switch 上买平台跳跃游戏」。早知道《蔚蓝》有 PC 版的话,我干嘛要用 NS 手柄这比机械硬盘还机械的手感来玩平台跳跃游戏,电脑接上 Xbox 360 手柄不香吗?自己买的 NS 版,哭着也要打通。

随着游戏的推进,我对跳跃、冲刺、攀爬这简单的 3 重机制越来越上瘾,并且发现这个游戏并不简单得像马里奥那样只是从大魔王里拯救公主的童话式剧情,而是在探索「抑郁症」这样一个现实的话题。虽然游戏里并没有提到「抑郁症」三个字,但是既不漂亮、也没有魔鬼身材的女主角 Madeline 一心想要征服的这座蔚蓝山,其实就是抑郁症的代表。而中途出现了另一个黑化版的她,叫做 Badline ,不断试图阻止她登山,这是把她的心魔具象化了。这个心魔百般阻挠,导致在山脊的缆车上,Madeline 甚至紧张得呼吸困难,到后来她跌下山崖,才开始尝试面对这个心魔,克服她,与她和解。Badline 帮助她再次登上了蔚蓝山,并且陪伴她一起在山顶观看云海中的日出。那一刻,我相信 Madeline 的内心是平静的。

在当年的 TGA 游戏颁奖典礼上,年度游戏奖项揭晓之前,演奏了一段年度游戏提名游戏的音乐串烧。《蔚蓝》的原声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辛苦登山的日子,我玩《蔚蓝》的过程,又何不像是登山一样呢?毕竟直到登到山顶,游戏里的角色 Madeline 也没有升级过什么新能力,从头到位都是跳跃、冲刺、攀爬这 3 种核心机制,唯一升级的是作为玩家的我自己,不断从一次次死亡中吸取教训,从一次次误操作中熟悉手感。我想,这就是《蔚蓝》给我上的最好一课。虽然这一年的 TGA 年度游戏大奖并没有颁给《蔚蓝》,但是这就是我心中的年度游戏。

2018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空洞骑士》
  • 《死亡细胞》
  • 《Florence》
  • 《超级马里欧派对》
  • 《新战神》

2019 年

《超级马里欧创作家 2》

又一个据说是手残劝退的游戏,但是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残了的手呢?

自从 1 代开始,我就听说这是一个买了就能玩一辈子的游戏。为什么这么说?有几方面的原因:

  1. 与其说这是一个游戏,不如说这是一个关卡编辑器,甚至一个游戏引擎。除了内置的任天堂第一方游戏关卡,还有成千上万的玩家自制关卡。而且这些自制关卡的水平一点也不差,五花八门包罗万千,我玩的速度还比不上每天新做的关卡速度。就连《蔚蓝》的设计师 Matt Thorson 也在上面制作关卡。
  2. 由于允许自制关卡,所以有的关卡难度颇高,可以说到变态程度,玩一辈子也不一定能通过。每个关卡都能看到通过率统计,经过我亲自尝试总结,基本上通过率 30% 以下的,我就不用费时间去尝试了。但是我还见过好几个通过率只有 0.01% 的神仙关卡,我想起来,官方有一条规则是,自制关卡至少要自己能打到通过一次,才能发布到线上。所以神仙关卡的制作者,自己必须也是神仙玩家才行。
  3. 跟 1 代相比,2 代加入了新的地图功能,可以设置开关切换,这跟写代码时的 if 语句一样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导致关卡的设计自由度,比以前丰富了不止 2 倍。在大量玩家自制关卡的时候,真的是把开关机制玩出了花,只要一开一关,同一个关卡完全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
劝退手残的玩家自制关卡

比较友好的是,《超级马里欧创作家 2》非常人性化地内置了筛选功能,可以自由筛选各种难度,各种标签类型的关卡,对手残玩家也能充分照顾。最简单的音乐关卡甚至只需要按住摇杆往右移动,其他什么操作都不用做,就能够穿越艰难险阻,直接跑到通关。

为了这个游戏,我首次开通了 Nintendo Switch Online 会员,这样才能玩上在线的自制关卡。这里要感谢 少数派的科普文章 ,最终我只花了 3 元 / 月,跟其他小伙伴组建了一个新家庭,虽然财务自由还没有实现,但至少实现了联机自由。

2019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

  • 《俄罗斯方块 99》
  • 《Sky 光遇》
  • 《只狼:影逝二度》
  • 《大乱斗 SP》
  • 《死亡搁浅》
  • 《天外世界》
  • 《月圆之夜》
  • 《Just Dance 2019》

2020 年的展望

《最后生还者 第 2 篇章》

我的壁纸是 live photo 动态壁纸

我过去 2 年的 iPhone 锁屏壁纸一直是这个游戏。

自从 2016 年 12 月在 PlayStation Experience 展会上首次公开游戏 Logo 的那一刻起,接下来我就指着这个游戏活了。

2020 年我最期待的游戏

  • 《最后生还者 第 2 篇章》
  • 《赛博朋克 2077》
  • 《最终幻想 7 重制版》
  •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
  • 《对马岛之鬼》

未知的未来

《Elden Ring》

啥都没有的《Elden RIng》

权游粉们和魂系玩家们,坑王之王乔治·马丁,跟魂系游戏开创者宫崎英高的联合巨作,这两个老贼居然能跨界联手了,不期待一下吗?

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出,但是出必买的游戏

  •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续作》
  • 《Elden Ring》
  • 《真女神转生 5》
  • 《空洞骑士:丝之歌》
  • 《光环:无限》
  • 《博德之门 3》

心疼自己一秒钟

码字不易,赶在最后一刻投稿年度征文,希望能赶上这趟末班车,也是给我自己 10 年的游戏经历写下一篇总结。眉头紧皱写下这篇 10 年盘点的我,如同无数个日日夜夜在游戏机前,电脑前,手机前,同样眉头紧皱搓弄着游戏按键的那个少年、青年、中年人,只为了再来一盘。如果你也是游戏爱好者,或者是游戏开发者,让我们之间放下平台之争、无聊攻击,除了顺手点个赞,也给我分享一下在过去 10 年间,给你留下深刻回忆的那个游戏吧!

一起打游戏,约吗?无论你是小虾米还是技术流巨佬,都欢迎站内私信我约起来。

备注:封面图来自 免费版权图片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精彩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