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开始运营播客内容了,上一期聊了一些少数派的规划,回答了很多读者和作者的提问,我顺便做一些文本整理,留在这里跟大家继续文字交流,争取以后能持续分享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欢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共同探讨。

商业化起来后,少数派还会顾及小众需求吗?会不会变成大众派?


首先,商业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点需要用户理解,这是所有平台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一定有一种商业化模式是比较平衡的,可以持续的。无非是坚守什么,放弃什么,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

我们是从小众领域走出来的,目的也是去满足更多的个性化用户需求,这个本质并没有变化,所以我们的策略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去开拓,得益于作者共创模式,少数派可以不断的在新领域挖掘到优秀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进一步的整理聚合,有些会成为专题,新版网站叫特别策划,有些会成为付费教程,有些会成为栏目,我们之前的社区专栏,也会逐渐转变为作者为中心的产品模块,让喜欢钻研某个领域的作者持续输出,并获得同好者的支持和关注。

少数派怎样找到质量和数量的平衡点?


数量上,一直也没有非常刚性的 KPI,并且是定期调整的,根据人力情况,社区稿件情况,对质量的要求会优先。偶尔少一篇,多一篇并不会有太大问题。固定的更新数量,更多是让用户感知到我们的运营状态,突然少太多,肯定会让人疑惑,觉得少数派出问题了。

从供应的角度,更多数量需要来自于作者运营体系,编辑部的精力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持续扩张。所以会重点加强运营和激励机制。从用户角度来说,每天可接受的内容量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是提供更多维度的入口,比如首页不够看,可以去社区看看,社区还不够,可以去付费栏目看看,现在的内容总量其实不少的,但需要用户去匹配和挖掘。

未来计划会在文章关联和阅读关联上做产品优化,慢慢帮助用户自然的看到自己关注的内容,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一点一点完善。

少数派可否专门开设一个栏目专门写硬件的文章(包括手机、电脑、各种数码产品),不包括厂商赞助的那种

对于测评这个事情,我一直有疑惑。我电脑里曾经有一个众筹计划,就是希望通过用户赞助的方式获得资金,我们用这些钱去买产品,写评测,没有任何干预,也没有盈利的目的。写完这个计划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觉得自己要改变世界了。回头看看,其实是自己局限了。

首先,任何人的观点都没有绝对客观,适合你,不适合他。关于测试这件事,标准也不一定客观,我们曾经亲自测试了锤子 T1 的跌落实验,主观上觉得一定会碎,但按照流程却没碎,没碎能说明问题吗?不能,因为样本不够,样本够能说明问题吗?也不能,因为标准有好几个,国标和企业标都不同,全测试一遍就没问题吗?还是不能,因为测试环境和实际情况依然出入很大。

这件事让我触动很大,所以我们自己明确不搞测评。只强调有经验的用户体验,用户要有自己的判断,而商业赞助和体验内容也不是绝对冲突的,现在很多厂商都不干预内容,更希望提供实际的感受,甚至希望我们帮助挖掘场景亮点和产品不足,所以有厂商赞助就一定是坏内容吗?不一定。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原则筛选合作品牌,并强制标注广告赞助。不管内容有没有干预,我们都会说明商业赞助的存在,同时也不会因为赞助去违背基本内容原则。最终的产品判断,必须交给用户自己,因为需求不是来自于产品参数,而是来自于用户自己的场景。

少数派如何吸引更多女性用户?

女性用户有自己的关注点,数字科技至少不是大部分女生喜欢的方向,这源于两方面的思维差异,男性偏理性,女上偏感性,所以目前的 28 比例是合理状态,接下来我们会更多拓展生活方式内容,应该可以吸引更多女性用户,但这应该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近期也在增加更多女性的专职同事,也更加珍惜女作者,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不同视角的内容,打开不同的世界。

少数派的选题从之前的聚焦效率工具,渐渐拓展到生活方式领域。关于这点,你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我们专注效率,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实现精神成就和时间自由,获得这些之后,应该做什么,改善生活,提升品质,品味人生。我们曾经是一个极客玩家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折腾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切意义,但从人生的维度来说,要有成就感,也要有责任心;要专注某处,也要有高维度的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内容桥梁帮助大部分人成长和提升,但不是让大部分人都成为疯狂的极客,而是善于工具好好的生活,有效率的生活。践行少数派的真正价值,不是标榜自己的少数,而是改变了哪些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