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自己觉得有时有想法却迟迟不肯下笔,所以想写一篇文章告诉自己关于写作的思考以及写作的意义,同时也想分享出我对写作的看法。

写作的好处

仔细想想写作的好处,才会让人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写作是写给自己的

写作是对自己输入的总结。其实在之前也一直有想在少数派写文章的想法,但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理由,感觉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复述出来,那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在少数派多看几篇文章呢。真正让我有写作想法的是看过了也谈钱写过的一篇文章,有一段的大意是:写作其实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的梳理与总结。这句话让我真正开始动笔去输出,才发现写作真的不止是简单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对自己知识的梳理和逻辑的总结。所以也很羡慕也谈钱能够在 Matrix 上不断分享他的想法与收获,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比再读几篇文章都要更重要吧。

写作有时候也是写给未来的自己。其实自己有时候也会忘了自己当时想的是什么,有时候翻看以前自己的文章都会有点惊讶,当时为什么会写出这个好句子。有时候写出来的表达就和灵感一样转瞬即逝,当时这么写了,下次就不是了,所以保存这种珍贵的灵感是很有必要的。写文章其实和记笔记是一样的,都是对自己想法的梳理和表达,当我想重新规整生活习惯时:参考下在麻省理工学院上学是什么体验;当我想再回顾一下《人类简史》的核心内容时,翻看一下写过的人类到底从何而来:《人类简史》 | 读书笔记也可以快速地回顾它。

简单点说,给别人写作是任务,给自己写作是快乐。

文章是产品与财富

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大体都是: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完了某件事(思想、方法论、操作方法),我把它写成文章分享出来,希望对读者有一些价值。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完的那件事,所以很多时候笔记和文章只有一线之差:一个是给自己看的,一个是知道别人还有这种需求后也分享给别人。但只需要再付出一点点努力,就会增加很多价值。

举个例子,我最开始写零基础入门数据科学,你需要这些网站这篇文章的缘由其实是:自己每个网站都上过一些课,自己也有点乱了,不如花点时间整理一下吧。同时我也知道应该有很多人和当时的我一样一头雾水,就从小白的需求出发调整了一下结构,这样既满足了我整理和记录的需求,也让没有经验的人可以快速上手,一举两得。这个过程中最花时间和精力的其实还是:我体验并了解过各个网站的优缺点和异同。但就是最后一步的一点不一样,可能会带来很大改变。

产品最好的一点就是,一旦建成了,你就不用再投入很多精力了。工业产品建成后还需要制造和组装后才能进行分发,而互联网文章分发的成本就更低了。互联网文章的规模效应很好,指的是:越来越多人获取产品的同时,制造的成本不会成倍增加。在互联网上分享文章仅仅只需要一个链接,你不用再把文章复制、敲一遍或者印刷一遍。

同样,文章又像一笔财富,可累加性很强。现在科技产品的迭代周期很短,很快就过时了,但文字很少有过时的情形,至少迭代周期很长。所以写一篇文章就积累了一份财富,很难贬值。

更直接的分享:调取 API

CS 计算机中一个重要的原理:不要重复写代码,如果一个代码块仅需要修改一点点,那就写成一个函数。写文章也是一样,如果很多人都重复问你一个问题,而答案都相同,那就写成一篇文章吧。写好的文章其实是你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实现,它是一个可以轻松调取的 API。当别人向你询问一个问题时,如果你正好写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那么一键分享出你的文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而不用在微信上打一些你已经写过的事情。这种文字和 API 的类比想法来源于这篇文章:高效信息管理术:4.5 定义知识的基础单位,成为信息管理工程师

我在现实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我的好朋友问我上学期有什么收获的时候,我很想向她推荐《哈佛幸福课》,于是我直接把我写过的去不了哈佛,怎么上哈佛大学的课?转给了她,其中包括了课程链接和我自己的想法。当有些同学问我怎么学 Python 的时候,我也会把上文提到的写数据科学的文章转给他,里面包括了我学习数据科学的所有资源和见解,然后我只用加几句针对他个人的建议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简洁而高效,既节省了自己介绍经验的时间,而且询问者的得到的是你经过深思熟虑的文章和针对性的建议,肯定要好于临时说出来的几段话。同理,要是下次有人问我写作有什么好处时,我只需要分享这篇文章就行了。😎

快速的分享


问题与解决方法

拖延迟迟不写肯定有原因,仔细分析出这些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才是正道,逃避不是。

害怕别人的批判

其实写作一直有压力的原因还是:太想尽善尽美了。我希望我的文章在观点上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同,所以下笔就会很犹豫,每次都想是不是这几句话会有更多人反对它。但其实这背后有一个根本的现实问题:没有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会获得所有人的认同

哪怕是一篇大家都认可的好文章,每个人看到的优点和获取到的思想都在不同的地方,这是根据人的经验来评判的。想想我看文章也是这样,看到了是我想要的点,会读得慢一点去吸收它;看到有些点其实我觉得对我没用或者些许质疑,我就会跳过它。只要不是对客观事实的错误解读,那些观点都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允许观点的多样化本来就是社区能够丰富的前提。

所以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想,重要的不是把每一句话都变得有价值和正确,而是让读者能在一篇文章内找到他有极大收获的那一两个点,就足够了。因为总是害怕被反驳而尽善尽美,反而阻碍了自由输出的环境,进而掩盖了一篇文章中的闪光点,得不偿失。

再谈完美

在我看来,「追求完美」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追求卓越」才是主旋律。这也是为什么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和快速迭代方法论能够崛起的原因。

其实没有完美的写作时间。拖延的一个重要想法是「下次有时间我会做的更好」,可就如同更好是无穷无尽的一样,下次也是无穷无尽的。

同样,没有完美的文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其实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全篇赞同;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自己写出的文章也从没有完美过。事物是在发展的,某个时间写的文章终究只是自己的经验积累在那个时间横截面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和写作能力继续积累,写过的文章自然是更厉害的自己看上去不完美的。

一边是觉得未来有更好的时机,所以再等等;一边是觉得未来有更好的写作能力,所以又再等等。殊不知,过了明天还有新点子,又是一篇文章,以后写这篇文章的机会只会比现在更少;而写作能力也恰好是这一篇篇不完美的文章锻炼出来的,从来没有捷径与跳跃。

所以啊,别再等等了。「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瀑布还是拼图

要我说,线性的瀑布式写作可能反而会阻碍创作。它意味着像初高中写作文一样写完这段继续写下段,可是人的灵感是跳跃的,很难发生该到下段了就想到了下段要写的话的场景。对于一篇文章要逼一逼自己还好,可对于一系列文章,更是很难在每一个下一篇都文思泉涌。这种瀑布式写作要求写完一段只能想接下来一段的事,可这常常会阻碍写作进程。

与之相对的是 Hum 曾经提到的拼图式写作,大意是:文章是模块化的,想一个个拼图,先大体预定好结构后,可以在一个时间和地点完成模块 A,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完成模块 B,然后模块完成的差不多后在找同一时间拼装起来。这样虽然需要一些功底和对文章结构的把控,但是效率其实比硬肝一篇文章要好多了。

写文章就像拼拼图

对于文章写作是这样,对于文章体系的搭建,我比较欣赏 Minja 用索引搭建文章体系的做法:Minja 的文章导航。我相信他也是先写出一篇篇文章后再分类体系的,也没有说这个月就是写背包整理,下个月全部写效率工具。因为人在不同领域是多线程发展的,每个月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收获。先写出收获再整理,比起攒了一年再统一逼自己写,其实更有效率。

结语

很多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实际上是说给自己听的。当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通过写作来更好地整理和认识自己,也一并积累这一笔文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