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让我击节赞赏的文章是来自 Neverland 的 《信息消费——从入门到放弃》,好的文章不仅会让你在频频点头,还会让你产生实际行动。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于是我又一次反思起自身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模式。
一、指导思想
「信息有限」➡「信息无限」
- 很多人都有「错过焦虑」倾向;
- 「错过焦虑」是建立在「信息有限」的思维模式上的;
- 承认自己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信息,承认信息无限,以「信息无限」的思维来处理信息。
结论:既然注定要错过,就错过吧。
「信息有用」➡ 为我所用
为什么我会有「错过焦虑」呢?本质上还是觉得「信息」都是有用的,错过了会造成损失。在「信息无限」的背景下,我一直在错过,因此给自己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 信息都是有用的吗?
显然不。事实上,在信息流中,大部分都是冗余信息,小部分可以带来当下的快感(比如 CP 发糖,我称之为精神鸦片),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是有用的,而可以起到影响行为指导生活的信息几乎为零。
- 为了这为数不多的「有用信息」耗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值得吗?
不值得。
- 错过后再寻找特定信息,找得到吗?
找得到。
最后一问是重点。如果把信息比作水流,我们以前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过滤器,信息从中流过,大浪淘沙,去粗存精,为此我使用了诸如 RSS、稍后读等工具,唯恐把「有用信息」放走。但是过滤器负载能力有限,最后通常都会崩掉。
现在我的想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水龙头(这是啥),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出,我开心就接点水,不开心就放着呗。反正水流无限,错过了这个热点还有下个热点。
本质是放弃控制
我又看了一遍那三个问题,发现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承认自己精力有限,承认自己不完美,放弃控制。
当你不刷朋友圈的时候,你会担心错过朋友的重要信息;
当你不刷微博的时候,你会担心错过热点时事和各位大大的花边,错过 CP 的糖和刀;
当你不再把稍后读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看完的时候,你会担心相关领域知识的缺失,担心自己不学无术。
本质上,你想要的是对生活的「控制」。虽然你并不能真正控制生活,但你会在这种付出精力的满足里获得一种「控制生活」的假象。
承认这是一个假象也许不难,但放弃这样的精神鸦片,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
加油吧。
二、旧有体系
有了前面的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容易多了。首先,我梳理了一下原来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每天看一遍 RSS 内容,把想看的发送到 Pocket;
- 不定时刷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豆瓣,长文章保存到 Pocket;
- 不定时刷微博,文章、视频收藏待看;
- 不定时刷端传媒客户端并阅读;
- 网上冲浪,以书签及 Pocket、Todoist 列表进行收集处理。
可以看到,稍后读应用 Pocket 是我信息处理的中心。我试图把大部分内容都收纳到 Pocket 里面,统一处理。但现实显然没有那么美好:微信公众号文章在 Pocket 里无法显示题目,微博文章无法被 Pocket 识别,各种付费文章(比如端、少数派)也无法在 Pocket 里查看,有一些视频、图片乃至只是等一下要用的书签放在 Pocket 里,即不实用,也无意义。我这么做只是处于一种「我看过的东西就要保存下来啊万一以后要找才找得到」的典型的「信息有用」的心态。日子一久,Pocket 里的内容虽然没有很多,但乱七八糟。我尝试着通过标签来给内容分类,但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实在是太麻烦了。渐渐地我要读的东西又乱七八糟地散落一地,我只能继续烦躁,继续焦虑。
三、新的模式
输入
- 不以收集信息为目的看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就是要用来追星八卦啊!想那么多干什么~如果有某个社交媒体信息源特别有价值(比如一些公众号,但其实没有),将其 RSS 化(推荐 Rsshub),如果只是某则信息有特别价值,Instapaper 或者打印 pdf 上传 iCloud 桌面;
- 每天看一遍 RSS 内容,把想看的发送到 Instapaper;
- 网页放到稍后读、特别重要的放入任务管理工具提醒处理;
- 每周佛系清空 Instapaper。
处理
以 Instapaper 为中心,佛系处理。
Instapaper 吸引我而 Pocket 做不到的地方有两点:漂亮、可以用自动转发规则实现 Newsletters 的阅读。那我为什么还用 Pocket 呢?因为它有标签系统并且标签不会因为归档而消失啊。我可以把看过的文章根据标签归类,方便查找,方便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我回想了一下,嗯这个标签系统从未被用到。于是我又换回了 Instapaper 哈哈😄
那么,怎样保证自己定期把 Instapaper 的内容都读完而不是「永远不读」呢?我对自己采用了一紧一松的策略。
首先,我每周都会写一篇阅读周报(通常是在星期天晚上,有 Todoist 的循环任务提醒)。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通常周六我就会开始焦虑,进而一定会在星期天下午前把本周的阅读列表清空,当然也包括稍后读应用。
第二点,树立一个原则,稍后读不等于一定要读。有些文章你放进去 Instapaper 的时候似乎很有兴趣,但一周过去了你几次划过它都没有打开的欲望。当周日下午我对着这类文章时,当然就毫不犹豫地按了归档啦。活着嘛,开心最重要四不四~
结论:Instapaper 是阅读的工具,不想读就按归档,想保存的按心(官方自带全文发送到 Evernote),发送到博客小号(待研究自动同步)就可以了。
输出
- 纯粹创作输出的,发布在博客主站上;
- 资料收集(包括原始长文收集、整理输出的)放到博客小号上,以标签进行检索;
- 每周写一篇阅读周报。
最后,JUST DO IT!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我一直没有彻底想通自己的模式)。而拖延至今,我的人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名社会人又变成了学生,之前高强度工作的那一套已经不适合我了。
但我反而想明白了,一切都是当下,指望凭借一种模式贯穿人生是不现实的。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时时改进都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那就先这样吧。改天我再来推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