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NY WH-1000XM3

  今年觉得最值得的物件,第一当属WH-1000XM3。这不是我的第一个降噪耳机,在这之前我用过Beats studio 2代,糟糕的夹头感和忽略不了的底噪,以及无论什么季节都过分保暖并且极度容易被汗蚀的耳罩,让我并没有对降噪耳机留下什么好印象。直到2018年,频繁的外出,火车与飞机上嘈杂的人声和轰鸣声,无法静心享受旅程的我,又重新考虑起了降噪耳机。没有过多对音质的要求,我本着自己用着舒服的就是最好的想法,首先锁定在了BOSE和SONY两个品牌里,只因为他们受众面够广,即便自己不满意,也好再做处理。BOSE我曾经体验过QC20,当时真的是有被消噪开关打开的那一瞬间给惊艳到,仿佛突然沉浸在了水中,身边人说话的声音也变得遥远混沌,当然耳压也挺明显的。如果再早几年,我可能真的会考虑一下,但是看看手边的设备,除了即将退役的安卓机尚留一个3.5mm口,其他的都早早奔上了无线的路。并且,在木耳的我看来,无线必然会是未来的主流,我也欣得见到一个全无线的时代。这篇暂不提音质问题,在我听来,无线耳机虽没有高保真的感觉,但也不至于淡寡,倒也够用。于是,我就在降噪豆,颈挂式和头戴式中纠结了起来。降噪豆的断连和延迟问题,颈挂式的汗蚀和“挂不正”问题,让我默默的又考虑起了曾经嫌弃过的头戴式。正在给自己加油鼓劲准备剁手WH-1000XM2时,XM3悄悄摸摸地上市了,终于少带一根线的Type-C接口,升级了但是我又不清楚的QN1芯片,舒适松软的横梁,比起隔壁加配重的Beats,和万年依然盲摸实体键的BOSE(嗯,就不说毕业就修好的BOSE 700了),啊,是心动啊,刀光剑影一瞬间,剁手喜提WH-1000XM3。

  我在2019年初买了WH-1000XM3,在这一年里,它陪我乘过绿皮车,赶过高铁,也飞越过8个时区,无论是引擎和风噪的嘈杂,还是熊孩子和外放短视频的恼人,XM3都很好的担起了给我一片静谧的重任。没有入耳式的不适感,也无需刻意调大音量,只要戴上它,周遭一切就与我无关了。让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仅是在通勤的时候,XM3最优秀之处在于能随时给我一个安静的空间,让隔绝于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年上半年我一边忙着跑项目,一边还得准备雅思考试,有时候想要利用好碎片的时间多做一篇阅读。得益于XM3魔力般的降噪,咖啡店里一杯拿铁,掏出iPad,无所谓旁边是画着商业蓝海的大饼,还是讨论着哪家美甲做的好看,我都能尽快的沉下心完成阅读。降噪耳机不是为了完全消除噪音而存在的,而是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噪声影响,在嘈杂环境中营造安静聆听的氛围。从各种经历上来讲,XM3不仅仅在提升我的生活品质,还帮助了我的学习,这个理由,想必妈妈都不会拒绝的hhh。而且,在经历过一趟将近14个小时的飞行旅程和3小时的大巴之后,XM3电量依然够打,着实让我舒服了一把,毕竟智能时代电量焦虑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好的设备是服务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去伺候它们。此外,我发现XM3在很好过滤人声的前提下,对公交、火车、地铁中的报站声却能够较清晰的传入耳内,虽然网上有很多人对右手捂住耳罩开启“快速提醒”的做法感到鸡肋,但我觉得这在希望听清报站时确实很好用啊,不用频繁的取下或者掀起一只耳罩,也不用重新调整佩戴姿势,跟他人交谈时取下耳机是礼仪本分,但这样方便的功能在用时却也能让人会心一笑,那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了。

  当然,WH-1000XM3依然不是我想象中完美的无线耳机。SONY被诟病良多的多设备连接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照常理来讲,即便不能实现苹果系耳机一键切换的便利,也应当实现音响连接中常见的“一顶一”连接(抱歉我实在没想起正确的叫法应该是什么。大致就是已连接设备列表中,一个设备主动请求连接音响设备时,当前连接中的设备就会自动断连),每次更换设备时,我都在一阵外放中尴尬的开启耳机配对模式或者四处翻腾断开上一个连接。虽然没有尝试过,但安卓设备开放的NFC连接,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此外就是一言难尽的智能场景匹配,耳机会根据用户当前的运动状态自动改变降噪模式,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第一次体验到这个功能,是在下车时,当我还没有意识到需要注意周边环境时,XM3已经自动将“降噪模式”调整为“环境声音模式”,当时我还大呼牛啤,不愧是大法的匠心。然而,大街上开个环境声音,放大的交通噪声360度环绕立体混响,你即便是想听歌也是听了个寂寞了,不如放下呆呆的耳罩,好好走路吧。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场景匹配功能有些过于灵敏了,有时候我还在车站等车踱步时,耳机也会积极主动的为我打开环境声音;有时候堵车缓行时,耳机也会乐此不疲地判断我正在行走但状态,并为我打开环境声音。即便它真的很智能,我还是选择关闭它,下车后就挂在脖子上吧,走在路上戴个大耳罩还是挺憨的。

最后,使用WH-1000XM3感受总结如下:

优势

  • 佩戴舒适,重量适宜,长时间佩戴也没有不适感;
  • 降噪优秀够用,能在中低档音视频播放音量下,完全遮盖熊孩子和交通工具噪音;
  • 续航结实耐打,Type-C让出行少带一根线变为可能,还有快充哦;
  • 触摸操作,比盲摸实体键要高级便利的多;
  • 快速提醒,单纯想听听报站,一只手盖住耳罩,永远要比鲁莽摘下耳机毁了发型要来的优雅。

劣势

  • 体验极差的多设备切换,让我在无线设备中体会到了有线插拔的感觉;
  • 不太智能的智能场景匹配,很难说过于灵敏究竟是好是坏,为了安全,下车请不要佩戴耳机;
  • 触摸操作,天气寒冷时容易失灵,另外在耳罩上敲击和滑动,直击鼓膜的声音真的很是酸爽。
SONY WH-1000XM3 by AB, Unsplash

2. iPad Pro 2018

  iPad Pro是我很早就已经种草的产品之一。早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无纸化”的想法。尽管纸笔的书写感在目前看来依然难以被替代,但是数字化的笔记得天独厚的轻便性和可检索性让建立随身个人维基的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2015年,我刚买了Surface Pro在玻璃面板上打着出溜滑时,苹果发布了 iPad mini 4 和第一代 iPad Pro ,尽管 iPad Pro 很好看,Apple Pencil 也很好看,Smart Keyboard 也很轻薄,但是与纸笔相差过远的手感,超贵苍蝇拍形态的充电方式和对尚未完善笔记应用的担忧,让我还是先入手了一台iPad mini 4结合Surface进行第一次伟大的“无纸化学习”尝试(其实就是不忍心再下血本,以及觉得mini打游戏手感一定很棒吧)。在几年的学习体验中,除去书写的手感,众多优秀的笔记和阅读软件搭配 iCloud 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终有一天剁手 iPad Pro 的想法。终于,2018年,iPad Pro带着全新的设计,新的磁吸式 Apple Pencil 和 手感依旧的 Smart Keyboard 来了。2019年初,拿出私藏已久的小金库,忍痛割爱出掉了没贴膜都没划痕的 mini 4,我一次性置办齐了买前买后都是生产力的 iPad Pro。关于 iPad 是否能成为生产力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我认为,只要iPad能满足用户在学习与工作中的需求,那它就是个合格的生产力工具,就像是买车一样,我在乎的是能不能在可接受的速度里平安便捷地载着我到达目的地,为什么非要为了红绿灯时能不能抢跑的问题争论不休呢?生产飞机大炮,是生产力,生产薯片饼干,那也是生产力。

iPad 生产力套装如下:

  • iPad Pro 2018, 11 英寸, 64GB, 蜂窝网络版
  • Apple Pencil 2代 (终于不用怼进去的设计了,天地良心)
  • Smart Keyboard

  在与iPad Pro友好相处的一年里,它覆盖了我在「产品展示」、「学习备考」、「会议记录」和「日常娱乐」方面的需求。

iPad Pro 2018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 + AirPods, by Daniel Korpai, Unsplash

2.1 产品展示

  2019上半年,项目刚落地,忙着跟各种客户讲产品理念,展示产品内容。由于项目产品部署在线上,同时为了展现产品在移动设备上的良好适应性,平板成了最佳的展示工具。介于对 iPhone 开启热点后电量的极度不自信,以及避免每次拜访客户需要Wi-Fi才能展示的窘迫,我选择了蜂窝网络版 iPad Pro,顺便帮着消耗一下无限流量的阔气。iPad Pro 恰到好处的尺寸,简单直接的触控交互,以及通过 iCloud 资料备份,让我无论是面对客户前的展示,还是老板临时对资料的需求,随时随地,使命必达。随开随用,轻薄便携,让我一度觉得在这种场合下 iPad Pro 是比笔记本电脑更优秀的存在。

2.2 学习备考

  介于我目前的身份是学生,所以如何利用 iPad 满足我的学习需求依然是摸索的重心。目前,我学习时经常使用的软件有GoodNotes、MarginNote、XMind, Bear 和 Things3 ,关于每个软件的具体使用场景和优劣势我会总结在另一篇关于效率工具的文章里。可以说,iPad Pro能够满足我从「预习标记」、「随堂记录」、「文献阅读」和「导图归纳」的各方面需求。App Store 中有很多优秀的学习辅助软件,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将不再仅仅需要记忆力与学习能力,还要具备利用工具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目前,iPad 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尚未具备打破次元壁的能力,AR技术应用于学习活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iPad 也正在悄悄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处理方式,网络将词典与百科全书容量无限放大,键盘与Apple pencil 将输入输出效率大幅提升,屏幕和触控让脑中的零散的信息网络逐渐具象,并且数字化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记忆知识点逐渐偏向于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认为无纸化的学习方式将会也必定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另外,键盘录入让笔记变得更加高效、完整,尤其在英文授课的环境下,我终于能记下一句完整的句子了,还能随时点选查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上课跟不上了。

  此外,iPad Pro 最让我觉得超值的一点是「随航Sidecar」的加入。我不是很喜欢在一个屏幕上挤进多个窗口的人,曾经体验过外接屏幕之后,就更回不去单屏时代了。使用 iPad mini 时,我曾使用过 Duet 试图把手边的这块屏幕也用起来,但糟糕的分辨率和时不时的断连,体验真不如人意。换了个环境继续读书的时候,更加想念我的显示器,巧的是 iPadOS 不负剧透的更新了「随航Sidecar」,我终于可以一边码代码,一边看文档了,舒服!副屏能做的不仅仅是多一个屏幕而已。当 MacBook 与 iPad 通过「随航Sidecar」互联时,MacBook 的键盘与 Smart Keyboard 可以同时对屏幕内容进行输入(此时我有了一个关于双人火影页游的大胆想法)。尽管在 iPad 上鼠标点按操作需要通过 Apple Pencil 进行,但文档翻页仍然可以通过手指滑动操作实现。另外,对于没有 Touch Bar 的 MacBook 型号而言,iPad 在「随航Sidecar」下可以模拟Touch Bar 边栏,也不失为一种方便的体验。最令人欣喜的是,不同于 Duet 通过软件层面实现的屏幕投影,「随航Sidecar」是系统内建功能,它更稳定更低耗,不会让你的 iPad 发烫,也不会让你的 MacBook 小风扇疯狂旋转,个人体验而言,电量损耗基本也与正常亮屏看文档差异不大。在网络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USB直连的方式,获得更高质量的投屏效果。

2.3 会议记录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开会和小组讨论是永远避不开的。以往,每次开会时我都会揣着一个笔记本,会前罗列沟通大纲,会中记录谈话要点,讨论时画示意图交流想法,会后还可能需要整理或拍照分发给与会人员。久之,纸笔记录的问题就出现了,写字速度太慢,想要完整记录就很可能错过一段内容,只记录关键词会后又难免产生理解偏差;开会次数太多,哪次会议的内容记录在何处,查找又成了问题。

  现在,我都使用 Notability 完成会议记录的任务。不同主题的会议用不同的笔记本记录,如果会议允许,会中可以开启录音功能,方便笔记回溯。会后,如果需要快速整理成文档,也可通过笔迹转换快速生成内容。同时,Notability可以将图片、文档等嵌入进笔记中,使得沟通过程更加的高效。

2.4 日常娱乐

  买前生产力,买后某奇艺。在很多人心里,iPad 与Kindle 的区别在于,iPad更贵一点,盖泡面万一爆炸会更心疼。从 iPad mini 转变为 iPad Pro,我的直接感受是,Pro 变得不太适合打游戏了。不能忽略的重量,短手指跟不上的键位,更大的屏幕不变的分辨率,反正我是慢慢的戒掉游戏了,如果说游戏神器,mini 还是更值得拥有。但是,Pro 升级了的刷新率和立体声音效,让追剧看动漫变得更香了。不习惯在卧室吃饭的我,若是吃饭时想看下载好的电影,就只能抱着电脑去客厅,但有了iPad,事情就变得更简单了,通过 Oplayer 直接局域网访问电脑文件,低延迟,高清晰,手里的泡面都不自觉地变得好吃起来了呢。

iPad Pro使用感受如下:

优势

  • 续航足够优秀,单纯上课使用,两到三天一充;
  • 屏幕素质够好,视网膜屏幕配上更高的刷新率,让你感受到的不仅更加清晰,还有更加顺滑;
  • iPad Pro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 依然是高价但最舒服的配置,不需要摆一桌面就能指哪打哪的感觉,有时候就是会突然戳中你的心;
  • Type-C 的接口让连接U盘和外设成为了可能,也让我看到了苹果想要在笔记本市场分一杯羹的野心,但当各设备转战无线传输时,还是希望苹果能有更多的玩法出现;
  • 「随航Sidecar」让 iPad 在更多的场景派上用场,有时我离高效就差再多一个窗口。

劣势

  • 虽然 Apple Pencil 已经努力在做好书写体验了,但玻璃屏幕上书写还是让人难以适应,部分软件对手掌识别依然糟糕;
  • iPad Pro 2018版的 Smart Keyboard 设计总觉得有些不舒服,磁铁吸附无包裹的设计很没有安全感,将键盘折叠至背后书写时,键盘与桌面的摩擦总让人担心会不会磨破;
  • iPadOS 依然需要在联通 iOS 与 macOS 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来,目前更像是有独占功能的放大版手机,与macOS还差的太远。



  2019年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剁手的物件,像是「AirPods」和「泰摩栗子G1咖啡磨豆机」,也都是我深感满意的生活品质up产品,但碍于篇幅,第一次投稿,已经写了很多废话上去了,还是忍耐忍耐好了。我认为,生活品质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大操大办、猛击心灵、大众好评的就是好物,只要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的,真正喜欢的,那就是值得买的好东西。可能是好看的手链,也可能是暖心的保温杯,无论是什么,只要自己喜欢,就能感到幸福。希望各位能在2020年里,勇敢剁手,买到温暖,购得欣喜。


「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 看完就想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