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我和我的音乐设备」入围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这篇应该是最不像谈设备的一篇设备文。全文 7000+ 字。
本文参与「我和我的音乐设备」征文活动。
若说听音乐是一个慢慢学习,慢慢进步的过程的话,我也分不清,究竟是先因为听音乐的能力提高了,所以我们要更新设备;还是因为更新了设备,才让听音乐能力得以提升?又或者说,这两个东西本来就应是相辅相成的。
这么多年过去,我做过不少安利别人的事,也不乏被人带进各种不同的坑。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领悟到了一个听音乐很必要的原则:
循序渐进。
深入点来讲,那就是:杀鸡无需牛刀,对牛也不必弹琴。
这好比你没办法让一个热血方刚的年轻人,跟你一起去听 Blues 和 Jazz,更加没办法让一个日本 ACG 音乐爱好者,去用一副雷鬼音乐最爱的 Marley 耳机。所以,比起看那些写得再好的安利向的设备文,还不如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试试那些设备。
话虽如此,倘若要是让我说说设备与听者之间的故事,还有过程中的奥妙之处,那这就很值得分享出来给大家了。因此,本文就以我这些年来听音乐风格、形式的变迁作为主线,中间穿插介绍一下不同时期聆听这些音乐所用到的设备,以此成文。只谈感情,不说道理。各位要是能从中得到一丝共鸣,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开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80 后 BOY,广东人。一个玩吉他和组乐队的半吊子音乐人,一直支持南方本土乐队。乐队在经历完除了大红大紫之外的许多事情之后,「夹 Band」已经成为了吃宵夜的最佳理由。
(一)那些没有好硬件的好年代,才是音乐本来的模样
仔细想想,真正让我接触音乐,应该是在初中,同桌塞给我一张 Beyond 的 CD 开始。那时候,我的房间里面有一台松下的多功能播放器:就是那种能放 CD、磁带,还能听广播的机子。我习惯将 CD 一直放在播放器里面——因为我也没其他可以听的盘子——让它成为我的闹钟。这张 CD 已经重复播放了无数次,让我知道每当《海阔天空》响起的时候,我就必须要起来了——不然就会迟到。
渐渐地,我有了 Eagles,有了 Air Supply 的专辑。这些都是伴随着我从初中到高中必不可少的好音乐。我将他们录入电脑,塞进一台小小的 BenQ 的 MP3 里面。当年选这设备,完全是因为这个闪亮的橙色深深地吸引了我而已。现在这小家伙已经不知所踪,所以也只能找张网图给大家看看了。
而这个 MP3 里面也只有可怜的 128M 储存。所以每逢周末,我都会精心挑选 30 首歌放进去带回学校。但是,也许就是在这个音乐获取十分困难,放什么歌进设备也要仔细考虑一番的年代,一切才显得格外珍惜。歌单就是在此时兴起的吧?
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什么优质的耳机,也不懂要弄点什么功放、降噪……每天就反复听这30首歌,直到每一句歌词都深深记录在脑海。跟现在对比起来,那时候听歌才是真的纯粹。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千千静听,当年在电脑里面最常用的,也是最好用的音乐播放器。现在我早已不用 Windows 系统了,所以也只能找一张网图给各位。
它的操作界面非常清晰:播放框、EQ 框、列表框。配合多变的主题皮肤,还有不断跳动的 EQ 波形——它能让你听歌的时候一直发着呆地看它。隔壁还有滚动歌词。那时候听歌,真的可以盯着屏幕而不做任何其他事情。
当然,我也帮电脑的曲库做了一份歌单。若有其事地将它们排了序。即使歌曲变再多,我仍然会记得每首歌曲大概放在列表的哪个位置,无需检索。
对了,在这个长长的列表里的第一首歌,也是我第一首下载的歌曲,也正如千千万万张网上搜到的千千静听截图一样,是「千千阙歌」。
而到了如今,我电脑储存的歌曲早就超过了 10000 首——从初中开始保存下来——播放器早就从千千静听变成了 iTunes。歌曲的选择方式也不再是那一张长长的播放列表,而是按歌手、专辑、类型认认真真地给它们分好类。
然而,我却总觉自己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能有空来纯粹而又认真地听音乐了。甚至在曲库里,也总会碰到几首陌生的歌。
前阵子爆出了个消息,说是 iTunes 将要告别我们了,取而代之的将是 Apple Music。很多人回应这篇新闻时候说道:「这个反人类的软件终于要离开我们了。」而我却不认为 iTunes 做得有多差。起码,它让有强迫症和收集控的我将我曲库里的每一首歌都找到自己的歌手和专辑,并整整齐齐地写了风格分类。若非如此,大家的播放器里面应该还有各种以「XXX.com 网」作为后缀的歌名吧?还会有各种「更多歌手请点击 XXXX.com」的表演者吧?
其实,比起现在主流的用歌单播放(例如网 X 云,X 米等主流平台都有各类推介歌单),我更喜欢专辑播放。这也许跟我一直以来喜欢买 CD 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张好的专辑,制作人往往会希望保持整张专辑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并以此来选歌制作。而且,他们还会在专辑里面,加插许多只有顺着播放整张专辑才会听到的惊喜。
而就是因为这样,一台小小的 SONY WALKMAN 就成了我大学时期最常用的听歌设备之一。(图中的磁带机只是个串场,我并没有太多的磁带)
如果不是按着专辑播放下去,你不会知道 Pink Floyd 那著名的《Time》后面其实还紧跟着《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当那把高亢嘶吼的女声出来的时候,你仿佛会觉得,这里才是《Time》的真正高潮部分。
如果不是按着专辑播放下去,你就会永远不会知道 Foo Fighters 为了 8 座美国的摇滚城市制作的《Sonic Highways》是多么的精彩。每一首都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每一首都是这座城市的摇滚风格。
再到后来,为了容纳我整个曲库,我买了一台 iPod Classic 作为随身播放器。CD 机也渐渐成为了家里蓝牙音箱的播放器。这台 iPad Classic 使用的是机械硬盘,因为老化严重,如今经常播放一段时间后会死机,十分的不方便,久而久之也搁置了。之后,就有了一部旧 iPhone 来放 iTunes。最近又添了一台二手的 Pixel 1 代来使用 Apple Music 的线上功能。
可见这一路走来,播放器的更新都离不开 iTunes。也正是因为对 iTunes 的忠诚,自己的曲库才得以统一、整理和完善。可以说,这些设备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播放器,它们都为充实我的曲库作出了贡献。
在此之后,上大学,玩乐队,过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大学四年。那时候的我把很多钱都花在了添置吉他、效果器、吉他箱、录音等这些玩乐队的设备上面。所以在听音乐方面,耳机可以说就是「听个响」。但是本文也只针对我的那些普通的听歌设备来叙写,所以上面写的吉他设备的部分,我也不展开去谈了。
那么听歌的第二阶段,就是从入手一副好的耳机开始了。
(二)摇滚中二病少年最佳伴侣的正确打开方式
摇滚,围绕着我整个大学生涯。正如许许多多摇滚青年一样,我入门首先认识的是 Green Day 和 Linkin Park。接着,我又慢慢地爱上了听 AC/DC、Guns N’ Rose、Metallica 这样硬摇滚和金属乐;Radiohead 带着 Oasis 和 Muse 也跑到了耳边;但是说起什么乐队能让整个人都躁动起来的,就要数 Nirvana 和 Red Hot Chili Peppers了。
正是这么多各种不同的摇滚乐围绕着我,所以当我认真考虑添置一款好耳机的时候,自然地就看上了 Marshall
Major。作为一个吉他手,买不起 Marshall 的吉他箱,那就买一个它的耳机,
这好歹也算是轻轻踏入了Marshall的大门了吧?
作为一篇谈感情的设备文,我已经第三次用网图了,真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啊!这次是因为我的这副耳机已经烂得看不下去,让我忍不住扔了。
有人说,耳罩式耳机能让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要我说,那是让我进入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自从有了这台骚白色的 Marshall,我就喜欢在地铁里——即使有空位我也不坐下——故意站在漂亮的妹子面前,故作深沉地站在她对面。音乐开到最大,直到所有的环境音都听不到,甚至也听不清报站。这个时候,仿佛在我的世界里,耳朵里只有喜爱的音乐,而眼前只有心仪的她。
好吧,这只是开玩笑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过这么中二的事情。更多地,我更喜欢坐公交车。从一辆回学校的班车的起点,一直坐到终点,需要花上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在黄昏时分上车,选择坐在车厢最后排的角落。静静地听自己的 CD,看着黄昏过去直至黑夜,也看着有人进来,有人离开……
那时候我甚至还算好了终点下车前最后 7 分钟的路,因为我要将《Stairway To Heaven》放在这最后的 7 分钟里。每次这首歌唱完,脑海里只会留下 Jimi Page 的吉他 Solo,下一首歌再播什么都显得索然无味,只能干脆地放下耳机。就如同歌手的演唱会总会有压轴的歌一样,我的歌单里面的压轴歌就是它。
那时候的我,虽说是一名摇滚青年,其实在旁人的眼里,像极了中二病少年。而此时,Marshall Major 就是这种中二病的最好解药 。这款解药,还让一个无处安放躁动的心的少年,跑去某乎里面做了个人生处女长回答。这回答里,若有其事而又热血沸腾地介绍了这款耳机。行文中说它如何低音够强劲,中音够力度,还能出神入化地分辨出不同吉他箱微妙的区别。除此之外它还有响亮清澈的高音。主唱那激昂的歌声,会在瞬间迸发出来,融化你内心等等等等……到了现在,再看此文,我只能给那时候的自己说四个字:
年。少。无。知。
相信很多的摇滚青年就是这样从愣头青时代走过来的。若是大家都没年少过,又哪里会敢对这些摇滚乐评头论足?现在真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你聊摇滚的时候,样子像极了盘尼西林哈哈哈 XXXXDDDDD!!(好吧是 Oasis 才对)
各位看官看到此处,肯定会说:那么 Marshall 的这款作为千元级别的耳机,前面你写的某乎文里面所提的优点,它就都没有了吗?你是不是扔了它就开始去黑它了啊?不不不,这个并非如此。
既然本文开头已经点了名要谈感情不讲道理,那么写过多的技术指标也自然就不是我行文之初心。作为我初恋耳机的 Marshall,在摇滚这个圈子里,当然也是数一数二的优秀,这个不用什么指标也能吹一波的。
那怎样才为之谈感情呢?每个设备给你留下的好印象,那大多会是在某一刻,它伴随着某一首歌,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打动了你。这让你即使是多年后不再使用它,也会深深记住这个时刻,从而记住它。而这个设备的优点,完全不需要什么客观数据、测评来支撑,你觉得它满分就对了。那我就在此分享一下 Marshall 给我的「那一次」吧!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董二千刚开始创作《秦皇岛》的时候,写过一个版本的小号独奏。他拿给小号手史立听,当时就被他嫌弃了。史立说:哥你让我回去自己写一段,下次吹给你听听。结果那天在江边,董二千第一次听到——也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小号独奏的时候,他当场就哭了,说:就 TM 你了。
当时听完这个故事的我,跑去反复听了好几遍《秦皇岛》。也许我只是个听众,并不是创作者本身,这首歌即使能足够让我感动,但还不至于会泪奔吧。
好了,啪啪啪打脸的真香转折到了。
大四的某个晚上,我从实习的单位下班回学校。回来的路上,我没有选择坐车,而是绕了个大弯,从学校新建校区的北门,沿着仍未有路灯的新路,慢慢走回自己的宿舍。那时候,四周都是黑漆漆的,只有远处的教学楼传来冷白的灯光。身后更远的地方,是广州的 CBD,璀璨着而又遥远着的灯火,照亮着这个都市的云。
此情此景,我觉得需要有一首《秦皇岛》,于是马上就点开了。这一刻,四周的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孤独又冷冰的吉他前奏,耳机外面一点声响也听不见。就在让气氛凝固的前奏间,我仿佛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哪里,不知道下一刻我将要去哪里。我甚至开始思考星空的尽头,还有地球的开端。
而种种的思考,就在小号声出来的一瞬间,全部终止。我的眼泪和情感,也随着史立这写得真 TM 好的前奏,一起在这一刻全部涌出来。
还记得那天真的很平常,一如既往地平常,我并没有过得什么不顺心。也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并没有什么道明寺和杉菜分手的大雨,气温并不能影响我的情绪。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小号,配合那个置身孤独的环境,再由 Marshall Major 突出的摇滚表演,三位一体融合得完美无瑕,直击内心。而这个感觉,伴随着画面,一直让我记忆到现在。
以上,就是 Marshall Major 的测评。
到了现在,Marshall 已经不是我的菜了。这个耳机也因为各种发黄和变得黏糊糊而给我直接扔掉了。告别它,感觉就告别了整个中二病的青春一样。残忍,但是又必须。
(三)反拍律动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换耳机。而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就会这么一直摇滚下去。结果就在 2012 年的广州的 430 音乐节上,我第一次听到雷鬼乐队的演出;在不久之后,我被 Earth Wind & Fire 的节奏洗了脑……渐渐地,更多形式的音乐来到了我的耳边,而且我都没有抗拒它们。就如同 Radiohead 自从《OK Computer》之后开始探索摇滚乐之外的元素,再来一张《KID A》彻底颠覆你对摇滚的想象。久而久之,我的曲库里面,再也不只有 ROCK 这个简单的标签了。
而在这堆新来的风格里面,雷鬼乐可以说是最先打动我的。即使它们的歌词里面描述着悲痛,失望,甚至愤怒,雷鬼乐依然可以用一种听起来十分愉悦、开心,甚至让你不自居舞动身体的方式来将态度表达。
因此,一个摇滚青年,就这样软了。于是乎就有了一副 Marley 的 Liberate。不久之后,我又买了更舒适的升级版 Rise Up。
Marley 跟 Marshall 不一样的是,它如同黑人音乐一样,十分具有包容性。实际上,Marley 并不只是为了雷鬼音乐而生的,用它来听 R&B、Soul、Funk、Blues、Funk 这些黑人音乐,都非常适合。不知道是因为先有了Marley才开始听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还是先听了不同类型的音乐,才买了 Marley。这就正如我先前所说,听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没有从摇滚开始入门,再到深入研究,也不会走出不同的分叉路,做音乐,也是如此。
一直玩新金属的 Linkin Park,最终在流行电子和金属之间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转型;两个天才 DJ 组成的 Daft Punk,在荣获大奖的专辑《Random Access Memories》之中,其实是糅合了 Funk、R&B、Rock 等不同的元素于一体。我们也能听到像 White Snake 这样的老牌摇滚乐团重新发碟,不随当下流行增添元素,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
在音乐这条路上,有人一直坚持,有人不断革新,有人喜欢玩融合跨界。这和我们选择音乐设备的时候,究竟是坚持一个品牌风格走到底,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不断改变,又甚是根据不同的喜好用不同的设备去听。这些统统都没有对错之分。但要是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停止思考,毫无进步,那就是浪费了这首歌了。
关于 Marley 这个品牌,我也要讲一个小故事。
某天,我无意中找到了由 Marley 赞助,NOISEY 出品,Major Lazer 的主创之一 Walshy Fire 做主持的六集纪录片《Noisey 牙买加》。片中,Walshy Fire 带大家回到了他的故乡——也是雷鬼的故乡——牙买加。他采访了不少雷鬼界的新生力量,知名的制作人、音乐人、唱片公司老板,跟他们聊聊对于如今在当地年轻人兴起的一股雷鬼复兴风潮的看法,以及探寻牙买加雷鬼音乐的根源。
作为一部聊音乐的纪录片,竟然有一集,几乎全程都没在聊音乐。Fire 跟着朋友回家,到他的菜地选蔬菜。然后找来了好吃的鳕鱼,配上迷迭香来烹饪。这不是牙买加旅游美食节目吗?
然而,这就是最真实的牙买加音乐人的生活。在这里,音乐人只有养活了自己之后,才有机会和时间去做音乐。除此之外,他们每天还要顾虑生存的问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创作的这些音乐,才是百分百纯正的源自生活的音乐。
最好的音乐,一定是源自于生活的。
当牙买加的音乐人跟我们聊今晚的晚餐,在聊怎么被隔壁强大的国家剥削劳动力的时候,国内某些音乐人,在银幕面前哭着聊自己的理想:「没有音乐我真的活不下去」,「音乐就是我的全部」,「……」。这些句子,听起来就像是年少无知的时候才会说的话。没有音乐,你还能自己找饭吃,对吧?
离开了年少的 Marshall,才会懂得那个非常生活的 Marley。已经过了会说「音乐是我的全部」的年纪,锋利的 Marshall 显得并不是这么合适,融合的 Marley 教会了做人的道理。
不过,话虽如此,要是有时光机,让我拿着一张 Bob Marley 的 CD,去告诉那个刚学吉他的我,让他听这个,跟他说:「这个牛逼!这个好!这个好!」我想,那时候的我大概也只会一脸不屑地对现在的我说:「这一点儿都不燥!听听 Linkin Park 吧大叔!」
到了现在,从搭公共交通变成了开车通勤的我,已经大大减少了用耳机听歌的时间。在车上听歌的时候,我还会像以前那样,定期更新带上车的唱片,更换不同的风格流派。
在家里静静呆着的时候,很偶尔才会拿出蓝牙音箱来听。除了一台自己买的 Music Heaven 之外,就是朋友送给我的一台 Marshall Stockwell 了,再无其他音箱产品。这两个在家里也只是个小小的陈列,没啥故事,也就看图略过了。但是在此处,还真的要 cue 一下,Music Heaven 真的是一台性价比非常高的蓝牙音箱。对比起来,要不是 Stockwell 是朋友所送,也真的不会考虑购置。
(四)临老……掉新坑?
有一天,我们鼓手拿着一副赞助商给的 B&O A7 耳机在我面前晃。那时候的我,已经很少用耳机了。但是面对这副 B&O,我屈服了,买下了它。自此,这款 A7 成为了我虽然使用时间不多,但是也是主力的耳机。
要说我这次的剁手,我们就直接来说最后一个故事。这次这个故事就没这么多情感了,要来点理性的东西了。
讲这个故事要配合一首歌,各位看官请先自行找到 The Weekend 和 Daft Punk 合作的《I Feel It Coming》,然后反复仔细地听一下这首歌的开头。
都听好了吧?那就请问各位,开头(没人声)的这段,每一个小节的第一拍位置,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特别的音效呢?
没有吗?那换一副耳罩式耳机试试?
有听到一点沙沙的声音?感觉响亮吗?有细致感吗?
没有吗?那换一副更高级的耳罩试试?
现在听到有明显的沙沙声了吧?好的,那你的耳机,最起码就是 B&O A7 的水平了。
你以为这就够了?跑去去试试 B&O A9 吧!这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细细的沙沙声,是一种如同火烧木头发出的啪啦啪啦声一样的音效。在 A9 里面,听得特别细致,仿佛这一段就是为了这个音效而做出来的。制作人别出心裁地制作了这个奇妙的音色,放在了歌曲的开头,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听出来,不过也许这就是他的本意?
自此,我就对 B&O 这个牌子着了迷。
很多人会说,B&O 根本没有低音,而且也卖得贼贵,然而它让我着迷的点在于它为我开阔了一个新的世界(坑)。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些年来,我听的这么多音乐,很多里面制作人特意做的细节,是不是都因为硬件问题,而被我忽略了呢?
如果说,前文我描述自己从一开始听流行歌,听摇滚乐,再到听雷鬼、融合爵士……这是一个学习不同音乐流派,渐渐进步的过程。那么现在我去更换更好的设备,去学习音乐人制作音乐时编曲的巧妙、音色的运用,是不是又会是一个漫长而又值得深究的过程呢?
再者,究竟我们是否需要学习如何去听音乐?
学习怎么去听音乐,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这起码能让你不会连吉他和贝斯都分不出。研究不同风格音乐的律动,这起码不会让你在雷鬼音乐的现场重拍甩头。所以这样看来,有一个好的设备,也是学习听音乐的大前提。
当然,我这里也不是鼓吹大家随随便便就掉进买高级耳机&音箱的坑。最最最起码,有一副具备良好低音,能区分出各种乐器音色(有混响)的耳机,就足以让自己的听歌审美提高一大截了吧。
说回自己,自从认识了 B&O,我明白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鉴赏不同类别的音乐。这比起当初买 Marley 是为了享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又进步了一截了吧?
不过在此我立个 FLAG:也许多年后的某天,我再回来看看现在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我也许还是会说对现在的自己说四个字:
年。少。无。知。
结尾
以前总有人说我是「文艺青年」,实质上我更喜欢一个词叫「实用青年」,就是用最划算的钱,去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文化产品,做最直接的文艺活动,这个应该也是很多人一直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了吧。
希望你们也有一天,能够找到既实用,又有共鸣的那块宝贝设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为了那一首歌掉眼泪——无论歌词动人与否,也无论今天开心与否。假以时日,年少依旧。