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台 iPad 是12年的时候——

第一代 iPad mini,没视网膜屏,没最新处理器。那回另一半送的,用了一个月工资,我第一反应并非为啥不买iPad 3,那回 iPad 3 官方读法 The New iPad,iPad 第一次上视网膜屏,我都在想她是不是做了性格开朗、思想开放的事情。

那回刚毕业大家钱不多,但很快我就发现女性对待爱情往往都比男性用力,不顾一切。

兜兜转转的这些年,那台iPad mini 和她仍在,别于往常的是她变了,而它也如此。我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开机,一直保持黑屏状态,没价值,没意思……很长一段时间它给我的印象有俩:

反正那段时间买过iPad的人第二年都毫不犹豫选择买iPhone ,因为这玩意,说狠点,连玩意都算不上。七年过去了,现在我又有一台iPad,2019年全新iPad,平日真的很少关注iPad,乍眼一看iPad 已经有点「乱」,现在的iPad 已被细分出不少子孙后代,感觉有点不适应……类似这图为啥就突然要横着看……

我本以为手中这台好歹是台高尔夫,而且是第八代高尔夫,没想到它只是台Polo 。如今的iPad如果不带后缀纯「iPad」,其性能真的连iPad mini 都打不过,包括屏幕显示效果都不如它们,具体参数如下:

我在使用过程中,屏幕没原彩显示我忍、没P3色域我也算,但连个反射涂层都没有,这下好了,每次看动作片只要场景一黑光一反,我都有可能看错一场戏。

说笑归说笑,随便玩几下确实已能感受到 Apple 公司没放弃 iPad,因为 iPad 不那么 iPad,如果要追寻这改变的节点,我想起 2015 年,那年我还在听5566的《我难过》、那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第七部大电影上映、那年 Apple 发布了 iPad Pro。

别少看iPad Pro, Apple 公司对这代产品真有着要改变的决心,我留意到凡是有重大意义的产品 Apple 都喜欢用宏观视觉:第一代iPhone有地球壁纸,第一代Apple watch宣传片有星球痕迹,到了iPad Pro也同样如此。

iPad Pro的出现, Apple 开始用三种东西去改变平板电脑的命运:

到了2019年,四年过去,物是人非,可幸的是我这台入门的iPad都支持以上三宝,更可幸的是 Apple 笔、 Apple 键盘我都有。

「那好用吗?」

到手后,立马升级最新系统(iPad OS),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它不再是我七年前用iPad mini那种放大版尺寸的网页,它也非曾经所谓的iPad 专用般网页,它就是电脑网页,不浪费空间,满满的,我算头一次用最快的速读懂平板电脑其「电脑」的含义。

第二大感受就是近些年发展的分屏,但关于两个App对半分或同一个App比如网页、备忘录双开再对半分开,我没太多感触,因为不常用:

但朋友们以下这个就有意思了:

看不懂吧,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打王者荣耀时,挂了,能左滑微信聊天。我不打游戏,通常边看电影边左滑看看今天公众号掉了多少粉。

这功能让我特别有感触,我曾经用电脑上 QQ 就特别喜欢指针移到右上角,然后 QQ 自动弹出,我觉得特别优雅同时又带点憨憨的智能,如今在iPad上我有类似的心理感受。

如果要是你有一台 Apple 电脑,你还能开启「随航」模式,这名字起得有点模糊……我开始以为是啥,其实就是把电脑上的屏幕推送到iPad当副屏操作,可以配合 Apple 笔,勉强当个手绘板,而且延迟也能接受。

新的系统中还加入了文件夹管理、PS 、XBO等手柄支持,这两点我也是没什么感觉,第一:没这需求。第二:2019 款iPad接口不是Type-c而是lightning,需要买转接口,感觉费钱且麻烦。

「听你说了这么多,好像没说使用感受只在介绍,那iPad现在到底能不能代替电脑?」

「我先回答后半句。」

其实iPad能不能代替电脑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反正我不会效仿其他人去做「只使用iPad工作一周」等尝试,我也不知道这尝试要做给什么人看,我更不相信如今这社会买得起iPad的人家里会没电脑,而且那些挑战不用看都知道结果,不然iPad早就普及。

至于体验方面这枚三年前的处理器竟然一点都不卡,各种多开依然流畅。一方面证明 Apple 确实拥有强大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证明iPad上确实没什么重磅软件……

虽然 2019 款 iPad 屏幕并非上乘, 整体还行,不少软件已能完美适配iPad,大部分软件不再是放大版的iPhone,除了淘宝……这点我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iPad本身没啥问题,但它的配件真不晓得,除了iPad Pro,其他iPad只支持第一代 Apple 笔,这笔我感觉它是一副无处安放的灵魂,它不充电时我也得找地方好好安放它,但它充电时,它的笔盖又让我不省心……

「那现在的 iPad 和当年的 iPad 有本质区别?」

我觉得有,起码如今的iPad它不像当年那样只是纯玩性质,写这篇文章时,部分图片我是用 iPad 协助完成,虽然完全不用 iPad 也行,但效率不一定高,类似无线耳机和有线耳机都能听歌,可使用的体验却能做到唯一不同,便是处处不同。

使用过程中我也感受到iPad的定位是在手机和电脑之间,这些年下来,曾经的「之间」其实偏手机端,而 2019 年的今天随系统、硬件的升级它真正能处在两者之间。

这「之间」并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情况它是种融合,举个例子,以往写稿我只用电脑,写到没灵感就拿手机刷刷朋友圈,因为电脑版的微信没有朋友圈,所以要掏手机,因此我写一份稿需要两台设备、两种操作,从键盘到手势触控。

之所以要刷朋友圈,因为我的朋友圈和各位不太一样,我的朋友圈大部分都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人——时常会有人对生活作感叹输出骇人听闻的心灵鸡汤,配图都是惊艳四方的多角度妖媚自拍,每次看完朋友圈我都精神抖擞。

这些天我在iPad上写稿,iPad的微信是有朋友圈,写几下看几下,这下好了,写的东西越来越偏……

对于「之间」,很长一段时间我还认为它不会跳到电脑、取代电脑,我觉得下一步它应该会是这样:

与其他产品形成三角关系,更尖锐的角色,只有足够的尖锐才会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它,而不像我想看一个网页,我肯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 iPad,我有手机、有电脑,哪个设备方便就拿哪个用。所以当它足够的尖锐,它才不会被搁置,就像设计行业还有海底捞。

不过如今的iPad整体上都要比往年强太多,这强不是它更加薄了、性能更强,而是我如今使用iPad 横屏使用的时间早比竖屏更多,有时候我竖着它来看网页会有种「这家伙居然能竖屏用」的感慨。

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步,因为回看我们主打生产力的电脑它一直都是横着屏幕,我很期待有那么一天 iPad 背面的标志是横着打印而非竖着,也许那天我们不会再对 iPad 进行过多的嘲笑,过多的奚落,附加过多的段子,我也很感谢这时代有很好的设备能让我重新接触设计,就像当色彩走进了 iPad 里,我曾经的登月梦,都能在图中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