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周报聊的是 用“直觉”还是“数据”做决策。
文章的最后我写了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外部记分牌。“别人是否点赞”、“如何评价我”、“我的话他怎么理解”,都会困扰我挺久。最近两年我似乎可以不再在意这些外部“数据”,可以更均衡、真实的运用自己的“直觉”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了。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omeone else。
有一位读者问了这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后台还有另外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实证两年了才赚了 2%,怎么样你才认为自己错了?”
这两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问题,可以一起来回答。
答案很简单,就是你是否拥有“内在记分牌”(Inner Scoreboard)。
怎样才能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曾经(其实现在也还是)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评价。
初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和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经常是第一、第二名。有一次期末考试前的周末,因为一些班级的事情我让另一个同学心情很不好。整个周末我基本上一眼书都没有看进去。原因现在看起来特别傻,我很担心周五的吵架会影响到她的复习,让她最后没法考出“真实”的成绩。
我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因为她的心情会不好,于是她周末没有办法好好复习,于是她可能期末考试可能会考不好,于是大家(她、老师其它同学)会把她考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我 ...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很长时间里,我曾经认为这是我的优点,因为我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
慢慢我意识到,我错了,根本原因,在于我更关心的是“我自己”,尤其是别人眼中的“我自己”。
再往深挖一层,我觉得是因为我不确定“我”好不好,我在给我的“内在”寻找一个外在的刻度、一个度量的标准。
今天天气热不热、多少度,北京到广州有多远,这些都有清晰的度量方式和标准。而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的“内在”却无法在这个世界上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意别人评价”的背后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在”能够被“观察”、被“度量”。通过别人的眼睛看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今年年初读了一本讲阿德勒心理学的书 - 《被讨厌的勇气》,也讲到了这一点。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的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如果你认同这是“在意别人评价”的底层原因,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解决方式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为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同时加以“课题分离”。这部分说起来比较长,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专门再来写。
先从我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测不准
我挺喜欢《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一个例子:你有 20 个比较好的朋友,这些朋友背景、专长、和你的亲疏关系并不相同,但你很在意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让这 20 个朋友都感到开心或者认为你正确,你得扭曲成什么样子?
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利益的掺杂、认知甚至世界观的不同,别人的评价和反馈,未必是“正确的”。
当然,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巴菲特还需要芒格。你也需要找到一些深交的朋友,他们足够了解你,也愿意冒着得罪你的风险经常给你提一些具有洞见的建议。
2)接纳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但又缺乏一个能够随时让自己了解自己进步和状态的度量,所以会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评价。这很正常。在我们能建立起“内在记分牌”之前,这也许会伴随我们很长时间。认清这种“认可欲求”的原因,并接受它。
3)建立内在记分牌
巴菲特说过:“我有一张内在记分牌。如果我做了某些其他人不喜欢、但我感觉良好的事,我会很高兴。如果其他人称赞我所做过的事,但我自己却不满意,我不会高兴的。” 芒格做的更加纯粹和直接,看看他每次的股东会和采访就知道了。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住着临街的普通房子、每天喝着可口可乐、开着一辆几十年的破车,捐赠 99% 的个人资产,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因为巴菲特有一套遵循内心的行事标准,一张“内在记分牌”。
对于我们来讲,这张“内在记分牌”也应该是终极目标。
4)被讨厌的勇气
当你慢慢拥有了“内在记分牌”,你应该真诚、自由的按照这套行事标准去生活,把对自我的执着变成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吸引喜欢你的人,也会逐渐远离那些不太适合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被一些人“讨厌”恰恰说明你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按照阿德勒的说法,“被某人讨厌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最后一定要叮嘱下,书要读全。“被讨厌的勇气”,是指建立一套遵循内心的行事标准,按照这套标准真诚、自由的生活。千万别只看这六个字,变成合理化自己一些粗鲁行为的借口。
实证两年了才赚了 2%,怎么样你才认为自己错了?
回答完上个问题,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张内在记分牌。
如果我拥有的是一张“外部记分牌”,我可能会非常在意每天的涨跌,我可能会非常焦虑为什么 2 年才赚了 2%,还不如存到货币三佳。
如果我拥有的是一张“内在记分牌”,我会更关注下面这些信息:从 2017 年 9 月到 2019 年 8 月,全市场估值大概下降了 37% 左右。毛估估的拆解一下,这 37% 的估值下降里面,15% 是由股价下跌引起的,而 12% 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换句话说,一个市场已经按照历史最低的估值进行打折的时候,依然没有亏钱,并且买的够够的。另一方面,尽管有很多问题,但经济依然在增长,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没有变化。这些“内在”的因素一定会体现在“外在”的价格上。
“外在”的股价变化并没有办法证明这个投资错了,只有“内在”的逻辑和认知错了,才是真的错了。
问题回答完了,就这样。
祝我们都能获得一张“内在记分牌”,能够真诚、自由的生活,能够把对自我的执着转变为真正的对他人的关心。拥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