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 效率有心得」

以前我是个工具癖。就写作工具来说,前后使用过word、pages、mweb、ulysses、石墨文档 ,甚至一段时间还使用过日志app Dayone 写文章。如果算上信息收集整理工具有道云、印象笔记,阅读、记录工具marginote3、goodnote5、PDF expert、幕布,时间管理工具Forest等,前前后后近15款。光每天打开这么多app就得花费不少宝贵时间。

再者,很多app使用体验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尤其ulysses,我在它还是买断制的时候,Mac端和iOS端都花了大价钱(我们这个五线小城市,身边的人要是知道我花费超过500块钱,就为了买一个app,一定会认为我脑子被驴踢了),使用没问题,各方面设计几乎完美,但同步是个大问题(那会儿iCloud服务器还在美国),我在Mac上写一首十行的诗,坐在马桶上想修改修改,半个小时后才能同步过来,一拍脑门:“我想修改哪里来着?”只好作罢。更可气的,后来改为订阅制,而我,除了苹果全家桶,又添置了安卓手机,在单位用联想电脑——我必须找到一款全平台app,光速同步,无缝对接

之所以选择印象笔记抛弃有道云,最初原因很简单,印象笔记推荐的人多,使用教程多,检索快,信息搜集的渠道多。后来中国区独立后,很多新功能上线,用着越来越顺手了(markdown功能急需改进,输入字体太小无法调整,Mac端使用时经常卡得厉害)。

于是,我最大限度精简了电脑和手机上的app,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 信息收集:印象笔记
  • 工作日志:印象笔记
  • 内容输出:印象笔记、Typora
  • 思维导图:印象笔记、幕布
  • 文档阅读:marginote3、PDFexpert
  • 番茄时间:iwatch

关于信息收集和工作日志,我在《在印象笔记中打造写作闭环》一文中作了详细解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一阅(在生活日志方面,我在抛弃了Dayone后使用卡片日记和实体日记簿);思维导图我使用频率不高,印象笔记满足不了的我就使用幕布;文档阅读方面iPad上使用marginote3,Mac上使用PDFexpert。

这篇文章里我重点想说一下,在内容输出和时间管理方面,我是如何把印象笔记和Apple Watch结合起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流。

壹 使用晨夕日记规划一天工作

  • 工作日期间,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周末7点左右)。起床后第一件事,打开印象笔记,利用自建模版创建一篇新日志,把以下三件事先做完。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唤醒身体,让接下来的晨间工作有个好状态。
早起三件事
  • 接下来填写当天的日程规划。以2月23日的一日规划为例,以下四件为必须完成项:
当天需完成任务

到这儿,第一步工作就完成了。

贰 将日程中的内容制作清单和便签

  • 日程中每一件待完成事项,我都会在印象笔记自带清单中创建任务提醒
任务清单
  • 内容输出部分会占用一天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重点
  1. 如果使用markdown语言,我会在印象笔记中先创建一个markdown文件,输入标题和开头,然后复制到typora中继续写完,最后全文复制到印象笔记中同步保存,以便在其它平台查看并修改(印象笔记内的markdown文件输入字体太小,很容易眼疲劳,另外使用时间一长容易卡顿,所以用typora先进行编辑。下图左为typora界面,右为印象笔记markdown文件)。
markdown文件
  1. 如果使用普通笔记文件,我会先新建笔记,创建一个表格,输入当天要完成的内容和目标,然后将它设为桌面便签,挂在电脑桌面上,随时提醒自己。(下图左为笔记内文件,右为桌面便签)
普通笔记文件

不管是使用印象笔记进行输入,还是使用typora,都可以全屏,尤其是设置成“黑夜”模式,让你完全处于沉浸式状态中,避免其它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叁 使用iwatch计时器和呼吸功能调整节奏

所有事项设置完毕,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执行。这个过程我摸索、调整过很多次。

最初完全靠身体信号,比如眼镜涩、脖子酸、胳膊麻等等,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损耗很厉害,视力也一降再降;后来我尝试“番茄工作法”,下载了Forest,开始种树,按照25min——5min——25min——5min的节奏调整工作状态,后来也坚持不下去,一棵树成熟了(25min),手机震一下,我压根儿不搭理继续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或者5min休息时间因为不知道干点啥,不由自主拿起手机看一会儿,一看十几分钟就过去了,既浪费时间又休息不好。

第三阶段,结合自身实际(高度近视,不能长时间用眼,在丁香医生上看到一篇文章,建议使用“20—20—20”护眼大法,即20min后,看远处20米的地方,持续20秒),充分利用、挖掘手头已有硬件,我总结出现在的工作节奏:工作30min,闭目深呼吸3min,两个30min后,休息10min(深呼吸3min,敷眼2min,站起来活动3到5min)。具体操作时,要结合Apple Watch中的两个小功能来实现。

首先要将表盘设置如下:

最下面中间模块为计时器,右边的模块为“呼吸”(可以自由调整时间,我设置为3min)。其它模块随意。

多模块表盘

在开始工作前,我会先进行3min“呼吸”,集中注意力,然后点开计时器,如图:

计时器界面

点按“30分钟”图标,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时间走完,手表会震个不停,必须要手动关掉计时器,紧接着回到主界面,点按“呼吸”图标,闭眼,进行3min深呼吸:一方面中断屏幕时间,另一方面再次集中注意力。3min时间一到,再进入下一个30min的屏幕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30min时间一到,要先点按“10分钟”图标开始计时,这10min属于长休息时间,我一般会站起来走动走动,上个厕所、倒杯水之类的,然后用乐范敷眼仪冷敷,再进行3min深呼吸,然后进入下一个30min的屏幕时间。

一般情况,从上午8点到11点半,可以循环6个周期,每个周期有30分钟的高效工作时间,一上午就是3个小时。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时间被切割的太碎,刚刚进入专注状态,又被计时器打扰了。这个不用担心,如果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把计时器的时间调整一下,比如专注工作时间调整为1小时甚至2小时。我之所以长时间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就是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相当方便,只需要在iwatch的计时器里选择单位时长就OK了。而且习惯之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间隔时间的深呼吸让人上瘾,既休息了眼睛,放松了身体,又集中了精力,为下一阶段的高效率打下坚实基础,好处多多。

至于单位时间的选择,为什么不直接选择1小时或者2小时呢?我的考虑是:第一,除非有紧急任务,否则劳逸结合更有效率,1小时以上的持续高度集中属于过劳,长期如此效率不高;第二,更重要的,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职业病成为洪水猛兽的当下,唯一免遭毒手的办法,就是避免久坐和长时间的屏幕时间。

最后,我想用“少即是多”这四个字总结全文。工作习惯因人而异,比如师北宸就说,他下载不同的app,一个负责一件事,分别用来收集信息、制作脑图、内容输出等等,我则习惯用一个功能全面的app做所有事情,使用最趁手的就是印象笔记(开通了专业账户)。现在每天的工作基本只需要打开印象笔记,结合Apple Watch,全部搞定,不用浪费时间研究如何搭配各个app来提高效率,反而能让我产出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