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 效率有心得」


如今网络上不乏各路高手实践效率思维的心得与教程,我看了获益很多,只不过,每个人情况不同,干扰效率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人家的方法不见得解决得了你的第一痛点。对我而言,实践的障碍首先在于心理因素,然后才是方法的适配。为此,本文也会将火力集中在这一方面,仅代表我个人的处理方式,供各位参考。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大约四年前,我辞掉了全职工作,决心以自由业者的身份全面投入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其中包含两大主轴,一是我的老本行,二是某一科目的自学,为日后转行打基础。

阶段一:观念造成内耗


正如前文所说,我最初的低效率并非出于方法上的欠缺,而是心理障碍。说来奇怪,辞职时明明满腔热血,把未来规划得头头是道,然而时间空出来以后,却热血全无,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累,而且不知怎么,开始一一想起小时候没有玩够的游戏和没有看够看全的影视作品,竟一往而深,不能自拔,若非某些工作有截止日期的制约和专业度上的要求,不得不投入一定数量的时间,否则时间恐怕就全花在这些事情上了。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是有内疚和危机感的,尝试过克制,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凶猛的反扑。就好像你原本每天看两个小时短视频,决定戒掉,坚持了三天,到第四天反而一口气看了一整天,往后又恢复了每天两小时的习惯,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其实心理学早就预警,心灵的动力是无法靠压抑来解决的,那样只会导致更严重的扭曲或爆发。自由职业者,时间全凭自己掌握,各种隐藏动力缺乏外在力量的压制,于是乎便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若不借机认识自己,跟自己和解,反而一味逼自己做“正确”的事情,等于错失自我认知的良机。即使貌似把玩心逼死,不代表原先的动力已经解除,它一定会扭曲成其他形式来寻求补偿。

既然不能压抑,我干脆尝试大大方方地玩,看看究竟会怎样。结果,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心理过程。我在游戏和观影时,心情本来十分愉快,但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后台会开始播放一些观念。比方说,我会想到:“一个拥有成功作品的人才有价值,而你身为一个尚未成功的人,却专爱做一些无益于成功的事,太不应该了,这样你哪一天才能成功?看看自己都多大岁数了?”其实这种想法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先前早就形成,后来又反复回想、加深,才根植于潜意识当中的,因此它出现时也会携带过去所倾注的情绪,把人拉进“不成功就没价值”的信念。于是,心灵的快乐便这样被拦截、稀释,代之以焦虑和自卑。换言之,我不快乐,并非快乐的条件不具足,而是我自己给快乐设置障碍,不允许自己此刻就快乐起来,然后再凭着焦虑感去做事。如此一来,整个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因此,首要问题并非我该怎么提高效率,而是如何停止制造焦虑。

为此,我在类似观念浮出水面时,试着听而不从,一笑而过,拒绝被它带跑。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我能够更充分地体会当下的快乐,不必充满罪恶感地品尝禁果,事后再行自我鞭笞。如此给心灵松绑以后,并没有令它从此懒散放纵,我反而更加神志清明,渐渐明白,其实我很想最大化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让我有激情的事,也往往是那些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或打破定势思维的活动。像竞技游戏之类,于我而言,再怎么重复,也无助于突破现有的局限。而我原先想要自学的科目,似乎才更加符合我的需要。明确这一点以后,我心甘情愿地提高了自学的投入时间,而其他娱乐也就自动退居次位了。虽然还是会玩游戏或看剧,但一切已经处于相对自主的控制范围内,不必成天自己跟自己扭打。

阶段二:思维和方法存在短板


停止内耗以后,我开始能够相对心无旁骛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时间虽然是心甘情愿地投进去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暴露出了思维及方法的短板和误区。其间,我在少数派读了很多文章,一点一点看出了问题所在。

其一是杂而不精。我的工作和学习本身横跨两大学科,每个学科内又有很多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若是随心所欲,很容易变成逛大观园,东看看西瞧瞧,见什么有趣就学两下,但是什么都学得很浅,浮于表面,学了半天,每一样都是业余水平。

其二是自以为时间充裕而不加管理,每件事情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不考虑是否还有余力完成其他任务。前两条的问题都出在缺乏管理上。

其三是忽视学习方法,不讲次第,上来就学或做比较高难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比方说,我喜欢挑战比较高阶的创作,然而其结果就像 KTV 传出的《死了都要爱》,多数时候都是仅供个人娱乐的水平,长此以往,很难进步,还会徒增挫败。再比如说,我设定每日任务时,动辄设定“甲事四小时、乙事三小时、丙事三小时”之类的规划,心想除了睡觉八小时以外,我每天有十六小时呢,这还做不到吗?你别说,还真就做不到。也许有人做到,但我相信没人能一下子就适应这种模式。

回想起来,无论学生时代还是全职时期,我的工作方式都是上面派什么任务就处理什么任务,靠截止日期形成专注焦点,缺乏个人的思考和整理。

2019年,我在少数派上补了不少课,下面就来说说我目前采用、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任务管理:Notion




为了打破精力分散的局面,首先要厘清精力究竟都分散到哪里去了。为此,我在 Notion 中建立数据库,把所从事的活动一一罗列,加以归类。

其中一个类别是状态,分为“进行中”和“暂缓”两种标签,半个月不碰的就要归入暂缓。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很多应当经常锻炼的技能,竟然长期荒废而落入了暂缓之列,可见原先的时间分配缺乏主次之分。为此,我把列表中与主攻学科无关的事项全部贴上暂缓的标签,若长期没有从事的必要,直接予以清出数据库。久而久之,主次的排列基本形成。

这是大方向上的规划,那么每天每小时又要如何安排呢?这就需要更加精细的日程安排了。我在少数派看到“极简象限”的文章,很受启发,照着软件界面在数据库单独建立一个页面,制作出四象限,每天根据“进行中”的任务看板,挑出当天想做的事,然后塞到四象限当中。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连四象限对我也略显多余,干脆改成了两个象限,一边是今日工作重点,一边是有余力再去做的事。

Notion 中的每日计划


时间管理:Boosted




使用计时软件也是为了把时间管理精细到小时,更加直观地看到精力都分散到了什么地方。我先前用过一段时间的 Toggl,还算堪用,但每次计时都得单独填选任务,麻烦。后来在谷歌的年度应用评选中看到了 Boosted,它里面有单独的任务界面,而且各栏末尾就是计时按钮,不是 Toggl 那种先点计时再填任务的使用逻辑,比较符合我的需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很多浪费时间的小习惯。例如我上厕所时喜欢看视频节目,本以为这无伤大雅,但是时间统计显示,若在厕所看视频,如厕时间就会增加二十多分钟!一天上个两趟厕所,每天就有将近一小时的时间浪费掉了。再比如说饭后看视频,因为每个视频都不长,感觉好像没看多长时间,但统计结果却显示时间超过一小时,难怪我老觉得下午时间很短。发现问题以后,就知道该往哪里下药了。

因为使用 Boosted,我养成了任务归类处理的习惯。虽然 Boosted 的使用十分方便,但是切换任务时,毕竟还是要找手机、解锁、进入 Boosted 然后点选任务计时,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减少折腾,我设法降低任务切换的频率,尽量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来做。例如我有一类任务是“生活琐事”,包括晾衣服、整理房间、拆包裹。当我收到快递以后,为了不打断流程,我会继续手头的事情,等到任务完成,再拆包裹,收纳时顺便收衣服,烧水泡茶。这样集合在一起做,便可一鼓作气,不必反复打断工作流程。

根据每天的统计报告,我发现自己虽然已在 Notion 中厘清了任务的主次,但是每日实际的时间分配却不见得能够反映出合理的时间配比。举例来说,我在某一期间,每天要在一项次要任务上花费三个半小时,同时却只给某项主要任务一个小时。显然,若要把主要任务的时间比重提上去,就得从其他次要任务上减。这些计算全部有赖于时间管理形成的统计数据。

时间管理(番茄钟):Goodtime




起初,我不过是为了劳逸结合才使用番茄钟,但我因此形成了以半小时作为时间计量单位的习惯,在规划任务时会写:甲事,四个番茄钟(4p);乙事,两个番茄钟。如此一来,既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又容易计时。

我最早购买的软件耗电量奇高,经常排在耗电量第一名,后来换成 Goodtime,耗电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界面极简,有黑色模式,没有累赘功能,十分好用。如果你单纯只是需要一款计时工具,我推荐 Goodtime。

Goodtime 计时界面和统计界面

总结


简而言之,我的思路是先把心搞定,不跟自己交战了,再谈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些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