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我和我的音乐设备入围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参与「我和我的音乐设备」征文活动

我已经不记得小时候为什么喜欢听歌了,不过我记得我的第一款随身听,是索尼的卡带机,型号忘了,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我永远的失去了这台磁带机和另一台索尼 MD(N10 限量版)。索尼带给我的震撼,就是从这款磁带机开始的,首先是外观,就只比磁带大一点,工业设计令人惊叹,在那个年代,索尼的随身听音质就是王者的存在,小小的耳机能带来近似大音箱的听感。不过因为磁带是模拟记录音频数据,所以失真在所难免,虽然索尼卡带机的杜比降噪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不过对大法着了魔的我还是入了一款 CD。

CD

从此,我听音乐就从模拟音源进化到了数字音源。不过这还不算重点,重点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了索尼对工业设计和音质追求的偏执。

因为卡带机虽然只比磁带大了一圈,但还真算不上便携,因为几乎比现在任何一款 mp3 的尺寸都大,何况 CD。为了追求数字音源,又不愿意接受 mp3 的有损数字音源,怎么办?索尼发明了 MD,这就是索尼用来和其他 mp3 竞争的。

SONY NH1 Hi-MD

索尼 MD 基本上是兼顾了音质和便携,大小大概是 7cm 直径的盒子,里面是圆形的光碟,而 MD 播放机则只比 MD 叠片大一圈。MD 是索尼独创的一种音频介质,那个时候 DVD 还没有普及,普通一张 CD 的容量是 700MB,而小了很多的 MD 叠片一开始容量是 300MB 左右,具体不好查了,没有一张 CD 的容量大,但是可以录制 77 分钟的 CD 歌曲,为什么是录制,因为一开始传输套件 sonicstage 很不好用,如果你有一台 索尼CD 机,用 MD 的光纤可以从 CD 录制歌曲到 MD,没错,MD 是可反复擦写的,录制音频格式是索尼自己的格式 atrac,码率是264kbps,但音质要好于 320kbps 的 mp3,接近 CD 品质。这样一来,我就用 CD 和 MD 把喜欢的歌录制到一张 MD 叠片上去听,它的原理是在磁场的作用下,MD 叠片可擦写而平时读取的时候不作用磁场,那么 MD 叠片就是只读的,光碟在那个盒子里面,被保护不被划伤,只有叠片被放入 MD 机里面的时候才会被打开金属盖,读取光碟内容,就这么一个 MD 播放器相当于集成了可刻录光驱,音频播放和录制技术的金属盒子,现在看来都很赛博朋克了。

紧接着,索尼不满足于此,它觉得 MD 的容量音质还没达到它的要求,继续研发出了 Hi-MD,这样尺寸没变,单碟容量比标准 CD 容量还大,1G 容量,依然是可反复擦写,除了可以从 CD 录制完整的原始 PCM 格式的无损音源听,也可以通过 sonicstage 套件传输压缩格式的音乐到 MD,索尼更新了 MD 的专属格式为 Atrac3plus,这个格式有点像现在的 aac 格式,在 352kbps 码率下几乎完美接近 CD 品质,但只有 CD 一首曲目的 1/4 大小的体积,算下来 Hi-MD 一张叠片可以塞进20首无损 CD 的曲目或者 80-100 首 Atrac3plus 的曲目,而且还接近 CD 品质,但是 Hi-MD 并没有在当年与众  mp3 的竞争中活下来,索尼不是做不了 mp3,只是当年它执念太深,Atrac3plus 虽然很优秀,但是是封闭的技术,只有它自家能用,同样的码率下即便比 mp3 音质好再多,也是徒劳,而当年版权泛滥的 mp3 刚好凭借下歌不要钱,迅速占领了市场。

私以为 Hi-MD 算得上一款里程碑的产品,即便我现在不会再用它来听歌了,但还是会好好的把它收藏。

后来索尼也开始做 mp3,不过一开始还是不够开放,需要用传输套件来使用自己封闭的 Atrac3plus 格式,我还是入了一款,虽然传输麻烦,我还不是得用,入了大法得坑就是如此,被卖了,还是依然帮它数钱。

这款运动型 mp3 真的很酷,借鉴了以前索尼 CD 随身听上线控的设计,通过环形的银色圈的转动,来操控上下曲目和快进快退,就算到了今天 2077 年,我还是觉得很赛博朋克,真的赞。不过这款 mp3 主打运动和防滴溅,所以音质上并没有用多少黑科技,后来专注做 mp3 的时候,黑科技那才是真正让人欲罢不能。

左边那款可以说是索尼用心出的第一款在意音质的 mp3,因为用上了自家的一系列黑科技,并且终于可以直接通过 pc 的资源管理器或者 Mac 的 Finder 来直接复制歌曲进去了,方便了太多。索尼在这款 mp3 上用了 DSEE 技术,一开始网络论坛总是抄官网的描述,称 DSEE 听管弦乐之类的表现力更加,而实际上,它是一种针对于有损音乐高频部分的修复和补偿技术,比如 mp3 就是通过损失高频的细节而减小自身文件体积,所以听 mp3 音源的时候,很容易听出来高频人声(如口水音)的失真,索尼的 DSEE 技术就很好的改善了这一状况,不夸张的说,解决有损音源 80% 的问题,S-master,就是索尼引以为傲的数字放大技术了,在后续所有 hifi mp3 机型里面几乎都有,因为一般的 mp3 是先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再进行功率放大然后供应给耳机,模拟信号的细微失真也会被放大;而索尼的做法是数字信号先放大,然后转化成模拟信号,那么就不会有模拟信号的失真被放大。

索尼以前有被人说音染重,其实我觉得那是在 walkman 时代,就是卡带机和 cd 机的时代,早期的型号的音效是强调低音,低音虽然强劲,但确实会破坏部分人声,而从 NE20LS 这款 CD 之后,和后续的 mp3 带的音效几乎是清晰重低音(ClearBass) 技术,这个技术也是黑科技,传统的低音加强技术,如果低音加的过量,会产生破音,因为低音的波形溢出了,听感上就会是低音突然收住,冷冰冰的低音,而索尼的 ClearBass 技术,让低音听起来,完全是暖暖的,富有弹力,下潜也够,还不会影响人声,这东西简直就是毒药,让人欲罢不能。

当时蓝牙技术还不到今天这样,所以早期 mp3 还是不支持蓝牙功能的,后来,蓝牙技术更新迭代,索尼也跟上了,不管是 mp3 还是耳机,也是紧随其后开始支持蓝牙。而索尼任然没有忘记开始的那颗偏执的初心,为何如此说呢?

1ABT

 因为,大家知道无损音乐的码率大概在 800-1100kbps,视音频复杂程度大概在此区间,而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开始用蓝牙耳机听歌,但是蓝牙因为起初设计者和规范的原因,传输音乐码率被限制在 328kbps,采样率被限制在 44.1khz,aac 协议也只是比 sbc 音质好一些,离索尼偏执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大法说:不行,我蓝牙也要,音质也要,我全部都要(鳌拜脸)!!!于是,LDAC 就诞生了,这个技术在索尼的 mp3 和大部分蓝牙耳机上还有大部分安卓手机(iOS 用户酸)得到支持,LDAC 允许蓝牙传输990kbps 采样率 96khz 的音频数据,如此一来,蓝牙也能享受几乎接近 无损甚至 Hi-res 的音质,所以我真是说索尼对音质的追求一直很偏执呢!

B&O

后来,蓝牙耳机越来越普及,听歌越来越方便了,不过后来索尼发现,大部分黑科技只能用在自家的 mp3 上,受众面还是太窄,于是后续推出的蓝牙耳机,把半个 mp3 的黑科技用上了。

就是 WI1000X,WH1000XM2,WH1000XM3上,搭载了 DSEE 技术和清晰重低音(ClearBass)技术,因为日常为了方便,我们外出或者通勤,都是带手机居多,听歌也是多用手机听,但是 iOS 用户的蓝牙,只支持 aac 传输,既然是 aac 有损音乐,那么 DSEE 就派上了用场,刚好能弥补 aac 有损音乐的失真,另外清晰重低音也很适合听流行啊,以往大法的 mp3上才能享受到,现在把这个功能做到耳机上,那耳机用任何蓝牙设备听歌都可以使用这个技术了,不能更爽了。

WH1000XM3 什么都好,要降噪有降噪,要听感有听感,唯一的缺点就是夏天戴着热,所以你只有在夏天选择降噪项圈 WI1000X 或者是新款的降噪豆 WF1000XM3

WF1000XM3

这里必须安利一波,因为降噪豆确实综合表现比项圈好,项圈降噪稍微好一点,但是不如降噪豆方便,二者都有 DSEE HX 和清晰重低音技术,不过降噪豆 WF1000XM3 蓝牙延迟更低,通勤的过程中,如果打电话或者语音,更爽。和 AirPods 一样的逻辑,戴上就自动连接蓝牙和播放,摘下耳机音乐就停止,放进各自自动休眠并充电和断开蓝牙连接。但是 AirPods 完全是自来水音质啊哈哈我没有黑苹果的意思啊,哪里都好就是对 hifi 不上心,所以为何极度推荐 WF1000XM3,因为真的没有比它做的更好的了。

WF1000XM3

这里也并不是说其他品牌不好,个人偏好不同,只是经过多年的相处,越来越认可索尼,也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她的偏执,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简单,不枯燥,且不乏味。另一方面,撇开 LDAC 技术不谈,仅仅是 DSEE 技术和清晰重低音技术,也是独有技术,所以,我只能说,大法真的是让我欲罢不能,她满足了我对音乐的所有幻想!

最后,我们为什么听歌?因为音乐和电影一样,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但又会赋予更多意义,因为音乐承载了个人的情感、记忆和故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故事,但是音乐就像故事的背景音乐,陪伴你成长,陪伴你记住喜怒哀乐,让你在安静的时候回味每个值得去珍藏的过往,而我,愿意让大法陪我记住这一切!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