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郭栩鹏

其实……

10月28号那晚,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小道消息,「 Apple 将在凌晨29号发布AirPods Pro」,当晚我打算死撑下去验证真伪。期间读起自己曾写的文章,自我熏陶,没想到却验证了——

1:自己写的东西确实有助睡眠

2:夜晚尿频

十一点半开始阅读,五分钟后入了梦乡,然后凌晨两三点尿醒去了躺洗手间。

所以我是凌晨两三点下的单,订单显示11月2号收到,没想到10月30号早上顺丰哥哥就扰人清梦,第一批。

但在我收到这货前,其实有些大大小小的测评总结比它来得更快:

好像这是一张非洲警告,如果你不买的话。

然而我往上一戴,我以为会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现,结果——

不就是安静一点,有什么大不了,有必要吹捧得好像没了它生活就是一场蓝色生死恋。

所以那天我想了很久,这1999元的东西值么?

越往下想我就想起曾经买的AirPods,然后它坏了,找不到代替品才发现它的好,再然后我也明白为什么自己觉得这货不就是安静一点而已,不惊艳,因为——

「我他妈就没买过降噪耳机。」

没有参考的对比,如同我时常觉得自己长相普通,但每逢逛街都有人特意喊我帅哥(健身游泳了解一下)——没有对比,就没有结论。

我重新审视刚刚那份清单,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个词:「索尼降噪豆」。

网上一搜,原来是它啊。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下一步要么立即下单,要么多少都有读者能借一款索尼给我试试,好歹我都是几百不带万的未来大V,然而……以上两条都不管用。没钱、粉丝以为我是骗子,最终我选了最环保的方式——

到附近的索尼店体验,说是附近,其实都他妈的已经垮区了……

进去后「降噪豆」被放在门处,服务员很耐心地告诉我佩戴方式:

我问他怎样操作。

「配对时按着耳机七秒,配对成功后,耳机其他操作如下。」

好了……谢谢。这声「谢谢」挺意味深长,因为我尝试完耳机届的秋雅后,再看看手中的马冬梅,我忽然发现它离奇的美,所以……

我们可以进入正题了。

外观上,有人说它丑,有人说它别扭。

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看法,单从外观上它确实有点古怪,古怪得不清楚怎样形容。可一旦戴上后它并不丑,因为体积比AirPods更小,两条「小腿」更短,戴上后的画面我敢说绝对比Airpods更好看、更高级。

可摘下来单从耳机的精致感而言,我又觉得它没AirPods精致,甚至有点塑料味,这点味不全是塑料的工艺,更多是AirPods Pro 没有「开槽」。而前一代AirPods 所有麦克风都采用嵌入式开槽处理,还有麦克风的滤网是高档灰黑,而Airpods Pro则是廉价的纯黑。

这样的设计精致感的确少了一点,可好处是比前作更加:

除此之外还有那耳塞,这耳塞戴起来还挺舒适,不像我曾经所戴过的入耳式,戴久了也不胀痛,只是它的做工类似「你看起来很瘦,但实际很胖」,精致与粗糙的结合。精致是因为耳塞有滤网,粗糙是耳塞边缘不平整,总觉得运输过程中是否有过激情摩擦的互动,类似曾经一个晚上,血气方刚的你……

「那体验呢?体验如何?」

关于这问题,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换耳机的速度比换手机还快?」

这耳机不是几十元几百元而是一台不错的手机价钱,然而AirPods Pro一出,还是不少人把几个月前刚出的AirPods 果断卖掉,包括我,还有我的朋友,我朋友的AirPods是上一个月才买,当他放到二手平台后才发现自己一个月前所买的是假货而非港货。

这种行为看起来有点傻,其实都是为了刚刚那词——体验。

因为我们问一款耳机并非问它的音质而是体验,这一切好像就在这三年中发生了巨大改变,三年前 Apple 发布会第一代AriPods ,当我用上后我没想过耳机还能说体验,就像很多年前我没想过手表还能讲功能而非品牌,然而AirPods Pro的体验的确很 Apple 。

它不像前一代产品采用触控,而是用更直接的压感,因为触控方式不像手机屏幕,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触发成功……我试用索尼那款时候我差点触疯了……而AirPods Pro通过压感再配合简单的提示音。

秒了,也绝了。

更绝的是除了降噪,还加入「透明模式」,透明模式好比你摘下耳机时所听到的环境音,同时也能听到耳机的音乐。

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也许觉得耳机只要不播放音乐就等同摘下耳机,而 Apple 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因为AirPods Pro是款降噪耳机,物理特性上如果耳朵与耳机间的缝隙越小,隔离噪音就越好,所以AirPods Pro才采用耳塞这种入耳方式,如果没有透明模式,想要最快听听周边的环境音需要双手同时摘下耳机,可这耳机体积很少,在走动时摘下会增大掉到地上的可能,而如今只要一只手操作便能听到周边环境的声音。

这就是体验。

说了这么多,我猜一定有人:

「知道降噪,不知道什么是主动降噪。」

降噪分被动降噪、主动降噪。被动降噪就是刚刚提及的把耳朵密封得越好周边的声音自然不被听到。

主动降噪则不一样,在我还没出生时一位外国友人就发现只要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便能把噪音中和,类似吃龟苓膏如果认为太苦,那加点奶就变得没那么苦。

然而主动降噪中的「主动」,意思是通过耳机上的取样麦克风主动获取噪音,再加上刚才的原理,它们凑在一块在降噪耳机里如下:

根据麦克风的位置,我们还可以把主动降噪分成三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产品, Apple 和索尼都是第三类,有两个取样麦克风,效果很好,可成本很高。

而我没体验过其他的降噪耳机,AirPods Pro的降噪效果确实能在我过马路时差点享年29。前些天我坐飞机去上海,当时飞机78分贝噪音(算很吵),开启降噪听歌一下子舒服了不少,就很像……很像一名稍微骚傲的女孩忽然因我的美貌而温柔体贴。

所以没有AirPods Pro之前关于「我想静静」,很多情况戴上耳机后还得调高音量获取「静静」,做法很「逼良为娼」,在AirPods Pro上音量几乎都是50%或60%即可。因为噪杂的世界里,我不再是用「想」来思念静静,而是变成——

而且它还那么小,我第一次知道降噪耳机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室友的表哥是卖手机,他拿了表哥一款魔声的降噪耳机,有线的,还得用电池,我才知道耳机中还能塞电池并且能降噪,更让我惊叹的是他说这耳机卖两千多时,我由衷感慨卖手机的水很深。

如今七年过去,我手中这家伙比电池还小还轻,它还不够两千,这七年里世界没因我的浑噩而浑噩,它依然高速发展,如同某些明星的谣言迅速且广泛。

因为它的小它的轻,让我总感觉不是戴着东西,而是:「我只是觉得有东西塞住耳朵,并不觉得戴着什么。」

要做到这点小与轻, Apple 的确花了很多功夫,这次采取了SiP封装技术,说白点就是把Apple Watch的芯片封装技术放到耳机里。

「听不懂?」

那就再白点,先看一张郭某曾画的AirPods内部图:

而AirPods Pro则是这样:

大家可以把AirPods的内部理解成普通停车场,而AirPods Pro则是立体停车场,后者更省占地面积,但建造难度肯定比一个普通停车场高,费用也是。

「音质呢,音质相比旧款有提升么?」

有,只是这种「有」类似买了一个更贵的包包,走到街上感觉自己更加迷人,属于情绪上的一种大保健。

「防水性能如何?」

不敢测,也觉得没必要,别说AirPods Pro支持iPx4防水,我网上搜前一代AirPods进水新闻,几乎也搜不到什么进水问题,最多也就被汗水腐蚀等问题,所以「挥汗如雨 」「汗如雨下」只是成语,生活上即便你跑一个全马也很难有真正的挥汗如雨。

「那是不是要买了?」

如果你看完后还是纠结,那不要买好了,也许它真的不值得你买。两千元不是大钱但也不是小钱,你们可以用这些钱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去个小小的旅游给另一半一些更好的回忆,甚至你们还可以用这些钱请我吃顿饭,我饭店都选好了,大董。

最后我要分享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前两天我从上海坐飞机回广州,位置靠窗,期间看着iPad戴着AirPods Pro真的爽得难以自拔。

这回旁边一位女孩在飞机准备下降时不断往我靠,我以为她下一步要问我拿电话或微信,毕竟她多多少少也有点难以自拔(你们想想我有多自恋……),可后来才发现她只是想看看窗外的风景。

那时候两旁的人都在看广州入黑的夜景,它繁华又安宁,那片支撑建筑的地域很像一种可见的文明,因为灯光使其有了轮廓,然后一切就此变得可见。

而我对此却后知后觉,也许已经错过了最美的夜景,虽然科技能让我塑造一个为之沉沦的世界,但它又像让我少了一条发现有趣的神经。我以为有了一个小小的世界就能够非常开心,恰恰有时候我又错过了真实世界中一刹那的灿烂。

以上便是本期所有内容,还有,放一张我画了很久,但不知道放哪的图。

以及这货非常娇气,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包括平日的你们也要做好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