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 多一度思考」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人,我自认是幸运的,赶上了互联网的发展,享受着网络带给我的红利。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象。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凭借着网络的便利,我一点点成为同龄人眼中的百科全书,总能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问题,为此而洋洋自得。

紧接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我被那浪头拍得有点恍惚:电脑用起来多方便,手机上装那么多 app,好麻烦。也许「真香」是人类的本质,不知何时起,我开始下意识寻找某个功能在手机上是否有 app,如果没有还要开电脑,好麻烦。

初见之喜

我在追寻效率工具的路上越走越远,关注了众多介绍各种 app 的公众号及网站,每天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测试新工具的过程中,深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自此认识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任务管理类、待办事项类 app,精致的 UI,不低的学习门槛、各有千秋的过滤方式,一切让我显得与众不同,光是看到那些图标,我就感觉效率已经开始提升。然后学习 GTD(Getting Things Done)时间管理法,将所有任务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那精心整理的待办事项,充实有序的日程安排,简直治愈了我的强迫症。最后使用番茄工作法,在每个 25 分钟内保持专注,在每天结束后统计专注了多少个番茄时间,又是一个充满效率的一天。

龃龉之困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我花在寻找、学习、使用这些 app 的时间远远超过解决问题需要的时间;在打开这些效率 app 的时候,我的手会鬼使神差地先打开别的软件看看有什么新消息;在专心处理一件事务时候番茄定时器响了,休息了 5 分钟继续前面的工作时忽然不记得刚才已想好的思路……我不禁问自己,这些 app 是否让我提升了效率?

事实告诉我并没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降低了效率。我本应该用这些 app 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结果我却成了工具的奴隶。我真的有使用这些 app 的需求吗?

探寻之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确定需求

  1. 我在处理事务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2. 这些困难是否在处理其他事务也会发生
  3. 这些事务的共同点是什么
  4. 这些困难是否有统一的解决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而是根据工具的使用场景创造了一个本来没有的需求,可以称之为「伪需求」。我的任务是否多到需要一个专业的 app 来进行管理?我在处理事务中不够专注是被什么吸引了注意力?我的注意力最长能保持多久?

人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但是人的需求是有下限的,找到那些对完成事务必不可少的需求,把精力放在解决这些需求上,剩下的需求对提高效率来说就是伪需求。

二、确定工具

  1. 这些困难是否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2. 对于实现解决方案的不同工具之间有什么区别
  3. 这些区别对我来说有什么利弊
  4. 哪个工具对我最合适
对勾简直成了任务管理工具的图腾

现在各种效率 app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们纠结的不是工具太少,而是工具太多,不知道选哪一个。有人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或许在别的场景中「全都要」是个令人艳羡的答案,但在挑选效率工具上是一个糟糕至极的答案。同质化的工具越多,效率就越低,因为在思考选择使用哪一个效率工具的时候,已经背离了效率的本质。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每个人能接受工具的利弊也各不相同,所以我无法举出一个对所有人来说最有效率的工具,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或许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效率工具。

我的任务提醒工具

我的第一类需求是任务提醒,在到达设定的时间时提醒我做某事。

  • 我需要那个 app的功能包括周期性提醒和一次性提醒
  • 我需要它有清单功能,能够让我清楚地了解之后的任务
  • 我需要它有最快捷的方式设定提醒事项

前两点需求很容易满足,手机自带的日历就够了,有一些老牌的、专业的 app 在某些细节上独到的设计更是吸引了各自的拥趸。

第三点看似也不难,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筛选掉绝大多数 app 的一个标准。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信息,我们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到知乎上去找答案,喜欢在少数派上看文章,习惯到微博上刷资讯,每一条消息都占用着我们的认知资源,每一个爱不释手的 app 都是注意力的黑洞。

当我灵光一闪,想把某事记入待办事项的时候,可能不忍中断正在阅读的文章;可能无法暂停手上工作;可能在打开手机准备点击任务管理 app 的途中,一不小心被某个图标右上角的小红点吸引,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等回过神来,早已忘了刚刚要记录的事项。

我知道这个需求很刁钻,甚至很苛刻,不打开 app,却又能添加待办事项,简直是无理取闹。我再次感叹自己很幸运,我遇见了 TodayMind。这是我每天都会用到的 app,每当我需要添加待办事项,打开手机,划到负一屏,通过小组件输入任务名称及提醒时间,一气呵成,不会被其他东西干扰,不需要进入那些复杂的菜单,不需要占用大脑已经稀缺的认知资源,只需要「右划、输入、完成」,这就是我最需要的提醒事项工具。

还有两个经常会用到的效率工具 app 是小历和 Pin,都是通过小组件来使用,都是同一个开发者的作品,都最接近效率的本质。

我的专注提醒工具

我的第二类需求是专注提醒,在设定时间内让我保持专注,到达设定时间后提醒我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这个需求也异常简单,手机自带的倒计时,或者种类繁多又大同小异的番茄时钟 app 都能解决。

但专注提醒和任务提醒有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一个时间段,后者是一个时间点。基于这点不同,对我来说,手机上任何 app 都无法摆脱手机这个载体,当打开手机的同时,保持专注的任务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选择放弃手机这个载体,用一个实体闹钟替代。

日剧《我,到点下班》截图

对于一个对外观和功能都有要求的完美主义者,一个符合我内心标准的闹钟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找到的,翻遍淘宝前 100 页搜索结果,我终于发现一个符合我要求的闹钟——卡西欧 DQD-S01J-7JF,也是日剧《我,到点下班》的同款闹钟。

  • 布局简单,主界面只显示时和分,没有其他内容干扰
  • 字体大而清晰,4 个数字占据了整个界面的 80% 区域,只需抬头瞄一眼就能看到时间
  • 走时精确,具有电波同步对时功能,不用担心时间久了需要校准
  • 有倒计时,满足我专注提醒的需求
  • 功能单一,相比无所不能的手机,它就是一个普通的闹钟
  •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颜值很高,让我保持心情舒畅

可能有读者会想,这明明是作者自制力太差才会有这种特别的需求,对于其他人来说,类似 Forest 这种专注类 app 就足够了。

我同意这种看法,我举如此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为了表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最合适自己的工具,才是最有效率的工具。

也许用遍所有效率 app,最后发现,你需要的只是一个「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